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灸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0388阅读:40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温灸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ー种温灸筒本实用新型涉及艾灸工具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ー种温灸筒。众所周知,针灸和温灸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两种方法,能够起到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温阳补气、调理脾胃的作用,其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着比较好的疗效,对养生保健也有很好的效果。根据目前使用的情况,传统的温灸针上的艾绒,在燃烧过程中,余火的灰烬常会掉落于病人的皮肤或衣服上,造成烫伤等意外事故,非常不安全;且传统温灸针上的艾绒,毎次只能放置枣粒大小,从而燃烧时间短,即使频繁加装艾绒,局部温度増加也不明显,从而难以得到显著的温灸效果。因此,在进行针灸和温灸治疗的时候,为了使治疗效果更好,可以借助艾灸工具进行,如何能够提供ー种安全、防烫、成本低且经久耐用的艾灸工具,是目前医学领域所关注的问 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安全性高且经久耐用的温灸筒。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ー种温灸筒,包括筒体1,所述筒体I为上端敞ロ的容器结构,所述筒体I的底端开有金针孔2,所述金针孔2设有至少两个以上,所述筒体I的侧壁和底端设有隔热层3。所述筒体I上端设有筒盖4,所述筒盖4与筒体I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筒盖4上开有若干个排气孔5。所述筒体I采用耐热陶瓷或金属制成。所述筒体I的底端开有四个金针孔2。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结构新颖、简单,一方面,由于燃烧的艾绒全部存放在温灸筒内,且在温灸筒的侧壁和底端都设有隔热层,从而完全避免了温灸针上余火的灰烬掉落于病人的皮肤或衣服上,所引起的皮肤烫伤等意外事故,以及避免了被温灸筒的外壁所烫伤等意外情况发生,安全性高,使用非常可靠;另一方面,温灸的持续时间长,由于温灸筒内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存放大量的艾绒,燃烧温度较高,且燃烧时间大大延长,从而可极大的提高温灸的疗效;此外,本实用新型体积小、成本低、经久耐用,值得推广应用。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ー;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ニ ;图3是图2的俯视图;图4是图2的仰视图;[0013]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中1、筒体2、金针孔3、隔热层4、筒盖5、排气孔6、金针7、艾绒。
以下结合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作以下进ー步说明如附图I至附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筒体1,所述筒体I为上端敞ロ的容器结构,如为圆柱状,所述筒体I采用耐热陶瓷或金属制成,其中金属可以选用铝合金材料,所述筒体I的底端开有金针孔2,所述金针孔2设有至少两个以上,可以设为四个金针孔。所述筒体I的侧壁和底端设有隔热层3,从而避免了筒体与人体皮肤的直接接触,防止发生烫伤等意外事故。如附图4所示,筒体I上端还可以设有筒盖4,所述筒盖4与筒体I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筒盖4上开有若干个排气孔5。如附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筒体I内装有燃烧的艾绒7,而金针6则通过筒体I和隔热层3底端的金针孔2插入筒体I的内部,从而起到温灸作用。本实用新型中,温灸筒是接合针刺、电针和艾灸三者临床治疗手段的基础上,カロ以改进而综合运用的ー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其筒体的直径可设为5cm,筒体的高为6. 5cm,筒体底端的金针孔直径为0. 5cm。使用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在所需穴位扎上金针,然后套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温灸筒,金针穿过温灸筒底端的金针孔进入温灸筒;在温灸筒内加入艾绒,艾绒点燃后,局部可以持续加温,一般留针时间在90-120分钟。本实用新型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温灸筒,包括筒体(I),所述筒体(I)为上端敞口的容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I)的底端开有金针孔(2),所述金针孔(2)设有至少两个以上,所述筒体(I)的侧壁和底端设有隔热层(3)。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温灸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I)上端设有筒盖(4),所述筒盖(4)与筒体(I)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筒盖(4)上开有若干个排气孔(5)。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温灸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I)采用耐热陶瓷或金属制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灸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I)的底端开有四个金针孔⑵。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艾灸工具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温灸筒,包括筒体(1),所述筒体(1)为上端敞口的容器结构,所述筒体(1)的底端开有金针孔(2),所述金针孔(2)设有至少两个以上,所述筒体(1)的侧壁和底端设有隔热层(3),所述筒体(1)上端设有筒盖(4),所述筒盖(4)与筒体(1)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筒盖(4)上开有若干个排气孔(5);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结构新颖、简单,成本低,经久耐用,不仅安全性高,能够避免皮肤烫伤等意外事故,而且温灸持续时间长,大大提高了温灸的疗效。
文档编号A61H39/06GK202515986SQ20122012609
公开日2012年11月7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9日
发明者叶梅瑾 申请人:叶梅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