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器、输血器、注射器或溶药器用单向进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7965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输液器、输血器、注射器或溶药器用单向进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输液器、输液器、注射器或溶药器上所使用的进气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输液器、输血器、注射器或溶药器上都设置有进气结构,上述器具的本体上设置有进气通道,进气通道的进气端口处设置有以固定盖固定的空气过滤膜,用于保证在相应的工作过程中空气可经由空气过滤膜进入器具内。对于传统的输液器或输血器来说,当其穿刺器插入药液瓶/袋时,在液体自重作用下,液体同时充入输液通道和进气通道内,由于刚开始输液时,输液瓶/袋中液体装满, 液面与进气通道高度差约15cm 20cm,该高度差的液体自重形成的压力大于大气压,液体将充满进气通道,从而接触并渗透出空气过滤膜,虽然空气过滤膜有一定的疏水作用,但对于某些液体,仍有可能出现液体滴漏,污染病床、病房和病人,引起病人心理恐慌;二是随着输液的继续进行,输液瓶/袋中的液体逐渐减少,液面降低,输液瓶/袋内形成一定的负压,之前进气通道内受外界空气污染后的液体又会随着通道回流进药液瓶/袋内,并经输液管道输送进入人体,对病患的健康和输注安全性造成必然的负面影响,甚至引起输液反应、感染和败血症等不良反应。为了解决前述液体与空气过滤膜可能接触而遭受污染的不足,又出现了一种改进型输液或输血器,其穿刺器的进气端口处连接一段软管,软管的另一端与一个独立于穿刺器设置的进气器件连接,进气器件上设置有以固定盖固定的空气过滤膜。使用时,将软管上绕,使得软管中充入液体的液位低于空气过滤膜的位置,从而避免液体的污染。但是对于注射器或溶药器,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改进方案出现。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现有输液器、输血器、注射器或溶药器上的进气结构可能造成液体污染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避免液体与外界接触的输液器、输血器、注射器或溶药器用单向进气结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输液器、输血器、注射器或溶药器用单向进气结构,包括本体,本体上设置有进气通道,进气通道的进气端口处设置有以固定盖固定的空气过滤膜,所述进气端口与空气过滤膜之间设置有只允许空气由空气过滤膜一端向进气端口一端单向通过的进气膜片。所述进气膜片上设置有常态闭合的开口缝。所述进气膜片上设置有受压破坏的削弱槽,削弱槽的破坏压力阈值为彡lOOPa。所述削弱槽的形状为由一个共同的中心向外呈放射状散布开的放射形槽。所述进气膜片的材质为有机硅胶膜、塑料膜、聚氨脂膜或乳胶膜。所述进气膜片与空气过滤膜为面接触。[0012]所述进气膜片与空气过滤膜的接触面为平面。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液体不会接触到进气膜片外侧的空气过滤膜,从而不会受到外界的污染,保证输注安全性,结构简单,制造装配方便,成本低。

图I是现有输液器进气结构及其装配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中固定盖的主视图。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进气膜片(带开口缝)的闭合、开口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进气膜片(带削弱槽)的闭合、开口状态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输液器或输血器的单向进气结构及其装配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注射器或溶药器的单向进气结构及其装配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有软管的输液器或输血器的单向进气结构及其装配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I-本体,2-进气膜片,3-空气过滤膜,4-固定盖,5-软管,6-进气器件,10-进气通道,11-进气端口,12-注射针或溶药针,13-输液通道,21-开口缝,22-削弱槽,30-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图I、图2和图3所示,现有的输液或输血器,穿刺器设置有输液通道13和进气通道10,进气通道10连接有一段软管5,软管5的另一端与一个独立于穿刺器设置的进气器件6连接,进气器件6的进气端口一端设置有空气过滤膜3,空气过滤膜3以开有通孔30的固定盖4固定在进气器件6上,通孔30为进气孔,通常为均布的多个,固定盖4通常是与进气器件6以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有时也有以粘接、焊接或螺纹连接的方式来将固定盖4组装在进气器件6的外圆面上。使用时,将软管5上绕,使得软管5中充入液体的液位低于空气过滤膜3的位置,从而避免液体的污染。该种技术方案能够避免液体渗漏到空气过滤膜3外,但由于增加了软管5、进气器件6,进气器件6和穿刺器上要设置软管接头,成本比较高,且增加了装配工序和难度。如图4、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输液器、输血器、注射器或溶药器用单向进气结构包括本体1,本体I上设置有进气通道10,进气通道10的进气端口 11处向外依次设置有进气膜片2和空气过滤膜3,进气膜片2和空气过滤膜3以开有通孔的固定盖4固定在本体I上,进气膜片2与空气过滤膜3为面接触,进气膜片2只允许空气由空气过滤膜3 —端向进气端口 11 一端单向通过。输液时,穿刺器插入输液瓶/袋,在液体自重作用下,液体进入进气通道10内,在液体表面张力作用下,并且由于是单向进气,进气通道10内将形成一段空气柱,且在空气柱和进气膜片2的阻隔下,液体将不再接触到空气过滤膜3的膜面,更不会渗透到膜外而受外界空气的污染,保证了输注的安全性,这段空气柱所形成的压力经由进气膜片2传导至空气过滤膜3,由空气过滤膜3承受,并且固定盖4也将分担部分压力。随着输液瓶/袋中的液体不断流出,液面降低,输液瓶/袋内形成一定的负压,此时空气从空气过滤膜3—端向进气端口 11 一端通过进气膜片2单向进入进气通道10,剩余的液体仍可正常输注。本实用新型的进气结构相对于现有结构的关键区别在于增加了进气膜片2,在组装时,只须在空气过滤膜3上叠加该进气膜片2再固定,结构更简单,且对医护人员来说,略去了一个上绕软管的操作步骤,更为简便,并且这种结构也能够应用于注射器和溶药器。当然,进气膜片2的材质选择应当符合现行医疗器械领域的现行标准和要求。以上是较简洁的方案,当然,在进气膜片2和空气过滤膜3之间设置能够透气的硬质膜片作为承受进气膜片2未打开时空气柱压力的结构,也无不可,但使得结构复杂,不如直接以空气过滤膜3作为承受空气柱压力的结构。如图4所示,为实现所述的单向进气,可在所述进气膜片2上设置有常态闭合的开口缝21,开口缝21处有两层相互贴合的膜,每一层膜的本体与进气膜片2连接并留有一道开口,两道开口对称布置,两层膜常态下相互遮掩住对方的开口,在进气膜片2两侧压力相 等时,开口缝21闭合,在进气端口 11 一侧压力大于空气过滤膜3 —侧压力时,开口缝21贴紧空气过滤膜3,也保持闭合,只在进气端口 11 一侧压力小于空气过滤膜3 —侧压力时,两层膜受力变形,不能再遮蔽住开口,开口缝21才打开。如图5所示,为实现所述的单向进气,也可在所述进气膜片2上设置有受压破坏的削弱槽22,削弱槽22的破坏压力阈值为< lOOPa,大致等于输液瓶/袋内随着液体减少所能够形成的负压值,在进气膜片2两侧压力相等时,削弱槽22不会破坏,保持进气膜片2两端相互隔绝的状态,在进气端口 11 一侧压力大于空气过滤膜3 —侧压力时,由于进气膜片2与空气过滤膜3为面接触,压力由空气过滤膜3承受,削弱槽22也不会破坏,只在进气端口 11 一侧压力小于空气过滤膜3 —侧压力且进气膜片2两侧的压差达到破坏压力阈值时,削弱槽22才会被破坏而变成裂缝,使得进气膜片2两侧连通。破坏压力阈值越小越好,因此为了使得削弱槽22容易受到破坏,保证输注的顺利进行,所述削弱槽22的形状为由一个共同的中心向外呈放射状散布开的放射形槽,例如可以是十字槽。根据通常的输液瓶/袋内可能形成的负压大小,可选择所述进气膜片2的材质为有机硅胶膜、塑料膜、聚氨脂膜或乳胶膜,所述进气膜片2的本体厚度或其削弱槽22部分的厚度则可依据上述的破坏压力阈值,通过计算或试验来确定。为保证由空气过滤膜3承受由进气膜片2传递过来的压力,进气膜片2与空气过滤膜3为面接触,即接触面相互匹配。如图6、图7或图8所示,因进气膜片2较薄,优选所述进气膜片2与空气过滤膜3的接触面为平面,更容易制造。实施例一输液器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单向进气结构。如图5和图6所示,进气膜片2上设置有受压破坏的削弱槽22,输液时,穿刺器插入输液瓶/袋,在液体自重作用下,液体同时充入输液通道13和进气通道10内,压缩进气通道10内的空气,由于进气通道的截面积较小,在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一节空气柱,由于该部分空气不能外排,可形成一定的正压,进气膜片2与空气过滤膜3贴紧,压力传递至空气过滤膜3,削弱槽22不受破坏而保持闭合状态,进气通道10内的气体不能外泄,液体将不再接触到空气过滤膜3的膜面,更不会渗透到膜外而受外界空气的污染。进入输液通道13的液体没有遇到阻力,液体继续前行,形成正常的输液通道。随着输液瓶/袋中的液体不断流出,液面降低,输液瓶/袋内形成一定的负压,进气膜片2两侧产生压差,且外部气压大于内部压力,随着内外压差的不断增大,当压差达到破坏压力阈值时,削弱槽22被破坏形成裂缝,气体经空气过滤膜3后从裂缝进入进气通道10,剩余的液体仍可正常输注。应用本实用新型后,穿刺器的进气端口处可不再设置软管和进气器件,从而简化了结构,方便了制造和装配,降低了成本。如图8所示,在现有带软管5和进气器件6的输液器结构上,本实用新型也可应
用。实施例二注射器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单向进气结构。如图4和图7所示,进气膜片2上设置有常态闭合的开口缝21。在抽吸药时,瓶内的药液和气体减少,形成一定的负压,进气膜片2的开口缝21打开,空气进入瓶内,从而减小抽吸药液的拉力,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荷。反之,推注药液时,瓶内增加药液和气体,内部压力增大,进气膜片2的开口缝21闭合,药液不能渗透到瓶外。
权利要求1.输液器、输血器、注射器或溶药器用单向进气结构,包括本体(I),本体(I)上设置有进气通道(10),进气通道(10)的进气端口(11)处设置有以固定盖(4)固定的空气过滤膜(3 ),其特征是所述进气端口( 11)与空气过滤膜(3 )之间设置有只允许空气由空气过滤膜(3)—端向进气端口(11) 一端单向通过的进气膜片(2)。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输液器、输血器、注射器或溶药器用单向进气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进气膜片(2)上设置有常态闭合的开口缝(21)。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输液器、输血器、注射器或溶药器用单向进气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进气膜片(2)上设置有受压破坏的削弱槽(22),削弱槽(22)的破坏压力阈值为(IOOPa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液器、输血器、注射器或溶药器用单向进气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削弱槽(22)的形状为由一个共同的中心向外呈放射状散布开的放射形槽。
5.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输液器、输血器、注射器或溶药器用单向进气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进气膜片(2)的材质为有机硅胶膜、塑料膜、聚氨脂膜或乳胶膜。
6.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输液器、输血器、注射器或溶药器用单向进气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进气膜片(2)与空气过滤膜(3)为面接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液器、输血器、注射器或溶药器用单向进气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进气膜片(2)与空气过滤膜(3)的接触面为平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避免液体与外界接触的输液器、输血器、注射器或溶药器用单向进气结构,所述单向进气结构包括本体,本体上设置有进气通道,进气通道的进气端口处向外依次设置有进气膜片和空气过滤膜,进气膜片和空气过滤膜以开有通孔的固定盖固定在本体上,进气膜片与空气过滤膜平面接触,所述进气膜片上设置有常态闭合的开口缝或受压破坏的削弱槽,只允许空气由空气过滤膜一端向进气端口一端单向通过。本实用新型可防止液体渗漏到空气过滤膜外,从而不会受到外界的污染,保证输注安全性,结构简单,制造装配方便,成本低。
文档编号A61J1/14GK202637703SQ20122026947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8日
发明者陆盘中 申请人:陆盘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