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入耳式耳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8428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入耳式耳塞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耳塞,具体涉及一种入耳式耳塞。
背景技术
人的耳朵的构造为,包括入口到鼓膜的外耳,鼓膜到蜗牛的中耳,蜗牛以后的内耳三部分组成。中耳含有承受声音后而产生振动的鼓膜,鼓膜振动后产生的音波传送到有听觉神经的蜗牛(蜗牛包含有三小骨,总称鼓室小骨),鼓室中充满了空气,经欧氏管通往咽喉,从而使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目前,入耳式耳塞均为密闭式。密闭的耳塞与人的耳朵达到密封的效果,以加强低音的再生,以及与外界环境噪声的阻断。然而,由于中耳道与外界空气压力的不平衡,密闭式耳塞在放入耳道时会导致耳道共鸣,并对耳道产生压迫感,同时产生眩晕感,同时,密闭式耳塞因与外界的密闭,从而产生与外界不平衡的压力,从而产生压迫感,甚至产生疼痛感。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能够有效消除耳道共鸣、减少压迫感的入耳式耳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入耳式耳塞,包括耳套,所述耳套上设有通孔或凹槽,所述通孔或凹槽与耳套的共振腔相连通。优选的,所述通孔的形状为圆形或方形。所述通孔位于耳套的共振腔的侧壁上。所述通孔的数量为多个。优选的,所述凹槽的形状为条形或三角形或圆形。所述凹槽位于耳套的外壁上。所述凹槽的数量为多个。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在耳套上开设有与耳套的共振腔相连通的通孔或凹槽,破坏了耳道与耳塞的共鸣条件,从而消除了耳道的共鸣,同时减小了耳塞对耳道的压迫感。另外,由于耳塞的外壁仍与耳道相接触,低频通过耳塞导入耳道的效果仍保持不变,因此,没有降低音效。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入耳式耳塞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入耳式耳塞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入耳式耳塞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入耳式耳塞的结构示意图。
3[0017]附图标记耳套1、耳套外壁11、共振腔侧壁12、圆形通孔121 ;耳套2、耳套外壁 21、共振腔侧壁22、条形凹槽211 ;三角形凹槽311 ;圆形凹槽4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入耳式耳塞做进一步描述,以便于更清楚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思想。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入耳式耳塞,包括耳套1,所述耳套1上设有圆形通孔121, 所述圆形通孔121位于耳套1的共振腔侧壁2上,显然,所述圆形通孔121与耳套1的共振腔相连通。本实施例的圆形通孔121的数量为三个,均勻地分布在共振腔侧壁2上。此外,所述圆形通孔121的形状还可以替换为方形,圆形通孔121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实施例二如图3和图4所示,一种入耳式耳塞,包括耳套2,所述耳套2上设有条形凹槽211, 所述条形凹槽211位于耳套外壁11上,所述条形凹槽211与耳套1的共振腔相连通,即条形凹槽211的一端与共振腔相连通。本实施例的条形凹槽211的数量为三个,但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数量的条形凹槽211。实施例三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仅在于条形凹槽211的形状。本实施例用三角形凹槽311替换了条形凹槽211。实施例四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仅在于条形凹槽211的形状。本实施例用圆形凹槽411替换了条形凹槽211。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变形,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变形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入耳式耳塞,包括耳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套上设有通孔或凹槽,所述通孔或凹槽与耳套的共振腔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耳塞,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形状为圆形或方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耳塞,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位于耳套的共振腔的侧壁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耳塞,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数量为多个。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耳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形状为条形或三角形或圆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耳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位于耳套的外壁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耳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数量为多个。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入耳式耳塞,包括耳套,所述耳套上设有通孔或凹槽,所述通孔或凹槽与耳套的共振腔相连通。所述通孔的形状为圆形或方形。所述通孔位于耳套的共振腔的侧壁上。所述通孔的数量为多个。本实用新型在耳套上开设有与耳套的共振腔相连通的通孔或凹槽,破坏了耳道与耳塞的共鸣条件,从而消除了耳道的共鸣,同时减小了耳塞对耳道的压迫感。另外,由于耳塞的外壁仍与耳道相接触,低频通过耳塞导入耳道的效果仍保持不变,因此,没有降低音效。
文档编号A61F11/08GK202179626SQ20112026643
公开日2012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6日
发明者曾万芬, 杨文付, 汪永正, 肖奋, 饶秀芬 申请人:深圳市奋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