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5611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奶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奶瓶。
背景技术
传统的奶瓶由瓶身、瓶盖以及弹性奶头组成,奶瓶除了弹性奶头上的小孔之外都是紧密密封的,在婴儿吮吸奶液时,瓶内的液体体积减少,空气体积增大。然而,外界空气无法进入奶瓶,瓶内产生负气压。瓶内形成负气压后,增加液体从弹性奶头流出阻力,从而迫使婴儿费力地吮吸弹性奶头以获取奶液。当瓶内形成较大负气压后,外界空气容易随呼吸进入奶瓶内,使奶瓶中产生大量气泡。这些含有气泡的奶液被婴儿吸吮进入腹内,当吸入腹内的气体累积达一定数量后,会诱使婴儿吐奶,而且在胃和消化道中过量的空气会造成腹 痛。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极容易被氧化流失,而维生素A、E具有氧化性;当维生素C含量降低至一定程度后,维生素A和E也开始流失。外界空气从弹性奶头上的小孔进入瓶体的过程中,空气与奶液的接触时间长,使奶液中维生素A、C、E含量明显减低,甚至完全流失。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奶瓶。它可以消除在吮吸奶液时瓶内形成负气压及减少空气与奶液的接触时间。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奶瓶,其中包括
瓶身,具有一瓶颈;
顶盖,安装于瓶身;
奶嘴,所述奶嘴具有径向延伸的固定部,固定部位于顶盖与瓶颈之间;
通气装置,所述通气装置安装于奶嘴与瓶颈之间;所述通气装置包括空气引入件、通气管以及弹性塞阀;所述空气引入件包括空气通道,空气通道一端与通气管相通,另一端与外界空气相通,通气管安装于空气引入件的下端;弹性塞阀包括内塞、环形密封圈,环形密封圈和内塞之间形成环形凹槽,通气管的下端卡持于环形凹槽内,环形密封圈的直径大于内塞的直径;所述通气管下端与弹性塞阀之间存在导气通道;奶瓶处于直立姿态时,环形密封圈紧贴于通气管外侧;奶瓶处于喂养姿态时,环形密封圈离开通气管外侧,瓶外空气通过空气通道、通气管以及导气通道进入瓶内。上述内塞通过其与通气管内壁的摩擦力将弹性塞阀固定在通气管下端。所述内塞可为圆柱体、圆柱体与环形体的结合体等,内塞的外直径等于或略大于通气管下端内径。在内塞外壁与通气管内壁之间具有第一孔隙,在环形凹槽槽底与通气管底端之间具有第二孔隙,所述导气通道由第一孔隙与第二孔隙组成,第一孔隙与第二孔隙相通。上述内塞外壁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通气管内壁形成第一孔隙。上述通气管下端内壁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内塞外壁形成第一孔隙。
上述环形凹槽槽底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与通气管底端形成第二孔隙。上述通气管底端设有开放式通气孔,所述开放式通气孔与环形凹槽槽底形成第二孔隙,所述环形密封圈可将开放式通气孔完全覆盖。作为优选,所述环形密封圈的内径略大于通气管下端外径,环形密封圈与通气管存在第一间隙。当奶瓶处于直立姿态时,环形密封圈在瓶内液体的作用下,发生变形,环形密封圈紧贴于通气管下端外壁。当奶瓶处于喂养姿态时,外界空气通过空气引入件的空气通道、通气管、导气通道及第一间隙进入瓶内。作为优选,所述瓶身上设有上液位线。作为优选,所述通气管下端的直径大于通气管其它部分的直径。
作为优选,所述内塞的外壁设有凸环圈。作为优选,当所述第一孔隙与第二孔隙位于不同组件时,内塞的外径小于通气管内径,凸环圈外径等于或大于通气管内径。作为优选,所述弹性塞阀下端还设有拉柄,抽动拉抦,可将弹性塞阀与通气管分离。上述环形密封圈内壁或通气管下端外壁的表面是粗糙的。本发明奶瓶处于喂养姿态时,环形密封圈离开通气管下端外壁,外界空气通过空气引入件的空气通道、通气管、第一孔隙、第二孔隙进入瓶内,可防止吸出液体时在瓶内形成真空。因此,液体能连续地从奶嘴流出,令使用本发明奶瓶吸奶的婴儿不易吞咽下空气并发展成腹痛。外界空气从通气管下端进入瓶内,可减少空气与奶液的接触时间,从而降低奶液中维生素的流失。


图I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分解视图。图2为图I的A部局部放大视图。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空气引入件的主视图。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空气引入件的俯视图。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弹性塞阀的剖视图。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弹性塞阀的俯视图。图7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分解视图。图8为图2的A部局部放大视图。图9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奶嘴的剖视图。图10为本发明第二实施空气引入件的剖视图。图11为本发明第二实施空气引入件的俯视图。图1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通气管的主视图。图1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弹性塞阀的剖视图。图14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分解视图。图1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奶嘴的剖视图。图1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奶嘴的俯视图。图1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空气引入件的剖视图。图18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分解视图。
图19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导液盖的剖视图。图20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导液盖的俯视图。图21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弹性压盖的主视图。图22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弹性压盖的俯视图。瓶身11、21、31、41瓶颈 111、211、411
上液位线112顶盖12、22、32、42
侧边部分121奶嘴13、23、33、43 固定部 131、231、331通气装置 14、24、34、44
空气引入件 141、241、341、441 通气管 142、242、342、442 弹性塞阀143、243、343、443环形支承座1411
空气通道1412、2412、3411、4463环形定位圈1413 导气凹槽1414、2416、4465上空气通道1415
下空气通道1416、4466肋板1417
环形凸缘1421、2422内塞1431、2431
环形密封圈1432、2432环形凹槽1433、2433
第一凹槽 1434、2434凸环圈 1435、2435
第三凹槽1436拉柄1437、4467
第一凸环圈232第二凸环圈233
延伸环2411、4453环形边缘2413、4462
环形导气槽2414、3412导气通孔2415、3413
开放式通气孔2421单向进气阀332
导气槽333活瓣3321
导液盖445透盖4451
第一通孔4452弹性压盖446
导液板4461第二通孔4464。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描述。图I至图6示出了依据本发明所披露的第一实施例的奶瓶。如图I所示,本发明奶瓶包括
瓶身11,所述瓶身11具有一个开放的瓶颈111和围绕开放瓶颈111外侧的螺纹,瓶身11上设有上液位线112 ;
顶盖12,所述顶盖12具有一个带有螺纹的侧边部分121,带螺纹的侧边部分121能够将顶盖12与瓶身11相固定,或者将顶盖12与瓶身11松开;
奶嘴13,所述奶嘴13具有径向延伸的固定部131,固定部131位于顶盖12与瓶颈111之间;
通气装置14,所述通气装置14安装于奶嘴13与瓶颈111之间;所述通气装置14包括空气引入件141、通气管142以及弹性塞阀143 ;通气管142安装于空气引入件141下端,弹性塞阀143安装于通气管142下端。所述空气引入件141如图3至图4所示,空气引入件141包括环形支承座1411、空气通道1412、环形定位圈1413。所述环形支承座1411外径与瓶颈111外径相等,环形支承座1411安装于瓶颈111上端。所述空气通道1412包括上空气通道1415以及下空气通道1416。上空气通道1415贯穿于环形支承座1411外壁。下空气通道1416安装在上空气通道1415中部正下方,两者相通。上空气通道1415两端通过顶盖12与瓶身11之间的螺纹间隙与外界空气相通。下空气通道1416下端与通气管142上端相连接。所述环形支承座1411于上空气通道1415外端正下方设有导气凹槽1414,所述导气凹槽1414与上空气通道1415相通。所述环形定位圈1413位于环形支承座1411下方,环形定位圈1413的外径与瓶颈111的内径相等,用于将空气引入件141定位在瓶颈111上。所述空气引入件141还包括肋板1417,所述肋板1417 —端与上空气通道1415连接,另一端与环形支承座1411内侧连接。所述空气引入件141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通气管142如图I至图2所示,通气管142下端直径大于上端直径,通气管 142上端连接在下空气通道1416中。通气管142下端外壁设有环形凸缘1421,所述环形凸缘1421外侧表面粗糙。所述通气管142可由PP、PA、PES、PPSU等材料制成。所述弹性塞阀143如图5至图6所示,弹性塞阀143包括内塞1431、环形密封圈1432。环形密封圈1432和内塞1431之间形成环形凹槽1433,内塞1431的外径与导气管下端内径相等,环形密封圈1432内径与环形凸缘1421的外径相等。所述内塞1431其下部为圆柱体,上部为环形体,内塞1431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凹槽1434,第一凹槽1434与通气管142内壁形成第一孔隙。环形凹槽1433槽底设有第三凹槽1436,第三凹槽1436与通气管142底端形成第二孔隙。第一孔隙与第二孔隙是相通的。所述内塞1431下部还设有凸环圈1435,所述弹性塞阀143安装于通气管142下端后,凸环圈1435产生形变,作用于内塞1431下部,同时内塞1431下部对通气管142下端内壁产生作用力,进而加大内塞1431与通气管142之间的摩擦力,使弹性塞阀143固定在通气管142下端。所述弹性塞阀底部还设有拉柄1437,抽动拉柄1437可容易将弹性塞阀143与通气管142分离。当奶瓶处于喂养姿态时,弹性塞阀143位于奶液液面之上,吸吮奶液后,瓶内瞬时形成负气压,环形密封圈1432在内外空气压强差的作用下,离开环形凸缘1421,外界空气通过空气引入件141的空气通道1412、通气管142、第一孔隙及第二孔隙进入瓶内。当奶瓶处于直立姿态时,环形密封圈1432在奶液压力的作用下,紧贴于通气管142下端的环形凸缘1421,瓶内奶液不能通过弹性塞阀143进入通气管142。图7至图13示出了依据本发明所披露的第二实施例的奶瓶。如图7所示,本发明奶瓶包括瓶身21、顶盖22、奶嘴23及通气装置24,其中奶嘴23安装于瓶身21与顶盖22之间,通气装置24安装于奶嘴23与瓶身21之间。所述通气装置24包括空气引入件241、通气管242、弹性塞阀243。空气引入件241下端与通气管242上端相连接,弹性塞阀243固定在通气管242的下端。本实施例中的瓶身21及顶盖22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瓶身11及顶盖12相同,在此就不再详细描述。所述奶嘴23如图9所示,奶嘴23具有一向外延伸的固定部231,奶嘴23下端边缘内侧设有第一凸环圈232,奶嘴下端边缘外侧设有第二凸环圈233。所述第二凸环圈233与固定部231之间形成定位槽,可将奶嘴23定位在顶盖22上。所述空气引入件241如图10至图11所示,空气引入件241总体为环形,包括向上的延伸环2411、空气通道2412及向外延伸的环形边缘2413。所述空气通道2412包括环形导气槽2414、导气通孔2415及导气凹槽2416。奶嘴23与通气装置24相配合时,奶嘴23的第一凸环圈232紧贴于延伸环2411内壁,可防止空气从空气引入件241进入奶嘴23中。所述环形导气槽2414位于延伸环2411的外侧,环形导气槽2414外径与瓶颈211内径相等。所述环形边缘2413位于环形导气槽2414外侧,环形边缘2413外径与瓶颈211外径相等,所述环形边缘2413安装于瓶颈211上端。通过环形导气槽2414及环形边缘2413,可将空气引入件241定位在瓶颈211上。所述导气通孔2415位于环形 导气槽2414的槽底,所述导气凹槽2416位于环形边缘2413上,导气凹槽2416 —侧与环形导气槽2414相通,另一侧与外界空气相通。所述通气管242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通气管242总体上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通气管142相同,所不相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通气管242下端设有开放式通气孔2421。所述空气引入件241与通气管242 —体成型,通气管242位于空气引入件241的导气通孔2415正下方。空气引入件241与通气管242的材料可为PP、PA、PES、PPSU等。所述弹性塞阀243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弹性塞阀243总体上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弹性塞阀143相同,所不相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环形凹槽2433的槽底没有第二凹槽,本实施例中的环形密封圈2432可将开放式通气孔2421完全覆盖着,开放式通气孔2421与环形凹槽2433槽底之间形成第二孔隙。如图8所示,第一凹槽2434与开放式通气孔2421位置相对应,即第一孔隙与第二孔隙相通。作为优选,所述内塞2431的外径小于通气管242下端内径,所述凸环圈2435最大外径等于或略大于通气管242下端内径。使得内塞2431通过弹力紧贴于通气管242下端内壁。凸环圈2435与环形凹槽2433的槽底之间存在一环形空隙,通过环形空隙,可将第一孔隙与第二孔隙连通,即不需要保证第一凹槽2434与开放式通气孔2421位置相对应。当奶瓶处于喂养姿态时,弹性塞阀243位于奶液液面之上,吸吮奶液后,瓶内瞬时形成负气压,环形密封圈2432在内外空气压强差的作用下,离开环形凸缘2422,外界空气通过空气引入件241的空气通道2412、通气管242、第一孔隙及第二孔隙进入瓶内。当奶瓶处于直立姿态时,环形密封圈2432在奶液压力的作用下,紧贴于通气管242下端的环形凸缘2422,瓶内奶液不能通过弹性塞阀243进入通气管242。图14至图17示出了依据本发明所披露的第三实施例的奶瓶。如图14所示本发明奶瓶包括瓶身31、顶盖32、奶嘴33及通气装置34,其中奶嘴33安装于瓶身31与顶盖32之间,通气装置34安装于奶嘴33与瓶身31之间。所述通气装置34包括空气引入件341、通气管342、弹性塞阀343。空气引入件341下端与通气管342上端相连接,弹性塞阀343固定在通气管342的下端。本实施例中的瓶身31、顶盖32及通气管342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对应组件相同,在此就不再详细描述。所述奶嘴33如图15至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奶嘴33总体上与第二实施例中的奶嘴33相同,所不相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奶嘴33其固定部331设有单向进气阀332、其外侧面设有导气槽333,所述单向进气阀332与导气槽333相通。所述单向进气阀332包括两活瓣3321,当奶瓶外于非使用状态时,两活瓣3321贴合在一起,可防止尘埃进入通气装置34内。所述空气引入件341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空气引入件341与第二实施例中的空气引入件214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空气通道3411由环形导气槽3412及导气通孔3413组成,即不存在导气凹槽2416。本实施例中的弹性塞阀343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弹性塞阀243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弹性塞阀343其环形密封圈内径大于环形凸缘,环形密封圈与通气管342的环形凸缘形成第一间隙。当奶瓶处于喂养姿态时,弹性塞阀343位于奶液液面之上。吸吮奶液后,瓶内瞬时形成负气压,环形密封圈在通气装置34空气及瓶内空气压强差及环形密封圈自身保持力的作用下,离开环形凸缘。通气装置34内部的空气通过第一孔隙及第二孔隙进入瓶内。这时,通气装置34内部气压低于外界气压,单向进气阀332的两活瓣3321分离,外界空气通过导气槽333、单向进气阀332进入通气装置34。通过上述过程,外界空气可进入瓶内,从而消除瓶内负压。当奶瓶处于直立姿态时,环形密封圈在奶液压力的作用下,紧贴于通气管 342下端的环形凸缘,瓶内奶液不能通过弹性塞阀343进入通气管342。图18至图22示出了依据本发明所披露的第四实施例的奶瓶。如图18所示本发明奶瓶包括瓶身41、顶盖42、奶嘴43及通气装置44,其中奶嘴43安装于瓶身41与顶盖42之间,通气装置44安装于奶嘴43与瓶身41之间。所述通气装置44包括空气引入件441、通气管442、弹性塞阀443。空气引入件441下端与通气管442上端相连接,弹性塞阀443固定在通气管442的下端。本实施例中的瓶身41、顶盖42、通气管442及弹性塞阀443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对应组件相同,在此就不再详细描述。所述空气引入件441包括导液盖445及弹性压盖446。所述导液盖445如图19至图20所示,导液盖445包括透盖4451及延伸环4453。所述透盖4451的外径与瓶颈411的外径相等,透盖4451上设有第一通孔4452,所述延伸环4453设在第一通孔4452的下方,且延伸环4453上端与透盖4451相连接。所述弹性压盖446如图21至图22所示,弹性压盖446包括导液板4461、环形边缘4462、空气通道4463。所述环形边缘4462设在导液板4461的周缘,环形边缘4462的外径与瓶颈411外径相等,所述环形边缘4462安装于瓶颈411上端。导液板4461的外径与瓶颈411内径相等。所述空气通道4463包括导气凹槽4465及下空气通道4466。所述导气凹槽4465设在导液板4461上,其一端与环形边缘4462外侧相通,另一端与下空气通道4466相通。所述下空气通道4466设在导液板4461下方。所述通气管442上端与下空气通道4466相连接。所述导液板4461设有第二通孔4464。弹性压盖446与导液盖445相配合后,导液板4461上表面与透盖4451下表面紧密贴合,延伸环4453紧贴于第二通孔4464内侧,透盖4451下表面与导液板4461上表面贴合,导气凹槽4465与导液板4461形成第一空气通道。当奶瓶处于喂养姿态,液体能通过延伸环4453流到奶嘴43。所述导液板4461下端还设有拉柄4467,抽动拉柄4467,可容易将导液盖445与弹性压盖446分尚开。当奶瓶处于喂养姿态时,弹性塞阀443位于奶液液面之上。吸吮奶液后,瓶内瞬时形成负气压,环形密封圈在内外空气压强差的作用下,离开环形凸缘,外界空气通过第一空气通道、下通气通道、通气管442、第一孔隙及第二孔隙进入瓶内。当奶瓶处于直立姿态时,环形密封圈在奶液压力的作用下,紧贴于通气管442下端的环形凸缘,瓶内奶液不能通过弹性塞阀443进入通气管442。本发明奶瓶处于喂养姿态时,外界空气可进入瓶内,从而消除瓶内负压。液体能连续地从奶嘴自己地流出,令使用本发明奶瓶吸奶的婴儿不易吞咽下空气并发展成腹痛。外界空气从通气管下端进入瓶内,可减少空气与奶液的接触时间,从而降低奶液中维生素的流失。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 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奶瓶,其特征在于包括 瓶身,具有一瓶颈; 顶盖,安装于瓶身; 奶嘴,所述奶嘴具有径向延伸的固定部,固定部位于顶盖与瓶颈之间; 通气装置,所述通气装置安装于奶嘴与瓶颈之间;所述通气装置包括空气引入件、通气管以及弹性塞阀;所述空气引入件包括空气通道,空气通道一端与通气管相通,另一端与外界空气相通,通气管安装于空气引入件的下端;弹性塞阀包括内塞、环形密封圈,环形密封圈和内塞之间形成环形凹槽,通气管的下端卡持于环形凹槽内,环形密封圈的直径大于内塞的直径;所述通气管下端与弹性塞阀之间存在导气通道;奶瓶处于直立姿态时,环形密封圈紧贴于通气管外侧;奶瓶处于喂养姿态时,环形密封圈离开通气管外侧,瓶外空气通过空气通道、通气管以及导气通道进入瓶内。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奶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塞为圆柱体、圆柱体与环形体的结合体,内塞的外直径等于或大于通气管下端内径。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奶瓶,其特征在于在内塞外壁与通气管内壁之间具有第一孔隙,在环形凹槽槽底与通气管底端之间具有第二孔隙,所述导气通道由第一孔隙与第二孔隙组成,第一孔隙与第二孔隙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奶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隙由内塞外壁的第一凹槽与通气管内壁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奶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孔隙由环形凹槽槽底的第三凹槽与通气管底端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奶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密封圈内壁或通气管下端外壁的表面是粗糙的。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奶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引入件还包括环形支承座,所述环形支承座外径大于或等于瓶颈外径,环形支承座安装于瓶颈上端;所述空气通道包括上空气通道及下空气通道;上空气通道贯穿于环形支承座外壁,下空气通道安装在上空气通道中部正下方,两者相通,所述下空气通道与所述通气管上端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奶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引入件还包括延伸环及环形边缘;所述空气通道包括环形导气槽、导气通孔及导气凹槽;所述环形导气槽位于延伸环的外侧;所述环形边缘位于环形导气槽外侧,环形边缘外径大于或等于瓶颈外径,所述环形边缘安装于瓶颈上端;所述导气通孔位于环形导气槽的槽底,导气通孔与所述通气管上端相连通;所述导气凹槽位于环形边缘上,导气凹槽一侧与环形导气槽相通,另一侧与外界空气相通。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奶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奶嘴固定部设有单向进气阀,其外侧面设有导气槽,单向进气阀与导气槽相通;所述空气引入件还包括延伸环及环形边缘;所述空气通道包括环形导气槽及导气通孔;所述环形导气槽位于延伸环的外侧;所述环形边缘位于环形导气槽外侧,所述导气通孔与导气管上端相连接,所述环形边缘外径大于或等于瓶颈外径,所述环形边缘安装于瓶颈上端;所述导气通孔位于环形导气槽的槽底。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奶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引入件包括导液盖及弹性压盖;所述导液盖包括透盖及延伸环,所述透盖的外径与瓶颈的外径相等,透盖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延伸环设在第一通孔的下方,且延伸环上端与透盖相连接;所述弹性压盖包括导液板、环形边缘及空气通道,所述导液板安装于透盖下方,两者紧密贴合,所述环形边缘设在 导液板的周缘,所述环形边缘外径大于或等于瓶颈外径,所述环形边缘安装于瓶颈上端,所述空气通道包括导气凹槽及下空气通道,所述导气凹槽设在导液板上,其一端与环形边缘外侧相通,另一端与下空气通道相通,所述下空气通道设在导液板下方,所述下空气道与所述通气管上端相连通。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奶瓶,包括瓶身、顶盖,奶嘴及通气装置。奶嘴安装于顶盖与瓶颈之间,通气装置安装于奶嘴与瓶颈之间。所述通气装置包括空气引入件、通气管以及弹性塞阀,通气管上端与空气引入件连接,弹性塞阀安装在通气管下端。当奶瓶处于喂养姿态时,弹性塞阀处于瓶内液体液面之上,吸吮液体,弹性塞阀的环形密封圈离开通气管外壁,外界空气由通气装置进入瓶内,从而消除瓶内负气压。外界空气由通气管下端进入瓶内,可减少空气与奶液的接触时间,从而降低奶液中维生素的流失。
文档编号A61J9/04GK102716041SQ20121023276
公开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6日
发明者庞永国 申请人:庞永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