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慢性气管炎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特别是一种治疗慢性气管炎的中药。
背景技术:
慢性气管炎常因受凉感冒及过度劳累而诱发,多在秋冬季节加重,西药治疗慢性气管炎有一定疗效,但不能完全根除病灶,治疗慢性气管炎的中药有许多,但疗期普遍较长,疗效不是十分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慢性气管炎疗效好且疗期较短的中药。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治疗慢性气管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的组成及其重量份数是
麻黄2-4石膏20-40杏仁7 - 15甘草2 -4桑白皮7 - 15半夏10-15茯苓10-15太子参10- 20麦冬10-15五味子4 -8本发明各组份的药性及其功效如下麻黄性味辛苦、温,入肺、膀胱经,发汗,平喘,利水,治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 头痛鼻塞、骨节疼痛、咳嗽气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邪顽痹、皮肤不仁、风疹瘙痒。石膏性味辛甘、寒,入肺、胃经,生用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口渴咽干、肺热喘急、胃火头痛、牙痛、口舌生疮。杏仁性味苦、温,入肺、大肠经,祛痰止咳,平喘,润肠,治外感咳嗽、喘满、喉痹、胸燥便秘。甘草性味甘平,入肺、胃、肺经,和中缓急,润肺,解毒,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桑白皮性味甘、寒,入肺、脾经,泻肺平喘,行水消肿,治肺热喘咳、吐血、水肿、脚气、小便不利。半夏性味辛、温,入脾、胃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脾、肺经,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 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惊悸等。太子参性味甘苦,微温,入心、脾、肺经,补肺,健脾,治肺虚咳嗽、脾虚食少、心悸自汗、精神疲乏。麦冬性味甘微苦、寒,入肺、胃、心经,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治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痛、虚劳烦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燥、便秘。五味子性味酸、温,入肺、肾经,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治肺虚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盗汗、劳伤赢瘦、梦遗滑精、久泻久痢。本发明的效果在于1、疗效高,本药经3年对100名慢性气管炎患者进行治疗,81 例全愈,12例好转,7例效果不是很明显,总有效率高达93%。2、疗期较短,一般用药1-2天即可见效,治愈最快时间为10天左右,最慢为60天。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本实施例的中药各组份及其重量为麻黄3克、石膏30克、杏仁10克、甘草3克、 桑白皮10克、半夏12克、茯苓12克、太子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5克。治疗方法是将上述组份按其重量合成112克为一剂的中药,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少儿酌减。
权利要求
1. 一种治疗慢性气管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的组成及其重量份数是麻黄2-4石膏20-40杏仁7 - 15甘草2-4l·桑白皮7 - 15半夏10-15茯苓10-15太子参10-20麦冬10-15五味子4- >o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慢性气管炎的中药,它的组成及其重量份数是麻黄2-4、石膏20-40、杏仁7-15、甘草2-4、桑白皮7-15、半夏10-15、茯苓10-15、太子参10-20、麦冬10-15、五味子4-8,该药治疗效期短,总有效率高,是治疗慢性气管炎的理想中药。
文档编号A61P11/00GK102362969SQ20111031619
公开日2012年2月29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3日
发明者周春根 申请人:周春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