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回吸阻氧性抑菌医用包装软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7476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回吸阻氧性抑菌医用包装软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装软管技术,特别是公开一种防回吸阻氧性抑菌医用包装软管,适用于膏类药品、食品、化妆品等的软管包装。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软膏类药品均使用敞开式管头的普通软管,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被挤出管口的药品,在接触空气和使用者皮肤后又被回吸进管内的状况,存在有可能被细菌感染,并被带入软管内二次(多次)污染内容物的隐患;而敞开式管头和高氧气透过率的普通材质,为进入管内的细菌繁殖提供了充足的氧气,极易促进细菌的繁殖,使用药安全性能降低,留下隐患。药品储藏期越长,使用次数越多,则造成不安全性能的机率越高。目前我国软管制造行业中常用的软管材料氧气和水份透过率在90%以上,极容易造成水份渗透影响内容物的使用品质。且软管头部为敞开式,极易造成细菌从软管头部二次(多次)污染包装内容物;管体无抗菌成份,无法抑制细菌的滋生。对于医药、食品以及中高端化妆品的生产质量有非常大的风险,故大多医药厂家使用了铝管或玻璃等昂贵的包装材质进行替代。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公开一种防回吸阻氧性抑菌医用包装软管,使用抗菌、阻氧复合材料制造软管管体,既同时增加软管的阻隔氧气和H2O的效果,又增加了软管包装本身的抗菌效果。而且PE的强度、可塑造性和韧性(即屈服强度、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又与防回吸内塞完美互补,形成新的包装软管。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回吸阻氧性抑菌医用包装软管,包括软管本体及软管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软管本体材料设有三层外层、中间层、内层;所述的外层和内层材料采用聚乙烯和抗菌剂混合料,所述的中间层采用乙烯-乙烯醇共聚树脂(EV0H), 层与层之间采用酸改性聚烯烃(ADMER-ADMHMK82)粘结剂,将三层粘合成一体。所述的外层、内层中的抗菌剂采用PENH和PPNH抗菌剂,两者等量使用,抗菌剂用量是聚乙烯材料的 10%。所述的软管头的结构采用医用防回吸软管头的结构。本实用新型将添加复合型抗菌剂与使用EVOH等隔氧特性优异的聚合物材料这两种途径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的起到抑制细菌作用;同时采用阻氧管盖设计,杜绝在储藏期间空气通过管头口进入软管;而防回吸内塞管头这一独特设计(该设计已经另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07 1 0037998. 2),一方面起到被挤出管头口,已接触空气和使用者皮肤的药品不被回吸进管内,防制细菌的感染又可隔断外界空气进入管内的通道,成为又一道密封的阀门。此内塞可根据不同药品每次用药量的要求予以定制不同的规格,从而能控制每次的挤出量,进一步保障用药的安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1、软管技术性能方面[0009]为了确保抗菌母料对多种细菌和病毒有良好的杀伤能力,选用有机抗菌剂与表面处理的无机抗菌剂复配;选用聚乙烯(PE)、乙烯-乙烯醇共聚树脂(EV0H)、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树脂(EVA)为聚合物基体,并将抗菌基团以化学键与基体树脂分子牢固结合,因而能够经受阴离子洗涤剂多次洗涤,抗菌效力也不下降,而且还避免了渗出物安全和污染制品的问题,并选用无毒性的分散剂和光稳定剂等助剂。将上述各组分通过高速混合,双螺杆挤出造粒,得到高性能的抗菌母料。为了提高抑菌塑料软管的隔氧和抗水气性能,软管采用双层构造,抑菌塑料软管采用双层共挤出工艺来制造。对所研制塑料软管的抗菌性能、隔氧性能和力学性能分别按照有关国家标准来测定,其氧气透过率在20°c *65%RH时仅为1. 5ccum/m2. day · atm。采用新型防回吸内塞管头制造医用软管,在防止细菌回吸进入软管,导致二次污染的同时,可以根据药品的单次使用量生产出可控制单次挤出量的管头,以达到控制药品定量使用的功效。2、软管经济成本方面使用乙烯-乙烯醇共聚树脂、改良型适用软管的抗菌剂和聚乙烯材料,其密度有所下降,比原有配方大大减少了材料的损耗用量;另外,共混物及降低了能量又提高了设备的生产效率。所以相对于原有的用料,现有的材料使得生产成本明显降低,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3、抗菌效果要求方面采用铝酸酯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后医用软管的抗菌性能满足QB/T 2591-2003 的要求,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均达到95%以上。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软管管体材料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层;2、粘结剂;3、中间层;4、粘结剂;5、内层。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本实用新型一种防回吸阻氧性抑菌医用包装软管,包括软管本体及软管头,软管本体材料设有三层外层1、中间层3、内层5,外层1和内层5材料采用聚乙烯和抗菌剂混合料,中间层3采用乙烯-乙烯醇共聚树脂,层与层之间分别采用酸改性聚烯烃的粘结剂2、4,将三层粘合成一体。抗菌剂用量是聚乙烯材料的10%。软管头的结构采用医用防回吸软管头的结构。本实用新型制造流程如下。1、软管制造,行内称为拉管,在软管的外层1、内层5中的聚乙烯材料中加入抗菌剂PENH和PPNH抗菌剂,两者等量使用,按比例混合,制成抗菌母粒(粉)。该两种抗菌剂另案申请,本案不作详述。按比例将原料与色母粒(塑料粒子)放入混合原料的设备中进行搅拌混合。大致均勻以后,再将与已调和的抗菌母粒(粉)拌入已经混合均勻的原料中去,用混合棍进行混合, 使色粉均勻的吸附在原料(塑料粒子)上。接着,将均勻混合了色母粒、抗菌母粒(粉)的原料运送到拉管设备旁。先将其倒入料桶中,塑料粒子通过多个螺杆加热溶解,进行多元有层次共混。成型后,经过内部冷却棒进行第一次冷却。现有技术软管直接进行水冷,很难控制加入阻隔层的软管的材料因为温差过大而收缩。紧接着进行二次冷却,即水冷却,使得拉出的软管成型更好。此时的软管已经基本成型(不会发生变形),再经过传送装置,传送到引出部分。引出部分主要由刀具组成,利用电子眼事先设置好切割长度,当整条的软管到达规定长度时,电动机启动刀具进行切割,遂产生一个个达到尺寸要求的空心、圆形的塑料软管。2、专用注头本实用新型为了适应防回吸内塞内塞,软管头的结构采用医用防回吸软管头的结构,该软管头结构申请人已另案申请,发明专利号ZL2007 1 0037998.2,本案不再详述。申请人:引进了韩国DL IMU-AT60W型注头全自动机,该设备全自动、机电一体化高度集成,但是并不完全符合生产需求,所以在工艺方面进行了技术改进(模具改良,PLC编程)使得最终的注头与防回吸内塞内塞配合时,既能保证密封性能、又能使防回吸内塞内塞发挥其设计作用。
权利要求1.一种防回吸阻氧性抑菌医用包装软管,包括软管本体及软管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软管本体材料设有三层外层、中间层、内层;所述的中间层采用乙烯-乙烯醇共聚树脂, 层与层之间采用酸改性聚烯烃粘结剂,将三层粘合成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回吸阻氧性抑菌医用包装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软管头的结构采用医用防回吸软管头的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防回吸阻氧性抑菌医用包装软管,包括软管本体及软管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软管本体材料设有三层外层、中间层、内层;所述的外层和内层采用聚乙烯,所述的聚乙烯中添加抗菌剂,所述的中间层采用乙烯-乙烯醇共聚树脂,层与层之间采用酸改性聚烯烃粘结剂,将三层粘合成一体。所述的外层、内层中的抗菌剂采用PENH和PPNH抗菌剂,两者等量使用,抗菌剂用量是聚乙烯材料的10%。所述的软管头的结构采用医用防回吸软管头的结构。本实用新型能有效的起到抑制细菌作用,防止二次污染。
文档编号A61J1/00GK202016650SQ20112006068
公开日2011年10月26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10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10日
发明者杨益, 陈伟 申请人:上海诚壹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