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组织内治疗性粒子的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3763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腹膜后组织内治疗性粒子的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腹膜后组织内治疗性粒子的支撑装置。
技术背景近年来,胰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了人民的健康,其诊断和治疗仍有很多难题亟待解决。尽管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有了明显的改进,但其预后效果仍很差,放疗联合化疗是目前治疗胰腺癌的主要辅助手段。由于常规放疗是通过外照射将射线经由人体正常组织到达肿瘤,但胰腺周围有胃肠、肝脏以及胆道等,这些器官对射线的耐受量较低,因此病人在放疗期间通常容易发生恶心、呕吐或肝功异常等不良反应;并且如果射线强度达到肿瘤根治剂量,极易引起病人胃肠出血、穿孔或狭窄,造成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损伤。由此可见,外照射的局限性导致胰腺癌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并且并发症很多。随着影象学和放射物理学的进步,采用手术直视、超声引导或立体定向等方法将放射性粒子植入恶性肿瘤,用以治疗胰腺癌成为可能。放射性1251粒子在组织间近距离治疗胰腺癌与常规的外放疗相比具有其特有的优势治疗区域定位精确,与肿瘤形状吻合程度高;放射性粒子种植范围以外的区域,照射剂量迅速减少;靶区剂量很高,且不加重正常组织的损伤;简化手术操作,减轻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及缩短住院时间;通过计算机制定三维治疗计划,剂量分布更加均匀、合理,治疗效果满意;与手术、化疗以及外放疗配合有互补作用,同时可保护机体原有的功能及形态。对于晚期不可切除的胰腺癌病例,采用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可以解决肿瘤的杀伤和生长抑制的问题,同时又解决了邻近组织的放射性损伤问题,对晚期胰腺癌患者起到明显的姑息治疗作用;对于进行了手术治疗的病例,由于胰腺癌术后腹膜后局部复发是影响病人生存率的最主要因素,因而也可以采用将放射性粒子植入腹膜后组织的方法预防腹膜后的局部复发。但是植入后的放射性粒子如何在组织内固定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这也是广大医疗技术人员进行研究并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腹膜后组织内治疗性粒子的支撑装置,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取材容易,成本低廉。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腹膜后组织内治疗性粒子的支撑装置包括由医用明胶海绵制成的基体;设在所述基体上用来安置治疗性粒子的多个凹槽。其中,所述多个凹槽以等间距均匀排布在基体上。优选的,所述多个凹槽中每两个凹槽间的排布间距为O. 8cm-l. 2cm。进一步的,所述多个凹槽中每两个凹槽间的排布间距为1cm。优选的,所述多个凹槽的数目为50-80个。特别是,所述多个凹槽沿基体呈同心圆排布。[0012]或者,所述多个凹槽沿基体呈长方形排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其结构简单,加工与使用方便;采用明胶海绵制成的基体,可根据局部组织情况进行裁剪,在具有止血功能的同时又可被组织所吸收,避免了取出支撑装置时所需的二次手术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身体上的创伤;设于基体上的凹槽可根据医生的临床要求和病变组织部位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性粒子的排布,从而满足对不同部位的肿瘤进行内照射治疗,并降低了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I为本实用新型腹膜后组织内治疗性粒子的支撑装置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腹膜后组织内治疗性粒子的支撑装置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 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_基体;2_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腹膜后组织内治疗性粒子的支撑装置包括由医用明胶海绵制成的基体I以及设在基体I上用来安置治疗性粒子的多个凹槽2,图中分别示出了两种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如图I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腹膜后组织内治疗性粒子的支撑装置包括由医用明胶海绵制成的基体1,其根据局部组织的情况被裁剪成长方形;在基体I上设有用来安置治疗性粒子的多个凹槽2,且多个凹槽2沿基体I呈长方形方式排布。其中,基体I是由医用明胶海绵制成。明胶海绵是医学上常用的一种材料,其具有很强的止血功能,可以快速吸收组织内大量的水分及渗出液,放置于组织内一定时间后可以被组织所吸收,并且其质地柔软,可以根据需治疗组织的情况进行裁剪,因此采用明胶海绵制成的基体I作为治疗性粒子的支撑装置,被置入组织内一定时间后可被组织所吸收,避免了为将支撑装置取出而需进行二次手术所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及身体上的创伤,并且其置入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降低手术并发症及缩短住院时间,同时还具有材料来源丰富,成本较低的优点。如图I所示,本实施例的多个凹槽2沿基体I呈长方形的方式排布,为了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通常在基体I上设置50-80个用于安置治疗性粒子的凹槽,并且多个凹槽中的每两个凹槽间的排布间距为O. 8cm-l. 2cm,优选的排布间距为1cm。在本实用新型中,安置在基体I的凹槽中的治疗性粒子为放射性1251粒子,将其随支撑装置置入腹膜后的组织内对肿瘤进行放射性治疗,治疗区域定位精确,在需要治疗靶区的辐射剂量高,在靶区外的辐射剂量很小,因此可以大大减少对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在治疗前,可以通过计算机制定三维治疗计划,使得安置放射性1251粒子的凹槽2的分布更加均匀、合理,因此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将其与手术、化疗以及外放疗配合使用时,可达到有互补的作用,有效治疗或预防腹膜后组织中肿瘤的进一步发展,并有效保护了机体原有的功能及形态。[0023]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腹膜后组织内治疗性粒子的支撑装置中,基体I根据局部组织的情况被裁剪成圆形,而设于其上的多个凹槽2沿基体I呈同心圆的方式排布。由于设于基体上的凹槽可根据医生的临床要求和病变组织部位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性粒子的排布,从而可以满足对不同部位的肿瘤进行内照射治疗,极大降低了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尽管上文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修改,因此,凡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的各种 修改都应当理解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腹膜后组织内治疗性粒子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由医用明胶海绵制成的基体(I); 设在所述基体(I)上用来安置治疗性粒子的多个凹槽(2)。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腹膜后组织内治疗性粒子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凹槽(2)以等间距均匀排布在基体(I)上。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腹膜后组织内治疗性粒子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凹槽(2)中每两个凹槽(2)间的排布间距为O. 8cm-l. 2c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腹膜后组织内治疗性粒子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凹槽(2)中每两个凹槽(2)间的排布间距为1cm。
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腹膜后组织内治疗性粒子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凹槽(2)的数目为50-80个。
6.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腹膜后组织内治疗性粒子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凹槽(2)沿基体(I)呈同心圆排布。
7.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腹膜后组织内治疗性粒子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凹槽(2)沿基体(I)呈长方形排布。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腹膜后组织内治疗性粒子的支撑装置,其包括由医用明胶海绵制成的基体;设在基体上用来安置治疗性粒子的多个凹槽。其中,多个凹槽以等间距均匀排布在基体上,且多个凹槽沿基体呈同心圆排布或长方形排布。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结构简单,加工与使用方便,不需二次手术取出支撑装置,减少病人痛苦,与治疗性粒子配合使用,可提高疗效,并有效降低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文档编号A61M36/12GK202682548SQ20122040285
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4日
发明者原春辉, 修典荣, 王行雁 申请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原春辉, 修典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