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46300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流管,具体是配有引导针的引流管。
【背景技术】
[0002]临床上所使用的外科引流管种类繁多,例如结构极其简单的导尿管,其本质上就是一根管子。相对而言,对于例如伤口、胸腔、胆道等临床应用中,所使用的引流管结构就会比较复杂,以满足穿刺、固定,甚至置药的临床需要。一般而言,对于例如导尿管统称为普通引流管,而对于具有一定特定结构的引流管,分别根据其应用而称为例如泪道引流管、胸腔引流管、腹腔引流管等。
[0003]如图1所示,是已知的一种配有引导针2的引流管,该类引流管通常具有一根引流管管体,简称管体1,图中仅示出部分管体。在该管体I的引流端通常开有若干侧孔11,然后在引流端的管口 12连接有一引导针2。其应用例如在外科手术中的引流,首先利用引导针2从一侧穿刺进入例如手术切口的引流部位,从手术切口的另一侧穿出,然后将管体I的引流端牵拉进引流部位,利用所述侧孔11导入引流物,然后从管体I排出。为有利于管体I的固定,引导针2在穿出切口后保持在相应位置,引导针2 —般需要设计成鱼钩状(无反钩),利用其自身的弯曲部位进行固定。
[0004]如图1和图2所示,在前述的结构中,引导针2与管体I的连接一般为将管口 12套在引导针2的尾端,例如图1中所示的连接头21,利用摩擦力形成力锁合。由于在穿刺过程中会产生比较大的阻力,基于力锁合的连接结构容易产生管体I从引导针2尾端脱落,造成引导失败。
[0005]在一些实现中,例如图1中部所示,连接头21上设有若干凸环24,从而基于管体I的自身形变产生力锁合和型锁和的复合连接结构,从而使连接头21与管口 12的连接更加可靠。然而形变的管口 12外表面存在若干拐点,使穿刺力进一步增大,并对组织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在管口 12到达既定的位置,从而进行固定时,对组织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0006]此外,带针固定,由于引导针需要从例如手术切口的一端穿出,露出锐利的针尖,容易产生误伤。
[0007]在一些应用中,引导针2还起到引流针的作用,即引导针2为管型针,如图3所示,图中引导针2的针尖23通过斜切管性件形成,而具有锐利的边缘,因而在穿刺时,容易产生组织的附加损伤,尤其是针尖的边缘的切割作用,甚至能够切割掉一些组织,而堵塞引导针2。
[0008]尽管在进一步改进的结构中,引导针2采用如图1和2所示的锥形头,而不致产生组织的附加损伤,但为了起到引流作用,在锥形的针尖23上需要开侧孔或者轴向孔以用于引流,结构相对比较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0009]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引导针的引流管,用以减少对患者的损伤,且使用非常方便。
[0010]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11]—种引流管,包括:
[0012]主管体,为具有多段结构的直管,含有位于主管体前部的引导锥和位于主管体中后部的圆管部;其中,引导锥的内管和圆管部靠引导锥侧的部分内管构成柱面结构的结合内管,而余下的圆管部的内管构成内径大于结合内管内径的基内管,从而在该基内管与结合内管的连接处形成台肩;
[0013]球阀,设置在主管体的后部,用于截止或者开启主管体;
[0014]歧管,连接于主管体中部,用于引流;
[0015]气囊,附着于圆管部的前部外侧;
[0016]进气管,连接于所述气囊,用于供气;以及
[0017]引导针,为具有多段结构的直针,含有位于该引导针前部的锥形的针尖,针尖后侧的前针体和构成引导针中后部的后针体;
[0018]其中前针体与后针体之间形成有与所述台肩相应的轴环,轴环的前侧面抵靠在台肩的后侧面,而使针尖恰好探出引导锥。
[0019]在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引流管,所述引导锥的锥度与针尖的锥度相同。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针体的长度与结合内管的长度相同,且前针体与结合内管之间的配合为过盈配合。
[0021]优选地,所述前针体的外径与后针体的外径相同。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台肩到引导锥尾端的距离为2mm~5mm。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囊由囊皮环绕在主管体表面,两端封接而成。
[00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从主管体内部贯穿主管体的侧壁而与所述气囊连通,且进气管从主管体连接歧管的部位前后2cm范围内穿出。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为软管,并配有管夹。
[0026]在一些实施例中,引导锥的长径比为5:1,其中长径比中的径为引导锥的内径。
[0027]在一些实施例中,圆管部的前部开有侧孔。
[0028]依据本实用新型,改变当前引导针的引导方式,换言之,当前的引导主要是牵拉引导,而在本实用新型中则采用了穿刺后的顶持引导,例如台肩与轴环的贴合顶持将主管体引导进待引流部位。其中,引导锥与针尖的位置匹配,形成良好的没有锐利结合边沿的结构,不会对组织产生损伤,且显而易见的是,在此条件下,引导阻力也会比较小。引导结束后,引导针向后拔出,关闭球阀,引流物从歧管排出,引导针不构成留置针,从而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对组织的损伤。此外,利用球囊张开形成定位,当需要取出引流管时,释放球囊的气体即可,使用非常方便。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已知的一种配有引导针的引流管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已知的一种具有引流针功能的引导针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3为一种引导针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4为一种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的主管体结构示意图(省略歧管)。
[0033]图5为一种引流管主管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4]图6为一种引流管主管结构示意图(带歧管)。
[0035]图7为一种引流管主管结构示意图(带歧管和进气管,省略球囊)。
[0036]图8为相应于图7的结构剖面图。
[0037]图9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引导针结构示意图。
[0038]图中:1.管体,2.引导针,3.球阀,4.主管体,5.歧管,6.进气管,7.球囊,11.侧孔,12.管口,13.引导锥,21.连接头,22.针体,23.针尖,24.凸环,25.后针体,26.轴环,27.前针体,41.圆管部,42.引导锥,43.管口,44.侧孔,45.基内管,46.结合内管,47.台肩,61.出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9]应当理解,例如引导针2,按照通常的理解,其结构上区分为针头和针尾,因而,在此结构条件下,前后为针头和针尾所限定,针头所在的方向为前,针尾所在的方向为后。
[0040]同理,对于主管体4,基于穿刺的前进和退出,其头部即引导锥42,由此限定其前和后,应是清楚的。
[0041]应当理解,例如多段结构并不是表示分段结合的结构,而是类似于机械上的阶梯轴,属于多节段结构。
[0042]参见说明书附图4-9所示的一种引流管,其基本结构包括:
[0043]主管体4,为具有多段结构的直管,图中主要有两段,位于主管体4头部的一段为引导锥42,位于主管体4中后部的一段为圆管部41,这两段可以平滑结合,相结合的部位采用圆弧或者其他连续可导的几何曲面连接,以减少阻力。
[0044]连接部位可以构成几何意义上的拐点。
[0045]连接部位还可以不是连续可导的结构,而是锥形与柱面的直接连接,在于例如针尖23,其锥度(底面直径与圆锥高度比)非常小,也就是连接部位在此条件下的过渡宏观上可以认为是平滑过渡,换言之,锥形的外侧面与柱面之间的夹角接近180度。
[0046]其中,主管体4的内管也主要也分成两个部分,如图5中所示的基内管45和结合内管46,其中,结合内管46位于主管体4内管的前部,基内管45位于主管体4内管的中后部。
[0047]与外部结构相适应,引导锥42的内管比结合内管46要短一些,因而结合内管46在轴向要占用圆管部41的一部分,如图中右侧的部分,或者说靠引导锥42侧的部分内管,共同构成结合内管46。结合内管46为柱面管,具体是圆柱面管。
[0048]如图5所示(为清楚表示各个部分的结构,所使用附图均采用了简化画法,省略了影响结构表示的结构部分),进一步地,相对于结合内管46,余下的圆管部41的内管构成内径大于结合内管46内径的基内管45,从而在该基内管45与结合内管46的连接处形成台肩47。
[0049]如图5所示,能够比较清晰的表示出台肩47的结构,属于两个不同管径的管连接所形成的,台肩47具有后侧面,从而形成承力面。
[0050]一般而言,引流管都采用具有一定硬度的塑料管,换言之,引流管普遍具有一定的刚度,不同于软管,因而,台肩47的后侧面所形成的承力面具有足够大的支撑强度,从而满足穿刺的需要。
[0051]进一步的,设置一球阀3,该球阀3设置在主管体4的后部,用于截止或者开启主管体4。
[0052]球阀3的阀孔与所通断管路的内孔基本上一样,因此,当球阀完全打开时,使主管体4的内管完全通透,以利于穿刺操作。
[0053]基于主管体4,其主要作用是穿刺,当然,其中前部的内管也需要有引流物通过。
[0054]为了满足引流的需要,如图6所示,为引流管进一步配置了歧管5,连接于主管体4中部,用于引流。
[0055]图中仅示出了部分歧管5,应当理解,歧管5可以比较长,以满足引流连接的需要,例如将其连接到引流物目标桶或者其他设备上。
[0056]图6中,歧管5与主管体4形成Y型管,应当理解,两者还可以形成T型管,为了减少流阻,最好米用前者。
[0057]进一步地,设置一气囊7,该气囊7附着于圆管部41的前部外侧,图中为了显示出出气孔61,省略了气囊7的主体,只显露出气囊7的部分结构。
[0058]应当理解,气囊7 —般为柔性体,泄气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