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安全溶药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注射器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用于溶药的注射器。
背景技术:
在进行配药时,医护人员先将溶药针的针座与外套前端的锥头相连,然后将医用溶剂从药瓶出抽出、注入待溶解的固体药剂中,经溶解处理后,再将混合溶液从原装有固体药剂瓶中抽出,然后注入药瓶中。在以上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一手握持药瓶、一手握持注射器多次反复地将溶药针刺向药瓶,极易造成医护人员伤及自已的现象,另外,在对注射器进行回收处理过程中,由于完全暴露于溶药针前端的注射器针尖会穿破收集容器而伤及处理人员,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有效保护医护人员和药针回收处理人员的安全溶药针。本发明包括溶药针,在溶药针后端连接针座,其特征在于在溶药针外围的针座前端连体设置底座,在底座上连体设置外护套,所述溶药针的针尖前端布置在所述外护套内,所述外护套包括至少两瓣断面呈弧形的片材,所述各瓣断面呈弧形的片材的一端分别连接在底座上,相邻的断面呈弧形的片材之间设置间隙。由于本发明设有外护套,在医护人员对药瓶进行刺入时,外护套的各瓣片材可同时罩住药瓶,而不会使针尖误刺向医护人员持药瓶的手,对医护人员形成了极为有效的保护。又由于溶药针的针尖前 端布置在外护套内,当进行回收处理时,针尖不是直接暴露于溶药针前端,而是由护套进行了外围保护,故而不会形成针尖穿破收集容器而伤及处理人员的现象发生。由于配药操作需要适用于各种口径大小不一的药瓶,当采用较大口径的外护套对于较小口径药瓶时,由于两者差异较大,医护人员需要认真地注视,以使针尖对准药瓶,这就使得以上设计还不够完善。因此,本发明还在所述溶药针与外护套之间的底座上连体设置内护套,所述内护套包括至少两瓣片材,所述各片材的一端分别连接在底座上,相邻片材之间设置间隙。从设计上看,内护套的口径肯定小于外护套,形成具有不同口径的两层护套,当采用较小口径的内护套对于较小口径药瓶时,自然地,小口径药瓶就被内护套稳定地罩住,方便了医护操作。为了使以上具有内护套的安全溶药针方便地用于较大口径的药瓶,所述内护套的片材瓣数与所述外护套的断面呈弧形的片材瓣数相同,且各内护套的片材相应地布置在各外护套的断面呈弧形的片材内侧,在各外护套的断面呈弧形的片材上分别开设可让内护套的片材前部发生径向伸出的侧窗。当将具有内护套的安全溶药针对准较大口径的药瓶时,内护套的各瓣片材先被药瓶前端推开向外侧,内护套的片材前部伸出的各相应的侧侧窗,以使外面一层外护套顺利地罩住药瓶口部。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轴向剖示图。图3为图1的右视图。如图1、2、3所示,本发明设有通常溶药针具有的溶药针I,在溶药针I后端连接针座2。在溶药针I外围的针座2前端连体设置圆片状底座3,在底座3上连体设置由三瓣断面呈弧形的片材4·-1、4-2和4-3组成的外护套,各瓣片材4-1、4-2和4_3的一端分别连接在底座3上,相邻的片材4-1、4-2和4-3之间设置间隙。溶药针I的针尖前端布置在外护套内。在溶药针I与外护套的片材4-1、4-2和4-3之间的底座3上连体由三瓣片材5_1、5-2和5-3组成的内护套,各瓣片材5-1、5-2和5_3的一端分别连接在底座3上,且各瓣片材5_1、5_2和5-3 —对一地对应布置于片材4_1、4_2和4_3的内侧,相邻的片材5_1、5_2和5-3之间设置间隙。在各片材4-1、4-2和4-3上分别开设可让内护套的片材5_1、5_2和5_3前部发生径向伸出的侧窗4_4、4_5和4_6。
权利要求
1.安全溶药针,包括溶药针,在溶药针后端连接针座,其特征在于在溶药针外围的针座前端连体设置底座,在底座上连体设置外护套,所述溶药针的针尖前端布置在所述外护套内,所述外护套包括至少两瓣断面呈弧形的片材,所述各瓣断面呈弧形的片材的一端分别连接在底座上,相邻的断面呈弧形的片材之间设置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安全溶药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溶药针与外护套之间的底座上连体设置内护套,所述内护套包括至少两瓣片材,所述各片材的一端分别连接在底座上,相邻片材之间设置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安全溶药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护套的片材瓣数与所述外护套的断面呈弧形的片材瓣数相同,且各内护套的片材相应地布置在各外护套的断面呈弧形的片材内侧,在各外护套的断面呈弧形的片材上分别开设可让内护套的片材前部发生径向伸出的侧窗。
全文摘要
安全溶药针,涉及医疗注射器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用于溶药的注射器。在溶药针外围的针座前端连体设置底座,在底座上连体设置外护套,所述溶药针的针尖前端布置在所述外护套内,所述外护套包括至少两瓣断面呈弧形的片材,所述各瓣断面呈弧形的片材的一端分别连接在底座上,相邻的断面呈弧形的片材之间设置间隙。本发明在医护人员对药瓶进行刺入时,外护套的各瓣片材可同时罩住药瓶,而不会使针尖误刺向医护人员持药瓶的手,对医护人员形成了极为有效的保护。当进行回收处理时,针尖不是直接暴露于溶药针前端,而是由护套进行了外围保护,故而不会形成针尖穿破收集容器而伤及处理人员的现象发生。
文档编号A61J1/05GK103027841SQ20121052850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1日
发明者周怡林 申请人:周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