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病人输送装置的台和滑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1407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病人输送装置的台和滑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用于移动物体的装置,且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病人输送装置的盘或台组件,其中所述台组件包括上部台和下部台,所述上部台和下部台具有对转的环形传动带。
背景技术
目前已经设计出了多种产品以便将物体从ー个位置移至另一位置,且特别是以便输送有行动障碍的个体如病人。在医院的布置中,病人通常必须从床上被运输至检查台或手术台,并且被再次运回来。用于输送病人的基本装置包括由两个服务人员手动承载的担架和更易于由单个服务人员移动的轮床。然而,在将病人从床上或其它支承表面上移到担架或轮床上时仍存在问题。如果病人能够合作且并未受伤或有残疾,则该个体在护士的帮助下滑到轮床上还是一件简单的事,但如果病人失去知觉或身有残疾或受了伤(例如骨折),而移动会加剧这种残疾或骨折,则在将病人从床上移到轮床上时就要非常小心。当病人异常超重时,这ー问题会更加严重。解决这ー问题的ー种方式是将盘或板片滑到病人身下,且随后在病人被置于所述盘或板片顶上之后,拉动该盘或板片使其离开床并将其拉到轮床上。刚性的盘可被用カ插置在病人与床之间,且板片可被逐渐推到病人下面,这是通过首先摇动病人使其远离轮床,且随后在板片拖曳到病人身下时向着该轮床的方向摇动病人使其返回轮床的方式实现的。如果病人无法合作(即失去知觉),则这种方式仍难以实施,即使病人能够合作,但由于盘与身体之间产生了摩擦性接合或者由于缺少板片的有力支承,而进一歩使得病人会非常不适。一些输送装置包括进入轮床内的刚性盘,所述刚性盘可移向侧部并滑到病人身下且随后(在支承着病人的同吋)滑回中心位置以便进行运输。在这ー概念进ー步的变型中,输送装置必须使用对转的环形传动带以便大体上消除当支承盘缓缓行进到病人身下时作用在病人和床上的摩擦。美国专利no. 5,540,321披露了这种设计的ー个实例。第一环形传动带围绕着ー组上部盘且第二环形传动带围绕着ー组下部盘,因而使得该传动带的彼此接触(在上部盘组与下部盘组之间接触)的部分在进行对转时沿相同方向以相同速率移动。当盘被插置在病人身下时,位于上部盘上的传动带向外翻转,翻转速率与该盘进行平移移动而缓缓行进到病人身下时的速率相同,而不会引入任何明显的摩擦,且位于下部盘上的传动带沿床板片进行相似翻转。一旦病人受到盘的支承,则整个盘组件被升高而离开床且该装置可借助于小脚轮进行滚动以便运输病人。
但对转的传动带设计仍存在一些严重问题。当盘被插置在病人身下时,包括底座和支承构件的整个输送装置都会产生移动,且该底座必须延伸到床或台下以便防止该装置在病人被承载时翻倒(例如參见'321专利的图10)。由于存在这ー限制,因此这种装置无法用于所有布置中,即,当床或台下的余隙空间不足(当更多配件被附加到床和台上,而占据了下面的空间时,这种情况变得更为普遍)时无法使用这种装置。进ー步地,这些装置使得仅可沿装置的ー侧进行装载和卸载,当病人在装置上相对于该床或台位于不适当取向(头脚取向)时,就会带来问题。在例如'321专利所述的设计中,由于在病人与金属支承盘的硬表面之间仅插置了较薄的传动带层,因此这种设计也无法使病人感到特别舒适。此夕卜,医院对于可能由于病人体液造成的污染变得日益关注,且如果无法进行适当清洗的话,则难以使用现有技术中的传动带型输送装置。另ー问题涉及当盘获取病人时产生的初始冲击。在'321专利的设计中,盘的高度和大直径的边缘辊都使得在获取病人的过程中沿病人的侧部形成了陡峭的凸部,且在将病人送回支承表面时也会出现相似的凸部。尽管例如美国专利No. 4,914,769中所述,盘可产生倾斜,但较大的倾斜角度使得更难以获取病人且会加剧装载和卸载过程中病人的不 适。如果边缘部分可向下倾斜的话,则病人还更有可能从台组件上面翻滚落下。根据上述描述,希望能够设计一种经过改进的病人输送装置,这种装置在配置方面提供了更多灵活性,同时仍易于操作和操纵。如果装置能让病人更为舒适,同时仍能在运输过程中以稳定方式保持病人的话,则将是进ー步有利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ー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病人输送装置的经过改进的台组件,其中所述台组件包括上部台和下部台,所述上部台和下部台具有对转的环形传动带(endlessbelt)。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ー种台组件,所述台组件能够调节上部台的几何形状以便更方便也更舒适地获取、运输和运送病人。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所述台组件的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使得该台可从病人输送装置的任一侧过度伸出。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ー种台组件,所述台组件能够获取并运送病人,而不会在病人被运送到表面上时,将床上的布单或者病人穿戴的衣物制品拉入或带入介于上部传送传动带和下部传送传动带之间的空间内。前面的目的是通过ー种经过改进的台组件实现的,所述台组件的上部传动带台具有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可在多个端部处产生不同程度的伸出/縮回,且所述上部传动带台具有对位于所述多个端部的管部段进行控制的阀控制装置,所述管部段对舒适的空气床垫的不同部分进行放气,其中所述阀控制与所述侧板的伸出/縮回是结合在一起的。通过这种方式,用于将加压空气供应至空气床垫的系统被大大筒化,且空气床垫在获取病人或运送病人的不同阶段中可迅速充气和放气。在病人运送过程中,所述上部传动带台仅升高左侧/右侧板边缘(运送侧)中的ー个边缘,同时保持另ー侧边缘与所述下部台之间的受力接触,以便避免衣物或布单被捕获在形成于上部传动带与下部传动带之间的夹咬部分中。利用可调节的槽支架使运送侧板保持在略微升高的位置处,所述槽支架导引位于所述侧板的端部上的定位杆柱。所述可调节的槽支架进行枢转且受到螺线管控制的闩锁选择性地保持在向上位置处。过度伸出的滑动组件支承所述台组件且包括固定板、中间板和全活动板。这三块板借助于多组齿条和小齿轮驱动装置进行延伸,且两根水平杆用于支承并导引所述中间板和全活动板。所述板中的每块板都是对称的,且成对的小齿轮被对称地设置在所述固定板或中间板的横向中心线的相对侧上。通过这种方式,可通过简单地改变被联接至初级小齿轮的马达的极性的方式使所述台组件过度延伸至左侧或右侧。本发明能够改进那种包括两个位于中心线处的轮的病人输送装置的驾驶性能,所述轮在同步运动过程中围绕垂直轴线从直的位置对转至转动位置,且进ー步对转至侧向位置,在所述直的位置处,所述轮彼此大体上对齐且与底盘的纵向中心线对齐,在所述转动位置处,所述轮对转达到鋭角角度,在所述侧向位置处,所述轮进行对转直至与所述底盘的所述纵向中心线大体上正交。有利地,可使用凸轮特征升高所述轮以便在所述轮完全旋转而超出其正交位置到达装载位置时实施装载。通过以下具体实施方式
将更易于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


所属领域技术人员结合附图将更易于理解本发明及其多个目的、特征和优点。图IA-图ID是本发明的病人输送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前视图,图中示出了(i)病人的获取、(ii)在支承病人的同时,台组件的上部台和下部台进行的初始分离、(iii)该台组件进行的进ー步分离和部分地缩回、和(iv)分离的台组件在中心(原始)位置处对病人的支承以便进行运输;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图I所示病人输送装置的上部台组件的顶侧的顶部平面图,且上部传动带被移除了 ;图3A-图3C是图2所示台组件的端部前视图,图中示出了⑴具有左侧板和右侧板以及边缘辊的上部台完全伸出,且上部传动带与下部传动带产生受力接触、(ii)上部台与下部台在中间过程中产生的分离,且所述上部台的边缘辊开始缩回、和(iii)上部台的完全缩回且分离的构型;图4示出了上部台端板的前视图,所述端板具有导引槽,所述导引槽滑动地保持被附接到所述上部台中的缩回侧板的端部上的定位杆柱;图5是所述上部台的另一可选实施例的底部等距视图,图中示出了螺旋起重器机构,所述机构使得侧板部段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延伸;图6是底部平面图,图中详细示出了其中ー个螺旋起重器机构且示出了空气供应管阀,所述管阀在侧板部段缩回时自动关闭;图7是上部台端板的另一可选实施例的透视图,所述上部台端板具有由螺线管致动的枢转导引槽;图8是病人输送装置的另一可选实施例的前视图,所述病人输送装置使用图7所示的上部台端板以便选择性地使一个侧板边缘在病人运送过程中略微升高,从而避免布单被捕获在介于上部传动带与下部传动带之间的夹咬部分中;图9是用于病人输送台的滑动组件的另一可选实施例的侧视图,所述滑动组件包括链条驱动装置和一系列小齿轮和齿条,这些装置提供了该台的过度伸出;图IOA-图IOB是图9所示滑动组件的视图,图中示出了该组件位于中间位置和完全伸出位置;图IlA-图IlD是根据本发明构造而成的驾驶机构的ー个实施例的底部平面图,图中示出了两个位于中心线处的轮的向前位置、转动位置、侧向位置和装载位置;图12是图IlA-图IlD所示驾驶机构的顶部平面图,图中示出了使轮旋转的链条和杆驱动装置;和图13是其中一个位于中心线处的轮的剖视图,图中示出了枢转支架,所述枢转支架在位于该支架上的凸轮从动件与固定凸轮板接触时产生旋转。在各附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或等同的项目。
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參见附图,且特别是參见图IA-图1D,图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构造而成的病人输送装置的一个实施例10。病人输送装置10大体上包括被安装在四个或更多个轮或小脚轮14上的框架或底座12 ;被安装在底座12上的两个垂直支承构件或支承柱16,所述支承构件或支承柱包含由动カ驱动的升高和降低器件以便升高或降低水平滑动组件18,所述水平滑动组件被附接到支承柱16上且被附接到传动带台子框架(未示出)上,所述传动带台子框架保持水平滑动组件的间隔和垂直对齐,且还为每个滑动组件提供了同步的驱动功率,以使它们在伸出和缩回过程中保持对齐;被附接到滑动组件18上的台组件20 ;和被附接到传动带台子框架上的侧轨22。图IA示出了滑动组件18和台组件20的病人获取位置,在所述位置处,台组件20的前缘已经缓缓行进到病人24身下约一半的位置处,所述病人位于床或其它支承表面26上。台组件20包括上部台20a和下部台20b,每个台都由相应的环形传动带或环形薄板围绕。在病人获取位置处,上部台20a与下部台20b存在受カ接触,且上部传动带和下部传动带进行对转。可使滑动组件18的移动与传动带驱动机构的移动是同步的,从而使得伸出的托架以与上部传动带和下部传动带的翻转速率相匹配的速度沿侧向滑向原始位置或远离原始位置;然而,在一些情况下,传动带的速度与上部传动带台和下部传动带台的翻转速率也可以是失配的,失配程度可达25%,以便減少传动带台在获取过程中给病人带来受推感受的倾向性。通过这种方式,台组件20可移动到病人身下(或移动远离病人),且在病人24与上部传动带之间,或者在床26与下部传动带之间基本上没有摩擦接合,且通过这样做,使得病人只会被轻柔地抬升或降低,而不会将病人推向侧部,且进一歩地,这种操作无需底座12也向侧面移动。一旦病人被获取,即大体上位于图IB所示台组件20的顶部上的中心位置处,则上部台20a的侧板开始缩回以便改变上部传动带台的病人支承表面的形状,同时仍对病人进行支承,且介于上部传动带与下部传动带之间的驱动装置开始脱开联接。当上部台中的侧板被缩回时,上部台20a的左边缘辊和右边缘辊(被附接到左侧板和右侧板上)也被缩回,下面将结合图3A-图3C对此进行描述。上部台侧板和边缘棍(edge roller)的这种缩回使得在上部传动带中引入了松弛,这使得位于上部台20a内的成形空气床垫可被充气,以便防止高压区域作用在病人皮肤上。图IC示出了台组件20,且上部传动带台20a的左侧板部分和右侧板部分被完全缩回且上部传动带与下部传动带台20b的下部传动带部分完全脱开联接,且位于上部传动带台20a中的空气床垫被充气至其完全形状,由此使得在上部传动带中形成了侧部突起30。侧部突起30有助于防止病人24在移向原始位置时以及在被病人输送装置10运输过程中滚动离开台组件20。正如下面进ー步阐述地那样,上部台20a的左边缘部段和右边缘部段还该变了其向下的倾斜而变为水平的取向,这使侧部突起30得到了附加的提升以便进行病人输送。传动带之间的压紧辊驱动装置的脱开联接使得围绕下部台20b的下部传动带可在床26的顶表面上沿反向被驱动,同时使台组件20向原始位置移动,而不会与上部传动带20a接合,这种接合否则会对病人24造成障碍。下部台20b与床26之间保持的接触提供了稳定性,从而使得当台组件20移回图ID所示的原始位置时,病人输送装置10将不会由于病人的侧向重量而翻倒。这ー特征因此使得底座12可相对较窄,即台组件20的宽度相对较小,而底座的任何部分不会延伸到床26下面。这种设计仍利用了对转传动带的优点而减轻了装载或卸载时的摩擦接合,同时使病人在从床上被安全地输送到装置上时在上部台部分上免受扰动。一旦病人被获取且位于图ID所示的原始位置处,则侧轨22被升高且病人输送装置10可受到其自身动カ源的驱动或者被手动推到另一位置处,且通过简单地反向操作上述获取过程就可将病人运送到支承表面如手术台或另ー床上。病人输送装置10可沿位于床或台上的病人的任一侧被安放,且滑动组件18中的滑动托架可包括伸出件,从而使得对于可移动5001b的装置10而言,整个台组件可向右侧或向左侧移动达43"。还可构建相似的装置以便输送患肥胖症的病人或更重的病人,且在这些装置中,滑动组件的右侧伸出件或左侧伸出件将会更大。装置10可具有多个运输模式,且优选具有枢转柄以便对驾驶进 行控制,从而使得用较轻的压カ就能使装置略微转动,而在柄上施加连续的カ则将导致该装置急转90度,例如从而沿走廊或房间的墙壁停放该装置。要想了解与底座12、支承柱16和滑动组件18的构造;轮14的驾驶;传动带、泡沫填料、滑片和空气床垫的设计;典型的尺寸;和其它特征相关的多个细节,请參见美国专利申请No. 11/246,426,所述美国专利申请在此作为參考被引用。现在參见图2,该图示出了上部台20a的顶部平面图,图中移除了上部传动带以便露出内部的细节。在该实施例中,上部台20a的主要病人支承构件是固定的中心板部段32、活动的左侧板部段34和活动的右侧板部段35,所述部段中的每个部段大体上延伸达上部台20a的总长度(75〃)。板部段32、34和35由挤出铝制成。中心板部段32具有平的上表面和从其下表面悬垂下来的两条弯曲壁部,所述弯曲壁部限定出半管形通道36。中心板部段32宽2. 875",名义厚度为0.25",且通道36具有I. 125"的有效直径。左侧板部段34由两个独立的部分34a、34b构成,所述两个独立的部分通过螺杆和互锁的表面被保持在一起,且右侧板部段35相似地由两个独立的部分35a、35b构成(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侧板部段是一体的结构)。边缘部分34a、35a具有大体上呈楔形的横截剖面且包括一体成形的指部46,所述指部支承着多个边缘辊48的轴。指部46和边缘辊48的尺寸相对较小,例如直径为0.625",且边缘部分34a、35a的最厚区域(所述区域覆盖下部台20b中的边缘辊)的厚度为0.3",当病人被获取或运送时,所述最厚区域一起形成了不那么凸出的凸部。边缘辊48由铝管制成且长8.5"。在所示实施例中,存在十六个边缘辊48,即沿左边缘设置了八个边缘辊且沿右边缘设置了八个边缘辊。内部部分34b、35b具有大体上呈楔形的横截剖面,但略大且被制成中空的以便减轻重量并在侧板部段被缩回时容纳下文所述的框架肋部。内部部分34b、35b具有形成于其中的半管形通道40,所述半管形通道位于接近所述内部部分的内边缘的位置处。内部部分34b、35b的壁部具有0. 15"的名义厚度,通道40的直径为0.75",且楔形轮廓的最大总厚度为I. 25"。每个侧板部段34、35的宽度为12",且在侧板部段的完全伸出位置处,上部台20a的宽度为32"。沿通道36的侧壁形成了孔以便接收六个横向肋部38,所述横向肋部借助于金属夹被保持就位。肋部38的端部还穿过了位于侧板部段的内部部 分34b、35b中的通道40且通过轴承42被紧固,所述轴承在具有足够公差的情况下松散地滑入通道40内,以便允许侧板部段进行移动。肋部38由铝杆支承且长8. 5"而直径为0.375"。内部部分34b、35b的内侧边缘具有一体成形的凸缘,所述凸缘支承着多个压紧辊44的轴。凸缘朝向上部台20a的底部倾斜,从而使得压紧辊44与上部传动带的底部部分的内侧表面接触。压紧辊44由铝管制成,且直径为0.625"且长8.5"。在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设置了十个压紧辊44,即,在每侧上与上部台20a的中心线等距地分别设置五个压紧辊。空气管45被附接到中心板部段32的端部附近以便对空气床垫进行填充。进ー步參见图3A-图3C,左侧板部段34和右侧板部段35通过位于上部台20a的前端和后端处的曲柄组件50的作用向外伸出或向内缩回。每个曲柄组件50包括旋转盘52、左联杆臂54和右联杆臂56。盘52由钢制成,直径为3",并罩住了被联接至输出轴的4 I行星齿轮驱动装置,所述输出轴被进一步连接至相应电动马达58的行星齿轮(图2)。位于输出轴周围的壳体被插入位于中心板部段32中的通道36的端部内。在典型实施例中,马达58是由Dunker Motors (位于德国Bonndorf的Alcatel-Lucent公司的子公司)制造的30mm的行星齿轮马达,转矩为I. 8N-m,且该马达可响应于电子控制系统,所述电子控制系统可向马达轴选择性地发出指令以使其以多种速度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尽管优选实施例为盘52中的齿轮提供了这种电子致动,但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意识到另ー种可选方式是,可通过被联接至曲柄把手的适当机械联杆以手动方式驱动齿轮。所希望的是在每端处都设置曲柄组件以便驱动侧板部段,但这并不是必须的。联杆臂54、56可具有突部或喙状部分,所述突部或喙状部分与被安装在盘52附近的开关传感器59接合以便为控制电子器件提供与盘52的当前位置/取向相关的反馈。每条联杆臂54、56优选包括两个独立部件,所述两个独立部件通过插入槽中的成对螺栓进行附接以便在上部台20a的组装过程中提供ー些公差。联杆臂部件由铝构成。联杆臂54、56在一端处被枢转地附接到盘52的周部区域上,从而使得当盘52进行旋转时,给定联杆臂的附接端部从盘的一侧移向另ー侧。盘52的旋转平面与联杆臂54、56的移动平面相同,即,均为大体上位于台组件20的端部处的垂直平面。被附接到盘52上的联杆臂54、56的端部沿相反方向弯曲以便在盘转至极端旋转点时容纳该联杆臂的宽度,即,联杆臂54的枢转附接端部向下弯曲,且联杆臂56的枢转附接端部向上弯曲,每条臂相对于联杆臂的主延伸部分的弯曲角度均为45°。联杆臂54、56具有10"的有效长度。联杆臂54、56的另一端被枢转地附接到外部定位杆柱60上。杆柱60在其外部点(位于介于边缘部分与内部部分之间的边界附近)处压配合入相应的左侧板部段34和右侧板部段35的端部内。因此,当盘52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时,联杆臂54、56经由杆柱60拉动或推动左侧板部段34和右侧板部段35,由此使边缘辊48侧向缩回或伸出。联杆臂具有I. 875"的行程长度。外部定位杆柱60穿过形成于上部台20a的端板中的槽62且由所述槽可滑动地保持。图4示出了一个端板80。另ー对内部定位杆柱64滑入位于侧板部段34和35中的纵向孔口内且通过螺杆被附接到位于左侧板部段34和右侧板部段35中的相应通道40的端部上。杆柱64穿过形成于端板80中的另ー对槽66且由所述槽可滑动地保持。左侧板部段34和右侧板部段35的位置和取向因此受到导引槽62、66的限制。端板80还具有更大的槽82,所述槽可滑动地接收被安装在与盘52相邻的位置处的马达58的套管。还可设置其它槽或孔以使电配线或气动管穿过其中。端板80通过销被枢转地附接到滑动组件18上,所述销穿过位于一角处的孔84,而被安装另一角处的闩锁86则将端板80可释放地紧固到滑动组件18的另ー销上。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整个上部台20a可向上旋转90°以便对台组件进行清洗或维护。端板80由铝构成,且长32. 75",宽4.5",厚0.25"。 图3A示出了侧板部段34、35的几乎完全伸出的位置,其中指部46和边缘辊48伸出而超过下部台20b的边缘达I. 3"。在该位置处,上部台20a与下部台20b进行受力接触,即,压紧辊44使上部传动带70a受カ压靠在下部传动带70b和位于下部传动带70b内部的彼此相対的驱动辊上,从而使得下部传动带70b所进行的任何移动都将通过这些传动带的外表面之间的摩擦接合而进ー步驱动上部传动带70a。下部台20b包含内部框架(未示出),成组的传动带支承件和驱动辊被安装到所述内部框架上。驱动辊通过两个小直径的行星齿轮驱动马达进行旋转,所述马达也被安装到内部框架上。下部台框架包括两个梯形的中空挤出铝制品,长75"且宽12. 5"。这两个挤出制品的厚度从一条边缘处的I. 15"渐细至相对边缘处的0.5"。该挤出制品的名义壁厚为0.15"。该挤出制品沿其前端和后端被可滑动地安装到滑动组件18上。这两个挤出制品的这种可滑动的安装使得它们可侧向移动而更为接近以便安装下部传动带70b,且随后移动离开以使下部传动带70b张紧。具有共用轴的八个辊支承件72沿每个挤出铝制品的外侧边缘被定位在规则间隔处,并在下部台70b的每侧上支承着七个驱动辊74。驱动辊74被橡胶覆盖,长8. 75"且直径为0. 774"。姆个驱动棍74包含位于一端处的同步传动带轮(timing belt pulley)。选择同步传动带轮的节距直径,以使得在滑轮中运行的同步传动带的外侧表面与位于辊上的橡胶涂层的直径(0. 774")相同。每个挤出铝制品的更厚的(内)边缘还包含七个轴承支承块以便沿下部台20b的内部廊道安装第二组六个直径更大的覆盖有橡胶的驱动辊。在该廊道中位于挤出制品的一端处留下了用于安装驱动马达的开ロ空间。内部驱动辊长8. 75"且直径为I. 729"。单个驱动轴穿过所有六个内部驱动辊和被附接到一个挤出制品上的七个轴承块。驱动辊被键连到驱动轴上,因而使得轴的旋转对所有的辊进行正驱动。每根驱动轴被联接至相应的外径为1.653"的行星齿轮马达,且转矩限制件将马达附接到挤出制品的宽边缘上。多个驱动马达被设置在位于挤出制品的相对侧端处的开ロ空间中,且其输出轴具有相反的取向。驱动棍还包含位于姆端处的同步传动带轮,所述同步传动带轮与位于六个从动辊74中的五个从动辊上的同步传动带轮是对齐的,因而使得同步传动带可在这些滑轮之间运行。行星齿轮驱动马达的旋转因此导致驱动轴进行旋转,这进一歩导致驱动棍进行旋转。驱动棍的旋转还驱动七个驱动棍74通过同步传动带,所有这些都导致下部传动带70b进行旋转。下部传动带70b可设有两个柔性的向内伸出的V形肋部,每端处分别设置ー个V形肋部。肋部在形成于挤出铝制品的两端中的彼此匹配的沟槽中移动,且还在形成于从动辊74中的四个从动辊的外表面上(位于下部台20b的四角处)的彼此匹配的沟槽中移动。这种布置防止了下部传动带70b在受到成组的从动辊和驱动辊的驱动吋,因疏忽而沿轨道朝向一端或另一端移动。由低摩擦材料如超高分子量聚こ烯构成的板可被安装到介于同步传动带之间的每个挤出铝制品的下侧上,以便减轻当台组件20移动穿过床垫或台表面时由于滑动摩擦而在传动带中产生的张力。当病人首先如图IA所示被获取时,上部台20a位于图3A所示的完全伸出位置处。在该位置处,随着台组件越来越接近病人,台组件的入射角(即,介于由下部台20b的左侧底部形成的平面与由左侧板部段34的前缘部分形成的平面之间的角 度)处在7° -10°的范围内。下部传动带70b响应于下部台20b中的驱动机构而进行旋转,且在台组件20缓缓行进到病人下方时驱动上部传动带70a。传动带旋转(外翻速率)的同步是通过滑动组件18的侧向移动实现的。一旦病人被定位在台组件20的中心上,则马达58开始对曲柄组件50进行致动,所述曲柄组件使侧板部段34、35逐渐缩回。由于杆柱60、64必须沿循端板80中的导引槽62、66,且由于导引槽朝向台组件20的纵向中心线向上傾斜,因此左侧板部段34和右侧板部段35的缩回还导致侧板部段被升高。当侧板部段34、35升高吋,它们使肋部38被提升,这进一歩使中心板部段32被升高,由此使上部台20a与下部台20b分开。图3B示出了中心位置,在该位置处,左侧板部段34和右侧板部段35被部分缩回,且上部台20a和下部台20b被部分分离。盘52进行旋转以便将联杆臂54、56的枢转附接的端部带到盘52的侧向中心线处,且使一个端部在上,一个端部在下。在该位置处,上部台20a的指部46和边缘辊48刚刚能在下部台20b的边缘范围上延伸,且尽管上部传动带70a与下部传动带70b仍进行了松散接触,但在上部传动带70a中存在明显的松弛。外部导引槽62具有比内部导引槽66(18° )略高的倾斜角度(26° ),因而,左侧板部段34和右侧板部段35的缩回还导致降低了侧板的傾斜度,即,杆柱60将以比杆柱64更快的速率垂直移动。该作用使上部台20a的病人支承表面大体上变平,以使其更加稳定并降低了病人滚落至ー侧的可能性。侧板的傾斜度随着曲柄组件50进ー步的旋转而继续变化,直至台组件20到达图3C所示的完全缩回/分离位置。盘52进ー步旋转以便将联杆臂54、56的枢转附接端部带至盘52的相对侧,即左联杆臂54的端部位于盘52的右周部,且右联杆臂56的端部位于盘52的左周部。杆柱60、64移至导引槽62、66的向内端部。在该位置处,侧板34、35的上表面有利地仅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2°,但它们也可完美地变为平的状态或甚至略向上傾斜。导引槽62、66长2.75",这使得尽管曲柄行程仅为I. 875",但每个侧板部段仍可侧向移动最大达2. 4"的距离,且导致边缘辊48的最大垂直移动距离为 I. 25"。因此,这种构造实现了以下动作的结合且同步的移动(i)侧板部段的缩回,(ii)上部台与下部台的分离,和(iii)侧板部段角度的调节。这使得可以更平滑地获取病人,且可以更舒适且更安全地运输病人。尽管这些动作可通过其它器件实现,如齿轮、凸轮或4杆联杆,但使用具有导引槽的端板,且使定位杆柱位于侧板部段上,则减少了活动部件的数量且仅使用用于曲柄组件的两个马达就可驱动所有的动作。图5-图13示出了病人输送装置的其它改进。图5和图6示出了上部传动带台的另ー种可选设计20a',所述上部传动带台具有用于使侧翼伸出/缩回并对调节舒适床垫的空气供应的阀进行控制的一体机构。图5是上部传动带台20a'的底视图,图中示出了位于台的每端处的两个螺旋起重器机构90a、90b。如图6进ー步示出地,每个螺旋起重器机构90a、90b包括导螺杆92,所述导螺杆具有从其中心向其端部延伸的右手螺纹和左手螺纹;外螺母94a,所述外螺母具有与导螺杆92的右手螺纹部分接合的内部右手螺纹;和内螺母94b,所述内螺母具有与导螺杆92的左手螺纹部分接合的内部左手螺纹。导螺杆92由电动马达和行星齿轮箱96驱动,所述电动马达和行星齿轮箱被联接至卡盘98,所述卡盘被附接到导螺杆92的一端上。外螺母94a和内螺母94b通过四根杆102被联接至推块100a、100b,即,每个螺母具有被相应地连接至两个推块的两根杆。杆102在端部处被枢转地附接到螺母和推块上,且推块在剖面呈圆形的通路中被保持在其相应的侧板中,即,推块IOOa被保持在左侧板34'内部,且推块IOOb被保持在左侧板35'内部。螺母94a、94b被可 滑动地紧固在U形挤出铝管或支架104内,所述U形挤出铝管或支架被附固到中心板部段32'上。马达96被紧固在支架104内,且杆102穿过沿管104的侧部形成的槽。通过这种方式,当马达96被赋予能量吋,导螺杆92将进行旋转,从而导致螺母94a、94b沿相反方向进行线性移动,由此使推块IOOaUOOb根据马达96的旋转极性伸出或缩回且因此使侧板34'、35'根据马达的极性伸出或缩回。侧板34'、35'同样可由横向杆38支承,所述横向杆被紧固到U形铝管104的一个或多个零部件上。图5和图6还示出了柔性橡胶(聚合物)管106a、106b的两个部段,所述管将空气抽离舒适床垫,当病人被运输时,所述舒适床垫被充气。管106a被设置在上部传动带台20a'的一端处,且管106b被设置在相对端处。管106a、106b的部段通过处在相应支承块108a、108b中的孔进入上部传动带台20a',且进ー步由导引块IlOaUlOb保持。支承块108a、108b和导引块IlOaUlOb被紧固到中心板部段32'上。在穿过导引块IlOaUlOb之后,管106a、106b的部段向上转动且连接至空气床垫的相应的进入/排出端ロ。本发明可有利地对管的这些部段进行自动阀控制,这种阀控制与侧板的伸出/缩回是同步的且被结合在一起。在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该一体的机构使用了两个夹紧块112(图6),所述夹紧块被联接至位于气动管部段的任一侧上的左侧板34'和右侧板35'。每个夹紧块112被保持在两个导引壁之间,所述导引壁在其内边缘处被附固到其中ー个侧板上。弹簧被包含在导引壁内,且弹簧的一端被安装到侧板的内边缘上。弹簧的另一端使夹紧块朝向上部传动带台20a'的纵向中心线偏置,从而受力推靠在柔性管部段上。夹紧块112的与管接触的向前表面优选具有圆角边缘以便聚集夹紧作用。因此,当相邻的螺旋起重器机构完全缩回时,管阀被关闭,即夹紧块对任一侧上的管进行压缩以便形成密封并限制空气流。本发明提供了限制夹紧块112的向前运动的器件,例如在导引壁的自由端处设置向内伸出的凸缘,所述凸缘接靠在夹紧块的后端处的止挡特征上。当螺旋起重器机构完全伸出时,夹紧块不再与管接触(即,阀被打开),且空气可自由地流动通过管部段。因此,当侧板被伸出时,空气床垫可在病人的重量下被放气,且当侧板被缩回时,空气床垫可通过管部段106a、106b或者借助于被连接至相应进入端ロ的独立漏斗管(未示出)而被大体上充气,且所述空气床垫将保持充气状态,同时管部段108a、108b保持关闭状态。
对于位于上部传动带台20a'的每端处的螺旋起重器90a、90b而言,通过独立地对其相应的马达进行赋能而独立地致动所述螺旋起重器。如图5所示,对于侧板的中间位置而言,上部传动带台20a'的一端可比另一端更宽,这是因为在螺旋起重器90b略微伸出吋,螺旋起重器90a被缩回。侧板34'、35'伸出程度的这种差别与上述自动阀控制组合在一起,进ー步使得经过改进的病人输送装置可选择性地使空气床垫的一部分在空气床垫的另一部分产生充气/放气之前就开始充气/放气。进ー步地,可通过单个压缩空气鼓风机源而从任一端对空气床垫进行充气,所述鼓风机源通过其中ー个上述夹紧阀组件被连接至床垫的该端部,在充气时,该夹紧阀组件处于打开状态,且位于相对端的夹紧阀组件则处于关闭状态。当需要对空气床垫进行快速放气时,这两个夹紧阀组件可都被打开,且空气从床垫中被排 出床垫的每端。在另ー实施例中,空气床垫可包括本体部分,所述本体部分可与使病人的头部和肩部产生倾斜的楔形部分独立地被充气,即位于一端处的管部段首先用于对楔形部分进行充注,且位于另一端处的管部段随后用于对本体部分进行充注。为了准确控制右侧板34'和左侧板35'的止挡位置,三个电磁传感器114a、114b、114c沿螺母块94a、94b的运动路径被设置在每个螺旋起重器机构处。这些传感器为马达96的电子控制系统提供了位置信息,所述电子控制系统可响应于操作者输入的获取病人和运送病人的指令。传感器114a提供了表示螺旋起重器何时位于完全缩回位置处的第一信号;传感器114b提供了表示螺旋起重器何时位于过渡位置处的第二信号,在该过渡位置处,夹紧阀基本上被打开,但左侧板和右侧板仅部分伸出;且传感器114c提供了表示螺旋起重器何时位于完全伸出位置处的第三信号。为了获取病人,台组件20'从病人输送装置的侧部伸出,同时上部传动带和下部传动带产生对转,以便导致台组件20'在病人与病人支承表面之间移动,同时侧板处于完全伸出位置处。侧板34'、35'随后被部分缩回而到达过渡位置,在所述过渡位置处,两个夹紧块112都被打开。侧板34'、35'随后在一端处被完全缩回,从而使位于装置的该端处的管部段关闭,同时使位于装置另一端处的管部段保持至少部分打开的状态,与图5相似。随后通过打开的夹紧阀对空气床垫进行充注,且由于位于床垫相对端处的夹紧阀被完全关闭,因此防止了空气从该端排出。当床垫被完全充满时,通过使侧板34'和35'完全缩回,即通过对位于传动带台该端处的适当的螺旋起重器机构进行致动,而使剰余的处于打开状态的夹紧阀被关闭。进ー步參见图7,图中示出了用于上部台端板的另ー种可选的设计80',所述上部台端板用于在病人被运送时仅使其中ー个侧板边缘略微升高。在用对转的上部传动带和下部传动带运送病人的过程中,床板、衣物或布单可能倾向于被拉入形成于上部边缘辊与下部边缘辊之间的夹咬部分内。这种倾向性仅出现在病人运送周期的卸放阶段中,这是因为上部传动带和下部传动带沿使它们移向传动带台组件20的中心的方向在上部传动带台与下部传动带台之间一起移动,这可导致传动带捕获并拉动处在夹咬部分中且介于上部传动带与下部传动带之间的松散物体,如图8中的箭头所示,在病人获取周期中,这并不是ー个问题,这是因为传动带沿使它们移动远离传动带台中心的方向在上部传动带台与下部传动带台之间一起移动,且因此导致松散的物质被推离传动带之间的夹咬区域。在病人运送周期的卸放阶段中使边缘辊略微分开避免了织物被捕获在该夹咬部分中。上部台端板80'使用在升高位置与降低位置之间调节的外端板支承槽实现了这种移动。上部台端板80'具有与图4所示端板80大体上相同的整体尺寸和形状,且包括由被附接到端板80'上的内槽支架67限定的两条相似的固定内槽66'。内槽支架67可滑动地捕获轴承68,所述轴承支承内部定位杆柱,所述内部定位杆柱被附固到相应的侧板34'、35'上。内槽支架67被向内(向中心)设置在足够远的距离处,以便避免上部台部段的内边缘与下部台产生接触。可调节的外槽62'由外槽支架63限定,所述外槽支架被定位在楔形切ロ 64内。姆个外槽支架63的一端装配在由捕获板65围绕的圆柱形凹窝内,因而使得每个外槽支架64可在其楔形切ロ 64内围绕捕获的端部自由地进行枢转。外槽62,支承外部定位杆柱,所述外部定位杆柱被附固到相应的侧板34'、35'上。端板80还具有更大的切ロ 82',所述切ロ接收支承块108。当病人被支承在上部传动带台上且侧板被伸出时,病人的重量将通常使外部定位杆柱向下受力,由此将外槽支架64的自由端推向楔形切ロ 64内的更低位置处。然而,也可使用扣钩75将外槽支架64选择性地保持在升高的位置处,所述扣钩具有钩,所述钩对形成 于外槽支架64的自由端上的闩锁76进行紧固。每个扣钩75在楔形槽64的上部外侧角附近被可旋转地安装到端板80'上且在弹簧的作用下偏置至保持位置。与钩相对的端部被枢转地附接到相应杆77的一端上,且杆77的另一端被附固到相应螺线管78的输出轴上。通过这种方式,当对给定螺线管78赋予能量时,其拉动杆77,所述杆导致扣钩75致动进入释放位置处,由此使得外槽支架64落到更低的位置。螺线管78被独立地赋能以便选择在病人运送周期的卸放阶段中将使哪个侧板升高。本发明设置了总计四个螺线管78,每个上部传动带台端板80'上分别设置两个,因此,位于同一侧上的其中两个螺线管(每个端板上设置ー个螺线管)被赋能以便保持上部传动带台的该侧边缘被升高。图8示出了这种运送构型,图中移除了端板以便表明如何使台组件20'的上部传动带台20a'的运送侧(在本视图中为左侧)升高,同时上部传动带的驱动侧(右側)被降低以便卸载病人。升高运送侧避免了布单或衣物被捕获在形成于上部传动带与下部传动带之间的夹咬部分中,而另ー侧被降低以便将传动带保持在受カ接触的状态下,从而使得下部传动带的移动仍可用于驱动上部传动帯。可使用马达96所用的同一电子控制系统对选定的螺线管进行赋能,所述电子控制装置可响应于操作者输入的获取病人和运送病人的指令。现在參见图9和图10,图中示出了用于支承台组件并使台组件在中心(原始)位置与伸出(获取/运送)位置之间移动的改进型水平滑动组件18'。图中仅示出了ー个滑动组件18',但在装置中设置了两个滑动组件18',每端处分别设置ー个。两个滑动组件18'基本上相同且围绕病人输送装置的横向中心线是对称的。滑动组件18'包括被紧固到其中ー个垂直支承柱16上的第一固定板122,所述垂直支承柱被附接到装置底座上,且被附接到病人输送装置的传动带台子框架(未示出)的一端上。板122被称作固定板的原因在于其并不沿水平方向移动;但整个传动带台组件及其子框架可被垂直地升高或降低以便将台组件设置在与置放病人的床或台大约相同的水平高度处,因而板122将相似地被升高或降低。板122被螺栓固定到第二固定板124上,所述第二固定板同样可随着框架一起垂直地移动,但并不会水平地移动。安装有轴承的横轴126的一端被可旋转地附接到固定板122上。横轴126的延伸长度大约达到病人输送装置的总长度,且另一端在防摩擦轴承中被可旋转地附接到相対的滑动组件的固定板122上。位于传动带台子框架内的中心位置处的横轴126优选由具有一体齿轮箱(未不出)的电动马达驱动。电动齿轮马达还被附接到传动带台子框架上,并驱动该横轴通过链条链轮驱动系统。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意识到也可用单个固定的板代替两个固定的板122、124。驱动链轮128被附接到横轴126上并随着横轴一起旋转。第一链条130被卷绕在驱动齿轮128周围且被卷绕在两个小齿轮链轮周围,所述小齿轮链轮被可旋转地附接到固定板122的外部上;在图9中仅能看到一个小齿轮链轮132,位于其后面的第二链轮被挡住了。位于板122的内部上的两个小齿轮134a、134b(图10B)被分别附接到小齿轮链轮132的轴上且随着所述轴一起旋转。当横轴126进行旋转时,其因此驱动链条130,所述链条推进小齿轮134a、134b。小齿轮134a。134b与第一齿条136接合,所述第一齿条被附固到中间板138上。中间板138还由两个平行的U形挤出铝制品140支承,所述U形挤出铝制品被附接到安装支架上,所述安装支架被进ー步附接到中间板138上。每个U形挤出铝制品 140包含U形部段,所述U形部段由摩擦系数较低的聚合物材料或共聚物材料制成,这种材料例如为聚四氟こ烯(特氟龙)或低密度聚こ烯。U形部段以舌槽方式与大体上水平的第ー杆142的顶轨和底轨进行可滑动地装配,所述第一杆通过螺栓被紧固到固定板124上。因此,当小齿轮134进行旋转时,齿条136根据横轴126的旋转方向而向左或向右进行线性移动,且杆142水平地导引中间板138因此进行的侧向移动。第二齿条146被附接到固定板124上且与两个小齿轮接合,所述两个小齿轮被可旋转地安装到中间板138的外部上;在图9中仅能看到这些小齿轮148中的ー个小齿轮,位于其后面的第二小齿轮被挡住了。另ー组小齿轮150a、150b被可旋转地安装到中间板138的内侧上,所述中间板与相应的小齿轮148具有共用的轴。小齿轮150a、150b与第三齿条152接合,所述第三齿条被附接到全活动板154上。第二链条144 (图IOA和图10B)被卷绕在链轮周围,所述链轮也被安装在小齿轮150a、150b的轴上以便保持这些小齿轮的同步状态,即与齿条152适当地啮合。全活动板154还由两个平行的U形挤出铝制品156支承,所述U形挤出铝制品被附接到安装支架上,所述安装支架被进ー步附接到中间板138上。U形挤出铝制品156同样包含U形部段,所述U形部段由低摩擦材料制成,所述U形部段以舌槽方式与大体上水平的第二杆158的顶轨和底轨进行可滑动地装配,所述第二杆通过螺栓被紧固到全活动板154上。通过这种方式,当中间板138 (借助于作用在齿条136上的小齿轮134a、134b的力)而伸出时,小齿轮148还进行旋转而与固定齿条146脱离接合,这进ー步导致小齿轮150a、150b进行旋转,由此使齿条152进行线性移动,同时杆158水平地导引全活动板154由此进行的侧向移动。全活动板154的移动方向与中间板138的移动方向相同,但移动速率是框架的两倍。两个安装块160、162通过螺栓被紧固到全活动板154上。安装块160支承上部传动带台端板80',且安装块162支承用于下部传动带台的端板164。由于本发明用单个横轴126以相同速率推动齿条和小齿轮驱动装置,因此,病人输送装置的一端处的滑动组件的整个移动与另一端处的滑动组件的同一移动是同步的。这种构造使得台组件20'可过度伸出,即,该台组件的侧向移动大于病人输送装置的宽度(W)。图IOA示出了滑动组件的中间伸出状态,而图IOB示出了滑动组件的完全伸出状态。在该实施例中,全活动板154的移动距离为装置宽度的约I. 3倍,即,全活动板154的外边缘与固定板122、124的相对边缘的距离为约2. 3w,如图IOB所示。本发明设置了止挡块、邻接凸缘或其它器件以便防止移动板滑出太远。此外,两个滑动组件18'围绕病人输送装置的纵向中心线是对称的,且小齿轮对被设置在其相应板的横向中心线的相对侧上。通过这种方式,可通过简单地改变控制横轴126的马达的极性的方式而使台组件20'过度伸向左侧或右側。下面结合图11-图13对本发明的病人输送装置的驾驶和推进系统所取得的改进进行描述。图IlA至图IlD是驾驶和推进机构的一个实施例的底部平面图,图中分别示出了向前的位置、转动的位置、侧向位置和装载的位置。四个转动小脚轮170被安装到病人输送装置的底盘172上,位干与所述病人输送装置的四个角大体上相邻的位置处。水平设置的橡胶缓冲件174被可旋转地安装在底盘172的极端角处,以便避免在装置从ー个位置移至另一位置时使墙壁受损。沿底盘172的纵向中心线还设置了两个驱动轮176a、176b,所述两个驱动轮相对于所述底盘的横向中心线大体上对称地相对。轮176a、176b由相应的直角齿轮马达178a、178b推进,所述直角齿轮马达可被独立地赋能以不同的极性,且每个轮和马达组件围绕垂直轴线进行旋转,正如下面结合图12和图13进ー步描述地那样,以便将轮 置于多种取向下并且沿不同方向推进该病人输送装置。在如图IlA所示的直的位置处,驱动轮176a、176b彼此大体上对齐(平行)且与底盘172的纵向轴线大体上对齐(平行),并且沿箭头所示的相同方向旋转,以使病人输送装置直接向前或向后移动,而底盘则基本上不进行转动或横向移动。在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马达178a、178b被安装在轮的相对侧(左侧/右侧)上且因而被独立地赋能以相反的极性,以便进行直的移动。在图IlB所示的转动位置处,驱动轮176a已经逆时针旋转了约45° ,而驱动轮176b则已经顺时针旋转了约45°,8卩,这两个轮从图IlA所示的直的位置进行了对向旋转。根据本实施例,在转动位置处的马达178a、178b的相应极性与在直的位置处的极性是相同的。轮176a、176b可通过驾驶闸带在任何位置处旋转约±45° (或其它锐角)以便提供可变的转动半径。在图IlC所示的侧向移动位置处,驱动轮176a已经从直的位置逆时针旋转了约90°,而驱动轮176b已经从直的位置顺时针旋转了约90°,即,这两个轮从转动位置进ー步对向旋转。在该位置处,这两个轮彼此大体上平行,但与底盘172的纵向轴线是正交的,因而该装置可仅向左或向右移动,而几乎不进行旋转移动或纵向移动。对于这种侧向驾驶模式而言,其中一个马达178的极性必须改变。对于图IlC中的由指向下的箭头所示的移动而言,马达178a的极性已经从直的位置和转动位置发生了改变,而马达178b的极性则保持相同。对于该特定的马达构型而言,马达因此被独立地赋能以相同的极性以便实现侧向移动。在图IlD所示的装载位置处,驱动轮176a、176b已经在继续进行的对向旋转过程中移动了约另ー个45°的角度,即,驱动轮176a已经从直的位置逆时针旋转了约135°,而驱动轮176b已经从直的位置顺时针旋转了约135°。在该位置处,已经通过下面结合图13进ー步描述的凸轮机构使这两个轮略微升高而位于地板上方,所述地板即为由小脚轮170的底部限定的平面。在该装载模式下,轮马达被停用,且病人输送装置可借助于该转动小脚轮而沿任何方向被手动地推动。
图12示出了统ー链条驱动装置的顶部平面图,所述驱动装置用于使轮和马达组件旋转通过图IlA-图IlD所示的四个位置。链条驱动装置包括被可旋转地安装在相应的横向支承板182a、182b顶上的两个水平设置的主驾驶链轮180a、180b。每个主驾驶链轮被附固到垂直轴184上(图13),所述垂直轴由被附固到横向支承板上的轴承可旋转地支承。第一链条部段186a被卷绕在主驾驶链轮180a周围,且第二链条部段186b被卷绕在主驾驶链轮180b周围。两个连接杆188被附接到链条部段186a、186b的端部上并且彼此交叠以便形成图8所示的回路,因而使得链条部段的移动导致主驾驶链轮产生对向旋转。链条部段186b还卷绕在马达驱动链轮190周围并靠在从动链轮192上。马达驱动链轮190被联接至电动齿轮马达,该马达优选是推进横向轴126的同一马达。通过这种方式,当马达被赋能且被联接至马达驱动链轮190时,链条部段186b进行移动,从而导致主驾驶链轮180a、180b根据马达的极性在同步运动的情况下对向旋转。图13示出了凸轮机构,所述凸轮机构在轮处于卸载位置时使轮升高。轮176和马达178被安装到枢转支架194上,所述枢转支架在垂直平面中枢转。枢转支架被枢转地附接到轮支承支架196上,所述轮支承支架被附固到垂直旋转轴184上。弹簧198在一端处被连接至轮支承支架196且在另一端处被连接至枢转支架194,并使在图13的视图中逆时针枢转的支架进行偏置,即偏置至配置位置,在所述位置处,轮176与地板接触。凸轮从动件200被附接到枢转支架194的上边缘且适于与固定凸轮板202接合,所述固定凸轮板通过螺栓被紧固到横向支承板182上。当轮176处于直的位置、转动位置或侧向位置处时,凸轮从动件200并不与凸轮板202接触,而是当轮176从直的位置旋转经过约100°的角度时,凸轮从动件200才开始与固定凸轮板202的弯曲外边缘进行受カ邻接。当轮176朝向135°的旋转角度旋转吋,凸轮板202使凸轮从动件相对于垂直轴184向外受カ且由此导致枢转支架194在图13的视图中顺时针旋转。当枢转支架194进行枢转时,其使轮176升高而离开底板约I",从而进行装载。在这种模式中,病人输送装置可围绕健康设施被手动推动并被导引。驱动轮被装载的驾驶模式可能有利于使病人输送装置在非常有限的空间区域中移动,或者可能在主驱动蓄电池被充分放电的情况下发挥作用,以便防止装置在其自身的动カ下进行移动。具有偏压弹簧198的驱动轮系统还在驱动轮上提供了相对均匀的向下的力,当轮在向前、反向和侧向驱动模式过程中垂直地移动时,该カ保持轮与地板紧密接触,在这些模式下,病人输送装置正移动经过地板上的斜坡、凸起和其它表面不规则区域。尽管上面已经结合特定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这种描述并不g在具有限制意义。所属领域技术人员结合本发明的描述将易于对披露的实施例作出多种变型以及实现本发明的其它可选实施例。在其它可选的设计中,可例如使用其它机械器件如齿轮、轴、链轮、链条、杠杆、凸轮、闩锁、联杆等和/或液压器件如泵、活塞汽缸、马达、阀、刚性或柔 性管等获得本文所述的有利功能,这些器件实现了这些优点。因此,本发明预想的是,可在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作出这种变型。
权利要求
1.一种用输送装置运送病人的方法,所述输送装置具有底座、被附接到所述底座上的框架和被附接到所述框架上并且支承病人的台组件,所述台组件包括由相应的上部和下部对转传动带围绕的上部台和下部台,所述方法包括 使所述台组件从处于所述底座上的原始位置移至与所述底座相邻且位于第一病人支承表面上方的伸出位置,且所述上部台和所述下部台被完全分开,同时保持所述底座的固定状态; 沿所述台组件的运送侧保持所述上部台的运送侧板与所述下部台之间的分离,同时将所述上部台的驱动侧板设置成与所述下部台进行受力接触; 使所述上部传动带和所述下部传动带进行对向旋转以便将病人卸载到所述第一病人支承表面上,同时所述上部台的所述运送侧板与所述下部台是分开的且所述上部台的所述驱动侧板与所述下部台进行受力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运送侧板具有位于其端部处的与外部边缘邻接的一对外部定位杆柱,所述外部定位杆柱被可滑动地支承在可调节的槽支架内,所述可调节的槽支架可在升高的位置与降低的位置之间移动;并且 通过将所述可调节的槽支架选择性地保持在所述升高的位置处而保持所述运送侧板与所述下部台的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运送之前从第二病人支承表面上获取病人,这是通过以下动作实现的 在所述上部台和所述下部台进行受力接触的情况下,使所述台组件从所述原始位置移向所述伸出位置,以便将所述台组件放置在病人身下但置于所述第二支承表面上,同时保持所述底座的固定状态; 在所述台组件位于所述伸出位置的情况下,使所述上部台与所述下部台分开以便在所述上部台上提升所述病人位于所述第二病人支承表面上方,同时所述下部台保持置于所述第二病人支承表面上;和 使所述台组件移至所述原始位置,同时在所述上部台上支承所述病人并保持所述上部台与所述下部台的完全分离状态。
4.一种用于病人输送装置的台组件,所述台组件包括 由环形下部传动带围绕的下部传动带台;和 由环形上部传动带围绕的上部传动带台,所述上部传动带台具有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可在升高的位置与降低的位置之间独立地移动,在所述升高的位置与所述下部传动带台是分开的,且在所述降低的位置与所述下部传动带台进行受力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台组件,进一步包括被分别设置在所述上部传动带台的每端处的一对端板,每个端板具有一对可调节的槽支架,所述一对可调节的槽支架可滑动地支承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的外部定位杆柱,所述可调节的槽支架可在所述升高的位置与所述降低的位置之间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台组件,进一步包括用于将位于所述上部传动带台的运送侧上的所述可调节的槽支架中的两个槽支架选择性地保持在所述升高的位置处的器件。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病人输送装置的台组件和用输送装置运送病人的方法,所述台组件包括由环形下部传动带围绕的下部传动带台;和由环形上部传动带围绕的上部传动带台,所述上部传动带台具有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可在升高的位置与降低的位置之间独立地移动,在所述升高的位置与所述下部传动带台是分开的,且在所述降低的位置与所述下部传动带台进行受力接触。
文档编号A61G7/14GK102697617SQ20121004175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9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13日
发明者L·R·格拉韦尔, R·A·帕特森 申请人:联合医疗系统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