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颅内硬通道侧引流管活瓣式连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9708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颅内硬通道侧引流管活瓣式连接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具,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颅内血肿的颅内硬通道穿刺引流针侧引流管上的专用器具,适用于神经内、外科、急诊科。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病人不断增多,导致了脑出血病人的增加。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微创穿刺有大部分取代传统开颅手术的趋势。现有技术所使用的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针,存在以下不足其一,三通针体的侧引流管与外引流管或引流袋相连接时连接不紧密易脱落;其二,当颅内压力增高,颅内液体可顺侧引流管排出,当颅内压力降低或患者体位改变时,引流出的液体会再回流到颅内,有引起颅内感染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可以在引流颅内血肿时便于侧引流管与外引流管相连接固定、防止颅内引流物返流的颅内硬通道侧引流管活瓣式连接头。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连接头为台阶型圆柱筒状结构;所述连接头一端为侧引流管连接端,另一端为外引流管连接端;所述连接头的中间段内腔设有双叶瓣膜;所述连接头的侧引流管连接端设有内螺纹;所述连接头的外引流管连接端设有外螺纹。本实用新型的材质为医用硅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①连接头与侧引流管连接的一端有内螺旋丝,与外引流管连接的一端有外螺旋丝,便于固定。②连接头的中间段内腔设有双叶瓣膜,瓣膜的功能是让液体只能向一个方向流动,如同静脉瓣或心脏内瓣膜。引流时,随着颅内压力增高,颅内液体可顺侧引流管经活瓣式连接头排出,由于瓣膜的单流向作用,当颅内压力降低或患者体位改变时,引流出的液体不会再回流到颅内。③其结构简单、实用方便, 避免了引起颅内感染的可能性。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中,1、三通针体,2、三通针管,3、三通针座,4、侧引流管,5、侧引流管连接端,6、 连接头的中间段,7、外引流管连接端,8、外引流管,9、双叶瓣膜。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台阶型长圆筒状结构的连接头一端为侧引流管连接端5,另一端为外引流管连接端7 ;所述连接头的中间段6内腔设有双叶瓣膜9,所述连接头的侧引流管连接端5设有内螺纹;所述连接头的外引流管连接端7设有外螺纹。双叶瓣膜9位于连接头的中间段6内腔的左、右壁,呈半椭圆形,长约3mm。双叶瓣膜9前端相互合拢,形成约65度的夹角,当颅内压力增高颅内引流液流过时,双叶瓣膜9打开靠近管壁,当颅内引流液流过后,双叶瓣膜9合拢使引流液不能返流。侧引流管连接端5长约15mm,内径约4mm,内螺旋丝结构,材质为医用硅胶。连接头的中间段6长约10mm,内径约4. 5mm,内腔设有双叶瓣膜,材质为医用硅胶。外引流管连接端7长约15mm,内径约3mm,外螺旋丝结构,材质为医用硅胶。图2中,三通针体1由三通针座3和装于三通针座3的三通针管2、侧引流管4组成。连接头的侧引流管连接端5经其内螺纹与三通针座3侧面的侧引流管4螺旋连接,连接头的外引流管连接端7经其外螺纹与外引流管8螺旋连接。三通针体1总长度为30— 80mm,内径为3 — 4mm,为不锈钢材质。三通针管2的可选择长度为20— 70mm,内径为3 — 4mm,针管前端为平头,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进针过程对血管及脑组织的二次损伤,为不锈钢材质。三通针座3材质为无毒性聚丙烯。侧引流管4长约15mm,内径约4mm,位于三通针座3侧面,材质为无毒性聚丙烯。侧引流管4内端与三通针管2管腔连通,外端可通过本实用新型与外引流管8相连接,外引流管8长约230mm,内径约4mm,材质为软硅胶。
权利要求1. 一种颅内硬通道侧引流管活瓣式连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头为台阶型圆柱筒状结构;所述连接头一端为侧引流管连接端(5),另一端为外引流管连接端(7);所述连接头的中间段(6)内腔设有双叶瓣膜(9);所述连接头的侧引流管连接端(5)设有内螺纹;所述连接头的外引流管连接端(7)设有外螺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颅内硬通道侧引流管活瓣式连接头,所述连接头为台阶型圆柱筒状结构;所述连接头一端为侧引流管连接端,另一端为外引流管连接端;所述连接头的中间段内腔设有双叶瓣膜;所述连接头的侧引流管连接端设有内螺纹;所述连接头的外引流管连接端设有外螺纹。连接头中间段内腔的双叶瓣膜可防止颅内引流物返流。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固定、易于操作、实用方便,避免了引起颅内感染的可能性。
文档编号A61M39/00GK202070006SQ201120092729
公开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日
发明者张真 申请人:张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