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1918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痤疮是俗称“粉刺”、“青春痘”,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发于青年人的颜面部及胸背部,由于发病率高,严重的形成结节、囊肿,色素沉着及瘢痕,有损美观, 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与内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微生物感染、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化妆品使用不当、精神因素、嗜烟酒及辛辣甜腻食物也可成为加重和促发因素。以往治疗痤疮常用单一的西医疗法,但效果不甚理想,经过发明人的长期实践得出,中药治痤疮具有较好作用,取得不错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效果好、有效率高、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根据中医药理论,利用中药独特的药性,采用蒲公英、夏枯草、红花菜、黄芩、牛膝、山茱萸、丹参、元胡、茯苓、川军、水牛角、天花粉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经过加工制成。制备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由下述原料药制成蒲公英30-50份、夏枯草30-50份、红花菜30-50份、黄芩20-40份、牛膝20-40份、山茱萸20-40份、丹参20-40份、元胡10-30 份、茯苓10-30份、川军10-30份、水牛角10-30份、天花粉10-30份。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原料药的最佳重量份为蒲公英40份、夏枯草40份、红花菜40 份、黄芩30份、牛膝30份、山茱萸30份、丹参30份、元胡20份、茯苓20份、川军20份、水牛角20份、天花粉20份。本发明中药的药理作用如下蒲公英甘、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痈肿疔疮、热淋涩痛。夏枯草辛、苦、寒。归肝、胆经。清肝火、散郁结。用于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等。红花菜辛、平。归心、肝、肺经。清热解毒,祛风明目,凉血止血。用于咽喉痛,风痰咳嗽,目赤肿痛,疗疮,带状疱疹,疥癣,痔疮,齿衄。黄芩苦、寒,归肺、胃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外用于痈肿疮毒、湿热痞闷。牛膝苦、甘、酸、平。归肝、肾经。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下行。用于瘀血阻滞的经闭、痤疮、月经不调,肾虚腰痛及久痹腰膝酸痛乏力,头痛,眩晕等火热上炎之证。山茱萸酸、微温,归肝、肾经。补益肝肾、收敛固脱。主治头晕目眩,耳聋耳鸣等证。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用于血瘀之心胸、脘腹疼痛及癥瘕积聚,风湿痹痛,疮疡痈肿等。元胡辛、苦、温。归肝、胃、心、肺、脾经。活血、散瘀、理气、止痛。用于心腹腰膝诸痛、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等。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肺、肾经。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等。川军苦、寒。归胃、大肠、肝、脾经。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的功效。用于实热便秘,热结胸痞,湿热泻痢,黄疸,淋病,水肿腹满,小便不利,目赤等。水牛角苦、咸、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凉血、定惊。用于热病头痛,商热神昏,发斑发疹,瘀热发黄,小儿^(风及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主治热病口渴,消渴多饮,痈肿疮疡。痤疮中医称之为“肺风粉刺”,“面疱”,“肺风疮”等。其临床辨证以湿热证居多。 其病机为素体阳盛,加之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化湿生热,湿热熏蒸于面,致使皮脂分泌过盛,皮肤油腻发亮,复感毒邪,阻塞毛窍,使气血壅滞,外发肌肤而生脓疱,日久血瘀气滞, 形成囊肿结节。临证应抓住本病“湿盛热重日久则血瘀气滞”的这一病机主线。本发明中蒲公英、夏枯草、红花菜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三药合用为君药,牛膝、丹参、元胡活血、通络、散瘀,黄芩长于清泻肺热、疏上焦风热,山茱萸补益肝肾,茯苓渗湿利水、解毒疗疮,川军、水牛角、天花粉清湿热、泻火、解毒消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对痤疮具有独特的疗效,诸药共奏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渗湿利水之功效,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于2009年至2011年临床观察痤疮120例患者,临床报告如下I、一般资料120例患者中,年龄17-29岁,病程多在3个月到2年,平均年龄24岁。2、诊断标准2. I诊断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初期在毛囊口呈现米粒大小的红色丘疹,亦可演变为脓疱,此后可形成硬结样的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严重病例可形成硬结性囊肿;②多发于男女青年青春期,分布于面部及胸背部,常伴有皮脂溢出;③多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或外邪等诱发;④妇女多伴有月经不调。2. 2纳入标准①年龄11 30岁;②符合寻常型痤疮的诊断标准;③观察前4周内未用与本病有关的中西药物;④患者自愿同意参加,且能配合临床观察。2. 3排除标准①已知对维胺酯过敏者入试前2周曾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生素等抗痤疮药物者入试前4周曾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性激素、抗生素药物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化学物质所致的职业性痤疮,药物引起的痤疮。3、治疗方法3. I处方蒲公英40g、夏枯草40g、红花菜40g、黄芩30g、牛膝30g、山茱萸30g、丹参30g、元胡20g、茯苓20g、川军20g、水牛角20g、天花粉20g。3. 2制备及使用方法上述药物按常规工艺制成汤剂,每日I剂,每日2次,7天为 I疗程。4、治疗结果
4. I参照《中医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痊愈皮损消退率> 95%,或仅遗留少许色素沉着,症状消失;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消退率70% 95%,症状明显减轻;有效皮损部分消退,消退率50% 70%,症状改善;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或者加重,消退率< 50%,症状未见变化。4. 2结果:12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83例(69. 2% ),显效16例(13. 3% ),好转15 例(12. 5 % ),无效6例(5 % ),总有效率为95 %。典型病例I、孙某,男,17岁,皮肤油脂分泌旺盛,面颊部密集多个丘疹脓包,前额、下颌也有少许小结节,同时患有便秘,口鼻干燥、口臭等症状。服用本发明药物,治疗2个疗程,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服用2个疗程,痊愈,半年后随访无复发。2、张某,女,18岁,面部油腻,毛孔粗大,面部除鼻及眼外,均可见黑头粉刺及米粒至豌豆大小结节隆起,肿胀紫黑,黑头粉刺挤压有豆腐渣样物排出,大结节挤压有稀薄脓性及血性分泌物。服用本发明药物,每日I剂,2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服用3个疗程, 痊愈,一年后随访无复发。3、刘某,男,23岁,患有痤疮已有多年,面颊部痤疮融合成片,色红,尖部有脓包,面部皮肤出油较多,伴有便秘等症状。服用本发明药物,治疗2个疗程,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服用2个疗程,痊愈,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下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对本发明没有限制。实施例1,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是由蒲公英40g、夏枯草40g、红花菜40g、 黄芩30g、牛膝30g、山茱萸30g、丹参30g、元胡20g、茯苓20g、川军20g、水牛角20g、天花粉 20g制成。实施例2,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是由蒲公英30g、夏枯草30g、红花菜30g、 黄芩20g、牛膝20g、山茱萸20g、丹参20g、元胡10g、茯苓10g、川军10g、水牛角10g、天花粉 IOg制成。实施例3,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是由蒲公英50g、夏枯草50g、红花菜50g、 黄芩40g、牛膝40g、山茱萸40g、丹参40g、元胡30g、茯苓30g、川军30g、水牛角30g、天花粉 30g制成。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蒲公英30-50份、 夏枯草30-50份、红花菜30-50份、黄芩20-40份、牛膝20-40份、山茱萸20-40份、丹参 20-40份、元胡10-30份、茯苓10-30份、川军10-30份、水牛角10-30份、天花粉10-30份。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蒲公英40 份、夏枯草40份、红花菜40份、黄芩30份、牛膝30份、山茱萸30份、丹参30份、元胡20份、 茯苓20份、川军20份、水牛角20份、天花粉20份。
全文摘要
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是由蒲公英、夏枯草、红花菜、黄芩、牛膝、山茱萸、丹参、元胡、茯苓、川军、水牛角、天花粉制成。临床可用于治疗痤疮。
文档编号A61P17/10GK102579607SQ20121007633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15日
发明者宋艳洁, 高树艳, 高树霞 申请人:高树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