一种皮肤外用药物及其加工成药剂的方法

文档序号:1009827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皮肤外用药物及其加工成药剂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具体是一种皮肤外用药物及其加工成药剂的方法。
背景技术
当今社会,人员流动性日益频密造成突发性意外伤害事故逐年上升,随着经济发展,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和保健需求已越来越大,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救急、治疗、保健功能于一体的外用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清热解毒消肿,活血止痛生肌的皮肤外用药物。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皮肤外用药物,其特征在于它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组成仙鹤草20 50份,红花15 30份,黄芩10 20份,黄柏10 30份,黄连10 30份,苏木20 40份,儿茶15 30份,大黄10 15份,蒲公英30 50份,地榆15 25份,骨碎补15 30份,血竭15 30份,当归20 40份,川芎15 30份,莲房15 30份,白芷10 20份,紫草20 30份,透骨草10 30份,乳香10 20份,甘草10 20份,冰片5 10份。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知本方用蒲公英配黄连、黄芩、黄柏、大黄、地榆苦寒清热解毒相须为君;辅以白芷配川芎、紫草辛散凉润消肿止痒为臣;佐透骨草祛风胜湿配血竭、红花、当归、仙鹤草、苏木、骨碎补活血止血,补肾强骨,乳香配没药、莲房、儿茶、冰片止痛生肌;甘草甘平调诸药引经为之使。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活血止痛生肌。用于皮肤昆虫伤,湿疹过敏性皮炎,急慢性腮腺炎、带状疱疹、丹毒、乳腺癌术后继发性上肢淋巴管炎,痛风症关节肿痛症、皮肤I-II度烧、烫伤;皮肤软组织急性挫伤,关节韧带撕裂伤,颈肩肌痉挛(落枕)症;急慢性腰肌损伤及肌肉关节运动疲劳疼痛症,晚期肿瘤疼痛症,内服还可治疗痢疾,结肠炎。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皮肤外用药物加工成药剂的方法。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皮肤外用药物加工成药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取上述药物粉碎加水浸泡,再加入白酒浸泡得到浸出液,所述浸出液即为所述药剂。按照本发明的处理方法药物中有效成份可被充分溶出,然后将药渣与浸出液分离,得到所需药剂。它是一种救急、治疗、保健功能于一体的外用药物,将本药剂直接涂覆或喷涂在患处,即可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活血止痛生肌的功效。
具体实施例方式一种皮肤外用药物,它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组成 仙鹤草20 50份,红花15 30份,黄芩10 20份,黄柏10 30份,黄连10 30份,苏木20 40份,儿茶15 30份,大黄10 15份,蒲公英30 50份,地榆15 25份,骨碎补15 30份,血竭15 30份,当归20 40份,川芎15 30份,莲房15 30份,白芷10 20份,紫草20 30份,透骨草10 30份,乳香10 20份,甘草10 20份,冰片5 10份。其中仙鹤草本品为蔷薇科植物龙牙草的地上部分,全国大部分省均产。性味苦、涩、 平。归经肺、肝、脾经。功能收敛止血、消肿、止痢、杀虫。古今应用收敛止血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止痛消积,用于泻痢,尤宜血痢、久泻、久痢,单用煎服有效。用于脱力劳神,神疲乏力,面色萎黄之证。本品还可以用于疮疔痈肿、血痔。又治癌肿 (如肺癌、胃癌、食道癌、肝癌、骨肿瘤等)及血细胞减少等。红花本品为菊花科植物的干燥花,主产河南、浙江、四川、江苏、新疆等地。性味 辛、温。归经心、肝经。功能活血通径、祛瘀止痛。古今应用跌打损伤瘀痛等多种瘀证, 常配伍桃仁、川芎、当归、赤芍等活血药同用增强疗效,配伍当归、紫草、大青叶等活血凉血、 泄热解毒之品又可用于癍疹色暗。用红花治疗外科及皮肤科病症,如血栓外痔,神经性皮炎,湿疹,皮肤瘙痒、冻疮、秃发、白癜风等均获较好的疗效。黄芩本品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根,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以及河南、陕西等地。河北产质量最好。性味苦、寒。归经肺、胃、胆、大小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止血。现代研究有广谱抗菌作用,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降压、利尿、利胆、解痉、镇静、抗过敏和抑制流感病毒。黄柏本品为芸香科落叶乔木植物黄檗(关黄柏)和黄皮树(川黄柏)的除去木全皮的树皮,主产于辽宁、吉林、河北等地为关黄柏,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等地为川黄柏。性味苦、寒。归经肾、膀胱、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古今应用泻火解毒用于疮疡、湿疹湿疮。治疮疡肿毒内服外用均可;治水火烫伤,黄柏、甘草各等份为细末,酌加冰片,麻油调敷患处。大黄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的根茎,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性味苦、寒。归经脾、胃、大肠、肝、心经。功能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径。古今应用凉血解毒,治热毒疮疡,烧烫伤等常与黄连、黄芩同用。现代研究大黄有泻下、利胆作用;大黄有解热镇痛作用;大黄有止血作用;大黄有降压作用;大黄有广谱抗菌作用。蒲公英本品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及其多种同属植物的带根全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性味苦、甘、寒。归经肝、胃经。功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尿通淋。古今应用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治肠痈腹痛配大黄、牡丹皮等;治流行性腮腺炎。地榆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根,全国均产,以浙江、江苏、山东、安徽、河北等地产量多。性味苦、酸、微寒。归经肝、胃、大肠经。功能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古今应用解毒敛疮,用于烫伤,湿疹及疮疡痛肿等,可单味研末麻油调敷,或配大黄粉、冰片用之。骨碎补本品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浙江、湖北、广东、广西、四川等地。性味苦、温。归经肝、肾经,活血续伤,补肾强骨。古今应用活血续伤用于跌打闪挫或金创,筋骨折伤,瘀肿疼痛;治跌打损伤单用研末外敷或浸酒服,煎服即效;为疗伤要药。现代研究能促进骨对钙的吸收,提高血钙和血磷的水平,有利骨折的愈合;具有一定改善软骨细胞的功能,推迟细胞退行性变的作用;有镇痛、镇静作用;有较明显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或斑块形成的作用。血竭本品为棕橺科植物麒麟竭果实及树干的树脂,主产马来西亚、印度及尼西亚,伊朗等地,我国广东、台湾等地也有栽培。性味甘、咸、平。归经心、肝经。功能活血疗伤止痛,生肌敛疮止血。古今应用活血疗伤止痛常与乳香、没药等配伍;或配伍当归、没药、赤芍、白芷、桂心为药,内服外敷均可;生肌敛疮止血配龙骨、乳香、没药等同用。现代研究能缩短甲兔血浆再钙化时间,显著抑制血小板聚积;防止血栓形成,对多种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甘草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茎,主产内蒙古、山西、 甘肃、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绵旗产品质最优。性味甘平。归经心、肺、脾、胃经。 功能补脾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古今应用清热解毒治阳肿毒可单用内服或外敷,常入复方配伍金银花、蒲公英、连翘、地丁等。外用配铅粉、当归、羊脂、 猪脂为膏治疗疮肿,或溃后流脓不止,疼痛。缓和药性与大黄、芒硝同用,缓二药峻下之力, 使泻而不速;与人参、黄芪、当归、熟地同用,使补力缓慢持久;与半夏、干姜、黄芩、黄连等寒药并用,又能起协调药性的作用。当归本品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当归的干燥根,主产甘肃岷县、量大质优,其次四川、云南、湖北、陕西、贵州等地也有栽培。性味甘、平、辛温。归经心肝脾经。功能: 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古今应用活血止痛治跌打损伤,瘀肿作痛,筋断骨折常配红花、大黄、柴胡、穿山甲;治骨折配乳香、没药、自然铜和骨碎补等。川芎本品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省灌县、崇庆、温江, 栽培历史悠久,为地道药材,野生者少,西南及北方大部分地区也有栽培。性味辛、温。归经肝、胆、心包经。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古今应用活血行气,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 与赤芍、红花同用治疮疡成脓不溃,配黄芪、当归、皂刺等同用。莲房本品为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莲的成熟种仁(莲子)外包裹着的绿色软壳又称莲蓬壳。性味苦、涩温。归经心、肝经。功能入心肝经血分,消瘀止血作用显著,外用烧存性研末治天疱湿疮。白芷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主产四川、浙江、河南、河北、安徽等地。性味辛温。归经肺、胃经。功能散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古今应用散风止痛可与荆芥、防风、川芎等配伍;消肿排脓,用于疮肿常与金银花、天花粉、 当归等同用;也常配大黄、天花粉研末外敷,促疮肿消散;还可以治疗毒蛇咬伤,如白芷护心散;治疗面神经麻痹、银屑病、白癜风等。紫草本品为紫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草和新疆紫草及内蒙古紫草的干燥根,主产辽宁、湖南、湖北、新疆等地。性味甘寒。归经心、肝经。功能凉血活血、解毒透疹。古今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疮疡、湿疹阴痒,水火烫伤;可单用植物油浸泡,滤取油液制成紫草浸油剂,外涂患处或与当归、白芷、血竭等配伍、熬膏外敷,如生肌玉红膏。现代研究其煎剂对心脏有明显兴奋作用,有缓和的解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羊毛状小芽孢癣等抑制作用,对绒毛膜上皮癌及恶性葡萄胎有一定治疗作用。透骨草本品为大戟科多年草本植物地构叶的全草,主产山东、河南、江苏等地。性味辛、温。归经祛风胜湿,活血止痛。古今应用祛风胜湿用于风湿筋骨疼痛,可与防风、 海风藤、当归等同用;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瘀肿;单用煎汤洗患处;或配乳香、没药等;治疮肿配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等。乳香本品为橄榄科小乔木长氏的乳香树及其同属植物皮部渗出的树脂,产于非洲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及阿拉伯半岛南部,土耳其、利比亚、苏丹、埃及也产。性味辛、苦、 温。归经心、肝、脾经。功能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古今应用活血止痛,治损伤瘀痛配没药、血竭、红花等;消肿生肌用于疮疡溃破久不收口,以之配没药,共研细末即海浮散,外用患处,或配其它生肌收敛药同用;治烧、烫伤乳香、没药、冰片共研细末加蜂蜜调成糊状,外涂患处。冰片本品为龙脑香科乔木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现多用松节油,樟脑等经化学方法合成,称机制冰片,龙脑香主产于东南亚地区,我国台湾有引种。性味辛、苦、微寒。归经心、脾、肺经。功能开窍醒脾,清热止痛。古今应用解毒消肿,治疮疡肿痛,以本品与银朱,香油制成红褐色药膏外用,可治烫火伤;与血竭、乳香等同用,治疮疡溃后不敛,如生肌散;治带状疱疹,用机制冰片研末,以米汤将冰片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效果满意。黄连本品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的根茎,主产于我国中部及南部各省,四川、云南产量较大。性味苦、寒。归经心、肝、胃、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古今应用泻火解毒,用于痈疽疔毒,皮肤湿疮,多与黄芩、桅子同用。苏木本品为豆科植物苏木的干燥心材,主产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性味 甘、咸、辛、平。归经心、肝、脾经。功能活血疗伤,祛瘀通经。古今应用活血疗伤,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与乳香、没药、血竭、自然铜等同用,也可与红花等活血祛瘀止痛药合用煎汤外洗。儿茶本品为豆科植物儿茶的去皮枝干的干燥煎膏,主产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广西等地也有栽培,另一科为茜草科常绿藤本植物儿茶钩藤的带叶嫩枝煎汁浓缩而成,称方儿茶、棕儿茶,主产于印度尼西亚及中南半岛诸国。性味苦、涩、凉。归经肺经。功能收湿敛疮、生肌止血、清热化痰。古今应用收湿敛疮,用于湿疮流水、溃疡不敛及牙口疮等,单用即效。复方与其乳香、没药、冰片、血竭、龙骨等为末外敷,治诸疮溃烂久不收口, 收敛止血,治多种出血证,外敷内服均效,如止血散以之配煅龙骨、血竭、白芨等研末外敷; 生沣止泻,治湿热痢疾,单用研末口服,或与黄连、黄柏、黄芩、葛根等合用煎服;治烧伤用加味蛤粉散(文蛤、儿茶、冰片)外敷。本方用蒲公英配黄连、黄芩、黄柏、大黄、地榆苦寒清热解毒相须为君;辅以白芷配川芎、紫草辛散凉润消肿止痒为臣;佐透骨草祛风胜湿配血竭、红花、当归、仙鹤草、苏木、骨碎补活血止血,补肾强骨,乳香配没药、莲房、儿茶、冰片止痛生肌;甘草甘平调诸药引经为之使。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活血止痛生肌。用于皮肤昆虫伤,湿疹过敏性皮炎,急慢性腮腺炎、带状疱疹、丹毒、乳腺癌术后继发性上肢淋巴管炎,痛风症关节肿痛症、皮肤I-II 度烧、烫伤;皮肤软组织急性挫伤,关节韧带撕裂伤,颈肩肌痉挛(落枕)症;急慢性腰肌损伤及肌肉关节运动疲劳疼痛症,晚期肿瘤疼痛症。内服还可治疗痢疾,结肠炎。一种皮肤外用药物加工成药剂的方法,取上述药物粉碎加水浸泡,再加入白酒浸泡得到浸出液,所述浸出液即为所述药剂。按照以上处理方法药物中有效成份可被充分溶出,然后将药渣与浸出液分离,得到所需药剂。将本药剂直接涂覆或喷涂在患处,即可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活血止痛生肌的功效。所述浸泡所使用的水为沸水;水量与所述药物总质量比为1 1;所述加水浸泡时间夏天时为3小时,冬天时为6小时。使用沸水其药物中活性成分的溶出率更高,药物充分吸收水分后,水溶性和脂溶性成份可最大限度溶出,且可缩短白酒浸泡时间,并可提高疗效。所述白酒度数高于55° ;所述药物与白酒质量比为1 10。这里的白酒为食用白酒,白酒不仅可以促使药性的发挥,同时也利于药物活性成分的溶出,并提高药剂的储存时间。所述白酒浸泡次数为3次,每次7天。这样可保证药物中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同时根茎类中药材有效成份也已达充分溶出,提高了药汁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加工温度为18 25V。即加工药剂环境温度应严格控制室温于18 25°,这样一方面保证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同时也可防止药物或药剂的腐坏变质。将所述3次的浸出液混合。这样药剂的浓度就基本恒定,便于使用时控制剂量。它还可以做成喷雾剂型,便于人们使用和携带。该药物的临床治疗数据如下
权利要求
1.一种皮肤外用药物,其特征在于它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组成仙鹤草20 50份,红花15 30份,黄芩10 20份,黄柏10 30份,黄连10 30 份,苏木20 40份,儿茶15 30份,大黄10 15份,蒲公英30 50份,地榆15 25 份,骨碎补15 30份,血竭15 30份,当归20 40份,川芎15 30份,莲房15 30 份,白芷10 20份,紫草20 30份,透骨草10 30份,乳香10 20份,甘草10 20 份,冰片5 10份。
2.—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皮肤外用药物加工成药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取上述药物粉碎加水浸泡,再加入白酒浸泡得到浸出液,所述浸出液即为所述药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皮肤外用药物加工成药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泡所使用的水为沸水;水量与所述药物总质量比为1 1 ;所述加水浸泡时间夏天时为3小时,冬天时为6小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皮肤外用药物加工成药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白酒度数高于;所述药物与白酒质量比为1 1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皮肤外用药物加工成药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白酒浸泡次数为3次,每次7天。
6.根据权利要求2 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皮肤外用药物加工成药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加工温度为18 25°C。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皮肤外用药物加工成药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3 次的浸出液混合。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皮肤外用药物及其加工成药剂的方法。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皮肤外用药物,它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组成仙鹤草20~50份,红花、儿茶、骨碎补、血竭、川芎、莲房各15~30份,黄芩、白芷、乳香、甘草各10~20份,黄柏、黄连、透骨草各10~30份,苏木、当归各20~40份,大黄10~15份,蒲公英30~50份,地榆15~25份,紫草20~30份,冰片5~10份。上述药物加工成药剂的方法将上述药物粉碎加水浸泡,再加入白酒浸泡得到浸出液,所述浸出液即为所述药剂。将本药剂直接涂覆或喷涂在患处,即可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活血止痛生肌的功效。
文档编号A61K36/889GK102178809SQ20111010464
公开日2011年9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6日
发明者王祥国 申请人:王祥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