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式按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2811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椅式按摩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就座的施疗者进行按摩的椅式的按摩机,特别涉及将施疗者的下肢部按摩的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具备载腿部的椅式按摩机,所述载腿部包括将施疗者的下肢部按摩的施疗部件。例如,在特许第4121012号公报中,公开了具备设有在腿的长度方向相邻排列而配置的3个腿保持部件(下肢保持部)的载腿部的按摩机。在根据该专利公报的按摩机的3个腿保持部件中的施疗者的脚尖侧的腿保持部件上,设有与施疗者的脚掌对应的推抵面。此外,在根据该专利公报的按摩机中,设有设定为、在施疗者用脚掌将脚尖侧的腿保持部件的推抵面推出的情况下、3个腿保持部件分别连动而被唯一配置到与施疗者的腿的长度对
应的位置上的连杆机构。

发明内容
但是,根据上述专利文献I的按摩机在脚尖侧的腿保持部件的推抵面被推出的情况下,通过连杆机构,3个腿保持部件(下肢保持部)分别连动而被唯一配置到与施疗者的腿的长度对应的位置上,所以3个腿保持部件被固定地配置到与施疗者的腿的长度一对一地对应的预先设定的位置上。因此,有有时对应于腿的根侧的施疗部位的腿保持部件(下肢保持部)和与对应于腿的根侧的施疗部位的腿保持部件相邻的腿保持部件的位置被配置到与施疗者希望的按摩位置偏差的位置上的问题。所以,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抑制下肢保持部被配置到与施疗者希望的按摩位置偏差的位置上、能够在施疗者希望的按摩位置进行更准确的施疗的椅式按摩机。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做成的,采取了以下(I) (13)的手段。( I)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的椅式按摩机,具备座部;载腿部,包括能够转动地设在上述座部的前方的第一下肢保持部、相邻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而设置的第二下肢保持部、相邻于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的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相反侧而设置的第三下肢保持部、和分别设在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及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上、将施疗者的下肢按摩的施疗部件;上述载腿部的第二下肢保持部及第三下肢保持部能够分别相互独立地相对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沿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而构成。这样,通过使第二下肢保持部和第三下肢保持部能够分别相互独立地相对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在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上滑动移动,能够将第二下肢保持部及第三下肢保持部分别独立配置到任意的滑动移动位置、即施疗者希望的位置上。结果,能够在施疗者希望的按摩位置处进行更准确的施疗。(2)在上述椅式按摩机中,优选的是,还具备用来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及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独立地使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向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的驱动源。如果这样构成,则例如通过将第三下肢保持部配置在规定的滑动位置上以使其对应于施疗者的腿的长度、保持着第一下肢保持部与第三下肢保持部之间的间隔而驱动驱动源,能够使第二下肢保持部向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由此,能够一边通过第一下肢保持部、第三下肢保持部的各自的施疗部件进行施疗按摩、一边再在其之间的范围内的任意的位置处进行通过第二下肢保持部的施疗按摩。(3)在上述任一个所记载的椅式按摩机中,优选的是,还具备第一支承部件,支承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能够转动地设在上述座部的前方;第二支承部件,支承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支承部件在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上滑动移动;上述驱动源构成为,使上述第二支承部件相对于上述第一支承部件在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上滑动移动。如果这样构成,则通过第一支承部件和能够相对于第一支承部件滑动移动地安装 的第二支承部件,能够在确保强度的同时支承第一、第二下肢保持部,所以能够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下使第二下肢保持部可靠地滑动移动。(4)在上述任一个所记载的椅式按摩机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相对于上述座部能够转动调节为任意的角度而被支承,并且不具有向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距离调节功能。如果这样构成,则在第一下肢保持部的转动时,第一下肢保持部在腿的长度方向上实质上没有被移动。因此,在伴随着第一下肢保持部的转动角度调节的施疗者的各下肢角度下,能够准确地刺激施疗者的膝盖下附近的腿的穴位及肌肉。即,该结构意味着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被支承,以使其相对于上述座部不伴随着向上述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的实质的滑动移动而转动。上述“向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距离调节”或“向腿的长度方向的实质的滑动移动”,意味着施疗者的从膝盖下的附近朝向脚尖的部分的施疗位置偏差,上述结构特定了能够调节第一下肢保持部的转动角度、并且随着转动动作而施疗者的从膝盖下朝向脚尖的部分的施疗位置在腿的长度方向上没有变化的结构。但是,根据转动机构,通过晃动或机构上的游隙、或经由弹性材的弹性移动等,有伴随着向腿的长度方向的一些移动的情况。上述“不伴随着向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的实质的滑动移动”,是容许不伴随着施疗位置的偏差的程度下的向上述腿的长度方向的一些移动的意思。(5)在上述任一个所记载的椅式按摩机中,优选的是,在上述座部、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或第二下肢保持部的至少某个与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之间,还具备弹性支承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的弹性支承部件;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具有使施疗者的脚掌抵接而收容脚的脚收容部;通过将施疗者的脚收容在上述脚收容部中而将施疗者的下肢放置到上述载腿部中,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滑动移动;上述弹性支承部件构成为,随着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的滑动移动而伸长,在与施疗者的下肢的长度对应的腿的长度方向位置上将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在发生朝向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侧的弹性反作用力的状态下弹性支承。如果这样构成,则通过将施疗者的脚向第三下肢保持部内放置,第三下肢保持部的弹性支承位置能够对应于施疗者的腿部的长度而在弹性反作用力下改变。在此情况下,在收容在脚收容部内的施疗者的脚掌上作用由弹性反作用力带来的来自第三下肢保持部的面压。由此,放置的脚掌和第三下肢保持部不会分离而能够在以适度的弹性反作用力抵接的状态下可靠地收容保持施疗者的下肢,所以能够将施疗部件调节到更准确的位置。(6)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的椅式按摩机,具备座部;载腿部,包括能够转动地设在上述座部的前方的第一下肢保持部、相邻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而设置的第二下肢保持部、相邻于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的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相反侧而设置的第三下肢保持部、和分别设在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及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上、将施疗者的下肢按摩的施疗部件;驱动源,用来在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与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之间的可移动范围内、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的移动或转动动作、以及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的移动动作独立地、使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在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上滑动移动。根据上述结构,通过设置用来在第一下肢保持部与第三下肢保持部之间、与第一下肢保持部及第三下肢保持部独立地使第二下肢保持部在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上滑动移动的驱动源,与作为以往技术的3个下肢保持部通过连杆机构连动而移动到预先设定的位置的结构不同,通过驱动驱动源,能够与第一下肢保持部及第三下肢保持部独立地使第二下肢保持部移动到施疗者希望的部位。由此,能够抑制下肢保持部的位置被配置到与施疗者希望的按摩位置偏差的位置上。即,通过用驱动源在与第一下肢保持部的移动或转动及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的移动动作独立的状态下使第二下肢保持部滑动移动,例如能够在使腿的长度与适合于施疗者的腿的长度匹配的状态下、通过独立的驱动源容易地调节由第二下肢保持部进行的施疗位置。 (7)在上述(6)所记载的椅式按摩机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相对于上述座部能够转动调节为任意的角度而被支承,并且不具有向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距离调节功能。如果这样构成,则在第一下肢保持部的转动时,第一下肢保持部在腿的长度方向位置上实质上不会被移动。因此,在伴随着第一下肢保持部的转动角度调节的施疗者的各下肢角度下,能够准确地刺激施疗者的膝盖下附近的穴位及肌肉。S卩,该结构意味着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相对于上述座部被支承,以使其不伴随着向上述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的实质的滑动移动而转动。上述“向腿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距离调节”或“向腿的长度方向的实质的滑动移动”,意味着施疗者的从膝盖下的附近朝向脚尖的部分的施疗位置偏差,上述结构特定了能够调节第一下肢保持部的转动角度、并且随着转动动作而施疗者的从膝盖下朝向脚尖的部分的施疗位置在腿的长度方向上没有变化的结构。但是,根据转动机构,通过晃动或机构上的游隙、或经由弹性材的弹性移动等,有伴随着向腿的长度方向的一些移动的情况。上述“不伴随着向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的实质的滑动移动”,是容许不伴随着施疗位置的偏差的程度下的向上述腿的长度方向的一些移动的意思。(8)在上述(6)或(7)所记载的椅式按摩机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构成为,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及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的至少某一个的移动或转动动作独立地在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上滑动移动。如果是这样的结构,则例如能够在将第一下肢保持部调节为规定的转动角度并且将第二下肢保持部配置在规定的滑动位置而放置着施疗者的下肢的状态下、使第三下肢保持部向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例如参照后述的图12)。由此,能够一边进行通过第一下肢保持部、第二下肢保持部各自的施疗按摩、一边进而在比第二下肢保持部靠腿的前端侧的范围内的任意的滑动位置处进行通过第三下肢保持部的施疗按摩。(9)在上述(6) (7)或(8)所记载的椅式按摩机中,优选的是,在上述座部、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或第二下肢保持部的至少某个与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之间,还具备弹性支承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的弹性支承部件;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具有使施疗者的脚掌抵接而收容脚的脚收容部;通过将施疗者的脚收容在上述脚收容部中而将施疗者的下肢放置到上述载腿部中,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滑动移动;上述弹性支承部件构成为,随着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的滑动移动而伸长,在与施疗者的下肢的长度对应的腿的长度方向位置上弹性支承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如果这样构成,则通过将施疗者的脚向第三下肢保持部内放置,第三下肢保持部的弹性支承位置能够对应于施疗者的腿部的长度而在弹性反作用力下改变。在此情况下,在收容在脚收容部内的施疗者的脚掌上作用由弹性反作用力带来的来自第三下肢保持部的面压。由此,放置的脚掌和第三下肢保持部不会分离而能够在以适度的弹性反作用力抵接的状态下可靠地收容保持施疗者的下肢,所以能够将施疗部件调节到更准确的位置。(10)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的椅式按摩机,具备座部;第一下肢保持部,包括能够分别配置就座在上述座部上的施疗者的左右的腿肚子部分的一对第一凹部,能够转动地设在上述座部的前方;第二下肢保持部,相邻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并且能够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向施疗者的脚尖方向分离而设置;第三下肢保持部;相邻于上述第二下肢保持 部的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相反侧,并且能够从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向施疗者的脚尖方向分离而设置;施疗部件,分别设在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及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上,将施疗者的下肢按摩;上述施疗部件包括分别设在上述一对第一凹部的各自的两侧部上、将施疗者的腿肚子的各侧部施疗的一对第一侧部施疗部件、和设在上述一对第一凹部的各自的两底部上、将施疗者的腿肚子的里部施疗的第一底部施疗部件;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及第三下肢保持部能够分别相互独立地相对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在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上滑动移动而构成。这样,通过使第二下肢保持部和第三下肢保持部分别能够相互独立地相对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在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上滑动移动,能够将第二下肢保持部及第三下肢保持部分别独立配置在任意的滑动移动位置、即施疗者希望的位置上。结果,能够在施疗者希望的按摩位置处进行更准确的施疗。此外,如果是这样的结构,则能够在通过第一 第三下肢保持部将下肢在三分割位置可靠地保持的同时、与第一、第二及第三下肢保持部带来的支承、以及第一、第二及第三下肢保持部的施疗部件带来的施疗独立地将施疗者的腿肚子的侧部及里部可靠地施疗。( 11)此外,在上述(10)所记载的椅式按摩机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包括能够配置施疗者的两腿各自的从脚踝到腿肚子之间的部分的一对第二凹部;上述施疗部件包括分别设在上述一对第二凹部的各自的两侧部上、将施疗者的从脚踝到腿肚子之间的各侧部施疗的一对第二侧部施疗部件、和设在上述一对第二凹部的各自的两底部上、将施疗者的从脚踝到腿肚子之间的里部施疗的第二底部施疗部件的至少某个。如果这样构成,则在通过第一凹部的膝盖里侧的下部附近的支承部分的正下方、将各个腿的从腿肚子到脚踝之间的部分向一对第二凹部内收容。由此,能够在将施疗者的腿的下肢的角度保持为规定角度的状态下可靠地保持两下肢。此外,通过除了由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进行的施疗以外还用第二下肢保持部也进行施疗,能够除了由第一侧部施疗部件及第一底部施疗部件进行的、将下肢在三分割位置保持的最上部的施疗以外、还将各个腿的从腿肚子到脚踝之间的范围中的里侧、或两侧部同时或依次、或交替地施疗,能够将施疗者的各个下肢在分散在大范围中的位置处更充分地按摩。(12)在上述(10)或(11)所记载的椅式按摩机中,优选的是,上述一对第一侧部施疗部件分别包括通过气体或液体流入或排出能够膨缩的侧部膨缩袋;上述第一底部施疗部件包括通过气体或液体流入或排出而能够膨缩的底部膨缩袋;上述侧部膨缩袋和上述底部膨缩袋能够相互独立地膨缩。通过这样将相互没有相关而能够独立地膨缩的膨缩袋分别设在侧部、底部上,能够将侧部的膨缩施疗和底部的某个或两者的膨缩施疗在分别独立的时刻单独地、或者在任意的时刻组合进行,能够得到更充分的按摩效果。(13)在上述(10) (11)或(12)中任一个所记载的椅式按摩机中,优选的是,上述一对第一侧部施疗部件的各自或上述第一底部施疗部件包括在与构成上述第一凹部的各侧面或底面对应的位置处在上下或左右方向上并列设置的多个侧部膨缩袋或底部膨缩袋;上述并列设置的多个侧部膨缩袋或底部膨缩袋能够分别相互独立地膨胀收缩。通过这样在对应于凹部的各面的位置上将膨缩袋分割为多个而排列配置,能够将对应于各面的位置的上下或左右的某个或两者的膨缩施疗在分别独立的时刻单独地、或者在任意的时刻组合进行,所以能够增加施疗的变化。结果,能够得到更充分的按摩效果。通过采用上述手段,通过将载腿部分为第一下肢保持部、第二下肢保持部及第三下肢保持部而构成、用各自支承施疗者的下肢,能够将施疗者的下肢以规定角度及规定的长度可靠地保持,在抑制下肢保持部被配置到与施疗者希望的按摩位置偏差的位置上的同时、在施疗者希望的各下肢保持部的按摩位置处进行更准确的施疗。


图I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式按摩机的立体外观图。图2是图I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式按摩机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式按摩机的载腿部O的支承机构的侧视截面说明图。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式按摩机的仅载腿部O的立体外观图。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式按摩机的仅载腿部O的主视图。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式按摩机的载腿部O的支承件的结构的正面分解说明图。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式按摩机的载腿部O的支承件的组装结构的正面说明图。图8是图7的侧视图。图9是表不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式按摩机的收容载腿部O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式按摩机的第一使用状态例的侧面说明图。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式按摩机的第二使用状态例的侧面说明图。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式按摩机的第三使用状态例的侧面说明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式按摩机的收容载腿部O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椅式按摩机的另一膨缩袋结构的实施方式的正面说明图。
图1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式按摩机的第二侧部施疗部件42S的(a)收缩及(b)隆出状态的立体零件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与作为实施例而表示的各图一起,对用来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I 图12及图15表不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式按摩机,其中的图10 图12表不使用状态例。图13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式按摩机,图14表示本发明的椅式按摩机的另一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 图I 图12及图15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式按摩机具备座部B ;载腿部0,包括能够转动地设在上述座部B的前方的第一下肢保持部I、相邻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I而设置的第二下肢保持部2、相邻于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2的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I相反侧而设置的第三下肢保持部3、和分别设在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I、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2及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3上、按摩施疗者的下肢的施疗部件4。此外,在上述载腿部O中,还具备支承第一下肢保持部I、能够转动地设在上述座部B的前方的第一支承部件61、支承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2、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支承部件61沿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的第二支承部件62、支承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3、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支承部件61沿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的第三支承部件63。以下,对各结构详细叙述。(座部B的结构)
第一实施方式的座部B具备在下部形成有收容空间并且内置有向上表面的施疗部件的座BI、在座BI的两侧部具有肘收容槽而前后延伸形成并且在槽内内置有施疗部件的扶手B2、和可从座BI的背部角度调节而设置、内置有向前面的施疗部件的背B3而构成(图I、图2)。在座BI的下部,收容有可转动调节地支承载腿部O的转动机构(图3)。此外,在座BI的下部或背B3的内部,内置有进行驱动控制的控制部。此外,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式按摩机具有能够从该控制部进行有线或无线电传送的操作部(未图示)。施疗者(用户)通过操作操作部,控制后述的各驱动源,能够调节或设定作为载腿部O的各结构的下肢保持部的位置、各个下肢保持部的施疗部件4的施疗的有无或强弱或施疗样式。(载腿部O)
这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载腿部O包括能够转动地设在座部B的前方的第一下肢保持部I、相邻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I而设置的第二下肢保持部2、相邻于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2的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I相反侧而设置的第三下肢保持部3、和分别设在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I、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2及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3上、按摩施疗者的下肢的施疗部件4。载腿部O的第二下肢保持部2及第三下肢保持部3能够分别相互独立地相对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I沿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而构成。这里,在上述座部B的内部,如图3所示,具备用来使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I不向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实质地滑动移动而相对于座部B转动的第一驱动源55。此外,在第二支承部件62上,如图6所示,与上述第一驱动源55独立,设有用来使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2向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的第二驱动源71。此外,在第三支承部件63内,与上述第一驱动源55及第二驱动源71独立,设有用来使第三下肢保持部3向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的弹性支承部件65。通过上述第二驱动源71及弹性支承部件65,载腿部O的第二下肢保持部2及第三下肢保持部3能够分别相互独立地相对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I沿配置在载腿部O中的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而构成。(第一下肢保持部I)
第一下肢保持部I如图4所示,包括能够分别配置就座在上述座部B上的施疗者的左右的腿肚子部分的一对第一凹部1D,通过固定在第一支承部件61 (参照图6)上,被从背面侧支承。并且,通过该第一支承部件61与设在座部B的前方的座架BF的经由固定销61P的固定构造(参照图2及图6),第一下肢保持部I能够转动地设在座部B的前方,并且相对于座部B可转动调节为任意的角度而支承。这里,第一支承部件61为能够转动调节并且不具有向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距离调节功能的结构。即,第一下肢保持部I被仅能够相对于座部B进行转动角度的调节的第一支承部件61能够转动地支承在座部B上,在通过该转动支承构造进行的转动角度的调节时,不伴随着腿的长度方向位置的实质的移动调节。即,固定在第一支承部件61 上的第一下肢保持部I构成为,不向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实质地滑动移动而转动。此外,第一下肢保持部I如图4及图5所示,具备包括与施疗者的下肢中的膝盖下的背面对置的部分的基础部10、和从基础部10的左右两侧边部分向前方突出成形的一对侧壁11。各侧壁11分别上边朝向侧壁11的突出端侧缓缓地下方倾斜并且下边比上边向前方稍长(更突出)而形成。进而,各侧壁11的各自的侧边朝向侧壁11的突出端侧、左右方向的厚度逐渐变薄而形成。此外,在侧壁11的外侧面的上部及下侧面上,分别在侧壁11的突出方向上延伸凹陷形成内肋13及14。这些内肋13及14是抑制施疗部件4 (41S)膨胀时的侧壁11的应变变形的部件。此外,在基础部10的左右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上,与基础部10—体成形有由纵长长方形截面的大致四方柱构成的中央突壁12,以使其向前方突出(图4)。并且,在第一下肢保持部I上形成有被左右的各侧壁11和中央突壁12分别夹着而向前方(基础部10的板前面侧)开放、能够配置施疗者的两腿各自的从膝盖的下部到腿肚子之间的部分的一对第一凹部1D。此外,在各个第一凹部ID的各侧面及底面上配设有施疗部件4 (41S、41B)。(第二下肢保持部2)
第二下肢保持部2与第一下肢保持部I相邻,并且能够从第一下肢保持部I向配置在载腿部O上的施疗者的腿的脚尖方向分离而设置。具体而言,第二下肢保持部2如图4及图5所示,具备使前方为板状面的具有正视大致横长矩形的基础部20 (参照图5)、和从基础部20的左右两侧部分向前方突出成形的一对侧壁21。此外,在基础部20的左右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上,与基础部20 —体成形有由横长长方形截面的大致四方柱构成的中央突壁22,以使其向前方突出(参照图4)。并且,在第二下肢保持部2上形成有被左右的各侧壁21和中央突壁22分别夹着而向前方(基础部20的板前面侧)开放、能够配置施疗者的两腿各自的从腿肚子到脚踝之间的范围的一部分的一对第二凹部2D。并且,在该第二凹部2D的各侧面上配设有施疗部件4 (42S)。基础部20配置为,使其与施疗者的下肢的背面对置,背部用小螺钉固定而支承在第二支承部件62 (参照图6)上。此外,各侧壁21由从基础部20的侧边向前方突出成形的大致梯形柱状体构成,从后端附近的下边向下方一体地突出成形有箱状的下方突出部。此夕卜,在侧壁21的大致梯形柱状部分及下方突出部的各外侧面上,沿前后方向延伸而凹陷形成有内肋23及24。这些内肋23及24是抑制后述的施疗部件4 (42S)膨胀时的侧壁21的应变变形的部件。此外,如图5所示,在基础部20的上部,与基础部20—体地向上方突出形成有将背部的框架(第一支承部件61及第二支承部件62 (参照图6))的侧面或前面覆盖的盖2C。盖2C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与突壁12、22的形状一起向前方突出形成为框状。此外,盖2C构成为,使其在第二下肢保持部2向第一下肢保持部I侧滑动移动的情况下隐藏到第一下肢保持部I的背面侧。(第三下肢保持部3)
第三下肢保持部3相邻于第二下肢保持部2的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I相反侧并且能够从第二下肢保持部2向施疗者的脚尖方向分离而设置。具体而言,第三下肢保持部3具 备使第二下肢保持部2侧为板状面的由正视大致横长矩形构成的基础部30、和从基础部30的左右两侧部分向上方(朝向第二下肢保持部2的方向)突出成形的左右一对侧壁。此外,在基础部30的左右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上,与基础部30 —体成形有大致梯形柱状的中央突壁32,以使其从基础部30的左右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向上方(第二下肢保持部2侧方向)突出(图4)。形成有被左右的各侧壁和中央突壁32分别夹着而向上方(朝向第二下肢保持部2的方向)开放、能够抵接施疗者的两脚各自的脚掌而配置脚部分整体的一对第三凹部3D。并且,在该第三凹部3D的各侧面及底面上配设有施疗部件4 (43S、43B)。具体而言,基础部30设置为,使其与施疗者将腿及脚配置在载腿部O中时的脚掌面对置,配置为,使其较宽的表面在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I、第二下肢保持部2的各基础部10及20中的较宽的表面延伸的方向大致正交方向上延伸。侧壁从基础部30的左右侧部朝向第二下肢保持部2侧与基础部30 —体地突出形成。各侧壁的后端(与配置在第三下肢保持部3中的脚的脚后跟对应的位置侧)附近的上角部被缺口成形为侧视大致L字状。该缺口成形部分的形状对应于第二下肢保持部2的下方突出部,在第三下肢保持部3与第二下肢保持部2最接近的状态下,各侧壁21彼此上下接触,并且缺口成形部和下方突出部组合而构成一体的下肢下半部的保持构造(图9)。此外,在使脚掌抵接的板状的基础部30的背面上,左右一对固定着由弹性材料构成的接地腿3F,在基础部30的后端侧,左右一对设有能够接地滚动的辊3R。此外,第三下肢保持部3具有使施疗者的脚掌抵接而收容脚的左右一对的第三凹部(脚收容部)3D,通过第三支承部件63能够从第一支承部件61滑动移动地支承。进而,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式按摩机在第二下肢保持部2与第三下肢保持部3之间具备弹性支承第三下肢保持部3的弹性支承部件65。此外,第三下肢保持部3构成为,通过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I及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2的移动或转动动作独立的弹性支承机构向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通过将施疗者的下肢放置到上述载腿部O中、将施疗者的脚收容到脚收容部3D中,通过施疗者的脚推压脚收容部3D。由此,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3滑动移动,随着该第三下肢保持部3的滑动移动而上述弹性支承部件65伸长,该弹性支承机构为在匹配于施疗者的下肢的长度的腿的长度方向位置处弹性支承第三下肢保持部3的机构。这样,通过弹性支承部件65弹性支承第三下肢保持部3,通过将施疗者的脚向第三下肢保持部3内放置,第三下肢保持部3的弹性支承位置通过弹性反作用力而改变,此时,因弹性反作用力带来的来自第三下肢保持部3的面压作用在收容于脚收容部3D内的施疗者的脚掌上。由此,放置的脚掌与第三下肢保持部3不离开而在以适度的弹性反作用力抵接的状态下可靠地收容保持施疗者的下肢。(进深方向及上下方向的长度的关系)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第一下肢保持部I的进深方向(前后方向)的最大长度IL比第二下肢保持部2的进深方向(前后方向)的最大长度2L、第三下肢保持部3的进深方向(前后方向)的最大长度3L的哪个都小。此外,使第二下肢保持部2的进深方向(前后方向)的最大长度2L比第三下肢保持部3的进深方向(前后方向)的最大长度3L小。通过将第一下肢保持部I的进深方向的最大长度IL构成为最短、在一对形成在其内部的第一凹部ID的各侧面上配置第一侧部施疗部件41S,能够不使膝盖下的肌肉或腱的施疗部分较大地偏差而可靠地施疗。此外,通过将第二下肢保持部2的进深方向的最大长度2L构成为比第一下肢保持部I的进深方向的最大长度IL长、在一对形成在其内部的第二凹部2D的各侧面上配置第二侧部施疗部件42S,配设为,使第二侧部施疗部件42S将从腿肚子到脚踝的侧部的任一部分(对应于第二下肢保持部2的可动范围内的下肢的部分)在前后方向 上较大地覆盖。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下肢保持部I的上下方向(载置的腿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第二下肢保持部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此外,第一下肢保持部I的上下方向(载置的腿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第三下肢保持部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S卩,第一下肢保持部I具有能够将施疗者的从膝盖下部分到腿肚子充分保持的上下方向(载置的腿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由此,能够将施疗者的腿肚子通过设在第一下肢保持部I中的施疗部件4(第一侧部施疗部件41S或第一底部施疗部件41B)充分地施疗。(框架结构)
第一实施方式的框架结构如上所述,支承第一下肢保持部I的第一支承部件61通过固定销61P可旋转地轴支承在座部B的前方,以使其能够改变角度、并且不能进行向远离、接近方向的实质的移动(参照图8)。此外,支承第二下肢保持部2的第二支承部件62以与第一支承部件61及第三支承部件63的动作独立的、能够进行向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的滑动移动的构造支承在第一支承部件61的上侧。此外,支承第三下肢保持部3的第三支承部件63以与第一支承部件61及第二支承部件62的动作独立的、能够进行向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的滑动移动的构造支承在第二支承部件62的上侧。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支承部件62的相对于第一支承部件61的滑动移动如图7所示,被固定在第二支承部件62上的第二驱动源71驱动控制,第三支承部件63的相对于第二支承部件62的滑动移动被收容在第三支承部件63内并与第二支承部件62连接的螺旋弹簧状的弹性支承部件65根据插入的施疗者的脚的位置而自由地弹性控制。由此,如上所述,通过弹性支承部件65弹性支承固定在第三支承部件63上的第三下肢保持部3。(其他滑动移动控制例)
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第二支承部件62通过设在其自身中的第二驱动源71调整为任意的驱动位置、将第三支承部件63通过设在其自身中的弹性支承部件65弹性支承在任意的弹性支承位置上的形态,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例如作为其他滑动移动控制例,也可以是将第二支承部件62通过设在其自身中的弹性支承部件弹性支承在任意的弹性支承位置上、将第三支承部件63通过设在其自身中的驱动源调整为任意的驱动位置的结构。此外,弹性支承部件、驱动源各自的设置位置也可以不是各支承部件其自身,例如也可以将支承第二支承部件62的弹性支承部件或驱动源(第二驱动源71)装备在第一支承部件61或座部B内,也可以将支承第三支承部件63的弹性支承部件或驱动源装备在第一支承部件61、第二支承部件62或座部B内 。(第二驱动源71)
第二驱动源71构成为,使第二支承部件62相对于第一支承部件61在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上滑动移动。这里,由第二驱动源71带来的滑动移动与作为其他支承部件的第一支承部件61或第三支承部件63的转动或移动动作独立地进行。更具体地讲,第二驱动源71以与用来进行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I的转动动作的第一驱动源55及用来进行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3的移动动作的弹性支承部件65没有相关的独立的第二驱动源71,使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2在第一下肢保持部I与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3之间的可移动范围内在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与第一下肢保持部I离开或接近的方向)上滑动移动。(施疗部件4)
施疗部件4如图4及图5所示,分别设在第一下肢保持部I、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2及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3中,将施疗者的下肢按摩。施疗部件4包括分别设在上述一对第一凹部ID的各自的两侧部上、施疗施疗者的腿肚子的各侧部的一对第一侧部施疗部件41S、和设在上述一对第一凹部ID的各自的两底部上、将施疗者的腿肚子的里部施疗的第一底部施疗部件41B。由此,通过第一 第三下肢保持部I 3将下肢在三分割位置可靠地保持,并且能够与由第二下肢保持部2及第三下肢保持部3进行的支承及施疗独立地、可靠地施疗施疗者的膝盖下部附近、腿肚子的侧部及里部。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上述一对第一侧部施疗部件41S分别是通过空气流入或排出而能够膨缩的第一侧部膨缩袋410S。此外,上述第一底部施疗部件41B是通过空气流入或排出而能够膨缩的第一底部膨缩袋410B。具体而言,一对第一侧部施疗部件41S及第一底部施疗部件41B分别由作为空气膨缩袋的气囊构成,通过空气的给排气机构(未图示)能够分别相互独立地膨胀收缩。即,这些第一侧部膨缩袋410S和第一底部膨缩袋410B能够相互独立地膨缩。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底部施疗部件41B是在与构成上述第一凹部ID的底面对应的位置上沿上下方向并列设置的多个(两个)第一底部膨缩袋410B。并且,这些并列设置的多个第一底部膨缩袋410B能够分别相互独立地膨胀收缩。即,第一侧部膨缩袋410S及上下一对的第一底部膨缩袋410B能够分别相互独立地膨胀收缩。此外,第一底部膨缩袋410B分别向侧方伸出形成有用来安装到左右一对形成的第一凹部ID的各自的底部上的安装端部,该安装端部在第一下肢保持部I的宽度方向的靠内侧(中央突壁12)的位置处通过插入销4P能够转动地固定。此外,施疗部件4包括分别设在上述一对的第二凹部2D的各自的两侧部上、将施疗者的从脚踝到腿肚子之间的各侧部施疗的一对第二侧部施疗部件42S。此外,一对第二侧部施疗部件42S是通过空气流入或排出而能够膨胀收缩的第二侧部膨缩袋420S。此外,施疗部件4包括分别设在上述一对第三凹部3D的各自的两侧部上、将施疗者的脚背附近施疗的一对第三侧部施疗部件43S、和设在上述一对第三凹部3D的各自的两底部上、将施疗者的脚掌部施疗的第三底部施疗部件44。一对的第三侧部施疗部件43S是通过空气流入或排出而能够膨胀收缩的第三侧部膨缩袋430S。此外,第三底部施疗部件44由球冠状的突起体构成(参照图4、图5)。此外,上述第三底部施疗部件44通过设在构成上述第三凹部3D的底面下的第三底部膨缩袋430B膨胀收缩,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膨胀收缩的行程量。并且,这些并列设置的第三侧部膨缩袋430S和第三底部膨缩袋430B能够分别相互独立地膨胀收缩。这里,第二侧部膨缩袋420S由比其余的施疗部件柔软的织布构成材构成,能够将从腿肚子到脚踝的范围比较柔软地包入而施疗。具体而言,将第一侧部膨缩袋410S、第一底部膨缩袋4IOB、第三侧部膨缩袋430S、第三底部膨缩袋430B分别用空气的流出流入的迅速性良好的吹塑成型材构成,仅将第二侧部膨缩袋420S用以织布构成材为主材的熔敷成形材构成。由该熔敷成形材构成的第二侧部膨缩袋420S如图15 (a)及图15 (b)所示,在隆出状态下以圆柱状立体地隆起,能够将施疗者的脚的侧部遍及前后包入。(第一下肢保持部I的支承结构)
第一下肢保持部I如图2所示,在座BI的前方可绕设在座BI的前方的作为支承轴的固定销6IP转动地被支承。该固定销6IP将向座部B的前方突出的座架BF大致水平地贯 通,将支承第一下肢保持部I的左右一对第一支承部61的各上端附近轴支承在座架BF的固定轴周围(图2)。通过该轴支承,能够不伴随着向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的实质的滑动移动而使第一下肢保持部I转动。另外,只要不是伴随着向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的实质的滑动移动,在第一下肢保持部61的转动时也可以伴随着一些转动轴的偏差。例如,也可以是通过经由两轴连结在两端附近的臂的移动轴构造将第一支承部件61连结支承的结构、或者是经由具有一些游隙的滑动轴承通过伴随着轴位置的一些偏差的构造将第一支承部件61连结支承的结构。此外,如图3所示,座部B在座BI的下部具有收容空间,第一支承部件61的转动角度受设在该收容空间内的伸缩臂驱动控制。具体而言,在座BI的收容空间中,左右一对设有通过作为第一驱动源55的马达的驱动向前方伸缩的伸缩臂,伸缩臂的前端能够比座BI向前方突出进入。(伸缩臂)
具体而言,伸缩臂由在收容空间内朝向前方向上方倾斜而配置的第一臂51、能够沿着第一臂51的伸长方向前后滑动移动的第二臂52、一端轴支承在第二臂52的前端部上并且另一端轴支承在比该轴支承位置靠上方的支承轴53A上的第三臂53、和可自由旋转地设在第三臂53的前端部上、在设在第一下肢保持部I (第一支承部件61)的背面上的辊承接部6IA上滚动的辊54R构成。第一臂51是具有用来架持第二臂52的滑动框、伸长的棒状的固定配置件,在第一臂51的前部附近,固定着使第二臂52伸缩驱动的作为第一驱动源55的马达、以及检测第二臂52的伸缩的传感器5S。第二臂52被第一臂51的滑动框可向臂的伸缩方向滑动移动地架持。此外,在第二臂52上,沿着第二臂52的上边固定着沿着伸长方向在侧面上连续形成有移动量检测用的许多小孔52H的传感框52A。该传感框52A随着第二臂52的向臂伸缩方向的滑动移动而与第二臂52 —起移动。此时,传感器5S的检测部为跨越移动的传感框52A的小孔52H而相对移动的形式,通过该相对移动而检测小孔52H的通过。基于该小孔52H的向传感器5S的通过而识别移动量,能够控制载腿部O (严格地讲是第一支承部61)的转动(参照图3)。
(框架构造的更详细的构造)
(第一框架构造)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6及图7所示,支承第一下肢保持部I的第一框架构造通过由金属板形成的第一支承部件61、在第一支承部件61的中央位置及下端位置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中空棒状(参照图8)的中央连结框架6F、及中空棒状(参照图8)的下部连结框架60F构成。第一支承部件61由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的第一板部60A、和在第一板部60A的左右的两端侧通过弯曲加工而形成了阶差的侧部60B构成。通过连接该第一支承部件61的侧部60B的中央连结框架6F、下部连结框架60F及第一板部60A,抑制第一框架构造的扭转变形。此外,侧部60B形成有阶差,以使其位于比第一板部60A朝向前方(上述侧壁11的前端侦D突出的位置。由此,能够在第一板部60A与第一下肢保持部I的背面侧之间设置空间,所以能够在第一板部60A与第一下肢保持部I的背面侧之间的空间中配置部件等。在第一框架构造中,如图6所示,在第一板部60上的左右附近位置上,分别可自由
滚动地框架保持着用来将第二支承部件62及第三支承部件63保持滑动的多个滚动辊73。滚动辊73在并行地支承在第一板部60的上方的两轴各自的内侧和外侧框架保持着各两个轮、共计4个轮。在其中的内侧的两轮的滚动辊73与第一板部60之间夹入设置有第二支承部件62,将该第二支承部件62可向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滑动地支承。此外,在外侧的滚动辊的两轮的滚动辊73与第一板部60之间夹入设置有第三支承部件63,将该第三支承部件63可向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滑动地支承(参照图6、图8)。此外,在中央连结框架6F的背面侧,固设有板状的辊承接部61A。该辊承接部61A在背面侧具有用于上述伸缩臂的辊54R滚动的平坦面,当伸缩臂伸缩时,伸缩臂前端的辊54R (参照图3)在该平坦面上滚动。第一支承部件61各侧部60B的上部嵌入在以一对设在座BI的左右下部的截面3字状的座架BF内,通过将座架BF及第一支承部件61的各侧部60B —起插通的固定销61P能够转动地支承在座架BF上。此外,在第一支承部件61的各侧部60B上分别设有多个固定孔61H,用这些固定孔61H将第一下肢保持部I螺纹止动固定在第一支承部件61上。(第二框架构造)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支承第二下肢保持部2的第二框架构造由并行配置的左右一对的中空圆棒状的第二支承部件62、和在第二支承部件62的基端位置及前端位置横跨左右的第二支承部件62间的细板状的上下一对连结框架7F组合框构成为四方框状。在俯视上下的连结框架7F间、宽度方向大致中央位置上,设有比第二支承部件62间距离宽度小的板状的第二板70。在该第二板70上,固定着将第二支承部件62相对于第一支承部件61驱动的第二驱动源71及驱动构造的一部分(图6、图7)。在各第二支承部件62及下的连结框架7F上设有多个固定孔62H,通过这些固定孔62H将第二下肢保持部2以横跨左右的第二支承部件62的形态螺纹止动固定在第二支承部件62的表面侧。(驱动构造)
在第二框架构造的第二板70上,设有作为第二驱动源71的马达、和通过该第二驱动源71使第二框架构造(第二支承部件62)自身相对于第一框架构造(第一支承部件61)在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上滑动驱动的驱动构造。作为第二驱动源71的马达是使朝向第二板70的法线方向的蜗杆轴71W驱动旋转的,是驱动构造的一部分,使与上述蜗杆轴71W直角啮合的蜗轮7N旋转。驱动构造由在第二框架构造(第二支承部件62)的滑动移动方向上伸长而可轴旋转地设置的驱动螺杆7S、和在第一框架构造的连结框架6F内具有内螺纹而贯通形成的驱动孔66构成,上述驱动螺杆7S拧合到上述驱动孔66内而构成。驱动螺杆7S与第二板70的板面并行,绕其伸长轴形成有阳螺纹,并且在其前部同轴形成有向周向伸出的圆盘齿轮状的蜗轮7N。蜗轮7N在驱动螺杆7S的前部作用下与驱动螺杆7S —起同轴旋转。该蜗轮7N与设在第二驱动源71的前部的蜗杆轴71W啮合,将从第二驱动源71传递的驱动旋转力从蜗杆轴71W向蜗轮7N传递,变换为驱动螺杆7S的旋转力。由此,使驱动孔66相对于驱动螺杆7S相对地移动,安装有驱动螺杆7S的第二框架构造(第二支承部件62)能够相对于设有驱动孔66的第一框架构造(第一支承部件61)滑动移动。(检测器74)
此外,在第一框架构造的下部连结框架60F上,固定着检测第二框架构造(第二支承部件62)的相对于第一框架构造(第一支承部件61)的相对位置的检测器74。当支承在第一 框架构造(第一支承部件61)上的第二框架构造(第二支承部件62)向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时,通过设在第二板70上、连续形成有许多小孔72H的传感框72在检测器74上滑动移动,检测器74检测横跨其上方的小孔72H的通过。基于小孔72H的通过,识别与第二框架构造(第二支承部件62)的相对移动量,由此能够控制第二框架构造(第二支承部件62)的相对于第一框架构造(第一支承部件61)的伸长量(图5、图7)。(第三框架构造)
此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第三下肢保持部3的第三框架构造由如图8所示弯曲成形为侧视大致L字状、并行配置以使大致L字状的上端朝向上方且弯曲前部朝向前方的左右一对棒状的第三支承部件63 (图8)、和在第三支承部件63的朝向上述前方的前端位置上横跨左右的第三支承部件63间的细板状的连结框架64组合框构成为三方框状(图6)。这些第三支承部件63和连结框架64 —体地形成。此外,在连结框架64上设有多个固定孔64H,通过这些固定孔64H将第三下肢保持部3以横跨左右的第三支承部件63的形态螺纹止动固定在连结框架64的上表面侧。此外,在大致L字状的左右各自的第三支承部件63上,在从比弯曲部靠上部到上端的直线状的伸长部内,沿着其伸长方向收容有由螺旋弹簧构成的弹性支承部件65。弹性支承部件65的下端成形为钩状,通过将第三支承部件63的弯曲部附近插通的固定销63P固定。另一方面,弹性支承部件65的上端也成形为钩状,卡止固定在设于将第二支承部件62的上端连结的连结框架7F的左右两端附近的固定孔70H内(图6、图7、图8)。由此,第三框架构造通过在左右各自中收容的弹性支承部件65弹性支承在第二框架构造上。(使用方法例)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式按摩机可以通过例如图10所示的第一使用状态、例如图11所示的第二使用状态、图12所示的第三使用状态的任一中所示的使用方法使用。特别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第一下肢保持部I将从膝盖下附近到腿肚子上半部的比较大的范围的部分、通过配置为腿肚子上半部用的第一膨缩袋(410S、410B)与其他膨缩袋独立地集中施疗。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三下肢保持部3内的配置为脚背用的第三侧部膨缩袋430S覆盖脚背的两侧、一边按压保持或指压刺激一边将抵接在脚掌上的脚掌施疗部件44通过底部第三膨缩袋430B的膨缩而断续或连续刺激,能够与其他下肢保持部的膨缩袋独立地集中施疗。于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二下肢保持部2内的配置为腿的腿肚子下半部至脚踝用的第二侧部膨缩袋420S,将腿的两侧覆盖,一边按压保持或指压刺激一边移动施疗,能够与其他下肢保持部的膨缩袋一起(同时或错开时间而依次)独立地集中施疗。(第一使用状态)·
在图10所示的第一使用状态中,首先,在将第一下肢保持部I和第二下肢保持部2配置在最上端的收纳位置上的原状下,将下肢向第一凹部1D、第二凹部2D、第三凹部3D收容,通过使膝盖里侧与第一下肢保持部I的上端匹配,通过支承在弹性支承部件65上的第三支承部件63的滑动移动,仅使第三下肢保持部3向腿的长度方向前方(脚尖方向)滑动移动,将施疗者的下肢在结束了向任意的转动角度(约45度)且匹配于该转动角度下的腿的长度的适当的长度的调节的状态下放置(图10a)。此时,将第一下肢保持部I下端与第三下肢保持部3上端的腿的长度方向距离设置为与该状态的施疗者的下肢适应的第一下肢长LI。在该设置动作(图IOa)中,第一下肢保持部I及第二下肢保持部2为静止状态SI的原状,仅第三下肢保持部3为向长度方向脚尖方向(与第一下肢保持部I相反侧方向)滑动移动的移动状态S2。接着,在该设置的状态下,通过第二驱动源71仅使第二下肢保持部2沿着腿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与此同时,通过设在各下肢保持部上的施疗部件4进行向下肢的各位置的施疗(图10b)。此时,第一下肢保持部I下端与第三下肢保持部3上端的腿的长度方向距离是设置为与该状态的施疗者的腿的长度适应的第一下肢长LI的原状,第二下肢保持部2仅在该第一下肢长LI的范围内滑动移动。这里,与第二下肢保持部2的第二凹部2D内的各面对应而设置的作为第二侧部施疗部件42S的左右的第二侧部膨缩袋420S通过未图示的空气供给机构而成为在袋内填充有空气的膨胀状态,在该膨胀状态下滑动移动。通过该滑动移动,能够进行将施疗者的腿肚子及脚踝的侧面一边按压刺激一边擦动的所谓的擦摩施疗、或者进行一边将施疗者的腿肚子的侧面强力地按压固定一边推动或拉动的所谓的伸缩施疗。(第二使用状态)
在图11所示的第二使用状态中,首先,在仅将第一下肢保持部I配置在最上端的收纳位置的原状下,将下肢向第一凹部1D、第二凹部2D、第三凹部3D收容,通过使腿肚子与第一下肢保持部I的上端匹配,通过可滑动地支承在第一支承部件61上的第二支承部件62的滑动移动,使第二下肢保持部2及第三下肢保持部3在使相互的距离为最短的收纳状态的原状下滑动移动到腿的长度方向前方(脚尖方向)的中途位置,将施疗者的下肢中的大致下半部在结束了调节为任意的转动角度(例如,约45度)且比该转动角度下的腿的长度短的长度的状态下放置(图11a)。此时,将第一下肢保持部I下端与第二下肢保持部2上端的下肢上半部的长度方向距离设置为该状态的施疗者的膝盖比第一下肢保持部I向上方浮起的第二上半下肢长L21。在该设置动作(图Ila)中,第一下肢保持部I为静止状态的原状,第二下肢保持部2及第三下肢保持部3都为滑动移动了相同移动量的移动状态S2。接着,在该设置的状态下,通过弹性支承部件65仅使第三下肢保持部3沿着腿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与此同时,通过设在各下肢保持部上的施疗部件4进行向下肢的各位置的施疗(图lib)。此时,第一下肢保持部I下端与第二下肢保持部2上端之间的腿的长度方向距离是设置为与该状态的施疗者的下肢适应的第二上半下肢长L21的原状,第三下肢保持部3仅在比该第二上半下肢长L21靠前的第二下半下肢区域L22中沿配置在载腿部O中的腿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这里,设在第一下肢保持部I的第一凹部ID内的各面上的作为第一侧部施疗部件41S的左右的第一侧部膨缩袋410S、及作为第一底部施疗部件41B的第一底部膨缩袋410B、及/或设在第二下肢保持部2的第二凹部2D内的各面上的作为第二侧部施疗部件42S的左右的第二侧部膨缩袋420S分别通过未图示的流体供给机构成为在袋内填充有空气的膨胀状态,并且在设在第三下肢保持部3的两侧部的作为第三侧部施疗部件43S的第三侧部膨缩袋430S为膨胀状态的原状下,仅第三下肢保持部3沿着腿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通过该滑动移动,通过一边按压刺激施疗者的腿肚子的侧面一边推动或拉动脚尖,能够进行所谓的对腿整体的伸长方向的伸缩施疗或通过向腿肚子的擦动的擦摩施疗。(第三使用状态)在图12所示的第三使用状态中,首先,在仅将第一下肢保持部I配置在最上端的收纳位置的原状下,将下肢向第一凹部1D、第二凹部2D、第三凹部3D收容,通过使膝盖里侧与第一下肢保持部I的上端匹配,通过可滑动地支承在第一支承部件61上的第二支承部件62的滑动移动,使第二下肢保持部2及第三下肢保持部3在使相互的距离为最短的收纳状态的原状下向腿的长度方向前方(脚尖方向)滑动移动,将施疗者的下肢在结束了调节为任意的转动角度(例如,约45度)且与该转动角度下的下肢的长度匹配的长度的状态下放置(图12a)。此时,第一下肢保持部I下端与第三下肢保持部3上端的腿的长度方向距离设置为与该状态的施疗者的下肢适应的第一下肢长LI,并且第一下肢保持部I下端与第二下肢保持部2上端的下肢上半部的长度方向距离设置为收容该状态的施疗者的下肢的第二上半下肢长L21’。在该设置动作(图12a)中,第一下肢保持部I为静止状态的原状,第二下肢保持部2及第三下肢保持部3都为向长度方向脚尖方向(与第一下肢保持部I相反侧方向)滑动移动相同移动量的移动状态S2。接着,在该设置的状态的原状下,通过第二驱动源71仅使第二下肢保持部2沿着腿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与此同时,通过设在各下肢保持部上的施疗部件4进行向下肢的各位置的施疗(图12b)。此时,第一下肢保持部I下端与第三下肢保持部3上端的腿的长度方向距离是设置为与该状态的施疗者的腿的长度适应的第一下肢长LI的原状,第二下肢保持部2仅在该第一下肢长LI的范围内滑动移动。这里,设在第二下肢保持部2的第二凹部2D内的各面上的作为第二侧部施疗部件42S的左右的第二侧部膨缩袋420S通过未图示的流体供给机构而成为在袋内填充有空气的膨胀状态,在该膨胀状态下滑动移动。通过该滑动移动,能够进行将施疗者的腿肚子及脚踝的侧面一边按压刺激一边擦动的所谓的擦摩施疗、或进行将施疗者的腿肚子的侧面一边强力地按压固定一边推动或拉动的所谓的伸缩施疗。在该施疗动作(图12b)中,第一下肢保持部I及第三下肢保持部3为静止状态SI的原状,仅第二下肢保持部2为滑动移动的移动状态S2。此时,通过支承第三支承部件63的弹性支承部件65的弹性反作用力,调整第三下肢保持部3的向对应于第二下肢保持部2的施疗位置的脚掌的抵接力。另外,作为别的施疗动作,也可以是,当仅第二下肢保持部2滑动移动时,通过支承第三支承部件63的弹性支承部件65的弹性反作用力,第三下肢保持部3的位置稍稍朝向配置在载腿部O中的腿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下肢保持部2构成为,通过使第二驱动源71驱动,能够移动到施疗者希望的位置。此外,第三下肢保持部3构成为,通过使弹性支承部件65伸缩,能够移动到施疗者希望的位置。例如,在施疗者的腿的长度较大、通过第一下肢保持部I不能充分保持腿肚子的下部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二下肢保持部2向第一下肢保持部I侧滑动移动,能够将腿肚子的下部也通过第二下肢保持部2的施疗部件4充分地按摩。此夕卜,与按摩腿肚子的下部相比,在想要将脚踝附近充分地按摩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二下肢保持部2向第三下肢保持部3侧滑动移动,能够将脚踝附近也通过第二下肢保持部2的施疗部件4充分地按摩。
(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以下,说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作用效果。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式按摩机中,第二下肢保持部2具有能够相对于第一下肢保持部I在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上滑动移动的结构,并且第三下肢保持部3也具有能够相对于第一下肢保持部I在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上滑动移动的结构。并且,第二下肢保持部2和第三下肢保持部3能够分别相互独立地滑动移动。这样,通过使第二下肢保持部2和第三下肢保持部3分别不一定连动而能够单独滑动移动,能够将3个腿保持部件分别独立配置到任意的滑动移动位置、即施疗者希望的位置。结果,通过配置在第二下肢保持部2及第三下肢保持部3的施疗部件4,能够将施疗者希望的位置充分地按摩。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通过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I及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3独立地设置用来使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2向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的第二驱动源71,通过在将第三下肢保持部3配置到规定的滑动位置上、将第一下肢保持部I及第三下肢保持部3的滑动位置隔开适合于施疗者的下肢长的距离固定的设置状态下驱动第二驱动源71,能够仅使第二下肢保持部2向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参照图10)。由此,能够一边进行通过第一下肢保持部I、第三下肢保持部3的各自的施疗按摩、一边进一步在其之间的范围内的任意的位置处进行通过第二下肢保持部2的施疗按摩。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椅式按摩机具备支承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I、能够转动地设在上述座部B的前方的第一支承部件61、和支承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2、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支承部件61在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上滑动移动的第二支承部件62,上述第二驱动源71构成为,使上述第二支承部件62相对于上述第一支承部件61在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上滑动移动。由此,如图6所示,通过使用由第一支承部件61和可滑动移动地安装在第一支承部件61上的第二支承部件62构成的支承部件安装第一下肢保持部I及第二下肢保持部2,能够通过比较简单的支承机构使第二支承部件62与第一支承部件61 —起可靠地转动、仅使第二支承部件62相对于第一支承部件61可靠地滑动移动。此外,通过做成简单的支承机构的结构,也能够构成坚固的支承机构。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I为可转动调节为任意的角度而支承在上述座部B上、并且不具有向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距离调节功能的结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下肢保持部I受具有仅能够相对于座部B进行转动角度的调节的支承构造的第一支承部件61支承,在由该支承构造进行的转动角度的调节时,不会伴随着腿的长度方向位置的实质的移动调节。因此,在伴随着第一下肢保持部I的转动角度调节的施疗者的各下肢角度下,能够准确地刺激施疗者的膝盖下附近的腿的穴位及肌肉。即,该结构意味着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I被相对于上述座部B支承以使其不伴随着向上述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的实质的滑动移动而转动。上述“腿的长度方向位置的实质的移动调节”或“向腿的长度方向的实质的滑动移动”,是指施疗者的从膝盖下的附近朝向脚尖的部分的施疗位置偏差,上述结构特定能够调节第一下肢保持部I的转动角度、并且施疗者的从膝盖下朝向脚尖的部分的施疗位置不会随着转动动作而在腿的长度方向上变化的结构。但是,根据转动机构,有通过晃动或机构上的游隙、或经由弹性材的弹性移动等、伴随着向腿的长度方向的一些移动的情况。即,上述“不伴随着向上述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的实质的滑动移动”,是容许不伴随着施疗位置的偏差的程度下的向上述腿的长度方向的一些移动的意思。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椅式按摩机还在上述座部B、第一下肢保持部I或第二下肢保持部2的至少某个与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3之间具备弹性支承第三下肢保持部3的弹性支承部件65。并且,第三下肢保持部3具有使施疗者的脚掌抵接而收容脚的脚收容部3D,构成为,通过将施疗者的脚收容在上述脚收容部3D中而将施疗者的下肢放置到上述载腿部O中,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3滑动移动,上述弹性支承部件65随着第三下肢保持部3的滑动移动而伸长,在与施疗者的下肢的长度对应的腿的长度方向位置上,将第三下肢保持部3以发生朝上的弹性反作用力的状态弹性支承。根据该结构,通过弹性支承部件65弹性支承第三下肢保持部3,通过将施疗者的脚向第三下肢保持部3内放置,该弹性支承位置可在弹性反作用力下改变,此时,在收容在脚收容部3D内的施疗者的脚掌上作用由弹性反作用力带来的来自第三下肢保持部3的面压。由此,在放置的脚掌与第三下肢保持部3不离开而以适度的弹性反作用力抵接的原状下,将施疗者的下肢(脚掌)可靠地收容保持,能够将施疗部件调节到更准确的位置。另外,上述弹性支承部件65还可以是将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3向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I侧施力的部件,在非使用时第三下肢保持部3向第一下肢保持部I侧接近移动。这样,通过向使载腿部O的全长收缩的方向自动施力,在非使用时能够维持紧凑的收纳形态。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椅式按摩机的特征在于,具备座部B ;载腿部0,包括能够转动地设在上述座部B的前方的第一下肢保持部I、相邻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I设置的第二下肢保持部2、相邻于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2的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I相反侧而设置的第三下肢保持部3、和分别设在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I、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2及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3上、将施疗者的下肢按摩的施疗部件4 ;第二驱动源71,用来在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I与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3之间的可移动范围内、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I的移动或转动动作、以及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3的移动或转动动作分别独立地使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2沿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这里,在上述背景技术中列举那样的以往的具有连杆机构的按摩机中,是在脚尖侧的腿保持部件的推抵面被推出的情况下、通过连杆机构将3个腿保持部件(下肢保持部)分别配置在预先设定的位置上的结构。因此,特别是有有时对应于腿的根侧的施疗部位的腿保持部件(下肢保持部)、和相邻于对应于腿的根侧的施疗部位的腿保持部件的腿保持部件的位置被配置到与施疗者希望的按摩位置偏差的位置上的问题。相对于此,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第一下肢保持部I与第三下肢保持部3之间、与第一下肢保持部I及第三下肢保持部3独立地设置用来使第二下肢保持部2在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上滑动移动的第二驱动源71,与如上述背景技术的按摩机那样3个下肢保持部通过连杆机构连动而移动到预先设定的位置的结构不同,通过驱动第二驱动源71,能够与第一下肢保持部I及第三下肢保持部3独立地使第二下肢保持部2移动到施疗者希望的部位。由此,能够抑制下肢保持部的位置被配置到与施疗者希望的按摩位置偏差的位置上。即,通过由第二驱动源71、与第一下肢保持部I的转动及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3的移动或转动动作独立地仅使第二下肢保持部2滑动移动,例如能够在使腿的长度与适合于施疗者的长度匹配的状态下将由第二下肢保持部2进行的施疗位置通过独立的第二驱动源71容易地调节。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施疗部件4包括分别设在一对第一凹部ID的各自的两侧部上、将施疗者的膝盖下到腿肚子的各侧部施疗的一对第一侧部施疗部件41S、和设在一对第一凹部ID的各自的两底部上、将施疗者的膝盖下到腿肚子的里部施疗的第一底部施疗部件41B。此外,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2及第三下肢保持部3能够分别相互独立地相对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I在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上滑动移动而构成。通过这样 使第二下肢保持部2和第三下肢保持部3能够分别相互独立地相对于第一下肢保持部I在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上滑动移动,能够将第二下肢保持部2及第三下肢保持部3分别独立配置到任意的滑动移动位置、即施疗者希望的位置上。结果,能够在施疗者希望的按摩位置处进行更准确的施疗。此外,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式按摩机能够用第一至第三下肢保持部I 3将下肢在三分割位置处可靠地保持、并且与由第一 第三下肢保持部I 3进行的支承及施疗独立地进行施疗者的腿肚子的侧部及里部的施疗。另外,在上述背景技术中列举那样的以往的按摩机中的、具有将施疗者的左右腿一起配置的结构的载腿部的结构不能保持施疗者的左右的腿肚子各自的两侧部而充分地按摩,此外,不能将施疗者的左右腿分别夹入,所以有不能稳定地保持的不良状况。因此,例如当收容腿的凹部内的气囊膨胀时,有收容在凹部内的使用者的腿被向凹部的解放侧推出、发生不能将施疗者的腿的两侧面及背面充分按摩的情况的课题。此外,在上述以往的按摩机中的、将气囊配置为使其分别夹着施疗者的左右腿的结构中,由于没有设置对应于腿的背面侧的气囊,所以有不能将施疗者的各个腿充分按摩的课题。相对于此,在通过上述结构中的第一至第三下肢保持部I 3将下肢在三分割位置可靠地保持的最上部,能够通过第一侧部施疗部件41S和第一底部施疗部件41B将各个腿的腿肚子的里侧和两侧部同时或依次、或交替地施疗,能够将施疗者的各个腿充分地按摩。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2包括能够配置施疗者的两腿各自的从脚踝到腿肚子之间的部分的一对第二凹部2D,上述施疗部件4包括分别设在上述一对第二凹部2D的各自的两侧部上、将施疗者的从脚踝到腿肚子之间的各侧部施疗的一对第二侧部施疗部件42S。根据上述结构,在通过上述第一凹部ID的膝盖的下部附近的支承部分的正下方,将各个腿的腿肚子到脚踝之间的部分向一对第二凹部2D内收容。由此,能够将施疗者的腿的下肢的角度保持为规定的角度而可靠地保持两下肢。此外,通过除了由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I进行的施疗以外还用第二下肢保持部2进行施疗,除了由第一侧部施疗部件41S及第一底部施疗部件41B进行的、将下肢三分割保持的最上部的施疗以外,能够将各个腿的腿肚子到脚踝之间的范围中的两侧部同时或依次、或交替地施疗,能够将施疗者的各个下肢在分散于大范围中的位置处更充分地按摩。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上述一对第一侧部施疗部件41S分别是通过空气流入或排出而能够膨缩的第一侧部膨缩袋410S,上述第一底部施疗部件41B是通过空气流入或排出 而能够膨缩的第一底部膨缩袋410B,这些第一侧部膨缩袋410S和第一底部膨缩袋410B能够相互独立地膨缩。通过将不相互相关而能够独立地膨缩的膨缩袋分别设在侧部、底部上,能够将侧部的膨缩施疗和底部的某个或两者的膨缩施疗在分别独立的时刻单独地、或者在任意的时刻组合进行,能够得到更充分的按摩效果。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上述第一底部施疗部件41B包括在与构成上述第一凹部ID的各底面对应的位置处在上下方向上并列设置的多个第一底部膨缩袋410B,这些并列设置的第一底部膨缩袋410B能够分别相互独立地膨胀收缩。如果这样构成,则能够将对应于底面的上下的膨缩施疗在分别独立的时刻单独地、或者在任意的时刻组合进行,能够得到更充分的按摩效果。(第二实施方式)
图13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式按摩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式按摩机在第二下肢保持部的进深方向的长度这一点上不同,其他的基本结构、构造、动作及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是同样的。以下,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第二下肢保持部2的进深方向(前后方向)的最大长度2L比第一下肢保持部I的进深方向(前后方向)的最大长度1L、第三下肢保持部3的进深方向(前后方向)的最大长度3L的哪个都小。此外,第一下肢保持部I的进深方向(前后方向)的最大长度IL比第三下肢保持部3的进深方向(前后方向)的最大长度3L小。通过将第二下肢保持部2的进深方向的最大长度2L较短地构成、在其内部形成有一对的第二凹部2D的各侧面上配置第二侧部施疗部件42S,能够不从脚踝、腿肚子下的脚踝神经这种小范围的施疗部分较大地偏离而用针尖集中地施疗。此外,第二侧部施疗部件42仅配设在比脚踝的侧部靠后方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对应于比其他部位细的脚踝的形状的适度的施疗。(其他实施方式例(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或变形。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与第一下肢保持部I的第一凹部ID的侧面对应的位置上配置左右一对第一侧部膨缩袋410S、在对应于底面的位置上上下分割并列设置第一底部膨缩袋410B的例子(图14(a)),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例如如图14 (b)所示,也可以在对应于第一凹部ID的侧面的位置上上下分割并列设置左右一对第一侧部膨缩袋410S,也可以在对应于底面的位置上仅设置I个第一底部膨缩袋410B。即,能够将腿肚子的各侧面分为上部和下部而施疗。此外,如图14c所示,也可以将配置在对应于第一凹部ID内的底面的位置上的第一底部膨缩袋410B左右分割而并列设置。即,可以将腿肚子背面再分为左右部分而进行施疗。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仅在与第二下肢保持部2的第二凹部2D的侧面对应的位置上配置左右一对第二侧部膨缩袋420S、在对应于底面的位置上没有配置膨缩袋的例子(图14 (a)),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例如如图14(d)所示,也可以在与第二凹部2D的底面对应的位置上设置第二底部施疗部件42B (第二底部膨缩袋420B)。由此,能够通过第二底部膨缩袋420B按压施疗者的从腿肚子下部到脚踝的背面侧的将肌肉与腱连接的部位及腱,进行将连接肌肉与腱的部位及腱拉伸的施疗。此外,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将施疗部件4的第一侧部施疗部件41S、第一底部施疗部件41B、第二侧部施疗部件42S、第三侧部施疗部件43S分别用作为空气膨缩袋的气囊构成,能够通过空气的给排气机构分别独立地膨胀收缩,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这些第一侧部施疗部件41S、第一底部施疗 部件41B、第二侧部施疗部件42S、第三侧部施疗部件43S中的至少某个用由突起体构成的施疗部件或揉按球构成。此外,作为第三底部施疗部件而将脚掌施疗部件44用通过装备在下部的气囊的膨胀收缩而移动的突起体构成,但也可以将其做成机械驱动式的揉按球或突起体、或用作为空气膨缩袋的气囊构成、通过空气的直接给排气机构一边向脚掌直接接触一边膨胀收缩。此外,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金属板制作而形成第一支承部件61的第一板部60A及侧部60B(图6、图7),但也可以通过棒状的框架部构成第一支承部件。此外,第一驱动源55、第二驱动源71分别由框架支承在座的下部的第一驱动源55(图3)、支承在第二支承部件62的框架部70内的第二驱动源71 (图6、图7)构成,但除此以外,也可以是通过空气的给排气构造为了使第二下肢保持部2滑动移动而驱动、或使第一下肢保持部I转动的结构。此外,也可以作为驱动源而具备步进马达、伺服马达、能够将移动量判别用的传感器5S或传感器识别孔52H省略。此外,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用第一驱动源55及第二驱动源71使第一下肢保持部I及第二下肢保持部2分别转动及伸缩、用弹性支承部件65将第三下肢保持部3弹性支承来自动调节滑动量(伸缩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作为其他形态,也可以是将第二下肢保持部2的第二驱动源71去除或与第二驱动源71 一起通过弹性支承部件支承第二支承部件62而使其滑动移动的结构,也可以通过驱动源使第三下肢保持部3滑动驱动。除了上述以外,例如可以进行实施例间的各要素的组合、一部分要素的附力口、删除、向周知零件的替换、零件形状或零件材质的适当变更、或仅一部分要素的提取、一体或分体的结构变更等这种变更或变形。附图标记说明 I第一下肢保持部 ID第一凹部
2第二下肢保持部 2D第二凹部 3第三下肢保持部 3D第三凹部(脚收容部)
4施疗部件
410S侧部膨缩袋(第一侧部膨缩袋)
410B底部膨缩袋(第一底部膨缩袋)
41S第一侧部施疗部件 41B第一底部施疗部件 42S第二侧部施疗部件 42B第二底部施疗部件61第一支承部件62第二支承部件63第三支承部件65弹性支承部件 71第二驱动源(驱动源)B座部O载腿部。
权利要求
1.一种椅式按摩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 座部; 载腿部,包括能够转动地设在上述座部的前方的第一下肢保持部、相邻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而设置的第二下肢保持部、相邻于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的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相反侧而设置的第三下肢保持部、和分别设在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及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上、将施疗者的下肢按摩的施疗部件; 上述载腿部的第二下肢保持部及第三下肢保持部能够分别相互独立地相对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沿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而构成。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椅式按摩机,其特征在于,还具备用来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及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独立地使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向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的驱动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椅式按摩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第一支承部件,支承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能够转动地设在上述座部的前方; 第二支承部件,支承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支承部件在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上滑动移动; 上述驱动源构成为,使上述第二支承部件相对于上述第一支承部件在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上滑动移动。
4.如权利要求I 3中任一项所述的椅式按摩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相对于上述座部能够转动调节为任意的角度而被支承,并且不具有向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距离调节功能。
5.如权利要求I 4中任一项所述的椅式按摩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座部、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或第二下肢保持部的至少某个与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之间,还具备弹性支承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的弹性支承部件; 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具有使施疗者的脚掌抵接而收容脚的脚收容部; 通过将施疗者的脚收容在上述脚收容部中而将施疗者的下肢放置到上述载腿部中,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滑动移动; 上述弹性支承部件构成为,随着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的滑动移动而伸长,在与施疗者的下肢的长度对应的腿的长度方向位置上将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在发生朝向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侧的弹性反作用力的状态下弹性支承。
6.—种椅式按摩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座部; 载腿部,包括能够转动地设在上述座部的前方的第一下肢保持部、相邻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而设置的第二下肢保持部、相邻于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的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相反侧而设置的第三下肢保持部、和分别设在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及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上、将施疗者的下肢按摩的施疗部件; 驱动源,用来在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与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之间的可移动范围内、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的移动或转动动作、以及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的移动动作独立地、使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在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上滑动移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椅式按摩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相对于上述座部能够转动调节为任意的角度而被支承,并且不具有向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距离调节功能。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椅式按摩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构成为,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及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的至少某一个的移动或转动动作独立地在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上滑动移动。
9.如权利要求6 8中任一项所述的椅式按摩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座部、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或第二下肢保持部的至少某个与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之间,还具备弹性支承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的弹性支承部件; 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具有使施疗者的脚掌抵接而收容脚的脚收容部; 通过将施疗者的脚收容在上述脚收容部中而将施疗者的下肢放置到上述载腿部中,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滑动移动; 上述弹性支承部件构成为,随着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的滑动移动而伸长,在与施疗者的下肢的长度对应的腿的长度方向位置上弹性支承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
10.一种椅式按摩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 座部; 第一下肢保持部,包括能够分别配置就座在上述座部上的施疗者的左右的腿肚子部分的一对第一凹部,能够转动地设在上述座部的前方; 第二下肢保持部,相邻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并且能够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向施疗者的脚尖方向分离而设置; 第三下肢保持部;相邻于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的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相反侧,并且能够从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向施疗者的脚尖方向分离而设置; 施疗部件,分别设在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及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上,将施疗者的下肢按摩; 上述施疗部件包括分别设在上述一对第一凹部的各自的两侧部上、将施疗者的腿肚子的各侧部施疗的一对第一侧部施疗部件、和设在上述一对第一凹部的各自的两底部上、将施疗者的腿肚子的里部施疗的第一底部施疗部件; 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及第三下肢保持部能够分别相互独立地相对于上述第I下肢保持部在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上滑动移动而构成。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椅式按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包括能够配置施疗者的两腿各自的从脚踝到腿肚子之间的部分的一对第二凹部; 上述施疗部件包括分别设在上述一对第二凹部的各自的两侧部上、将施疗者的从脚踝到腿肚子之间的各侧部施疗的一对第二侧部施疗部件、和设在上述一对第二凹部的各自的两底部上、将施疗者的从脚踝到腿肚子之间的里部施疗的第二底部施疗部件的至少某个。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椅式按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第一侧部施疗部件分别包括通过气体或液体流入或排出能够膨缩的侧部膨缩袋; 上述第一底部施疗部件包括通过气体或液体流入或排出而能够膨缩的底部膨缩袋; 上述侧部膨缩袋和上述底部膨缩袋能够相互独立地膨缩而构成。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椅式按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第一侧部施疗部件的各自或上述第一底部施疗部件包括在与构成上述第一凹部的各侧面或底面对应的位置处在上下或左右方向上并列设置的多个侧部膨缩袋或底部膨缩袋; 上述并列设置的多个侧部膨缩袋或底部膨缩袋能够分别相互独立地膨胀收缩而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椅式按摩机。椅式按摩机具备座部;载腿部,包括能够转动地设在座部的前方的第一下肢保持部、相邻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而设置的第二下肢保持部、相邻于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的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相反侧而设置的第三下肢保持部、和分别设在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上述第二下肢保持部及上述第三下肢保持部上、将施疗者的下肢按摩的施疗部件。上述载腿部的第二下肢保持部及第三下肢保持部能够分别相互独立地相对于上述第一下肢保持部沿施疗者的腿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而构成。由此,能够抑制下肢保持部被配置到与施疗者希望的按摩位置偏差的位置上、在施疗者希望的按摩位置处进行更准确的施疗。
文档编号A61H1/00GK102895086SQ20121010275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0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6日
发明者坂元孝之, 安田裕典, 藤代光明 申请人:富士医疗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