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脑膨出绷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缓解治疗脑膨出症状的绷带,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脑膨出是一种神经外科病症,是指脑组织从颅骨缺损口向外膨出。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等病患在进行开颅手术的过程中,会发生脑肿胀需要做去骨瓣减压术,手术过后脑组织常由颅骨缺损处向外膨出。由于膨出的脑组织易受到挤压,且供血不足,使膨出的脑组织失去功能,甚至造成膨出脑组织的变性坏死,造成永久性脑损害,影响脑功能的恢复,医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不作特别处理,有些情况下会使用弹性绷带裹在病患头部,利用弹性绷带的弹性,对膨出的脑组织施加一定的压力,有助于病患的恢复。但采用弹性绷带治疗脑膨出时,由于弹性绷带的弹性较大,会使得颅内压力过大,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中国专利文献CN201039767 (申请号为200720020790. 5)公布了一种防治脑膨出的弹力帽,弹 力帽由弹力纤维编织而成,帽子的前缘设有前弹力细系带,后缘设有后弹力系带,该防治脑膨出的弹力帽体积过大,使用时会将整个头部盖住,很不美观。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松紧可调,安全可靠的脑膨出绷带。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脑膨出绷带包括围成圈包覆在脑膨出部位处的绷带主体和设于绷带主体上用以将绷带主体的两端固定在一起的固定组件。由于病患脑膨出部位上方的外径较小,下方的外径较大,为了使得脑膨出绷带与病患的头颅更加贴合,围成一个圈时更加规整,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是上述绷带主体的形状呈弧形。为方便脑膨出绷带的固定,使其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根据需要调整固定的松紧程度,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是上述固定组件为尼龙粘扣,尼龙粘扣的钩带位于绷带主体一端的正面,尼龙粘扣的绒带位于绷带主体一端的反面。本实用新型具有的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脑膨出绷带采用具有较小弹性或不具弹性的绷带主体,不会对颅内造成很大的压力,绷带通过固定组件将两端固定在一起围成圈包覆在脑膨出部位处,可有效的缓解并治疗脑膨出。固定时绷带主体的重叠部分较多则固定较紧,重叠部分较少则固定较松,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松紧调节。该绷带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I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脑膨出绷带的结构示意图。[0010]上述附图的标记如下绷带主体I,固定组件2。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本实施例的 脑膨出绷带包括围成圈包覆在脑膨出部位处的绷带主体I和设于绷带主体I上的用于将绷带主体I的两端固定在一起固定组件2。绷带主体I为医用棉质材料制成,具有较小的弹性。绷带主体I的形状呈弧形。固定组件2为尼龙粘扣,其包括尼龙粘扣的钩带和与之配套使用的尼龙粘扣的绒带,尼龙粘扣的钩带位于绷带主体I 一端的正面,尼龙粘扣的绒带位于绷带主体I一端的反面。本实施例的脑膨出绷带在使用时,将脑膨出绷带的绷带主体I围成一圈包覆在病患的脑膨出部位处,将固定组件2的尼龙粘扣的钩带固定在尼龙粘扣的绒带上,使得脑膨出绷带得以固定,固定时绷带主体I的重叠部分较多则固定较紧,重叠部分较少则固定较松,实际使用中可根据需要进行松紧调节。本实用新型的脑膨出绷带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如固定组件2也可以是医用不干月父层,等等。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这些属于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1.一种脑膨出绷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围成圈包覆在脑膨出部位处的绷带主体(I)和设于绷带主体(I)上用以将绷带主体(I)的两端固定在一起的固定组件(2)。
2.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脑膨出绷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绷带主体(I)的形状呈弧形。
3.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脑膨出绷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2)为尼龙粘扣,尼龙粘扣的钩带位于绷带主体(I) 一端的正面,尼龙粘扣的绒带位于绷带主体(I) 一端的反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脑膨出绷带,包括围成圈包覆在脑膨出部位处的绷带主体和设于绷带主体上用以将绷带主体的两端固定在一起的固定组件,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脑膨出绷带采用具有较小弹性或不具弹性的绷带主体,不会对颅内造成很大的压力,绷带通过固定组件将两端固定在一起围成圈包覆在脑膨出部位处,可有效的缓解并治疗脑膨出。固定时绷带主体的重叠部分较多则固定较紧,重叠部分较少则固定较松,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松紧调节。该绷带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文档编号A61F13/12GK202654313SQ20122028846
公开日2013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9日
发明者张煜辉, 徐舒, 王明娟 申请人:张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