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观察的防抓手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96803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便于观察的防抓手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便于观察的防抓手套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套,具体涉及一种便于观察的防抓手套,属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在临床医学日益发展的今天,临床各科为治疗各种疾病而使用的导管种类也日益增多,尤其是为患者的监护、治疗及抢救提供了方便,对改善患者预后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一个新问题即非计划性拔管的问题应运而生。在临床护理中,儿童、老年人、基础病多、精神状态不稳定、病情反复、病程长等病人的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几率都很高。由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给治疗带来很大影响,甚至可以直接导致死亡, 很多护理专家根据临床经验研制发明了各种防抓用具,但在使用过程中有很多不便于病情观察和护理的地方。如既要防抓就要将手全部包裹,病人血氧饱和度监测指夹经常脱落需要解开约束,同时也不便于随时观察患者末梢血液循环变化。发明内容[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不解除病人约束的情况下,即可进行调整血氧饱和度监测指夹、观察末梢血液循环、做监测血糖等操作,又便于了随时观察病情变化, 临床实用性强的便于观察的防抓手套。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0004]该便于观察的防抓手套为夹层结构,由手套表面层和手套衬里层构成,手套衬里层设置在手套表面层内,手套表面层和手套衬里层分别由手套心面和手套背面构成,手套心面和手套背面之间通过缝制连接成无指手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手套底部的手套口为弹性口,手套口一侧的手套背面上缝制有固紧带,手套顶部的指尖部位缝制有拉链,手套心面的手套表面层和手套衬里层之间设置有防护衬板,所述的手套背面由透气材质制成。[0005]所述的拉链为双头拉链。[000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0007]该便于观察的防抓手套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手套顶部指尖部位缝制的拉链, 医护人员可以在不解除病人约束的情况下进行调整血氧饱和度监测指夹、观察末梢血液循环、做监测血糖等操作,即预防了非计划性拔管问题的发生,又便于随时了解观察病情变化,具有使用方便、安全可靠,临床实用性强等特点。[0008]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001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0011]图中1、手套心面,2、手套背面,3、手套口,4、固紧带,5、手套衬里层,6、拉链,7、防护衬板,8、手套表面层。[0012]具体实施方式
[0013]该便于观察的防抓手套为夹层结构,由手套表面层8和手套衬里层5构成,手套衬里层5设置在手套表面层8内,手套表面层8和手套衬里层5分别由手套心面1和手套背面2构成,手套心面1和手套背面2之间通过缝制连接成无指手套结构。[0014]手套底部的手套口 3为弹性口,以方便患者手掌进入。手套口 3—侧的手套底1上缝制有固紧带4,用于捆绑固定手部使用,以防止患者无意识非计划性拔管问题的发生。手套背面2由透气材质制成,以保证手套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手套顶部的指尖部位缝制有拉链6,拉链6为双头拉链,其目的是使其对导管具有一个良好的包裹性。[0015]手套心面1的手套表面层8和手套衬里层5之间设置有防护衬板7,其目的是给无意识的危重患者手掌一个很好的支撑固定,以防患者无意识的拔管。[0016]该便于观察的防抓手套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手套顶部指尖部位缝制的拉链 6,医护人员可以在不解除病人约束的情况下进行调整血氧饱和度监测指夹、观察末梢血液循环、做监测血糖等操作,即预防了非计划性拔管问题的发生,又便于随时了解观察病情变化,具有很好的临床实用性。
权利要求1.该便于观察的防抓手套为夹层结构,由手套表面层(8)和手套衬里层(5)构成,手套衬里层(5)设置在手套表面层(8)内,手套表面层(8)和手套衬里层(5)分别由手套心面(1)和手套背面(2 )构成,手套心面(1)和手套背面(2 )之间通过缝制连接成无指手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手套底部的手套口(3)为弹性口,手套口(3)—侧的手套背面上缝制有固紧带(4 ),手套顶部的指尖部位缝制有拉链(6 ),手套心面(1)的手套表面层(8 )和手套衬里层(5)之间设置有防护衬板(7),所述的手套背面(2)由透气材质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观察的防抓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链(6)为双头拉链。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套,具体涉及一种便于观察的防抓手套,属医疗器械技术领域。该手套为夹层结构,由手套表面层和手套衬里层构成,手套表面层和手套衬里层分别由手套心面和手套背面构成,手套心面和手套背面之间通过缝制连接成无指手套结构,手套顶部的指尖部位缝制有拉链,手套心面的手套表面层和手套衬里层之间设置有防护衬板。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手套顶部指尖部位缝制的拉链,医护人员可以在不解除病人约束的情况下进行调整血氧饱和度监测指夹、观察末梢血液循环、做监测血糖等操作,即预防了非计划性拔管问题的发生,又便于随时了解观察病情变化,具有很好的临床实用性。
文档编号A61F5/37GK202283298SQ20112042607
公开日2012年6月2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日
发明者张静, 曾莉, 高祖梅 申请人:张静, 曾莉, 高祖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