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扩张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7307阅读:4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食管扩张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器械,特别是涉及一种外科手术中的医用器械,更为具体的说是涉及食管扩张器。
背景技术
食管是咽和胃之间的消化管,在发育过程中,食管的上皮细胞增殖,由单层变为复层,食管使管腔变狭窄,甚至一度闭锁,以后管腔又重新出现。食管可分为颈段、胸段和腹段。 食管的全长有三个生理性狭窄。第一个狭窄位于食管的起始处,距离中切牙约15cm;第二个狭窄位于左主支气管后方与之交叉处,距离中切牙约25cm;第三个狭窄在穿膈的食管裂孔处,距离中切牙约40cm。食管的三个狭窄是异物易滞留之处和肿瘤的好发部位。在外科手术中,食管是呈现闭合状态的,因此,外科医生不能在术中及时的观察到患者食管内的情况。
发明内容针对目前外科手术中,特别是涉及到食管的外科手术中,无法根据需要随时扩张食管,进而对其内部进行观察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食管扩张器,所述食管扩张器主要由静杆和动杆组成,所述静杆呈“L”形,其拐点处开设有动杆固定孔;所述动杆呈类“L”形,其拐点处对应开设有静杆固定孔,所述静杆与动杆通过固定转轴,沿固定孔轴向可转动固定;所述动杆的拐点处外侧端面上还贯通开设有观察孔;所述动杆与静杆的较长段呈扁平状,分别形成食管侵入段的上部、下部,所述食管侵入段的上部与下部内侧面相互契合,其外侧面圆滑。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公开了所述食管侵入段的上部与下部内侧面分别沿其轴向向本体内部凹陷形成弧面。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所述动杆与静杆的较短段上分别对应开设有调节孔,还包括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一端膨大形成固定限位,另一端外壁上成形有螺纹,所述螺纹对应处安装有调节螺母,所述调节杆安装于调节孔中,所述固定限位与静杆调节孔形成限位作用,所述调节螺母与动杆调节孔形成限位作用。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还公开了所述静杆的较短段自由端向较长段水平弯折延伸,形成手固定限位的技术方案。最后,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所述调节杆上设有刻度的优选技术方案。采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动杆与静杆的配合方式,通过固定转轴的作用,动杆可以以固定孔轴向为转动轴相对于静杆发生运动。动杆与静杆的较长段作为食管侵入段在深入至食管后,其“L”形结构的较短段作为手持操作部位留在食管外侧,当在静杆与动杆的较短段施力时,静杆不发生位置变化,动杆的较短段向静杆靠近,由于固定转轴处的支点作用,其较长段偏尚静杆,与静杆之间形成张开角,此时位于食管侵入段结构外侧的食管被迫发生张开,医生通过观察孔,可以看到食管内的情况。由于食管本身呈闭合状态,所以扁平状的食管侵入段可以使其在深入时更加容易;同时,由于食管侵入段的外侧为圆滑的外侧面,所以与食管内壁之间的摩擦较小,也较为柔和,适合外科手术用。2、食管侵入段的上部与下部内侧面分别沿其轴向向本体内部凹陷形成弧面,也就是说当食管侵入段的上部与下部契合在一起时,其内部形成一个中空的通道。这样一来,当其使用时,中空的通道与观察孔形成观察通路,结构本身对食管内环境的遮盖减少,更加利于观察。3、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调节孔、调节杆等组件,可以对静杆和动杆之间的相对位置形成限位作用。通过调节螺母与螺纹之间的配合,可以控制动杆与静杆之间的张开角度,便于手术操作。·4、在调节杆的表面上设置刻度,并且通过实验建立螺母固定位置与动杆与静杆之间张开角度的对应关系,从而可以更为精准、也更为容易地控制动杆与静杆之间的张开角度。5、静杆的较短段自由端向较长段水平弯折延伸,形成手固定限位,也就是说在静杆的非食管侵入段一端,其自由端是在竖直方向上的,通过将其向水平向的弯折延伸,使得整个静杆结构形成一个不对称的“U”形结构,固定限位与食管侵入段同向且基本平行。从而在使用中,可以对手产生限位作用,防止滑脱。综上所述,通过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实现了手术中食管的扩张,从而方便及时在手术中观察食管内部。

图I为食管扩张器立体示意图;图2为静杆示意图;图3为动杆示意图;图4为使用状态参考图I ;图5为使用状态参考图2图6为食管扩张器侧视图;其中I-静杆、2_动杆、11-动杆固定孔、21-静杆固定孔、3_固定转轴、4_观察孔、12-静杆调节孔、22-动杆调节孔、6-调节杆、61-固定限位、7-调节螺母、8-手固定限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
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幅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0027]实施例I如图I至图3所示,一种食管扩张器,所述食管扩张器主要由静杆I和动杆2组成,所述静杆I呈“L”形,其拐点处开设有动杆固定孔11 ;所述动杆2呈类“L”形,其拐点处对应开设有静杆固定孔21,所述静杆I与动杆2通过固定转轴3,沿固定孔轴向可转动固定;所述动杆2的拐点处外侧端面上还贯通开设有观察孔4 ;所述动杆2与静杆I的较长段呈扁平状,分别形成食管侵入段的上部(在图中以a表示)、下部(在图中以b表示),所述食管侵入段的上部与下部内侧面相互契合,其外侧面圆滑。将动杆2与静杆I组装后,形成如图I中所示的整体结构,此时为非操作状态。 可以看到,图中a、b形成的食管侵入段呈现闭合状态,当逐渐向动杆2施力后,动杆2与静杆I的较短段靠近,并且同时较长段发生分尚,如图4所不,此时动杆2与静杆I的较短段基本平行,a部分与b部分呈现逐渐张开的状态。特别地关注图5,当动杆2的较短段被继续施力后,其不断靠近静杆I的较短段,此时以固定转轴3为支点,较长段也就是图中的a部分与b部分继续远离,形成张开角,位于外侧的食管也被迫撑开。对动杆2的作用力消失后,动杆2回复到静置状态,如图I所示。实施例2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食管侵入段的上部与下部内侧面分别沿其轴向向本体内部凹陷形成弧面,在静置状态下,其侧面图如图5所示,从整体结构的侧视图可以看至IJ,两个弧面形成的通道与观察孔4 一起形成观察通道,如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从而增大了观察空间。实施例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特别的观察图I至图3,所述动杆2与静杆I的较短段上分别对应开设有调节孔,还包括有调节杆6,所述调节杆6 —端膨大形成固定限位61,另一端外壁上成形有螺纹,所述螺纹对应处安装有调节螺母7,所述调节杆6安装于调节孔5中,所述固定限位61与静杆调节孔12形成限位作用,所述调节螺母7与动杆调节孔22形成限位作用。在此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在调节杆6上设置刻度,并且通过实验建立刻度与a、b张开角度之间的关系,从而直接通过刻度调节调整a、b之间的张开角度。实施例4如图I中所示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静杆I的较短段自由端向较长段水平弯折延伸,形成手固定限位8。本发明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在可实施的基础上,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食管扩张器,其特征是所述食管扩张器主要由静杆和动杆组成,所述静杆呈“L”形,其拐点处开设有动杆固定孔;所述动杆呈类“L”形,其拐点处对应开设有静杆固定孔,所述静杆与动杆通过固定转轴,沿固定孔轴向可转动固定;所述动杆的拐点处外侧端面上还贯通开设有观察孔;所述动杆与静杆的较长段呈扁平状,分别形成食管侵入段的上部、下部,所述食管侵入段的上部与下部内侧面相互契合,其外侧面圆滑。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食管扩张器,其特征是所述食管侵入段的上部与下部内侧面分别沿其轴向向本体内部凹陷形成弧面。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食管扩张器,其特征是所述动杆与静杆的较短段上分别对应开设有调节孔,还包括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一端膨大形成固定限位,另一端外壁上成形有螺纹,所述螺纹对应处安装有调节螺母,所述调节杆安装于调节孔中,所述固定限位与静杆调节孔形成限位作用,所述调节螺母与动杆调节孔形成限位作用。·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食管扩张器,其特征是所述静杆的较短段自由端向较长段水平弯折延伸,形成手固定限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食管扩张器,其特征是所述调节杆上设有刻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器械,特别是涉及食管扩张器。针对目前外科手术中,无法根据需要随时扩张食管,进而对其内部进行观察的问题公开了一种食管扩张器,所述食管扩张器主要由静杆和动杆组成,所述静杆呈“L”形,其拐点处开设有动杆固定孔;所述动杆呈类“L”形,其拐点处对应开设有静杆固定孔,所述静杆与动杆通过固定转轴,沿固定孔轴向可转动固定;所述动杆的拐点处外侧端面上还贯通开设有观察孔;所述动杆与静杆的较长段呈扁平状,分别形成食管侵入段的上部、下部,所述食管侵入段的上部与下部内侧面相互契合,其外侧面圆滑。实现了手术中食管的扩张,从而方便及时在手术中观察食管内部。
文档编号A61M29/00GK202777425SQ20122048008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0日
发明者王涛, 陈宝俊, 曹彬 申请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