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5238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面神经麻痹属于中医学的面瘫,俗称“吊线风”范畴,临床表现主要是以口角歪斜、 眼睑不能闭合为特征,此病的发生主要是感受外邪、风痰痹阻或气血血瘀等病因造成。特点是本病起病突然,多在晨起时发现,表现为患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无力甚至不能闭合、口角下垂歪向健侧、说话吐字不清、鼓腮漏气等。临床通过辨证采取了祛风通络佐以化痰为治疗大法治疗该病,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具有疗效确切、治愈率高、安全方便、无毒副作用的特点。本发明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制成白附子1份、僵蚕2份、川弯3份、防风2份和天麻3份。本发明可以制成中药学上可接受的各种制剂,优选丸剂。制备方法将上药炮制合格、称量配齐,共轧为细粉,过80目细筛,用冷开水将药粉泛为小丸,晒干或低温干燥,装袋,每袋15克,入盒密封。用法及用量口服,一次一袋,日服三次,15天为一个疗程。本发明药物机理如下白附子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本品辛温,其性上行既能燥湿化痰又善祛风痰而解痉止痛,故善治上部痰症,常用于口眼、口角斜诸证。僵蚕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本品息肝风、止痉挛抽搐兼可化痰,本品辛温行散既能祛风又能止痉。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本品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气,为血中气药,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中开郁结、下调经水。防风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本品辛温发散、气味俱升,以辛为用,功善疗风,既散肌表风邪又除经络留湿,微温不燥。天麻息风止痉、平肝潜阳、祛风通络,本品入肝经,功能息风止痉、甘润不烈、作用平和。临床中常用于风痰上扰引起的病证。疗效判断痊愈临床主要症状及伴随症状全部消失。好转口眼歪斜、口角流涎基本消失,说话吐字、鼓腮漏气明显好转。无效症状无改善。治疗结果临床治疗面神经麻痹患者110例,服用本发明丸剂,一次一袋,日服三次,15天为一个疗程。经二个疗程治疗,痊愈85例,占77%,好转14例,占13%,无效11例,占10%,总有效率90%。通过治疗所示,对病人无任何副作用,三大常规化验及肝肾功能检测未发现异常。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病例病例1 患者刘某某,男,30岁,晨起受寒而感冒,继感左面部紧束感,眼睑不能闭合,咀嚼时食物滞留在患侧齿颊之间,说话吐字不清,诊为面神经麻痹,口服本发明药物二个疗程后痊愈,随访一年未复发。病例2:患者王某,男,27岁,因突然口歪、眼睑不能闭合,伴有恶寒发热、肢体拘急酸痛,经检查诊为面神经麻痹,口服本发明药物二个疗程后,症状全部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病例3 患者田某,女,17岁,因受惊后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口角下垂并流涎,鼓腮漏气,在当地治疗一周无效后来诊我处,口服本发明药物二个疗程后,症状全部消失,随访
一年未复发。本发明有如下优点(1)本发明所选用的中草药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根据配伍本发明具有祛风、化痰、通络的功效。(2)本发明不仅能有效地治疗面神经麻痹,而且可预防本病的发生。(3)本发明坚守中医辨证施治原则,组方严谨、科学高效、疗效确切、服用方便、无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丸剂,按重量份数称取原料白附子1份、僵蚕2份、川芎3份、防风2份和天麻3 份。制备方法将上药炮制合格、称量配齐,共轧为细粉,过80目细筛,用冷开水将药粉泛为小丸,晒干或低温干燥,装袋,每袋15克,入盒密封。
权利要求
1. 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白附子 1份、僵蚕2份、川芎3份、防风2份和天麻3份。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白附子1份、僵蚕2份、川芎3份、防风2份和天麻3份,具有祛风化痰、通络的功效,治疗面神经麻痹具有疗效确切、治愈率高、安全方便、无毒副作用的特点。
文档编号A61K36/8988GK102406849SQ20111039074
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30日
发明者宋爱民 申请人:宋爱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