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9122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草药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的中药。
背景技术
乳腺增生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乳腺增生病是妇女常见的乳腺病之一,是乳腺导管和中小乳管进行性退性病变,其症状为单侧或两侧乳房发生多个大小不同的圆形质韧的结节,给病人带来疼痛、肿胀等痛苦。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及年轻化的趋势,占育龄妇女的30% 35%。由于其本身具有癌变倾向和同时夹有早期恶性肿瘤的可能,又被认为是乳腺癌前期疾病,恶变率高达20%,严重威胁着妇女的身心健康。对该病的防治已引起世界性的关注。因此,积极治疗乳腺增生病,对预防乳腺病恶变和降低乳腺癌发病率是很有必要的。目前乳腺增生的治疗有手术疗法,一般不易被患者接受。治疗乳腺增生的药物有多种,常用的西药有抗激素类药物三苯氧胺、雄性激素类药物丙睾或甲基睾丸素以及催乳素药物,这些药物虽有一定的疗效,但服用周期长,易复发,极易造成医源性损伤,副作用较大,不宜长期服用。中医多以养血柔肝、理气止痛、软坚散结、补肾调冲药物组成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但大多存在针对性不强,疗效不够确切,治疗周期长,服用不方便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治疗乳腺增生病存在着副作用大、治标不治本的不足,提供一种配制简便、药源广、疗效好,成本低,无毒副作用小的治疗乳腺增生的中药。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组成当归log、川芎12g、生地黄12g、赤芍12g、白芍12g、柴胡10g、郁金12g、青皮10g、王不留行10g、橘叶10g、天门冬10g、瓜萎12g、川楝子10g、三棱10g、获茶6g、香附10g、蒲公英20g。祖国医学认为,乳腺增生属中医“乳岩”、“乳房结核”范畴,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与湿热、肝郁、元气不足有关,湿热内生,肝气郁结和元气不足是本病的主要原因。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中,其原料药物当归性温,味甘、辛;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的功效。生地黄甘苦,凉;入心、肝、肾经;具有清热生津滋阴,养血的功效。赤芍苦,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白芍苦酸,凉;入肝、脾经;具有通顺血脉、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的功效。柴胡苦,微寒,归肝经、胆经;具有疏散退热、升阳舒肝的功效。郁金味辛、苦,性寒;归肝、心、肺经;具有行气化瘀、清心解郁、利胆退黄的功效。青皮苦辛、温。入肝、胆、胃经;具有疏肝破气、消积化滞的功效;用于胸肋脘胀痛,乳痈、疝痛,食积气滞。王不留行苦,平;归肝,胃经。具有活血通经,下乳消痈,利尿通淋功效。主治血瘀经闭,痛经,难产;产后乳汁不下,乳痈肿痛;热淋,血淋,石淋。橘叶苦,平;归肝、胃经;具有疏肝,行气,化痰,消肿毒的功效。天门冬性寒,味甘,微苦;归肺、肾经;具有养阴清热,润肺滋肾的功效。瓜萎甘苦,寒;入肺、胃、大肠经;具有清热涤痰、润肺祛痰、利气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的功效。川楝子性寒,味苦;入肝经;具有疏泄肝热,行气止痛,有除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的功效。三棱味苦,性平;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经、肺经、脾经、肾经;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效。香附味辛微苦甘,性平;入肝、三焦经;具有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的功效。蒲公英味甘,微苦,性寒;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本发明原料药物的功能疏肝补肾,行气止痛、活血祛瘀、软坚散结,养阴清热,润肺滋肾。以理气、活血、止痛、软坚、散结、调补冲任立法,标本兼治,对缓解乳房疼痛、缩小乳房肿块有明显疗效。本发明遵循中医的处方用药原则,水煎服用,每日一剂。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是在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精选药物组方,具有消除乳腺肿块、增强抵抗力,经临床验证治愈率较高,且配制简便,药源广,成本低,疗效好、见效快,安全可靠。经临床验证,治疗患者75例,有效率达94. 7%。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I :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的中药,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组成当归IOgJII芎12g、生地黄12g、赤芍12g、白芍12g、柴胡10g、郁金12g、青皮10g、王不留行10g、橘叶10g、天门冬10g、瓜萎12g、川楝子10g、三棱10g、获茶6g、香附10g、蒲公英20g。制备及服用方法将原料混合入砂锅内,加水泡透;先武火煎沸,再以文火煎半小时,滤出药液约150ml,药渣内加水再煎半小时,再滤出药液约150ml。两次药液混合,早晚服用。十天为一疗程。本发明针对乳腺增生病的成因始于肝气郁结,形成于气滞血瘀痰阻,与冲任失调密切相关,诱因为七情所伤或为月事将行,本发明主要功效为活血化淤止痛为君,调理冲任散结为辅,疏肝解郁、理气散结,以条达肝胆之经脉引诸药直达病所而行使之能。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的中药临床疗效总结一、一般资料本发明中药应用于临床多年来,治疗75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 50岁;病程2个月 3年,单侧乳房发病21例,双侧乳房发病54例。所治患者均以乳房胀痛为主症来就诊,多数随月经周期变化而出现经前乳房胀痛,经后逐渐减弱或消失;患者每遇生气而疼痛加重。触诊大部分患者在疼痛部位摸到增生的乳腺组织(肿块)。二、诊断标准患者自觉一侧或两侧乳房胀痛,疼痛部位可摸到颗粒状、条索状肿块,表面光滑,与皮肤不粘连。经前期疼痛加重,经后减弱或消失,或伴有心烦易怒,嗳气,善太息等症状。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乳腺增生病的诊断标准1)单侧或双侧乳腺出现疼痛,多数具有周期性,发作与月经周期有关,月经前几天疼痛加重,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2)体检发现一侧或双侧乳腺腺体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肿块呈颗粒状,大小不一,质韧而不硬,增厚区与周围正常乳腺组织分界不清;3)本病病程较长,发展缓慢,好发于中年妇女;4)少数患者可合并有乳头溢液,为浆液性或浆血性,如有上述两条以上者,可确认为本病。必要时利用钥靶X线、B超、热象图等辅助检测手段,或行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及局部活组织病理检查,以排除乳腺癌、乳腺纤维瘤等其它良、恶性疾病。三、治疗标准临床治愈疼痛及肿块均消失,乳头无溢液且维持6个月者;
显效疼痛消失,增厚的肿块软化并散开,肿块缩小大于50%者;有效疼痛明显缓解,肿块变软,肿块缩小小于50%者;无效疼痛无缓解,肿块大小、质地无改变。四、治疗方法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水煎服用,每日一剂,用凉水浸泡一小时,第一遍煮沸后再文火煎30分钟,剩余约150ml药液滤出,第二遍再加入热水煮沸后再文火煎30分钟,滤出药液约150ml,两遍混合,早晚各温服150ml。月经期不服药,以免致经量增多。服药十天为一疗程。孕妇忌服。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寒凉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五、治疗效果治疗前以乳房肿块、乳房疼痛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本发明在缓解乳房疼痛、缩小乳房肿块方面均有显著效果,轻者服药一疗程即明显好转,两个疗程即愈。重者服药两个疗程明显好转,三个疗程即痊愈。治疗75例,临床治愈46例(61. 3% ),显效8例(10. 7% ),有效17例(22. 7% ),无效4例(5.3%),总有效率94. 7 %。六、典型病例I、魏某,女,32岁。两侧乳房胀痛I年。每遇情志不遂或月经前期胀痛加重,伴心烦易怒。查体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双侧乳腺均可触及条索状肿物,表面光滑,推之可移。诊为乳腺增生,本发明汤药服用十剂后,自觉胀痛明显减轻,继服十剂,诸症消失,随访至今再未复发。2、肖某,女,38岁。两侧乳房有肿块3年。平时无明显不适感,每于月经来潮前一周即开始出现乳房胀痛,伴有心烦易怒,经行腹痛,血色紫暗挟块。月经干净后疼痛消失。查体见双侧乳房均可摸到桃核大小多个肿块,舌暗红,苔白,脉弦涩,诊为乳腺增生,本发明汤药服用一疗程疼痛减轻,两个疗程后诸症消失,随访至今再未复发。3、董某,女,38岁。两年来经前乳房疼痛,近日发现左侧乳房有个肿块,去医院检查诊断为乳腺增生,服用该种治疗乳腺增生的中药两疗程,乳房肿块基本消失,继续服药一个疗程后,症状消失,乳房肿块消失。4、王女士,32岁。妇科检查时查出左乳有包块,边界不清,压痛明显。诊断为乳腺增生,采用该种治疗乳腺增生的中药治疗一个月后,左乳肿块变小,继续服药一个月,B超检查肿块消失,I年内随访未复发。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组成当归log、川弯12g、生地黄12g、赤芍12g、白芍12g、柴胡10g、郁金12g、青皮10g、王不留行10g、橘叶10g、天门冬10g、瓜萎12g、川楝子10g、三棱10g、获茶6g、香附10g、蒲公英20g。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的中药,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组成当归10g、川芎12g、生地黄12g、赤芍12g、白芍12g、柴胡10g、郁金12g、青皮10g、王不留行10g、橘叶10g、天门冬10g、瓜蒌12g、川楝子10g、三棱10g、茯苓6g、香附10g、蒲公英20g。本发明中药能消除乳腺肿块、增强抵抗力,服用方便、易于吸收、见效快、疗效好、价格低,经临床应用观察治疗患者75例,有效率达94.7%。
文档编号A61P15/14GK102908603SQ20121044365
公开日2013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30日
发明者王凤, 王芳, 江和训, 李健, 邵正荣, 于红霞, 刘晓云 申请人:王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