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返流胃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3767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返流胃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胃管,具体是一种防返流胃管。
背景技术
现目前所有的手术病人都需要术前禁食禁饮以防止反流误吸。急诊手术各大医院临床一般都使用胃管进行胃肠减压,而现目前使用的胃管很难解决麻醉时返流误吸的问题,使许多饱胃病人在麻醉时很容易出现返流误吸而危及病人生命安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饱胃病人在麻醉时很容易出现返流误吸而危及病人生命安全的问题,提供一种安全性高的防返流胃管。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防返流胃管,包括具有胃内端和鼻翼端的胃管本体,所述胃管本体上设置有阻塞气囊,以及设置于鼻翼端并分别与阻塞气囊连通的注气口小气囊。进一步,所述阻塞气囊为两个,一个设置于胃内端,另一个设置于鼻翼端;所述注气口小气囊也为两个,一个与胃内端的阻塞气囊连通,另一个与鼻翼端的阻塞气囊连通。再进一步地,所述两个阻塞气囊之间的距离为25cm。更进一步地,所述设置于鼻翼端的阻塞气囊与鼻翼端端头的距离为40cm。另外,所述胃管本体上还设置有刻度。作为最优的设置方式,所述刻度为两排,一排以胃内端为起点向鼻翼端延伸,另一排以鼻翼端的阻塞气囊为起点向鼻翼端延伸。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注气口小气囊内设置有控制气流单向流通的单向阀。优选的,所述阻塞气囊和注气口小气囊通过气囊注气管连通。更加优选地,所述气囊注气管与胃管本体固为一体。为了增加胃管本体的硬度,所述胃管本体内还设有金属导丝。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I)本实用新型胃管本体上设置有阻塞气囊和与阻塞气囊连通的注气口小气囊,通过上述设置,可有效地将气体通过注气口小气囊送入阻塞气囊中,从而使阻塞气囊膨胀,阻塞食管,进而防止胃内的物质倒流,即可有效地避免饱胃病人麻醉时的返流误吸发生,保证病人生命安全;(2)本实用新型阻塞气囊为两个,分别设置于胃内端和鼻翼端,同时,每个阻塞气囊均有一个注气口小气囊连通,且两个阻塞气囊之间的距离为25cm,根据上述设置可有效地防止一个阻塞气囊无法完全避免胃内物质返流的情况发生,进而更好地对食管进行阻塞,达到最好的防返流误吸的效果;(3)本实用新型鼻翼端的阻塞气囊与鼻翼端端头的距离为40,可通过该设置有效使鼻翼端气囊安放在食管颈部而防止膨胀的阻塞气囊堵塞气管,保证使用者的生命安全;(4)本实用新型注气口小气囊内设置有控制气流单向流通的单向阀,通过单向阀可有效防止阻塞气囊内的气体倒流,从而避免膨胀的阻塞气囊缩小进而导致胃内返流物质阻塞不完全的情况发生,提高本实用新型防返流误吸的效果;(5)本实用新型的阻塞气囊和注气口小气囊通过气囊注气管连通,且气囊注气管与胃管本体固为一体,不仅可使气体顺利通入阻塞气囊,而且整体更加的美观大方;(6)本实用新型胃管本体上还设置有刻度,刻度优选为两排,一排以胃内端为起点向鼻翼端延伸以确定胃管留置深度,从而确定胃内端是否进入胃内,另一排以鼻翼端的阻塞气囊为起点向鼻翼端延伸,进而可直观地了解阻塞气囊的实时位置防止膨胀的阻塞气囊堵塞气管,从而便于使用者操作,更好地实现防止胃内物质返流的情况发生;(7)本实用新型的胃管本体内还设有金属导丝,可适当增加本实用新型胃管本体的硬度,从而防止个别不配合的病人在安放胃管时使胃管盘于口腔中而无法伸入食管内,造成安放困难的问题,使安放更加的有效、方便;(8)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合理,且成本低廉,易于推广使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安装金属导丝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中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为:1-胃管本体,2-阻塞气囊,3-注气口小气囊,4-气囊注气管,5-金属导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如图1所示,防返流胃管,包括具有胃内端和鼻翼端的胃管本体1,所述胃管本体I上设置有阻塞气囊2,以及设置于鼻翼端并与阻塞气囊2连通的注气口小气囊3。本实用新型的阻塞气囊2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作为最优的选择,本实施例阻塞气囊2为两个,一个设置于胃内端,另一个设置于鼻翼端。同理,本实施例中的注气口小气囊3也为两个,一个与胃内端的阻塞气囊2连通,另一个与鼻翼端的阻塞气囊2连通,阻塞气囊2和注气口小气囊3通过气囊注气管4连通。通过上述设置可实现最好的连通效果O使用时,本实施例中将与鼻翼端的阻塞气囊2连通的注气口小气囊3和鼻翼端的阻塞气囊2设置为红色,将与胃内端的阻塞气囊2连通的注气口小气囊3和胃内端的阻塞气囊2设置为蓝色,进而可有效地分辨出两个注气口小气囊3通入的气体会进入鼻翼端的阻塞气囊2还是胃内端的阻塞气囊2,使用更加的方便。为了实现更好的美观需求,本实用新型的气囊注气管4与胃管本体I固为一体。气囊注气管4上与注气口小气囊3连接的一端延伸出胃管本体1,如图1所示,气囊注气管4延伸出胃管本体I的位置位于离鼻翼端端头9 Ilcm处,本实施例中选择为10cm。本实施例中两个阻塞气囊2之间的距离设置为25cm,既可以发挥两个阻塞气囊的作用,更有效地防止胃内物质返流误吸,又可以使鼻翼端气囊正好位于环状软骨水平处,进而保证麻醉时饱胃病人的生命安全。本实施例中设置于鼻翼端的阻塞气囊2与鼻翼端端头的距离选择为40cm,可有效地防止膨胀的阻塞气囊2伸入过浅而阻塞声门,从而避免导致病人呼吸困难的情况发生。两个阻塞气囊均为梭型设计,可减轻阻塞气囊对食管的压力。为了更有效地避免阻塞气囊2膨胀后由于压力使阻塞气囊2内的气体排出,本实用新型采用在注气口小气囊3内设置单向阀。该单向阀可有效地控制气流单向流通,从而避免阻塞气囊2内气体排出。本实用新型的胃管本体I上还设置有刻度。本实施例中刻度为两排,一排以胃内端为起点向鼻翼端延伸,胃内端的阻塞气囊2处刻度为10,鼻翼端的阻塞气囊2处刻度为35,鼻翼端端头处为75 ;另一排以鼻翼端的阻塞气囊2为起点向鼻翼端延伸。如:当刻度以厘米为单位且刻度以鼻翼端的阻塞气囊2为起点向鼻翼端延伸时,鼻翼端的阻塞气囊2处刻度为0,此实施例中气囊注气管4延伸出胃管本体I位置处的刻度为30,鼻翼端端头的刻度为40。本实施例中以胃内端为起点向鼻翼端延伸的刻度用蓝色表示,以鼻翼端的阻塞气囊2为起点向鼻翼端延伸的刻度用红色表示。通过上述刻度的设置,即可更快速有效地确定临床使用本实用新型时阻塞气囊2所处的位置,更大化地保证阻塞胃内物质返流的效果O为了增加胃管本体I的强度,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将金属导丝5置入胃管本体1,该设置常常运用于不合作的病人或昏迷病人。当为不合作的病人或昏迷病人安放本实用新型时,可将金属导丝5先安入胃管本体I内,再将本实用新型从鼻腔伸入胃中。当胃管本体I上的红色刻度20处于鼻翼处时,把鼻翼端的阻塞气囊2充满空气,观察是否有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降低的情况发生,如果无此现象则证明安放成功,然后再把胃内端阻塞气囊2充满空气即可;如果观察发现病人有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降低的情况发生,则再继续将本实用新型伸入病人体内,观察病人情况,直至无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降低的情况发生为止。安放完成后,取出金属导丝5再接上负压引流袋即可实现胃内物质的引流。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当临床遇到饱胃病人急需手术治疗时,在麻醉前将本实用新型的胃内端通过病人的鼻孔置入其食道内,通过注气口小气囊3使阻塞气囊2内充足一定量的空气,该膨胀的胃内端的阻塞气囊2可以贴近贲门,堵住贲门口,防止胃内物质返流;同时鼻翼端的阻塞气囊2可贴近环状软骨,达到双层防护的效果,进而可达到预防返流误吸的目的。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
权利要求1.防返流胃管,包括具有胃内端和鼻翼端的胃管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胃管本体(I)上设置有阻塞气囊(2),以及设置于鼻翼端并与阻塞气囊(2)连通的注气口小气囊(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返流胃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塞气囊(2)为两个,一个设置于胃内端,另一个设置于鼻翼端;所述注气口小气囊(3)也为两个,一个与胃内端的阻塞气囊(2)连通,另一个与鼻翼端的阻塞气囊(2)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返流胃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阻塞气囊(2)之间的距离为 25c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返流胃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于鼻翼端的阻塞气囊(2)与鼻翼端端头的距离为40c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返流胃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胃管本体(I)上还设置有刻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返流胃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刻度为两排,一排以胃内端为起点向鼻翼端延伸,另一排以鼻翼端的阻塞气囊(2)为起点向鼻翼端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 6任一项所述的防返流胃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气口小气囊(3)内设置有控制气流单向流通的单向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返流胃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塞气囊(2)和注气口小气囊(3)通过气囊注气管(4)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返流胃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注气管(4)与胃管本体(I)固为一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返流胃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胃管本体(I)内还设有金属导丝(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返流胃管,主要解决饱胃病人在麻醉时很容易出现返流误吸而危及病人生命安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具有胃内端和鼻翼端的胃管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胃管本体(1)上设置有阻塞气囊(2),以及设置于鼻翼端并与阻塞气囊(2)连通的注气口小气囊(3)。本实用新型可有效地避免饱胃病人麻醉时出现的返流误吸发生,具有安全性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
文档编号A61J15/00GK202942527SQ201220403019
公开日2013年5月22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5日
发明者孙德友 申请人:孙德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