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9652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负压封闭引流装置上的一个部件,更具体地说它是一种适用于体
表创面的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简称VSD技术)是德国ULM 大学Wim Fleischman博士于1992年首创,并形成理论雏形,用于四肢创面的引流。1994年 中国裘华德教授首次将VSD技术应用于普外科,开创了 VSD技术在普外科应用的先河,发明 人为王彦峰、裘华德的专利CN 2276320[公开(公告)号],为VSD技术的第一个专利。从 此,VSD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现有的VSD技术基本配置包括负压源(包括医用吸引机或医院使用的中心负压装 置等),引流管,引流容器,聚乙烯醇泡沫或其它医用多孔泡沫、海绵或纱布(以下简称多孔 泡沫软垫),可粘贴密封用的透气薄膜、接头(包括二通接头、三通接头或多通接头)组成。 其结构形式为一端带侧孔的引流管(常用为平行放置的二根管,小规格的为一根管,稍大 规格的为三根或多根)通入已钻好孔的多孔泡沫软垫内,使用多块多孔泡沫软垫时,再通 过接头将引流管的出口端合并为一个出口,接通负压源引流,将人体组织内的渗血、渗液、 液化坏死的组织碎片以及脓液等液化物质引流至引流容器内。 实际应用中,是将多孔泡沫软垫包裹多侧孔引流管,放置在创面上或创腔内,再用 密封薄膜将多孔泡沫软垫和引流管出口端严密封闭,使之与外界隔绝,接通负压源,就形成
了一个高效引流系统(VSD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负压经过引流管的刚性传导传递到多孔 泡沫软垫,由于多孔泡沫软垫内的孔泡互相连通且富有弹性,负压可以到达目标引流区的 每一点,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引流。较大的、质地不太硬的块状引出物在负压作用下被分割和 塑性成颗粒状,经过多孔泡沫软垫的孔隙进入引流管,再被迅速吸入引流容器内;而可能堵 塞引流管的大块引出物则被多孔泡沫软垫阻挡,只能附着在多孔泡沫软垫表面,在去除或 更换引流物时与多孔泡沫软垫一起离开机体。密封薄膜的封闭使作为引流动力的负压得以 维持,同时也使被引流区与外界隔绝,有效地防止了污染和交叉感染。由于负压经过做为中 介的柔软多孔泡沫软垫分布于被引流区的表面,可以有效地防止单根引流管负压引流时可 能发生的脏器或组织被吸出或受压而致的缺血、坏死、穿孔等并发症(《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第2版P3-P4,裘华德宋九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与现有的普通换药治疗相比,VSD技术能将被引流区内的渗出物和坏死组织非常 及时地清除,使被引流区内达到"零积聚"状态,创面能够很快地获得清洁的环境,大大降低 机体对毒素的重吸收;即使有较大的腔隙存在,腔隙也将因负压的存在而加速縮小,对浅表 创面而言,密封薄膜和多孔泡沫软垫也使局部环境更接近生理性的湿润状态;作用于创面 软组织上的负压剌激,有利于局部微环境的改善和组织水肿的消退,加速了创面中肉芽组 织的新生,縮短创面愈合时间;在VSD治疗的3-7天内均不需要再换药,降低了医护人员工 作量,减少了患者痛苦,降低了综合医疗费用。
3[0006] 在我国VSD技术已广泛适用于创伤科、骨科、普外科、烧伤科等领域。 但是,在国内和国外,现有的VSD技术在用于体表创面引流过程中,仍存在如下问 题在临床实际使用中,是用密封薄膜将多孔泡沫软垫与健康皮肤整体密封在一起,健康 皮肤中的毛囊需要正常的透水透气代谢,就要求密封薄膜通透率越大越好,否则健康皮肤 会出现皮疹、毛囊炎、水分浸渍发白等现象,导致患者因发痒等不适症状而有意或无意地抓 挠、磨擦密封薄膜。也可能导致皮肤与密封薄膜之间由于水分浸渍,密封薄膜粘性消失,从 皮肤表面脱开,继而使空气进入密封区最终导致负压封闭引流效果下降,甚至完全失效。而 多孔泡沫软垫需要完全密封,又要求密封薄膜通透率越小越好,否则将引起多孔泡沫软垫 由于经过长时间的微小空气流通而造成水分丢失,使多孔泡沫软垫变干,最终导致多孔泡 沫软垫失去弹性和湿润环境,延缓了创面愈合时间;于是这就形成了在一个整体中存在两 个反作用需求原理的矛盾。而现有的密封薄膜不能同时满足健康皮肤正常的透水透气代谢 和多孔泡沫软垫需要严密密封的要求。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密封薄膜对创面愈合及创面周围皮肤正常 代谢的不合理之处,而提供了一种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的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它包括带 侧孔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与引流管连接成一体结构的胶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管为至少二根交叉连接而成的一体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管侧孔开孔方向位于与胶膜的接触端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管侧孔开孔方向位于与胶膜的接触端面的外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引流管或为"井"字型结构、或为"米"字型结构、或为 "十"字型、或为"工"字型交叉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管或为圆形管,或为扁形管。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管的连接处为弧形平缓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管的管孔内有突起。 本实用新型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具有如下优点①、通过放置在多孔泡沫软垫 上的胶膜(这种胶膜的透气率极低,也可以是其它材料制成的透气率极低的膜)来密封创 面,大大延长了多孔泡沫软垫保持弹性和湿润环境的时间,有利于创面愈合。②、密封薄膜 只需要密封胶膜的四周即可,使负压封闭引流的密封变得更加简单、可靠,同时有利于创面 周围健康皮肤的正常代谢。③、增加了引流管的出管方向,引流更加方便,特别有利于对隐 蔽复杂部位的引流。④、縮短了手术的时间,并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縮短了患者创面愈合的 时间。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引流管为"工"字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二个"井"字型引流管连接的的结构示意图。[0022] 图5为引流管为"米"字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引流管为扁形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扁形管被在大气压压扁变形后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引流管为圆形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图8中圆形引流管被在大气压压扁变形后的截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胶膜与引流管上的开孔的一种位置关系图。 图11为图10的结构俯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胶膜与引流管上的开孔的另一种位置关系图。 图13为图12的结构俯视图。 图14为现有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装置(双平行管)在体表大创面治疗形成"树枝 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引流管,2.胶膜,3. 二通接头,4.突起,5.引流管开孔方向,6.弧形,7.间 隙,8.多孔泡沫软垫,9.引流容器,IO.三通接头,ll.负压源,在图9、图10中箭头所示的方 向为引流管侧孔开孔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 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参阅附图可知本实用新型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它包括带侧孔的引流管l,及 与引流管连接成一体结构的胶膜2(胶膜的作用是单独密封创面,且透气率极低),这种胶 膜延长了多孔泡沫软垫保持弹性和湿润环境的时间,有利于创面愈合,如图1、图2所示。弓|流管1为至少二根交叉连接而成的一体结构(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 示),如为"井"字型结构、为"米"字型结构、为"十"字型、为"工"字型交叉结构等(也可 以根据需要设计成其它形状的交叉结构)。这种结构增加了引流管的出口方向,同时增加了 引流管的根数,更方便和高效引流,大大减少了被引流物凝结导致堵塞引流管的情况发生。 引流管侧孔开孔方向5位于引流管1与胶膜2的接触端面。这种结构在使用时, 胶膜2直接与多孔泡沫软垫接触,使引流管(引流管对创面软组织的压强大大减小)不会 间接压迫创面软组织肉芽,并产生导致肉芽组织的压迫性坏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伤口愈 合(如图10、图ll所示)。 引流管开孔方向5位于引流管1与胶膜2的接触端面的外侧。这种结构在使用时,
引流管通过引流管侧孔直接与多孔泡沫软垫接触,减少了现有将引流管置于多孔泡沫软垫
内引流管对创面软组织的压力,有利于伤口愈合(如图12、图13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图10和图12中引流管侧孔开孔方向5均与泡沫软垫相接触。 引流管的端头可以通过二通接头3相互连接(如图4所示),这种结构有利于在
大创面或不规则创面上使用,使引流管之间连接更方便,减少了三通接头等部件的使用,不
会造成"树枝网"(如图14所示)的情况发生,有利于縮短手术操作时间,同时方便患者活
动,并有利于患面的愈合。 引流管1或为圆形管,或为扁形管(包括半圆形管、方形管等),这种结构有利于减 小弓I流管对创面软组织的压强。
5[0041] 相交叉的引流管的连接处为弧形6平缓连接,这种结构避免了引流物在拐角处流
动时,因角度急剧变化而发生的阻滞,甚至阻塞现象的发生(如图1所示)。弓|流管1的管孔内有突起4。这种结构避免了因在负压吸引后引流管内的空腔在
负压作用下完全闭合的情况发生,即使负压过大,突起之间也会有间隙7,并顺利进行引流
(如图6、图7、图8、图9所示)。 使用时,可将本实用新型引流管与胶膜的一体结构,直接置于多孔泡沫软垫上,然 后再用密封薄膜粘贴在胶膜的四周及引流管出口处,再连接上引流容器和负压即可引流。 由于引流管的位置在多孔泡沫软垫上,而不在多孔泡沫软垫内,因此减少了负压
吸引后引流管在创面软组织肉芽上留下的压痕,甚至导致肉芽组织的压迫性坏死的情况发 生,有利于伤口愈合。 另外,只需要将密封薄膜粘贴在胶膜的四周及引流管出口处,减少了粘贴密封薄 膜的工作量,并使粘贴密封薄膜变得非常简单。需要说明的是良好的密封是保证引流效果 的关键,也是整个负压封闭引流操作中最困难之处,常用的密封方法包括戳孔法、"系膜" 法、缝合法及"包饺子"法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第2版P20-P24,裘华德宋九宏主编,人 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同时,由于现有的引流管位于多孔泡沫软垫内,因此需要专用钻孔机(本发明人
已申请专利,发明名称为负压引流包裹材料打孔机,公开(公告)号为CN101208120)在
多孔泡沫软垫内钻孔,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使用更加方便,且不需要打孔机,减少了
多孔泡沫软垫内碎屑进入人体组织创面而导致的免疫排异反应的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改变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
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若干的改变或变形,这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它包括带侧孔的引流管(1),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与引流管(1)连接成一体结构的胶膜(2)。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为至少 二根交叉连接而成的一体结构。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侧孔开孔方 向(5)位于与胶膜(2)的接触端面。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侧孔开孔方 向(5)位于与胶膜(2)的接触端面的外侧。
5.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流管(1) 或为"井"字型结构、或为"米"字型结构、或为"十"字型、或为"工"字型交叉结构。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或为圆 形管,或为扁形管。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的连接处为 弧形(6)平缓连接。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的管孔 内有突起(4)。
专利摘要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它包括带侧孔的引流管(1),它还包括与引流管(1)连接成一体结构的胶膜(2)。所述引流管(1)为至少二根交叉连接而成的一体结构。它克服了现有的密封薄膜不能同时满足健康皮肤正常的透水透气代谢和多孔泡沫软垫需要严密密封的缺点。本实用新型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通过放置在多孔泡沫软垫上的胶膜(这种胶膜的透气率极低,也可以是其它材料制成的透气率极低膜)来密封创面,大大延长了多孔泡沫软垫保持弹性和湿润环境的时间,有利于创面愈合。密封薄膜只需要密封胶膜的四周即可,使负压封闭引流的密封变得更加简单、可靠,同时有利于创面周围健康皮肤的正常代谢。
文档编号A61M1/00GK201516231SQ20092022800
公开日2010年6月30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8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8日
发明者宋九宏 申请人:宋九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