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用钳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5317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窥镜用钳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内窥镜地插入到体腔内而使用的内窥镜用钳子。本申请基于2010年6月28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0-146517号要求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经内窥镜地插入到体腔内而用于对患者等的体腔内组织进行各种手法的内窥镜用钳子(以下,简称作“处理器具”)。作为处理器具的一例,公知有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钳子。在该钳子的顶端设有被 支承为能够借助转动轴彼此相对转动的一对钳子构件。一对钳子构件利用贯穿呈纵长状的护套的操作线与手边侧的操作部相连接。在操作线的顶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有两个连杆构件,各个连杆构件的顶端分别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一对钳子构件的一个基端及另一个基端。由此,通过借助操作部使操作线沿轴线方向进退,使一对钳子构件绕转动轴相对转动而进行开闭。专利文献I :日本国专利第4197983号公报另外,为了与各种形状及厚度的体腔内组织相对应,优选的是处理器具中的钳子构件的开闭状态能够容易地调整。然而,在以往的处理器具中,虽然易于设为全开状态及闭合状态这两种开闭状态,但是为了设为作为其中间状态的半开状态,需要操作部的细微操作,存在难以调整这样的问题。另外,操作线所贯穿的护套是纵长的管状,在进行处理时该护套处于弯曲的状态或成为环状。此时,即使利用操作部使操作线进退,欲调整钳子构件的开闭状态,操作线有时也会因护套的弯曲或环的影响而未进退预期的量,难以将其始终设为恒定的半开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且准确地将钳子构件设为半开状态的内窥镜用钳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以下技术方案。即,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内窥镜用钳子包括一对钳子构件,其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被转动轴支承;开闭用操作线,通过对该开闭用操作线进行沿轴线方向的进退操作而使上述钳子构件相对转动;调整构件,其根据位于上述轴线方向的位置互不相同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情况,切换上述一对钳子构件的能够相对转动的角度范围;调整用操作线,通过对该调整用操作线进行沿上述轴线方向的进退操作,使上述调整构件在上述第一位置与上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及护套,其供上述开闭用操作线及上述调整用操作线贯穿,并且从顶端突出有上述钳子构件及上述调整构件。另外,也可以是,上述调整构件是用于限制上述开闭用操作线的进退移动的止挡件。而且,也可以是,上述内窥镜用钳子还包括卡定部,该卡定部与上述开闭用操作线设为一体,并能够与上述止挡件相抵 接,上述卡定部伴随着上述开闭用操作线的进退移动而与上述止挡件相抵接,从而限制上述开闭用操作线的进退移动。另外,也可以是,上述调整构件是在位于上述第一位置与上述第二位置中的任意一处位置的情况下限制上述一对钳子构件的后端相对转动的止挡件。而且,也可以是,在上述内窥镜用钳子中,在上述止挡件的顶端形成有凹部,上述一对钳子构件的后端与该凹部的内周面相抵接,从而限制该上述一对钳子构件的后端相对转动。另外,也可以是,上述开闭用操作线的顶端分支为两路并向彼此相对的方向弯曲延伸,该开闭用操作线的分支为两路的顶端的一端部与一对上述钳子构件的一者的后端相连接,上述开闭用操作线的分支为两路的顶端的另一端部与一对上述钳子构件的另一者的后端相连接。而且,也可以是,在上述开闭用操作线及上述调整用操作线的后端具有用于进行上述开闭用操作线及上述调整用操作线各自的进退操作的操作部。根据本发明的内窥镜用钳子,由于根据调整构件位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情况来切换钳子构件的能够相对转动的角度范围,因此能够容易地将钳子构件设为半开状态。另外,由于钳子构件及调整构件均从护套的顶端突出配置,在护套的顶端侧对一对钳子构件的能够相对转动的角度范围进行调整,因此即使在护套成为弯曲的状态或成为环状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始终将钳子构件设为恒定的半开状态。因而,根据本发明,能够容易且准确地将钳子构件设为半开状态。


图I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钳子的纵剖视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钳子的顶端的一对钳子构件为全闭状态的情况下的纵剖视图。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钳子的顶端的一对钳子构件为全开状态的情况下的纵剖视图。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钳子的顶端的一对钳子构件为半开状态的情况下的纵剖视图。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钳子的顶端的一对钳子构件为全闭状态的情况下的纵剖视图。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钳子的顶端的一对钳子构件为全开状态的情况下的纵剖视图。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钳子的顶端的一对钳子构件为半开状态的情况下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I 图4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如图I 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钳子(以下,简称作“处理器具”)10包括处理部20、开闭用操作线30、护套40、顶端盖构件50、止挡件(调整构件)60、调整用操作线70、及操作部80。处理部20是用于对体腔内组织进行处理的构件,如图2 图4所示那样包括由第一钳子构件21与第二钳子构件22构成的一对钳子构件。第一钳子构件21与第二钳子构件22以在这些钳子构件的延伸方向的大致中央处交叉的方式配置,在该交叉处利用钳子转动轴23使上述钳子构件相连结。由此,第一钳子构件21与第二钳子构件22能够绕钳子转动轴23相对转动,成为该第一钳子构件21及第二钳子构件22的顶端相接触的闭合状态、和第一钳子构件21及第二钳子构件22的顶端相互分离的张开状态。另外,上述钳子转动轴23被以夹着第一钳子构件21、第二钳子构件22 的方式配置的盖55支承。该盖55 —体形成在顶端盖构件50上。开闭用操作线30沿轴线O延伸,例如是由不锈钢等金属构成的具有挠性的操作线,其贯穿护套40。该开闭用操作线30的后端与操作部80相连结,顶端借助连杆机构31与处理部20的后端相连结。该连杆机构31包括由销构件32和第一连杆构件33及第二连杆构件34形成的一对连杆构件,该销构件32安装在开闭用操作线30的顶端并成为沿该开闭用操作线30的轴线O延伸的棒状。在上述销构件32的基端上设有以外周面的直径扩大一级的方式形成的卡定部32a。另外,第一连杆构件33及第二连杆构件34借助与钳子转动轴23平行的共用转动轴35分别与销构件32的顶端相连结。由此,第一连杆构件33与第二连杆构件34以分别能够绕共用转动轴35转动的方式相连结。而且,第一连杆构件33的顶端借助第一连杆转动轴3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一钳子构件21的后端相连结,第二连杆构件34的顶端借助第二连杆转动轴37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二钳子构件22的后端相连结。上述第一连杆转动轴36及第二连杆转动轴37以隔着开闭用操作线30的轴线O相对的方式分别从该轴线O分离大致相等距离,并且,与上述钳子转动轴23及共用转动轴35平行配置。护套40以轴线O为中心呈环状紧密卷绕金属线材而形成,并形成为线圈状,具有挠性。在该护套40的线圈形状的内周侧贯穿有开闭用操作线30及后述的调整用操作线70。该护套40的后端与操作部80相连结,在顶端安装有顶端盖构件50。顶端盖构件50设有以轴线O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圆筒部51和从圆筒部51的顶端外周部以隔着轴线O相对的方式与该轴线O大致平行地延伸的一对上述盖55。通过将圆筒部51的后端外套在护套40上,将该顶端盖构件50 —体地固定在护套40上。在圆筒部51的内周面上的顶端侧部位处,形成有以内周面的直径缩小一级的方式形成的第一抵接部52,而且,在圆筒部51的内周面上的从第一抵接部52向后端侧分离的部位处,形成有与该第一抵接部52同样地以内周面直径缩小一级的方式形成的第二抵接部53。圆筒部51的内周侧的该第一抵接部52与第二抵接部53之间的空间为止挡件容纳部54。止挡件60是呈圆盘状的构件,以中心轴线与轴线O对齐的状态配置在上述止挡件容纳部54内。该止挡件60的外径设定为与圆筒部51的内周面的内径大致相同的尺寸或者稍微小于该内径的尺寸,而且止挡件60的厚度、即轴线O方向的尺寸设定为小于上述止挡件容纳部54的轴线O方向的尺寸、即第一抵接部52与第二抵接部53之间的轴线O方向的分离距离。由此,止挡件60在止挡件容纳部54内能够在第一抵接部52与第二抵接部53之间沿轴线O方向移动。以下,将止挡件60与第一抵接部52相抵接的位置作为止挡件60的第一位置,将止挡件60与第二抵接部53相抵接的位置作为止挡件60的第二位置。另外,上述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是在轴线O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位置,第二位置比第一位置靠轴线O方向后方侧。
另外,在止挡件60上形成有沿轴线O贯通的贯通孔61,在该贯通孔61内以能够沿轴线O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贯穿有连杆机构31的销构件32。而且,贯通孔61的内径设定为不允许销构件32上的卡定部32a贯穿的尺寸,由此,销构件32上的卡定部32a能够与止挡件60的后端面相抵接。通过使卡定部32a与止挡件60相抵接,限制开闭用操作线30的进退移动。调整用操作线70与开闭用操作线30相同地例如是由不锈钢等金属构成的具有挠 性的操作线,以沿开闭用操作线30的方式与轴线O大致平行地延伸并贯穿护套40。该开闭用操作线30的后端与操作部80相连结,顶端与止挡件60的后端面相连结。由此,伴随着调整用操作线70沿轴线O方向的进退,止挡件60也同样地进退。接着,参照图I说明操作部80。该操作部80具有沿轴线O延伸的细长的操作部主体81,在操作部主体81上设有开闭用操作线操作部85及调整用操作线操作部87。操作部主体81在其后端处设有操作时供手指搭挂的搭指手柄81a。另外,在操作部主体81的顶端处连接有护套40的后端。开闭用操作线操作部85具有设置在比操作部主体81的轴线O方向中央靠基端侧的部分处的滑块86。该滑块86能够在轴线O方向的预定范围内滑移,在滑块86上连接有自操作部主体81的顶端贯穿到操作部主体81内的开闭用操作线30的后端。该开闭用操作线30在操作部主体81内能够相对于操作部主体81沿轴线O方向相对移动。由此,伴随着滑块86沿轴线O方向的进退移动,开闭用操作线30也同样地沿轴线O方向进退移动。调整用操作线操作部87具有设置在比操作部主体81的轴线O方向中央靠顶端侧的部分处的旋转手柄部88。该旋转手柄部88以能够绕轴线O相对旋转的方式外套在操作部主体81上。另外,在旋转手柄部88的内周面上连接有调整用操作线70的后端,该调整用操作线70从操作部主体81的顶端贯穿到操作部主体81内并且在旋转手柄部88的内侧绕轴线O沿周向旋转并延伸。由此,伴随着旋转手柄部88绕轴线O的旋转,调整用操作线70进一步绕轴线O沿周向旋转或者伸出,从而使调整用操作线70沿轴线O方向进退移动。接着,说明如上结构的处理器具10的作用。在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0中,利用连杆机构31将开闭用操作线30与第一钳子构件21及第二钳子构件22连结起来,从而利用开闭用操作线30沿轴线O方向的进退操作使第一钳子构件21及第二钳子构件22相对转动。而且,伴随着由这种开闭用操作线操作部85的进退操作引起的开闭用操作线30的进退移动,能够使处理部20的状态在第一钳子构件21与第二钳子构件22的顶端彼此接触的闭合状态和上述第一钳子构件21与第二钳子构件22的顶端彼此分离的张开状态之间变化。S卩,在使开闭用操作线操作部85的滑块86滑移到操作部主体81的后端侧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成为开闭用操作线30后退到最靠轴线O方向后方侧的状态。此时,借助连杆机构31的第一连杆构件33及第二连杆构件34将第一钳子构件21及第二钳子构件22的后端拉入到轴线O方向后方侧,从而使第一钳子构件21及第二钳子构件22的后端彼此最靠近,由此,成为第一钳子构件21及第二钳子构件22的顶端彼此接触的闭合状态。另一方面,若使开闭用操作线操作部85的滑块86滑移到操作部主体81的顶端侦牝则如图3及图4所示,成为开闭用操作线30进入到轴线O方向前方侧的状态,连杆机构31的第一连杆构件33及第二连杆构件34按压展开第一钳子构件21及第二钳子构件22的后端,使该上述第一钳子构件21及第二钳子构件22的后端绕转动轴相互分离。于是,与此相伴,成为第一钳子构件21及第二钳子构件22的顶端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相对转动的张开状态。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止挡件60改变为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能够将处理部20的第一钳子构件21及第二钳子构件22的上述张开状态切换为全开状态与半开状态。S卩,若通过对调整用操作线操作部87的旋转手柄部88进行旋转操作来使调整用 操作线70进入到轴线O方向前方侧,则如图3所示,止挡件60与顶端盖构件50的圆筒部51上的第一抵接部52相抵接,成为止挡件60配置在第一位置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若使开闭用操作线操作部85的滑块86向操作部主体81的顶端侧滑移,则开闭用操作线30进入至使设置在该开闭用操作线30的顶端处的销构件32的卡定部32a与第一位置的止挡件60相抵接的位置。在此,越使开闭用操作线30向轴线O方向前方侧进入,张开状态下的第一钳子构件21与第二钳子构件22的顶端的相隔距离、即第一钳子构件21与第二钳子构件22的顶端的张开角度就越大。而且,如上所述那样卡定部32a与配置于第一位置的止挡件60相抵接的状态是开闭用操作线30沿轴线O方向进入最深的状态,此时,第一钳子构件21与第二钳子构件22的顶端的张开角度成为全开状态。如此,在止挡件60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使开闭用操作线30进退,从而能够使第一钳子构件21及第二钳子构件22在全开状态与全闭状态之间变化。另一方面,若通过与上述相反地对调整用操作线操作部87的旋转手柄部88进行旋转操作来使调整用操作线70向轴线O方向后方侧后退,则如图4所示,止挡件60与顶端盖构件50的圆筒部51上的第二抵接部53相抵接,成为止挡件60配置在第二位置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若使开闭用操作线操作部85的滑块86向操作部主体81的顶端侧滑移,则该开闭用操作线30进入至使设置在开闭用操作线30的顶端处的销构件32的卡定部32a与第二位置的止挡件60相抵接的位置。此时,由于第二位置的止挡件60与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相比位于轴线O方向后方侦牝因此成为开闭用操作线30位于比上述全开状态的情况靠轴线O方向后方侧的状态。而且,如上所述那样越使开闭用操作线30向轴线O方向后方侧后退,第一钳子构件21与第二钳子构件22的顶端的张开角度就越小,因此该张开角度成为与全开状态的情况相比较小的半开状态。如此,在止挡件60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通过使开闭用操作线30进退,能够使第一钳子构件21及第二钳子构件22在半开状态与全闭状态之间变化。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0中,根据作为调整构件的止挡件60位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情况,能够切换第一钳子构件21与第二钳子构件22的张开角度范围,即,能够切换第一钳子构件21与第二钳子构件22的能够相对转动的角度范围,因此能够容易地使第一钳子构件21与第二钳子构件22改变为全开状态、半开状态及闭合状态。另外,第一钳子构件21、第二钳子构件22及止挡件60分别从护套40的顶端突出配置,在护套40的顶端进行第一钳子构件21、第二钳子构件22的能够相对转动的角度范围的切换,因此始终能够使第一钳子构件21及第二钳子构件22的全开状态及半开状态时的张开角度相同。即,在使用处理器具10进行处理时护套40成为弯曲的状态或环状,例如在将作为调整构件的止挡件配置在护套40的后端侧并利用该止挡件限制开闭用操作线30的进退移动范围的情况下,开闭用操作线30有时也会因护套40的弯曲或环的影响而未进退期望的量,难以始终设为相同的全开状态或半开状态。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0,如上所述,由于在护套40的顶端侧进行调整,因此不会受到护套40的弯曲或环的影响,始终能 够准确地再现全开状态及半开状态。综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0,能够容易且准确地将钳子构件设为半开状态。而且,能够通过操作位于后端侧、即作业者的手边侧的操作部80而容易地进行上述开闭用操作线30及调整用操作线70的进退,因此能够提高操作性。而且,通过使卡定部32a伴随着开闭用操作线30的进退移动与止挡件60相抵接来限制开闭用操作线30的进退移动,根据止挡件60位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情况,使开闭用操作线30的进退移动范围发生改变。由此,能够容易且准确地切换第一钳子构件21及第二钳子构件22的能够相对转动的角度范围。第二实施方式接着,参照图5 图7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00包括处理部120、开闭用操作线130、护套40、顶端盖构件150、止挡件(调整构件)160、调整用操作线70及操作部80。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操作部80是与图I所示的操作部相同的结构,能够通过操作操作部80,使开闭用操作线130及调整用操作线70进退。处理部120是用于对体腔内组织进行处理的构件,如图5 图7所示那样包括由第一钳子构件121与第二钳子构件122构成的一对钳子构件。第一钳子构件121与第二钳子构件122配置为在上述钳子构件的延伸方向的大致中央处交叉,在该交叉处利用钳子转动轴123使上述钳子构件相连结。由此,第一钳子构件121与第二钳子构件122绕钳子转动轴123自由相对转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钳子构件121与第二钳子构件122上形成有自其后端突出的凸部121a、122a。而且,钳子转动轴123被夹着第一钳子构件121、第二钳子构件122配置的盖155支承。该盖155 —体地形成在顶端盖构件150上。开闭用操作线130沿轴线O延伸,是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构成的具有挠性的操作线,贯穿护套40。该开闭用操作线130的后端与操作部80相连结,另一方面在该开闭用操作线130的顶端处,开闭用操作线130分支为两路而形成有第一操作线分支部131及第二操作线分支部132。第一操作线分支部131及第二操作线分支部132以随着朝向轴线O顶端侧去而分别向隔着轴线O相对的方向弯曲的方式延伸。而且,第一操作线分支部131的顶端借助第一转动轴131a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一钳子构件121的后端相连结,第二操作线分支部132的顶端借助第二转动轴132a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二钳子构件122的后端相连结。上述第一转动轴131a及第二转动轴132a以隔着轴线O相对的方式分别从该轴线O分离大致相等距离,并且,与钳子转动轴123平行配置。顶端盖构件150设有呈以轴线O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圆筒部151和从圆筒部151的顶端外周部以隔着轴线O相对的方式与该轴线O大致平行地延伸的一对上述盖155。通过将圆筒部151的后端外套在护套40上,将该顶端盖构件150 —体地固定在护套40上。止挡件160配置在顶端盖构件150的顶端侧,具有沿轴线O延伸的贯通孔161,在该贯通孔161内贯穿有开闭用操作线130。而且,止挡件160在轴线O的径向两侧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上述一对盖155相接触。由此,止挡件160以能够沿开闭用操作线130、即沿轴 线O进退移动的方式配置在顶端盖构件150的顶端侧。在该止挡件160的顶端形成有朝向轴线O方向后方侧凹陷的凹部162,而且,在凹部162上形成有朝向轴线O径向内侧的内周面163。另外,内周面163至少具有与上述第一转动轴131a及第二转动轴132a的相对方向、即第一钳子构件121及第二钳子构件122的后端的相对转动方向相对的面即可。另外,在该止挡件160的后端面上固定有调整用操作线70的顶端。由此,伴随着调整用操作线70的轴线O方向的进退,止挡件160也同样地进退。以下,将止挡件160与顶端盖构件150的顶端面相抵接的位置设为止挡件160的第一位置,将止挡件160从顶端盖构件150的顶端面分离配置、在止挡件160的凹部162内收纳有第一钳子构件121及第二钳子构件122的凸部121a、122a的位置设为止挡件160的第二位置。上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是在轴线O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位置,第二位置比第一位置靠轴线O方向前方侧。接着,说明上述结构的处理器具100的作用。在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00中,开闭用操作线130的顶端分支为第一操作线分支部131与第二操作线分支部132,第一操作线分支部131借助第一转动轴131a与第一钳子构件121的后端相连接,并且第二操作线分支部132借助第二转动轴132a与第二钳子构件122的后端相连接,因此第一钳子构件121及第二钳子构件122能够借助开闭用操作线130沿轴线O方向的进退操作相对转动。而且,伴随着上述开闭用操作线130的进退移动,能够使处理部120的状态改变为第一钳子构件121与第二钳子构件122的顶端彼此接触的闭合状态和上述第一钳子构件121与第二钳子构件122的顶端彼此分离的张开状态。S卩,若使开闭用操作线操作部85的滑块86向操作部主体81的后端侧滑移,则如图5所示,成为开闭用操作线130后退到最靠轴线O方向后方侧的状态。此时,借助第一操作线分支部131及第二操作线分支部132将第一钳子构件121及第二钳子构件122的后端拉入到轴线O方向后方侧,从而使第一钳子构件121及第二钳子构件122的后端彼此最靠近,与此相伴,成为第一钳子构件121及第二钳子构件122的顶端彼此接触的闭合状态。另外,在第一钳子构件121及第二钳子构件122处于闭合状态的情况下,上述第一钳子构件121及第二钳子构件122的凸部121a、122a处于彼此最靠近的状态,分别与轴线O平行地延伸。而且,若使调整用操作线70进入而使止挡件160前进,则成为将凸部121a、122a容纳到止挡件160的凹部162内的状态。另一方面,在使开闭用操作线操作部85的滑块86滑移到操作部主体81的顶端侧的情况下,如图6及图7所示,成为开闭用操作线130进入到轴线O方向前方侧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向隔着轴线O彼此相对的方向弯曲延伸的第一操作线分支部131及第二操作线分支部132按压展开第一钳子构件121及第二钳子构件122的后端之间的距离,使上述第一钳子构件121及第二钳子构件122的后端绕转动轴相互分离。于是,伴随着该分离,成为第一钳子构件121及第二钳子构件122的顶端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相对转动的张开状态。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止挡件160改变为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能够将处理部120的第一钳子构件121及第二钳子构件122的张开状态切换为全开状态与半开状态。、
S卩,若通过对调整用操作线操作部87的旋转手柄部88进行旋转操作来使调整用操作线70向轴线O方向后方侧后退,则止挡件160与顶端盖构件150的顶端面相抵接,止挡件160配置在第一位置。在该状态下,若使开闭用操作线操作部85的滑块86向操作部主体81的顶端侧滑移,则开闭用操作线130进入,借助第一操作线分支部131及第二操作线分支部132使第一钳子构件121与第二钳子构件122的后端以相分离的方式相对转动。此时,第一钳子构件121与第二钳子构件122的相对移动范围未受到限制,第一钳子构件121与第二钳子构件122根据开闭用操作线130的进入长度相对转动。如图6所示,第一钳子构件121及第二钳子构件122成为全开状态。另一方面,若通过与上述相反地对调整用操作线操作部87的旋转手柄部88进行旋转操作来使调整用操作线70向轴线O方向前方侧前进,则止挡件160从顶端盖构件150的顶端面分离,将第一钳子构件121及第二钳子构件122的凸部121a、122a收纳在止挡件160的凹部162内。在该状态下,若使开闭用操作线操作部85的滑块86向操作部主体81的顶端侧滑移,则开闭用操作线130进入,借助第一操作线分支部131及第二操作线分支部132使第一钳子构件121与第二钳子构件122的后端以相分离的方式相对转动。而且,在进行该相对转动时,第一钳子构件121及第二钳子构件122的凸部121a、122a分别与止挡件160的凹部162上的内周面163相抵接,从而限制第一钳子构件121与第二钳子构件122的能够相对转动的角度范围。由此,如图7所示,第一钳子构件121及第二钳子构件122成为其张开角度与全开状态的情况相比较小的半开状态。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00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根据作为调整构件的止挡件160位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情况,能够切换第一钳子构件121与第二钳子构件122的能够相对转动的角度,因此能够容易地使第一钳子构件121与第二钳子构件122改变为全开状态、半开状态及闭合状态。另外,在处理器具100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具有在护套40的顶端侧进行调整的结构,因此不会受到护套40的弯曲或环的影响,始终能够准确地再现全开状态及半开状态。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00,能够容易且准确地将钳子构件设为半开状态。另外,由于开闭用操作线130的顶端分支为第一操作线分支部131及第二操作线分支部132并使上述分支部向彼此相对的方向弯曲延伸,与第一钳子构件121及第二钳子构件122的后端相连接,因此能够通过使开闭用操作线130进退,容易地使第一钳子构件121及第二钳子构件122相对转动。而且,通过设置能够向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进退移动的止挡件160,在止挡件160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使第一钳子构件121及第二钳子构件122的后端收纳在凹部162内,能够伴随着止挡件160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的位移而容易且可靠地切换第一钳子构件121及第二钳子构件122的能够相对转动的角度范围。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0、100,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例如,在实施方式中,作为调整构件采用了止挡件60、160,根据止挡件60、160位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情况,切换第一钳子构件21、121及第二钳子构件22、122的能够相对转动的角度范围,但是只要可切换能够相对转动的角度范围,就可以使用其它调整构件。产业h的可利用件本发明的内窥镜用钳子能够容易且准确地将钳子构件设为半开状态,因此能够省去使用以往的钳子时所需的操作部的细微操作或调整。附图标记说明10处理器具(内窥镜用钳子);20处理部;21第一钳子构件;22第二钳子构件;23钳子转动轴;30开闭用操作线;31连杆机构;40护套;50顶端盖构件;51圆筒部;52第一抵接部;53第二抵接部;54止挡件收纳部;60止挡件(调整构件);70调整用操作线;80操作部;81操作部主体;100处理器具(内窥镜用钳子);120处理部;121第一钳子构件;121a凸部;122第二钳子构件;122a凸部;123钳子转动轴;130开闭用操作线;131第一操作线分支部;132第二操作线分支部;150顶端盖构件;151圆筒部;160止挡件(调整构件);162 部;163内周面。
权利要求
1.一种内窥镜用钳子,包括 一对钳子构件,其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被转动轴支承; 开闭用操作线,通过对该开闭用操作线进行沿轴线方向的进退操作而使上述钳子构件相对转动; 调整构件,其根据位于上述轴线方向的位置互不相同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情况,切换上述一对钳子构件的能够相对转动的角度范围; 调整用操作线,通过对该调整用操作线进行沿上述轴线方向的进退操作,使上述调整构件在上述第一位置与上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护套,其供上述开闭用操作线及上述调整用操作线贯穿,并且从顶端突出有上述钳子构件及上述调整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内窥镜用钳子,其中, 上述调整构件是用于限制上述开闭用操作线的进退移动的止挡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用钳子,其中, 该内窥镜用钳子还包括卡定部,该卡定部与上述开闭用操作线设为一体,并能够与上述止挡件相抵接, 上述卡定部伴随着上述开闭用操作线的进退移动而与上述止挡件相抵接,从而限制上述开闭用操作线的进退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内窥镜用钳子,其中, 上述调整构件是在位于上述第一位置与上述第二位置中的任意一处位置的情况下限制上述一对钳子构件的后端相对转动的止挡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窥镜用钳子,其中, 在上述止挡件的顶端形成有凹部, 上述一对钳子构件的后端与上述凹部的内周面相抵接,从而限制该上述一对钳子构件的后端相对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内窥镜用钳子,其中, 上述开闭用操作线的顶端分支为两路并向彼此相对的方向弯曲延伸, 上述开闭用操作线的分支为两路的顶端的一端部与一对上述钳子构件的一者的后端相连接, 上述开闭用操作线的分支为两路的顶端的另一端部与一对上述钳子构件的另一者的后端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I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钳子,其中, 在上述开闭用操作线及上述调整用操作线的后端具有用于进行上述开闭用操作线及上述调整用操作线各自的进退操作的操作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窥镜用钳子,其包括一对第一钳子构件(21)及第二钳子构件(22),其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被钳子转动轴(23)支承;开闭用操作线(30),通过对该开闭用操作线(30)进行沿轴线O方向的进退操作而使第一钳子构件(21)及第二钳子构件(22)相对转动;止挡件(60),其根据位于轴线O方向的位置互不相同的第一位置(21)与第二位置(22)的情况,切换第一钳子构件(21)及第二钳子构件(22)的能够相对转动的角度;调整用操作线(70),通过对该调整用操作线(70)进行沿轴线O方向的进退操作,使止挡件(6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护套(40),其供开闭用操作线(30)及调整用操作线(70)贯穿,并且从顶端突出有第一钳子构件(21)、第二钳子构件(22)及止挡件(60)。
文档编号A61B1/00GK102711634SQ201180004486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8日
发明者铃木启太 申请人: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