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23769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有来源于植物、动物或矿物组份的医用配制品,特别涉及一种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脑供血不足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出现慢性的广泛的供血不足,引发脑部缺血缺氧而出现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临床表现的疾病。其症状如,运动神经功能失灵,由于脑供血不足使掌管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的表现如突然嘴歪,流口涎,说话困难,吐字不清,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持物跌落,走路不稳或突然跌跤,有的出现肢体痉挛或跳动。感觉功能障碍,由于脑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部的分析区域,感觉器以及感觉神经纤维,常表现为面麻、舌麻、唇麻以及一侧肢体发麻或异物感;有的人视物不清,甚至突然一时性失明;不少人有突然眩晕感;有的肢体自发性疼痛;还有的突然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精神意识异常,总是想睡,整天昏昏沉沉地睡,不是过度疲劳所致,而是脑供血不足的先兆征象。也有的人表现为失眠,有的人性格有些变化,如孤癖、沉默寡言或表情淡漠,有的为多语急躁;有的可以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或智力衰退,甚至丧失了正常的判断力。脑供血不足的最共性的病症为眩晕,《医宗金鉴·内治杂证法·眩晕》“伤损之症,头目眩晕,有因服克伐之剂太过,中气受伤,以致眩晕者。”中医论脑供血不足之病机,一般因风、火、虚、痰、瘀而大脑这个精明之府失养而致。通常的治疗方法为抗血小板药物首选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地阻止血小板凝聚成块,对血液循环有好处,有利于脑部的血液供应。抗凝血药物抗凝血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相同,都可以使血液畅通,增加脑部血液供应,降低脑缺血的发作。或手术治疗如颈动脉有严重狭窄(超过70% )。中药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药物来源广泛,成本较低,毒副作用小,从调理人体机能出发,以治本为宜,其在调理人体脏腑机能上具有其他药物无法比拟的优点,故,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健脾化痰,补肾填精,养脑通络、活血祛淤的一种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健脾化痰,补肾填精,养脑通络、活血祛淤的一种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中药组合物,其中,按照重量单位配置各组分如下半夏5-15g,丹参 10-20g,川穹 10_20g,当归 5_15g、生地 5_15g,枳壳 6_12g、柴胡6-12g,茯苓5-15g、天冬6-12g,杜仲6_12g,钩藤5_15g,石决明5_15g,生牡蛎10_20g,代赭石 10-20g,松针 10-20g,葛根 6-12g,炙甘草 6-12g。或者,按照重量单位配置各组分如下
半夏5-10g,丹参 10-15g,川穹 10_15g,当归 5_10g、生地 5_10g,枳壳 6_10g、柴胡6-10g,茯苓5-10g、天冬6-10g,杜仲6-10g,钩藤5_10g,石决明5_10g,生牡蛎10_15g,代赭石 10-15g,松针 10-15g,葛根 6-10g,炎甘草 6-10g。或者,按照重量单位配置各组分如下半夏10-15g,丹参 15-20g,川穹 15_20g,当归 10_15g、生地 10_15g,枳壳 10_12g、柴胡10-12g,茯苓10-15g、天冬10-12g,杜仲10_12g,钩藤10_15g,石决明10_15g,生牡蛎15-20g,代赭石 15-20g,松针 15-20g,葛根 10_12g,炙甘草 10_12g。或者,按照重量单位配置各组分如下半夏8-12g,丹参 12-16g,川穹 12_16g,当归 8_12g、生地 8_12g,枳壳 7_9g、柴胡7_9g,茯苓8-12g、天冬7-9g,杜仲7-9g,钩藤8_12g,石决明8_12g,生牡蛎12_16g,代赭石12-16g,松针 12-16g,葛根 7-9g,炙甘草 7_9g。 所述中药组合物剂型为草药汤剂、散剂、蜜炼丸剂、水合丸剂,片剂、胶囊、口服液、颗粒剂、胶剂或糖浆剂。为更好的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中药组合物的制造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骤粉碎的步骤将各组份按配比混合,投入粉碎机粉碎成细粉,粒度为80 110目;混合的步骤将上述步骤所得细粉投入混合搅拌机充分混匀;加热的步骤将混匀后的细粉在60 85°C下加热20 40分钟;包装的步骤将加热后的细粉冷却后,用小瓶或包装盒分装,每6 12g为一袋或
一盒分装。所述60 85°C下加热20 40分钟的步骤连续重复两次,用于进一步间歇低温灭菌;所述中药方剂的散剂的服用方法为每天早、晚各服一次,每次服5 10g,每十天为一疗程。本发明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中药组合物、其优点为,健脾化痰,补肾填精,养脑通络、活血祛淤,化瘀通络口服安全性高,用于治疗脑供血不足效果好,疗效稳定,方法简单,病人治疗无痛苦,治疗费用低,易于推广,有效率87.6%,良好率92.8%。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配方如下按照重量单位配置各组分如下半夏5-15g,丹参 10-20g,川穹 10_20g,当归 5_15g、生地 5_15g,枳壳 6_12g、柴胡6-12g,茯苓5-15g、天冬6-12g,杜仲6_12g,钩藤5_15g,石决明5_15g,生牡蛎10_20g,代赭石 10-20g,松针 10-20g,葛根 6-12g,炙甘草 6-12g。或者,按照重量单位配置各组分如下半夏5-10g,丹参 10_15g,川穹 10_15g,当归 5_10g、生地 5_10g,枳壳 6_10g、柴胡6-10g,茯苓5-10g、天冬6-10g,杜仲6-10g,钩藤5_10g,石决明5_10g,生牡蛎10_15g,代赭石 10-15g,松针 10-15g,葛根 6-10g,炎甘草 6-10g。或者,按照重量单位配置各组分如下半夏10-15g,丹参 15-20g,川穹 15_20g,当归 10_15g、生地 10_15g,枳壳 10_12g、柴胡10-12g,茯苓10-15g、天冬10-12g,杜仲10_12g,钩藤10_15g,石决明10_15g,生牡蛎15-20g,代赭石 15-20g,松针 15-20g,葛根 10_12g,炙甘草 10_12g。或者,按照重量单位配置各组分如下半夏8-12g,丹参 12-16g,川穹 12_16g,当归 8_12g、生地 8_12g,枳壳 7_9g、柴胡7_9g,茯苓8-12g、天冬7-9g,杜仲7-9g,钩藤8_12g,石决明8_12g,生牡蛎12_16g,代赭石12-16g,松针 12-16g,葛根 7-9g,炙甘草 7_9g。所述中药组合物剂型为草药汤剂、散剂、蜜炼丸剂、水合丸剂,片剂、胶囊、口服液、颗粒剂、胶剂或糖浆剂。为更好的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还 公开了一种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中药组合物的制造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骤粉碎的步骤将各组份按配比混合,投入粉碎机粉碎成细粉,粒度为80 110目;混合的步骤将上述步骤所得细粉投入混合搅拌机充分混匀;加热的步骤将混匀后的细粉在60 85°C下加热20 40分钟;包装的步骤将加热后的细粉冷却后,用小瓶或包装盒分装,每6 12g为一袋或
一盒分装。所述60 85°C下加热20 40分钟的步骤连续重复两次,用于进一步间歇低温灭菌;所述中药方剂的散剂的服用方法为每天早、晚各服一次,每次服5 10g,每十天为一疗程。具体例子1,章女士,49岁,头痛头晕,四肢无力,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手心脚心发烫,使用如下方剂半夏5g,丹参IOg,川穹IOg,当归5g、生地5g,积壳6g、柴胡6g,获茶5g、天冬6g,杜仲6g,钩藤5g,石决明5g,生牡贩IOg,代赭石IOg,松针IOg,葛根6g,炎甘草6g。将上述组分按照制备方法制成粉剂服用,每天早、晚各服一次,每次服5g,每十天为一疗程,三个疗程后,头痛头晕,四肢无力症状消失,睡眠状况好转,继续服用两个疗程后停药,三个月后追访,未再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具体例子2,刘先生,47岁,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服用如下方剂半夏15g,丹参20g,川穹20g,当归15g、生地15g,枳壳12g、柴胡12g,茯苓15g、天冬12g,杜仲12g,钩藤15g,石决明15g,生牡蛎20g,代赭石20g,松针20g,葛根12g,炙甘草12g。将上述组分按照制备方法制成粉剂服用,每天早、晚各服一次,每次服10g,每十天为一疗程,四个疗程后,眩晕、目赤、四肢麻木症状消失,继续服用两个疗程后停药,三个月后追访,未再有初始症状出现。具体例子3,张先生,54岁,眩晕伴头重昏蒙,胸闷乏力,纳呆,或时吐痰涎,苔浊腻,脉滑。使用如下方剂半夏8g,丹参12g,川穹12g,当归8g、生地8g,积壳7g、柴胡7g,获茶8g、天冬Ig,杜仲7g,钩藤8g,石决明8g,生牡贩12g,代赭石12g,松针12g,葛根7g,炙甘草7g。将上述组分按照制备方法制成粉剂服用,每天早、晚各服一次,每次服Sg,每十天为一疗程,五个疗程后,眩晕,头昏,胸闷症状消失,继续服用两个疗程停药,三个月后追访,未再出现初始症状。具体例子4,黄女士,61岁,眩晕伴头痛,痛有定处,心悸烦闷,疲倦乏力,唇舌紫暗或舌有淤斑,脉弦涩或细涩,服用如下方剂半夏12g,丹参16g,川穹16g,当归12g、生地12g,枳壳9g、柴胡9g,茯苓12g、天冬9g,杜仲9g,钩藤12g,石决明12g,生牡贩16g,代赭石16g,松针16g,葛根9g,炎甘草9g。将上述组分按照制备方法制成粉剂服用,每天早、晚各服一次,每次服10g,每十天为一疗程,四个疗程后,眩晕,头痛,心悸,疲倦等症状消失,继续服用两个疗程停药,三个月后追访,未再出现初始症状。在本发明药物治疗的122例脑供血不足患者中,男性72例,女性50例;发病年龄32岁至77岁之间,其中以38岁至65岁最多见,约占73% ;本发明健脾化痰,补肾填精,养 脑通络、活血祛淤,化瘀通络口服安全性高,用于治疗脑供血不足效果好,疗效稳定,方法简单,病人治疗无痛苦,治疗费用低,易于推广,有效率87. 6%,良好率92. 8%。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中药组合物,其特横在于,按照重量单位配置各组分如下半夏5-15g,丹参10-20g,川穹10-20g,当归5_15g、生地5_15g,枳壳6_12g、柴胡6-12g,茯苓5-15g、天冬6-12g,杜仲6_12g,钩藤5_15g,石决明5_15g,生牡蛎10_20g,代赭石 10-20g,松针 10-20g,葛根 6-12g,炙甘草 6-12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中药组合物,其特横在于,按照重量单位配置各组分如下半夏5-10g,丹参10-15g,川穹10-15g,当归5_10g、生地5_10g,枳壳6_10g、柴胡6-10g,茯苓5-10g、天冬6-10g,杜仲6-10g,钩藤5_10g,石决明5_10g,生牡蛎10_15g,代赭石 10-15g,松针 10-15g,葛根 6-10g,炎甘草 6-10g。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中药组合物,其特横在于,按照重量单位配置各组分如下半夏 10-15g,丹参 15-20g,川穹 15-20g,当归 10_15g、生地 10_15g,枳壳 10_12g、柴胡10-12g,茯苓10-15g、天冬10-12g,杜仲10_12g,钩藤10_15g,石决明10_15g,生牡蛎 15-20g,代赭石 15-20g,松针 15-20g,葛根 10_12g,炙甘草 10_12g。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中药组合物,其特横在于,按照重量单位配置各组分如下半夏8-12g,丹参12-16g,川穹12-16g,当归8_12g、生地8_12g,枳壳7_9g、柴胡7_9g, 获茶8_12g、天冬7_9g,杜仲7_9g,钩藤8_12g,石决明8_12g,生牡贩12_16g,代赭石 12-16g,松针 12-16g,葛根 7-9g,炙甘草 7_9g。
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剂型为草药汤剂、散剂、蜜炼丸剂、水合丸剂,片剂、胶囊、口服液、颗粒剂、胶剂或糖浆剂。
6.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粉碎的步骤将各组份按配比混合,投入粉碎机粉碎成细粉,粒度为80 110目;混合的步骤将上述步骤所得细粉投入混合搅拌机充分混匀;加热的步骤将混匀后的细粉在60 85°C下加热20 40分钟;包装的步骤将加热后的细粉冷却后,用小瓶或包装盒分装,每6 12g为一袋或一盒分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60 85°C下加热20 40分钟的步骤连续重复两次,用于进一步间歇低温灭菌;所述中药方剂的散剂的服用方法为每天早、晚各服一次,每次服5 10g,每十天为一疗程。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中药组合物,其中,按照重量单位配置各组分如下半夏5-15g,丹参10-20g,川穹10-20g,当归5-15g、生地5-15g,枳壳6-12g、柴胡6-12g,茯苓5-15g、天冬6-12g,杜仲6-12g,钩藤5-15g,石决明5-15g,生牡蛎10-20g,代赭石10-20g,松针10-20g,葛根6-12g,炙甘草6-12g。本发明健脾化痰,补肾填精,养脑通络、活血祛淤,化瘀通络口服安全性高,用于治疗脑供血不足效果好,疗效稳定,方法简单,病人治疗无痛苦,治疗费用低,易于推广,有效率87.6%,良好率92.8%。
文档编号A61P9/10GK103007015SQ20121059643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6日
发明者刘广义, 宋金明, 王娜 申请人: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