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咬合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咬合器。
背景技术:
以往,在牙科领域,在制作义齿或牙科补缀物等情况下,使用再现人体的颌运动的咬合器。该咬合器包括上颌支持部,其固定上颌模型;下颌支持部,其固定下颌模型;以及关节部,其连结该上颌支持部和下颌支持部,使它们可转动。此外,为了能够更精确地再现人体的颌运动,还提出了如下咬合器,它包含下述部分来构成关节部突出部,其被设在上颌支持部上;u字形的沟形切除部,其被设在下颌支 持部上,与突出部啮合;以及弹性体,其与突出部连结,将该突出部牵引到沟形切除部的底部侧(例如参见专利文献I)。根据专利文献I中提出的咬合器,下颌支持部和上颌支持部按照可以以突出部为支点来相互转动方式连结。此外,上颌支持部按照如下方式连结可通过突出部被引导至沟形切除部,而相对于下颌支持部滑动。再者,突出部由橡皮圈或弹簧等弹性体牵引到沟形切除部的底部侧而被保持在规定的位置上。由此,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咬合器按照上颌支持部和下颌支持部可上下运动及侧向运动的方式构成,并且下颌支持部和上颌支持部的啮合位置、即突出部与沟形切除部的啮合位置被保持在规定的位置(例如,中央(★ >卜U夂夕)位置)上。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9-125086号公报然而,专利文献I中提出的咬合器有下述问题由于用弹性体连结下颌支持部和上颌支持部,使其在规定的位置上啮合,所以关节部的连结机构变得复杂。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咬合器,其能够更简易地构成关节部的下颌支持部和上颌支持部的连结机构。本发明涉及一种咬合器,包括第I支持部,其在前侧固定第I牙合模型来支持该第I牙合模型;第2支持部,其在前侧固定第2牙合模型来支持该第2牙合模型;以及关节部,其连结上述第I支持部的后侧和上述第2支持部的后侧;该咬合器的特征在于,上述关节部包括一对突出部,其被设在上述第I支持部的后侧,向左右突出;和啮合支持部,其被设在上述第2支持部的后侧,与上述一对突出部啮合来支持该第2支持部,使其可以以上述一对突出部为转动轴来转动;上述突出部和上述啮合支持按照可通过磁力相互吸附的方式构成。此外,最好包含磁铁来构成上述突出部及上述啮合支持部中的一者,包含磁性体来构成另一者。此外,最好上述啮合支持部包括 第I保持部,其位于该啮合支持部的基端侧,通过磁力来保持上述突出部;和第I引导部,其按照与该第I保持部接连的方式形成,沿第I方向延伸;上述第2支持部按照可相对于上述第I支持部沿上述第I方向滑动的方式连结。此外,最好上述第I支持部和上述第2支持部闭合的闭状态下的上述突出部和上述第I保持部之间的吸附力强于上述第I支持部和上述第2支持部打开的开状态下的上述突出部和上述第I保持部之间的吸附力。此外,最好咬合器包括保持部侧磁铁,其被配置在上述第I保持部上;吸附部件,其在上述闭状态下,被配置在与上述突出部上的上述第I保持部对置的位置上,可吸附在上述保持部侧磁铁上;以及突出部侧磁铁,其在上述开状态下,被配置在与上述突出部上的上述第I保持部对置的位置上,排斥上述保持部侧磁铁。此外,最好上述突出部包括轴部,其沿该突出部突出的方向延伸;和球状的髁头部,其被设在该轴部上;上述啮合支持部与上述髁头部啮合。此外,最好上述第I引导部的顶端侧被开放,该顶端侧的上述第I引导部的宽度被构成得小于上述髁头部的直径。此外,最好上述啮合支持部还包括第2引导部,其被设在上述第I引导部的顶端侦U,并与该第I引导部接连,沿第2方向延伸;第3引导部,其被设在上述第I引导部的顶端侦牝并与该第I引导部及上述第2引导部接连,沿第3方向延伸。根据本发明的咬合器,能够更简易地构成关节部的下颌支持部和上颌支持部的连结机构。
图I是本发明第I实施方式的咬合器的透视图。图2是第I实施方式的咬合器的侧视图,是示出闭合上颌支持部和下颌支持部的状态的图。图3是第I实施方式的咬合器的后视图。图4是第I实施方式的咬合器的分解透视图。图5是第I实施方式的咬合器的上颌支持部的侧视图。图6是第I实施方式的咬合器的上颌支持部的后视图。图7是第I实施方式的咬合器的下颌支持部的侧视图。图8是第I实施方式的咬合器的下颌支持部的后视图。图9是第I实施方式的咬合器的侧视图,是示出打开上颌支持部和下颌支持部的状态的图。图10是第I实施方式的咬合器的侧视图,是示出使突出部从图9所示的状态滑动了的样子的图。图11是第2实施方式的咬合器的侧视图,是示出突出部位于第I引导部的状态的图。图12是第2实施方式的咬合器的侧视图,是示出突出部位于第2引导部的状态的图。 图13是第2实施方式的咬合器的侧视图,是示出突出部位于第3引导部的状态的图。
图14A是第3实施方式的咬合器的侧视图,是示出闭合上颌支持部和下颌支持部的状态(闭状态)的图。图14B是图14A的部分放大图。图15A是第3实施方式的咬合器的侧视图,是示出将上颌支持部和下颌支持部从闭状态打开了规定的角度的状态的图。图15B是图15A的部分放大图。图16A是第3实施方式的咬合器的侧视图,是示出从图15A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打开了上颌支持部和下颌支持部的状态的图。图16B是图16A的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咬合器的各优选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I 图10来说明第I实施方式的咬合器I。第I实施方式的咬合器I如图I 图4所示,包括第I支持部一上颌支持部10,其支持作为第I牙合模型的上颌模型40 ;第2支持部一下颌支持部20,其支持作为第2牙合模型的下颌模型50 ;以及关节部30,其连结该上颌支持部10和下颌支持部20。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固定在咬合器I上的上颌模型40及下颌模型50的配置前牙的一侧作为前方而规定了前后、左右及上下方向。上颌支持部10由硬质的合成树脂一体成型,如图I 图6所示,包括板状的上颌固定部11,其固定上颌模型40 ;—对上颌后方延伸部12,其从该上颌固定部11向后方延伸;以及连结部13,其将一对上颌后方延伸部12各自的后端部彼此连结。上颌固定部11被做成横长的矩形板状,上颌模型40由螺栓111固定在该上颌固定部11的前面上。—对上颌后方延伸部12从上颌固定部11的后面上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向后方延伸。如图2及图5所示,在使固定于上颌固定部11上的上颌模型40水平放置的状态下,一对上颌后方延伸部12向斜下后方延伸。连结部13被做成长度方向的中央部被部分切掉了的圆柱状。在该连结部1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面及另一端面上,形成了螺纹孔(未图示)。下颌支持部20由硬质的合成树脂一体成型,如图I 图4、图7及图8所示,该下颌支持部20包括板状的下颌固定部21,其固定下颌模型50 ;和一对下颌后方延伸部22,其从该下颌固定部21向后方延伸。下颌固定部21被做成横长的矩形板状,下颌模型50由螺栓211固定在该下颌固定部21的前面。—对下颌后方延伸部22从下颌固定部21的后面上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向后方延伸。如图2及图7所示,在使固定于下颌固定部21上的下颌模型50水平放置的状态下,一对下颌后方延伸部22向斜上后方延伸。如图I 图3所示,关节部30包括一对突出部31,其被设在上颌支持部10的后侧;和作为一对啮合支持部的一对髁道部32,其被设在下颌支持部20的后侧。如图4及图6所示,一对突出部31从连结部13的一端及另一端向外侧突出。更具体地说,一对突出部31中的一个突出部31从上颌支持部10 (连结部13)的左侧面向左方突出。而一对突出部31中的另一个突出部31从上颌支持部10 (连结部13)的右侧面向右方突出。如图5及6所示,突出部31包括轴部311、髁头部312、以及把手部313。轴部311向右或向左大致水平地延伸,一对轴部311被配置在同轴上。在该轴部311的一端侧的周面上,形成了螺纹牙(未图示)。髁头部312被做成直径比轴部311的直径大的球状,其被配置在轴部311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在第I实施方式中,轴部311及髁头部312由铁等磁性体形成。把手部313由硬质的合成树脂构成,其被安装在轴部31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上述的突出部31通过将轴部311的一端侧形成的螺纹牙啮合到连结部13上所设的螺纹孔中而与上颌支持部10连结。如图I 图3所示,一对髁道部32与一对突出部31 (在第I实施方式中为髁头部312)啮合来支持下颌支持部20,使其可以以一对突出部31 (在第I实施方式中为轴部311)为转动轴来转动,而且使其可相对于上颌支持部10沿第I方向Dl滑动(参见图2及图7)。一对髁道部32被配置在下颌后方延伸部22的后端。该髁道部32由硬质的合成树脂构成,其与下颌支持部20 —体成型。如图4及图7所示,髁道部32被做成在侧视时顶端侧(后侧)向斜后上方开放的大致U字形,其包括第I保持部321、第I引导部322、以及磁铁323。第I保持部321被设在髁道部32上的基端侧(前侧)。该第I保持部321的内面构成为包含与髁头部312的形状对应的凹曲面部(参见图4)。第I引导部322与第I保持部321连续来形成,沿第I方向Dl延伸。在第I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在使下颌固定部21上固定的下颌模型50水平放置的状态下,第I引导部322向斜上后方延伸。该第I引导部322的宽度被构成得在顶端部(后端部)上比髁头部312的直径Rl小(参见图2及图7所示的宽度Wl),除该顶端部以外的部分按照与髁头部312的直径大致相等的方式构成(参见图2及图7所示的宽度W2)。磁铁323被配置在髁道部32的基端侧。更具体地说,磁铁323被安装在下颌后方延伸部22的后端部附近的底面侧,并按照该磁铁323的顶端侧露出到第I保持部321的内面的方式配置(参见图4)。需要说明的是,磁铁可以是永久磁铁、电磁铁中的任一种,在前者的情况下,从易于充分得到基于磁力的吸附力的方面考虑,优选钕磁铁。上述的咬合器I按以下的步骤来组装。首先,将上颌模型40固定到上颌支持部10上,将下颌模型50固定到下颌支持部20上。接着,将一对突出部31分别啮合到一对髁道部32上。更具体地说,一对突出部31通过从第I引导部322的开放的顶端侧插入髁头部312来啮合。这里,根据第I实施方式的咬合器1,在第I保持部321的附近配置了磁铁323,所以通过该磁铁323的磁力,由磁性体构成的髁头部312接触或接近于磁铁323从而吸附并保持在第I保持部321。由此,在第I保持部321上,能够支持下颌支持部20,使其可以以轴部311为转动轴来转动(参见图2及图9)。此外,由于配置有与第I保持部321接连并沿第I方向Dl延伸的第I引导部322,所以能使下颌支持部20相对于上颌支持部10沿第、I方向Dl滑动(参见图9及图10)。根据以上说明了的第I实施方式的咬合器1,取得以下效果。(I)包含突出部31、和与该突出部31啮合的髁道部32来构成关节部30。包含磁性体来构成突出部31,包含磁铁323来构成髁道部32。由此,使突出部31通过磁力吸附到髁道部32上的规定的位置上,从而能使突出部31保持在突出部31和髁道部32的吸附位置上。由此,能够用简易的构造来构成上颌支持部10和下颌支持部20在关节部30上的连结机构。(2)包含第I保持部321和第I引导部322来构成髁道部32,使得下颌支持部20能够相对于上颌支持部10沿第I方向Dl滑动。由此,在使突出部31从与髁道部32吸附的位置一第I保持部321滑动了的情况下,突出部31和髁道部32之间的吸附力大大减少,所以能够减少使突出部31从第I保持部321滑动了的情况下的吸附力的影响。由此,能使突出部31牢固地保持在髁道部32的第I保持部321上,并且能够减少使该突出部31从第I保持部321滑动了的情况下的吸附力的影响,所以能够提高上颌支持部10和下颌支持部20在关节部30上的啮合状态的自由度。(3)包含轴部311和髁头部312来构成突出部31,使髁道部32与髁头部312啮合。由此,能使关节部30的构造接近人体的上颌和下颌的连结构造,所以能够更精确地再现人体的颌运动。此外,将髁头部312做成了球状,因此可以在进行上颌支持部10和下颌支持部20的位置调整的情况下提高调整的自由度。(4)开放第I引导部322的一端部,并且将该一端部上的第I引导部322的宽度Wl做得小于髁头部312的直径。由此,通过从第I引导部322的开放的顶端侧(后侧)插入突出部31 (髁头部312),能够容易地连结上颌支持部10和下颌支持部20,并且能防止插入的突出部31从髁道部32脱落。由此,能够提高上颌支持部10和下颌支持部20的装卸的自由度。接着,参照图11 图13来说明本发明的咬合器的第2实施方式。图11 图13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咬合器IA的侧视图,图11是示出突出部31位于第I保持部321A的状态的图。图12是示出突出部31位于第2保持部326A的状态的图,图13是示出突出部31位于第3保持部327A的状态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第2实施方式以后的说明中,对同一构件附以同一标号,省略或简化其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咬合器IA主要在髁道部32A的结构上与第I实施方式不同。具体地说,第2实施方式的咬合器IA上的髁道部32A除了第I保持部321A、第I引导部322A 及磁铁323A之外,还包括第2引导部324A及第3引导部325A,它们与第I引导部322A接连;第2保持部326A,其位于第2引导部324A的顶端侧;第3保持部327A,其位于第3引导部325A的顶端侧;磁铁328A,其被配置在第2保持部326A ;以及磁铁329A,其被配置在第3保持部327A。如图11 图13所示,第2引导部324A沿与第I方向Dl交叉的第2方向D2延伸来形成。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在使下颌固定部21上固定的下颌模型50水平放置的状态下,第2引导部324A从第I引导部322A的顶端部向铅直方向上方延伸。第2保持部326A是闭锁第2引导部324A的顶端部而构成的,磁铁328A被配置在第2引导部324A闭锁的顶端部上。
如图11 图13所示,第3引导部325A沿与第I方向Dl及第2方向D2交叉的第3方向D3延伸来形成。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在使下颌固定部21上固定的下颌模型50水平放置的状态下,第3引导部325A从第I引导部322A的顶端部向斜下后方延伸。第3保持部327A是闭锁第3引导部325A的顶端部而构成的,磁铁329A被配置在第3引导部325A闭锁的顶端部上。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咬合器1A,除了取得上述(I) (3)的效果之外,还取得以下效果。
(5)包含第I引导部322A、第2引导部324A及第3引导部325A来构成髁道部32A。由此,不仅能使其沿第I方向Dl,也能使其沿第2方向D2及第3方向D3滑动。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上颌支持部10和下颌支持部20在关节部30A上的啮合状态的自由度。(6)在第2引导部324A的顶端侧设第2保持部326A,在第3引导部325A的顶端侧设第3保持部327K。由此,能通过磁力将突出部31也吸附并保持在第2保持部326A及第3保持部327A上,所以能够将突出部31保持在髁道部32A上的多个位置上。由此,能够容易地再现上颌支持部10和下颌支持部20以髁道部32A上的多个位置为转动轴的开闭动作。接着,参照图14 图16来说明本发明的咬合器的第3实施方式。图14 图16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咬合器IB的侧视图,图14A是示出闭合上颌支持部10和下颌支持部20的状态(闭状态)的图,图14B是图14A的部分放大图。此外,图15A是示出从闭状态将上颌支持部10和下颌支持部20打开了规定的角度的状态的图,图15B是图15A的部分放大图。图16A是示出从图15A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打开了上颌支持部10和下颌支持部20的状态的图,图16B是图16A的部分放大图。第3实施方式的咬合器IB与第I实施方式的咬合器I的不同点在于突出部31和髁道部32之间的吸附力在咬合器IB的闭状态和开状态时不同。更具体地说,第3实施方式的咬合器IB按照闭状态下的突出部31和髁道部32之间的吸附力强于开状态下的突出部31和髁道部32之间的吸附力的方式构成。在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14A及图14B所示,在第I保持部321上,与第I实施方式同样配置有磁铁一保持部侧磁铁323B。该保持部侧磁铁323B按照N极或S极中的某一个极(例如N极)露出到第I保持部321的内面的方式配置。此外,髁头部312B包括球状的主体部314、和嵌入到该主体部314中的吸附部件315及突出部侧磁铁316。主体部314由合成树脂等非磁性部件构成。在该主体部314上,形成了嵌入吸附部件315及突出部侧磁铁316的凹部(未图示)。吸附部件315由可吸附到保持部侧磁铁323B上的部件构成。在第3实施方式中,吸附部件315由磁铁构成。如图14A及图14B所示,在咬合器IB的闭状态下,吸附部件315被配置在与髁头部312B上的第I保持部321上所配置的保持部侧磁铁323B对置的位置上。该吸附部件315 (磁铁)被嵌入到主体部314上形成的凹部中,使得与露出到保持部侧磁铁323B上的第I保持部321的内面的极不同的极(例如S极)位于主体部314的表面上。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吸附部件315,也可以使用磁性部件来代替磁铁。如图16A及图16B所示,在将咬合器IB从闭状态打开了规定角度的开状态下,突出部侧磁铁316被配置在与髁头部312B上的第I保持部321上所配置的保持部侧磁铁323B对置的位置上。该突出部侧磁铁316被嵌入到主体部314上形成的凹部中,使得与露出到保持部侧磁铁323B上的第I保持部321的内面的极相同的极(例如N极)位于主体部314的表面上。 第3实施方式的咬合器IB如下动作。首先,如图14A及图14B所示,在咬合器IB闭状态下,吸附部件315和保持部侧磁铁323B被配置在对置的位置上。因此,在咬合器IB闭状态下,在髁头部312B被吸附在第I保持部321的内面上的状态下,连结上颌支持部10和下颌支持部20。接着,在从图14所示的状态打开咬合器IB时,如图15A及图15B所示,髁头部312B的主体部314被配置在与保持部侧磁铁323B对置的位置上。在此状态下,在髁头部312B和第I保持部321之间,不产生基于磁力的吸附力,所以上颌支持部10和下颌支持部20之间的向第I方向Dl方向的相对移动的自由度提高。然后,在从图15所示的状态再次打开咬合器IB时,如图16A及图16B所示,髁头部312B上的突出部侧磁铁316和保持部侧磁铁323B被配置在对置的位置上。这里,突出部侧磁铁316和保持部侧磁铁323B的相同的极露出到表面,所以在髁头部312B和第I保持部321之间产生斥力。由此,在髁头部312B离开第I保持部321的内面的状态下,上颌支持部10和下颌支持部20被连结。根据第3实施方式的咬合器1B,除了取得上述⑴ ⑷的效果之外,还取得以下效果。(7)第3实施方式的咬合器IB是按照闭状态下的髁头部312B和第I保持部321之间的吸附力强于开状态下的髁头部312B和第I保持部321之间的吸附力的方式构成。由此,能够减少将咬合器IB设为开状态的情况下的髁头部312B和第I保持部321之间的吸附力,因此,能够提高咬合器IB的开状态下的上颌支持部10和下颌支持部20的啮合状态
的自由度。(8)包含配置在第I保持部321上的保持部侧磁铁323B来构成髁道部32,包含吸附部件315和突出部侧磁铁316来构成髁头部312B,所述吸附部件315在咬合器IB闭状态下被配置在与第I保持部321对置的位置上,所述突出部侧磁铁316在咬合器IB开状态下被配置在与第I保持部321对置的位置上并排斥保持部侧磁铁323B。由此,可以在咬合器IB的开状态下,在使髁头部312B和第I保持部321沿第I方向Dl离开的状态下连结上颌支持部10和下颌支持部20。由此,可以在开状态下容易地再现与闭状态不同的咬合状态。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咬合器的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以各种方式来实施。例如,在第I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中,由磁性体构成髁头部312,在髁道部32上配置磁铁,但是不限于此。即,也可以由磁铁构成髁头部,在髁道部上配置磁性体。此外,也可以由电磁铁构成髁头部及髁道部。此外,在第I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中,在上颌支持部10上设有突出部31,在下颌支持部20上设有髁道部32,但是不限于此。即,也可以在上颌支持部上设髁道部,在下颌支持部上设突出部。此外,在第I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中,将髁头部312做成球状,但是不限于此。即,也可以将髁头部做成直径比轴部大的圆柱状。此外,在第I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中,使第I引导部322的顶端侧的开放宽度小于髁头部312的直径,但是不限于此。即,也可以使第I引导部322的顶端侧等于髁头部312的直径,或者大于髁头部312的直径。此外,在第I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中,包含第I保持部321和第I引导部322来构成髁道部32,但是不限于此。即,也可以仅由保持部构成髁道部。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包含第I引导部322A、第2引导部324A及第3引导部 325A来构成髁道部32A,突出部31按照可沿第I方向D1、第2方向D2及第3方向D3这三个方向滑动的方式构成,但是不限于此。即,突出部的滑动方向也可以是两个方向,也可以是四个方向以上。本发明特别适用于教育实习及指导所用的实习用咬合器、及在制作义齿或牙科补缀物的情况下所用的技工用咬合器。
权利要求
1.一种咬合器,包括 第I支持部,其在前侧固定第I牙合模型来支持该第I牙合模型; 第2支持部,其在前侧固定第2牙合模型来支持该第2牙合模型;以及 关节部,其连结上述第I支持部的后侧和上述第2支持部的后侧; 其特征在于, 上述关节部包括 一对突出部,其被设在上述第I支持部的后侧,向左右突出;和啮合支持部,其被设在上述第2支持部的后侧,与上述一对突出部啮合来支持该第2支持部,使其可以以上述一对突出部为转动轴来转动; 上述突出部和上述啮合支持部按照可通过磁力相互吸附的方式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包含磁铁来构成上述突出部及上述啮合支持部中的一者,包含磁性体来构成另一者。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啮合支持部包括第I支持部,其位于该啮合支持部的基端侧,通过磁力来保持上述突出部;和第I引导部,其按照与该第I保持部接连的方式形成,沿第I方向延伸;上述第2支持部按照可相对于上述第I支持部沿上述第I方向滑动的方式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I支持部和上述第2支持部闭合的闭状态下的上述突出部和上述第I保持部之间的吸附力强于上述第I支持部和上述第2支持部打开的开状态下的上述突出部和上述第I保持部之间的吸附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保持部侧磁铁,其被配置在上述第I保持部上; 吸附部件,其在上述闭状态下,被配置在与上述突出部上的上述第I保持部对置的位置上,可吸附在上述保持部侧磁铁上;以及 突出部侧磁铁,其在上述开状态下,被配置在与上述突出部上的上述第I保持部对置的位置上,排斥上述保持部侧磁铁。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突出部包括轴部,其沿该突出部突出的方向延伸;和球状的髁头部,其被设在该轴部上;上述啮合支持部与上述髁头部啮口 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I引导部的顶端侧被开放,该顶端侧的上述第I引导部的宽度被构成得小于上述髁头部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啮合支持部还包括 第2引导部,其被设在上述第I引导部的顶端侧,并与该第I引导部接连,沿第2方向延伸; 第3引导部,其被设在上述第I引导部的顶端侧,并与该第I引导部及上述第2引导部接连,沿第3方向延伸。
全文摘要
一种咬合器,其能够更简易地构成关节部的下颌支持部和上颌支持部的连结机构。咬合器(1)包括第1支持部(10),其固定第1牙合模型(40)来支持第1牙合模型(40);第2支持部(20),其固定第2牙合模型(50)来支持第2牙合模型(50);以及关节部(30),其连结第1支持部(10)和第2支持部(20)。关节部(30)包括一对突出部(31),其被设在第1支持部(10)的后侧,向左右突出;和啮合支持部(32),其被设在第2支持部(20)的后侧,与一对突出部(31)啮合来支持第2支持部(20),使其可以以一对突出部(31)为转动轴来转动;突出部(31)和啮合支持部(32)按照可通过磁力相互吸附的方式构成。
文档编号A61C11/00GK102631248SQ20121002955
公开日2012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0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14日
发明者桑村康彦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