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物艾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52534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隔物艾灸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医药器械,尤其涉及一种隔物艾灸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艾灸,有艾条和艾炷等,普通的操作方法是点燃后由医生或者患者手持对身体病点悬灸,不易操作;传统隔物灸需要手工制作大量姜片、蒜片、附子饼片和艾炷等,耗费人工和成本;在艾绒长时间的燃烧过程中,艾绒中心温度逐渐升高,会容易造成对皮肤的烫烧等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隔物艾灸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艾绒、圆柱体形状的药物隔台和不干胶贴片,所述药物隔台内设置有同轴向且锥顶开口的锥形腔体,所述艾绒置于所述锥形腔体内,以所述锥形腔体的锥底为下方,所述艾绒中的一部分通过所述锥形腔体的锥顶开口置于所述药物隔台的上面并形成艾绒锥尖,所述不干胶贴片安装于所述药物隔台的外底面,所述药物隔台的圆周面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锥形腔体相通的通孔。进一步,所述艾绒锥尖的高度为2_5mm。所述艾绒锥尖的高度为3mm。所述艾绒锥尖的 高度为4mm。进一步,所述通孔的直径为l_3mm。所述通孔的直径为2mm。进一步,所述不干胶贴片与艾绒底部之间的距离为3-5_。所述不干胶贴片与艾绒底部之间的距离为4mm。具体地,所述药物隔台由附子饼制成。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将附子饼设计成特定形状,只需往内添注艾绒,简便易行,省时省力,且每一个规模一致,利于临床大面积推广。2、本实用新型将其放置在体表,不易滑落和侧翻。3、艾绒与不干胶贴片之间由圆柱体药物隔台设置了隔层,艾绒燃尽后其灰烬将不会直接接触人体,利于操作和处理,且从根本上避免了烫伤的发生。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隔物艾灸装置的剖视图。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隔物艾灸装置的立体图。图中1—艾绒,2—通孔,3—药物隔台,4一不干胶贴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艾绒1、圆柱体形状的药物隔台3和不干胶贴片4,药物隔台3由附子饼制成,且内部设置有同轴向且锥顶开口的锥形腔体,艾绒I置于锥形腔体内,以锥形腔体的锥底为下方,艾绒I中的一部分通过锥形腔体的锥顶开口置于药物隔台3的上面并形成艾绒I的锥尖,艾绒I的锥尖高度为3_,不干胶贴片4安装于药物隔台3的外底面,不干胶贴片4与艾绒I底部之间的距离为4mm,药物隔台3的圆周面上设置有多个与锥形腔体相通的通孔2,通孔2的直径为2_。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本实用新型通过用附子饼制成内设锥形腔体的圆柱体药物隔台3,且药物隔台3的圆周设置有多个与锥形腔体相通的通孔2,将艾绒I填充于锥形腔体内,且艾绒I中的一部分通过锥形腔体的锥顶开口置于所述药物隔台3的上面并形成艾绒I锥尖,在药物隔台3的下端安装不干胶贴片4,使用时将隔物艾灸装置的不干胶贴片4的一端贴于患病点的皮肤上,点燃艾绒1,能够防 止艾绒I燃烧时对皮肤的烫烧。
权利要求1.一种隔物艾灸装置,包括艾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圆柱体形状的药物隔台和不干胶贴片,所述药物隔台内设置有同轴向且锥顶开口的锥形腔体,所述艾绒置于所述锥形腔体内,以所述锥形腔体的锥底为下方,所述艾绒中的一部分通过所述锥形腔体的锥顶开口置于所述药物隔台的上面并形成艾绒锥尖,所述不干胶贴片安装于所述药物隔台的外底面,所述药物隔台的圆周面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锥形腔体相通的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物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艾绒锥尖的高度为2—5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物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艾绒锥尖的高度为3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物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艾绒锥尖的高度为4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物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直径为I一3_。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物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直径为2_。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物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干胶贴片与所述艾绒底部之间的距离为3 — 5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隔物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干胶贴片与所述艾绒底部之间的距离为4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物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隔台由附子饼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隔物艾灸装置,包括艾绒、圆柱体形状的药物隔台和不干胶贴片,所述药物隔台内设置有同轴向且锥顶开口的锥形腔体,所述艾绒置于所述锥形腔体内,以所述锥形腔体的锥底为下方,所述艾绒中的一部分通过所述锥形腔体的锥顶开口置于所述药物隔台的上面并形成艾绒锥尖,所述不干胶贴片安装于所述药物隔台的外底面,所述药物隔台的圆周面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锥形腔体相通的通孔。本实用新型通过把艾灸放置于药物隔台内燃烧,防止艾灸的燃烧对皮肤造成的损伤。本实用新型具有简便易行,省时省力和治疗效果较好的优点。
文档编号A61H39/06GK202892397SQ20122058395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7日
发明者杨洁, 梁翻荣, 文跃强, 任玉兰, 李亭, 冯跃, 杨明晓 申请人:成都中医药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