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合颅内压监测的腰大池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3132阅读:7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集合颅内压监测的腰大池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集合颅内压监测的腰大池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腰大池引流术是神经外科手术后常用的一种用于降低颅内压的方法。该引流术适应的术后指征为颅内血肿已清除,脑室系统与脊髓蛛网膜下腔相通,而头颅CT上可见基底池为腰大池持续引流的前提。对病人不配合,脑室系统与脊髓蛛网膜下腔不相通,严重脑肿胀,中线移位>lcrn,有引起枕骨大孔疝的可能的则为腰大池持续引流的禁忌症。腰大池引流术创伤小,成功率高,可控制流速,能使颅内压缓慢均勻下降,不致形成明显压力差。在腰大池引流过程中,只要头颅C T检查脑基底池可见时,发生脑疝的危险极小,腰大池弓I流能有效降低顽固性颅内高压。但是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腰大池引流术虽然是主要针对控制颅内高压,但现用装置不具备监测颅内压的功能,常用方法为手术中在硬膜外植入监测装置,病人恢复后还需要利用应用手术将其取出,其操作本身又会对患者的身心带来一些损害。因此设计一种能够很好地针对腰大池引流术的引流装置在实现引流功能以外,同时又能够实现测颅内压的功能的引流装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技术研究意义。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或者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腰大池引流装置。为了实现上述技术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解决方案—种集合颅内压监测腰大池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和引流袋,医用三通管与两根引流管两端相连通,医用三通管的另一端和压力传感器以及显示器相连,引流袋与引流管相连,医用三通管与引流袋相连的引流管上设有调节夹。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特征为所述的集合颅内压监测腰大池引流装置通过连接管与患者蛛网膜下腔相连;所述的连接管的管径小于引流管的管径大小。本实用新型将引流装置与颅内压监测装置整合,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节省时间。 与此同时,调节夹可以起到调节引流速度的作用,防止了颅内压力过高或过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集合颅内压监测腰大池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1和引流袋2,医用三通管5与两根引流管1两端相连通,医用三通管5的另一端和压力传感器以及显示器相连,引流袋2与引流管1相连,医用三通管4与引流袋2相连的引流管1上设有调节夹3。所述的集合颅内压监测腰大池引流装置通过连接管6与人体的颅内相连;连接管 6的管径小于引流管1的管径大小。引流管1的内径为7. 5mm硅胶管。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引流袋其操作方法与传统的引流袋使用方法相同,只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压力传感器以及显示器上的数值,调节夹实现调节引流速度、控制颅内压力大小,简单方便、无菌,可操作性强。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价格便宜。容易被广大患者、医院治疗单位接受,适宜广泛推广,市场前景广阔。
权利要求1.一种集合颅内压监测腰大池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1)和引流袋(2),其特征在于 医用三通管(5)与两根引流管(1)两端相连通,医用三通管(5)的另一端和压力传感器以及显示器相连,引流袋(2)与引流管(1)相连,医用三通管(4)与引流袋(2)相连的引流管(1) 上设有调节夹(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合颅内压监测腰大池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合颅内压监测腰大池引流装置通过连接管(6)与患者蛛网膜下腔相连;所述的连接管(6)的管径小于引流管(1)的管径大小。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腰大池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和引流袋,医用三通管与两根引流管两端相连通,医用三通管的另一端和压力传感器以及显示器相连,引流袋与引流管相连,医用三通管与引流袋相连的引流管上设有调节夹。腰大池引流装置通过连接管与患者蛛网膜下腔相连;所述的连接管的管径小于引流管的管径大小。本实用新型将引流装置与颅内压监测装置整合,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节省时间。与此同时,调节夹可以起到调节引流速度的作用,防止颅内压力过高或过低。
文档编号A61B5/03GK202086838SQ20112015266
公开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13日
发明者周垂兵, 李兵, 胡世颉, 胡学安, 谢琳, 费舟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