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部包扎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6371阅读:6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部包扎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属于医疗辅助器材,具体涉及一种新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部包扎带。
背景技术
乳腺癌目前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随着普查及卫生宣教的广泛开展,早期病例的发现大大增加,改良根治术随之广泛开展,其治疗效果等同于根治术,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渐渐成为乳腺癌外科治疗的标准术式。近20多年来随着对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有了进一步认识,改变了以往局限的Halsted理论,这些新的概念导致了乳腺癌治疗模式的改变,形成了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并重的治疗模式。在局部治疗上,随着放疗技术的进步,术后残存的微小亚临床转移灶的有效控制,以及女性在外形上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初起, 乳腺癌外科治疗进入保乳手术时代。在我国,目前大多数医院乳腺癌的手术治疗仍首先考虑局部及区域淋巴结的最大可能控制,然后再考虑外形及功能越接近正常越好。因此大部分临床I、II期乳腺癌患者仍把改良根治术作为首选治疗。手术切口依肿瘤所在部位及乳房的大小、形态设计,可采用横月牙形、纵梭状切口,切口应距肿瘤边缘3cm以上。手术后的创面,一般在腋下和胸壁各置一胶管引流,接负压吸引。应用胸带适当加压包扎。术后患肢取内收位,以便腋窝腔隙缩小, 各层在张力小的条件下才能紧贴愈合。术后3 5日内,每天应重新包扎胸带,并检查胸壁皮下、腋下有无积液,保持引流通畅,使胸壁皮下、腋下无残腔。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都应用自制简易胸带将手术伤口进行包扎,包扎时要求束缚和加压,其操作复杂,且大多数仍会出现胸壁皮下、腋下积液。目前,临床上还没有一种专门适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胸部包扎带。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部包扎带,该胸部包扎带适合于乳腺癌手术后的伤口包扎。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种新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部包扎带,其特征在于,包括与人体接触的带体, 带体分为前后两片,两片之间有相互连接的接口部,带体前后两片的一侧设有向上延伸的固定带,固定带之间相互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新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部包扎带,不同于腹部包扎带,通过调整接口部和固定带可以达到术后束缚、加压的要求,特别适合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患者使用,最大限度的减少了胸壁皮下、腋下积液的发生,且护理操作简单。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0010]图2是使用状态时人体背部的示意图;图3是使用状态在人体前胸部的示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广图3,本实用新型的新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部包扎带,包括与人体接触的带体1,带体1分为前后两片,两片之间有相互连接的,带体1前后两片的一侧设有向上延伸的固定带2,固定带2之间相互连接。带体1的材料选择棉布或化纤。本实用新型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部包扎带,将束缚、加压功能结合于一体,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简便,使用方便。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胸部包扎带使用时参见图2 图3,将带体1围在胸部,带体1的前后两片根据所需的长度调节由接口部3固定,固定带2之间的长度调节适中后相互连接, 以实现对胸部的束缚和加压。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部包扎带,其特征在于,包括与人体接触的带体 (1),带体(1)分为前后两片,两片之间有相互连接的接口部(3),带体(1)前后两片的一侧设有向上延伸的固定带(2),固定带(2)之间相互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部包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带体(1)的材料选择棉布或化纤。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部包扎带,包括与人体接触的带体,带体分为前后两片,两片之间有相互连接的接口部,带体前后两片的一侧设有向上延伸的固定带,固定带之间相互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新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部包扎带,不同于腹部包扎带,通过调整接口部和固定带可以达到术后束缚、加压的要求,特别适合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患者使用,最大限度的减少了胸壁皮下、腋下积液的发生,且护理操作简单。
文档编号A61F13/00GK201959086SQ20112004633
公开日2011年9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24日
发明者凌瑞, 易军, 李南林, 王岭, 王辉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