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体内导入装置和具有该活体内导入装置的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6960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活体内导入装置和具有该活体内导入装置的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活体内导入装置(10)具有: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30),其产生驱动力并输入驱动力;驱动力传递机构(40),其在插入部(101)的径向上配设在比插入部(101)靠外侧,传递由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30)输入的驱动力;螺旋旋转部件(50),其具有挠性,通过由驱动力传递机构(40)传递的驱动力而绕长度轴的轴旋转;以及保持部件(60),其配设在比翅片部(53)靠基端部(10b)侧,保持主体部(51)以使其通过驱动力而绕长度轴的轴旋转。并且,活体内导入装置(10)还具有将螺旋旋转部件(50)定位在插入部(101)的定位机构(70)。
【专利说明】活体内导入装置和具有该活体内导入装置的内窥镜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将内窥镜的插入部导入活体内的活体内导入装置以及具有该活体内导入装置的内窥镜。
【背景技术】
[0002]例如专利文献I公开了在插入部的前端部配设的内窥镜插入辅助器械。该内窥镜插入辅助器械具有袋状的行进部、以及配设在行进部的内部并支承行进部的支承部。支承部具有蜗轮和周齿部,该周齿部配设在蜗轮的基端部,在基端部的周向上整周配设。周齿部与配设在转矩线的前端部的小齿轮啮合。此时,周齿部和小齿轮配设在行进部的内部。转矩线的基端部与驱动源连接。
[0003]当驱动源驱动时,转矩线旋转,伴随该旋转,蜗轮经由小齿轮和周齿部而旋转。由此,行进部例如以行进部的外侧向反插入方向行进、行进部的内侧向插入方向行进的方式循环。通过行进部的循环,插入部得到推进力。由此,通过该推进力,例如辅助插入部的前进。
[0004]并且,例如专利文献2公开了导管。该导管具有:波形管,其能够供内窥镜插入;螺旋螺纹,其配设在波形管的前端部;手柄,其配设成远离螺旋螺纹,配设在波形管的基端部,经由波形管而使螺旋螺纹旋转;以及固定部,其配设在比手柄靠波形管的基端部,对内窥镜进行固定。
[0005]波形管在导管的周向上配设在整个周向上。螺旋螺纹配设在波形管的外周面,并且绕波形管的长度轴的轴呈螺旋状配设。通过使手柄旋转,波形管旋转,通过波形管的旋转,螺旋螺纹旋转。通过使旋转的螺旋螺纹与管腔的内壁卡合,波形管得到推进力。由此,通过该推进力,例如辅助波形管的前进。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61138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5276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0]在专利文献I中,例如,由于仅是袋状的行进部进行循环,所以,例如可能不与管腔的内壁卡合。因此,推进力降低。
[0011]并且,当行进部从内壁受到阻力时,行进部屈曲,其结果,行进部的循环性能可能降低。由此,推进力降低。
[0012]并且,在专利文献2中,波形管由于从管腔的内壁受到的阻力而扭转。由此,手柄的旋转力不会传递到波形管,波形管可能不旋转。由此,螺旋螺纹不旋转,推进力降低。
[0013]并且,在专利文献2中,在插拔波形管时,波形管可能由于从内壁受到的阻力而不旋转。由此,螺旋螺纹不旋转,推进力降低。[001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鉴于上述课题,提供即使受到阻力也能够防止推进力降低的活体内导入装置和具有该活体内导入装置的内窥镜。
[0015]在本发明的活体内导入装置的一个方式中,该活体内导入装置在贯穿插入了具有长度轴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状态下被导入活体内,具有前端部和基端部,其中,该活体内导入装置具有: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其配设在所述基端部侧,具有供所述插入部贯穿插入的贯穿插入孔,通过绕所述长度轴的轴旋转而产生驱动力,并输入驱动力;驱动力传递机构,其配设在比所述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靠所述前端部侧,在所述插入部的径向上配设在比贯穿插入所述贯穿插入孔中的所述插入部靠外侧,传递由所述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输入的驱动力;螺旋旋转部件,其配设在所述前端部侧,具有圆筒状的主体部和配设在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的翅片部,所述主体部具有挠性,供所述插入部贯穿插入,通过由所述驱动力传递机构传递的驱动力而绕所述长度轴的轴旋转,所述翅片部绕所述长度轴的轴呈螺旋状配设;保持部件,其具有供所述主体部的基端部贯穿插入的贯穿插入孔,在所述长度轴方向上配设在比所述翅片部靠所述活体内导入装置的所述基端部侧,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基端部贯穿插入到所述贯穿插入孔中的状态下,该保持部件保持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基端部侧,使得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基端部侧与所述驱动力传递机构的前端部连结,使所述主体部通过驱动力而绕所述长度轴的轴旋转;以及定位机构,其将所述螺旋旋转部件定位在所述插入部上。
[0016]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具有所述活体内导入装置的内窥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装配有活体内导入装置的内窥镜的概略图。
[0018]图2是图1所示的活体内导入装置的立体图。
[0019]图3A是图2所示的活体内导入装置的剖面图。
[0020]图3B是图3A所示的3B -3B线的概略剖面图。
[0021]图3C是图3A所示的3C-3C线的概略剖面图。
[0022]图3D是在内窥镜的插入部中对图3A所示的活体内导入装置进行定位的状态的剖面图。
[0023]图4A是第2实施方式的活体内导入装置的立体图。
[0024]图4B是图4A所示的活体内导入装置的剖面图。
[0025]图4C是图4B所示的4C-4C线的概略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27][第I实施方式]
[0028][结构]
[0029]参照图1、图2、图3A、图3B、图3C、图3D对第I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如在图3C中省略保持部件60的图示那样,在一部分附图中,为了图示的清晰化,省略部件的一部分的图示。并且,下面,长度轴例如表示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的长度轴。长度轴方向例如表不插入部101的长度轴方向。径向表不插入部101的径向。
[0030][内窥镜100的结构][0031]如图1所示,内窥镜100具备具有长度轴的插入部101。该插入部101具有前端部101a、基端部101b、以及配设在前端部IOla与基端部IOlb之间的中间部101c。内窥镜100具有后述活体内导入装置10。另外,内窥镜100可以与活体内导入装置10 —体,也可以与活体内导入装置10分开。
[0032][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概略]
[0033]例如在内窥镜100对活体内配设的观察对象物进行观察时,图1和图2所示的活体内导入装置10被导入活体内。此时,活体内导入装置10在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贯穿插入活体内导入装置10中的状态下被导入活体内。活体内例如是表示小肠的内部、大肠的内部、幽门、十二指肠、贲门等的管腔。观察对象物例如是管腔内的患部或病变部等。
[0034]并且,活体内导入装置10例如还是在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在活体内插拔(进退)时对插入部101的插拔进行辅助的辅助装置。
[0035][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结构]
[0036]如图1和图2所示,活体内导入装置10具有前端部IOa和基端部10b。而且,如图1和图2所示,活体内导入装置10从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基端部IOb侧朝向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前端部IOa侧具有基端部侧定位机构20、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30、驱动力传递机构40、前端部侧定位机构70、保持部件60、螺旋旋转部件50。
[0037]基端部侧定位机构20、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30、前端部侧定位机构70、保持部件
60、螺旋旋转部件50例如同轴配设,使得在长度轴方向上,插入部101配设在基端部侧定位机构20的内部、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30的内部、前端部侧定位机构70的内部、保持部件60的内部、螺旋旋转部件50的内部。
[0038][基端部侧定位机构20]`
[0039]如图1所示,基端部侧定位机构20配设在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最基端部IOb侧。该基端部侧定位机构20将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基端部IOb侧定位在插入部101的基端部IOlb0换言之,基端部侧定位机构20例如将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基端部IOb侧装配在插入部101的基端部IOlb上,将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基端部IOb侧定位在插入部101的基端部101b。这样,基端部侧定位机构20是将活体内导入装置10装配和固定在插入部101上的装配固定机构。如图1和图2所示,基端部侧定位机构20与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30连结。
[0040]如图2和图3A所示,基端部侧定位机构20具有圆筒状的主体部21,该主体部21具有供插入部101贯穿插入的贯穿插入孔21c。
[0041]并且,如图3A和图3D所示,基端部侧定位机构20具有抵接部23,该抵接部23与贯穿插入主体部31的基端部31b中的插入部101的外周面抵接,使得将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基端部IOb侧定位在插入部101上。抵接部23形成在供插入部101贯穿插入的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30的后述主体部31的基端部31b上,被插入到贯穿插入孔21c中。
[0042]并且,如图3A和图3D所示,基端部侧定位机构20具有缩径部25,该缩径部25配设在贯穿插入孔21c中,使主体部31的基端部31b的直径缩小,从而使得抵接部23与插入部101的外周面抵接。
[0043]如图3A所示,主体部21是例如由操作者把持的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把持部。主体部21在主体部31的基端部31b被插入到贯穿插入孔21c中时螺纹紧固在主体部31的外周面上。
[0044]如图3A所示,贯穿插入孔21c由圆锥台形状的所述缩径部25和具有圆柱形状的圆柱部形成,该缩径部25从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前端部IOa侧朝向基端部IOb侧缩小直径,该圆柱部在长度轴方向上与缩径部25连通,配设在比缩径部25靠基端部IOb侦U。
[0045]如图3D所示,在缩径部25中,缩径部25的最大径比插入部101的外径大且与主体部31的外径大致相同。并且,缩径部25的最小径比插入部101的外径大且与圆柱部的直径相同。
[0046]如图3A所示,抵接部23例如相当于基端部31b的缘部,具有环形状。抵接部23覆盖插入部101的外周面。而且,如图3D所示,在主体部31的基端部31b插入到贯穿插入孔21c中并通过缩径部25缩小直径而挠曲时,抵接部23与插入部101的外周面抵接。
[0047]抵接部23也可以具有与插入部101的外周面紧密贴合的树脂制的O环等紧密贴合部件。
[0048]如图3A和图3D所示,缩径部25使主体部31的基端部31b挠曲而缩小直径,从而使得在主体部31的基端部31b插入贯穿插入孔21c中时,抵接部23与插入部101的外周面抵接。
[0049][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30]
[0050]如图2和图3A所示,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30通过绕长度轴的轴旋转而产生驱动力,将该驱动力输入到驱动力传递机构40。如图3A所示,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30配设在比主体部21靠前端部IOa侧。如图3A所示,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30具有供插入部101贯穿插入的贯穿插入孔31c。如图1所示,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30设置在插入部101的基端部IOlb 侧。
`[0051]如图2和图3A所示,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30具有:圆筒状的主体部31,其被插入到贯穿插入孔21c中而与主体部21连结,供插入部101贯穿插入;驱动力产生部(以下为产生部33),其以能够绕长度轴的轴旋转的方式配设在主体部31的外周面,通过旋转而产生驱动力;以及驱动力输入部(以下为输入部35),其与产生部33的前端部一体地配设在产生部33的前端部,将由产生部33产生的驱动力输入到驱动力传递机构40。
[0052]主体部31具有挠性。并且,如图3A所示,主体部31具有在主体部31与主体部21连结时从主体部21露出的前端部31a、插入到贯穿插入孔21c中并通过缩径部25缩小直径的基端部31b、以及配设在主体部31的中心轴上且能够供插入部101贯穿插入的贯穿插入孔 31c。
[0053]如图3A所示,前端部31a具有槽部31e,该槽部31e与贯穿插入孔31c分开,在主体部31的径向上配设在比贯穿插入孔31c靠外侧。槽部31e配设成,输入部35配设在槽部31e中,输入部35在槽部31e中与后述驱动力传递机构40的齿轮41啮合。并且,槽部3Ie配设成,因产生部33旋转而使输入部35与产生部33 —起在槽部3Ie中旋转,后述驱动力传递机构40的轴部件45通过该旋转而在槽部31e中经由齿轮41旋转。因此,槽部31e例如从主体部31的外周面朝向内周面凹陷设置,沿着主体部31的绕轴方向在主体部31的整周范围内配设在主体部31的外周面上。
[0054]并且,如图3A所示,前端部31a具有贯通孔31f,该贯通孔31f沿着长度轴方向配设,贯通前端部31a的缘部,使得在长度轴方向上与槽部31e和外部连通。贯通孔31f与贯穿插入孔31c分开,在主体部31的径向上配设在比贯穿插入孔31c靠外侧。在贯通孔31f中贯穿插入有轴部件45的基端部45b,使得将齿轮41配设在槽部31e中。
[0055]如图3A和图3D所示,基端部31b具有作为基端部31b的缘部发挥功能的所述抵接部23。由于主体部31具有挠性,所以,基端部31b在插入到贯穿插入孔21c中时能够通过缩径部25而使直径缩小为尖细。此时,抵接部23能够与插入部101的外周面抵接。在基端部31b插入到贯穿插入孔21c中时,主体部31螺纹紧固在主体部21上。
[0056]如图3A所示,在主体部31与主体部21连结时,贯穿插入孔31c与贯穿插入孔21c同轴配设,并与贯穿插入孔21c连通。
[0057]如图3A所示,产生部33能够相对于主体部31而绕长度轴旋转。产生部33例如具有环形状。产生部33在径向上配设在比贯穿插入孔31c和主体部31靠外侧。并且,在主体部31与主体部21连结时,产生部33在轴向上从主体部21露出。产生部33配设在比主体部21靠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前端部IOa侧,产生部33是由把持主体部21的操作者的手指操作的操作部。因此,例如,优选产生部33在径向上比主体部21突出。
[0058]如图3A所示,输入部35例如从产生部33的外周面侧朝向产生部33的内周面侧折曲,以配设在槽部31e中。输入部35在主体部31的径向上配设在比贯穿插入孔31c靠外侧。
[0059]如图3B所示,输入部35具有:环状的槽部35e,其在长度轴方向上配设在产生部33的前端部的前端面上,从产生部33的前端部朝向产生部33的基端部凹陷设置;以及内周齿部35f,其配设在槽部35e的周面上,与后述驱动力传递机构40的齿轮41啮合。
[0060]输入部35通过产生部33的旋转而与产生部33—起旋转。由此,输入部35经由与内周齿部35f啮合的齿轮41而使轴部件45旋转。这样,输入部35将通过产生部33的旋转而产生的驱动力输入到轴 部件45。
[0061 ][驱动力传递机构40]
[0062]图1和图2所示的驱动力传递机构40将由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30输入的驱动力传递到螺旋旋转部件50。驱动力传递机构40配设在比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30靠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前端部IOa侧。并且,如图1和图3D所示,驱动力传递机构40在插入部101的径向上配设在比贯穿插入到贯穿插入孔31c中的插入部101靠外侧。如图1和图2所示,驱动力传递机构40沿着长度轴方向配设。而且,驱动力传递机构40不是在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周向上配设在整个周向上,而是仅配设在周向的一部分上,不覆盖插入部101。因此,如图2所示,驱动力传递机构40例如具有柱形状。
[0063]如图3A、图3B、图3C所示,驱动力传递机构40具有与输入部35的内周齿部35f啮合的齿轮41、与后述外周齿部51d啮合的齿轮43、以及沿着长度轴方向配设的较长的轴部件45,该轴部件45具有配设有齿轮41的基端部45b和配设有齿轮43的前端部45a。
[0064]如图3A所示,齿轮41配设在轴部件45的基端部45b,齿轮43配设在轴部件45的前端部45a,轴部件45沿着长度轴方向配设。并且,齿轮41配设在槽部31e中,该槽部31e在主体部31的径向上配设在比贯穿插入孔31c靠外侧。详细地讲,如图3B所示,齿轮41配设在槽部35e中,与内周齿部35f啮合。因此,驱动力传递机构40在径向上配设成比贯穿插入孔31c向外侧偏移。即,驱动力传递机构40配设在插入部101的外侧。
[0065]如图1和图2所示,这种驱动力传递机构40是连结包含主体部21和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30的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基端部IOb侧以及包含保持部件60和螺旋旋转部件50的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前端部IOa侧的连结部件。
[0066]并且,如图1和图2所示,由于轴部件45较长,所以,包含主体部21和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30的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基端部IOb侧与包含保持部件60和螺旋旋转部件50的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前端部IOa侧配设成在长度轴方向上分开。
[0067]并且,如图1、图2、图3A所示,由于轴部件45较长、且驱动力传递机构40在插入部101的径向上配设在比插入部101靠外侧,所以,在长度轴方向上,在保持部件60与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30之间形成有空间部11。而且,如图1和图3D所示,插入部101在空间部11中露出。驱动力传递机构40在插入部101的径向上配设在比插入部101靠外侧,使得在长度轴方向上,空间部11形成在保持部件60与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30之间,插入部101在空间部11中露出。
[0068]如图3B所示,齿轮41不是与内周齿部35f整体同时啮合,而是与内周齿部35f的一部分啮合。齿轮41的直径比内周齿部35f的直径小。
[0069]齿轮43配设在螺旋旋转部件50的外周面侧。齿轮43不是与外周齿部51d整体啮合而覆盖外周齿部51d整体。如图3C所示,齿轮43通过在与外周齿部51d的一部分啮合的状态下旋转,经由外周齿部51d而使螺旋旋转部件50旋转。齿轮43的直径比外周齿部51d的直径小。
[0070]轴部件45具有挠性。轴部件45例如为转矩线。如图2和图3A所示,在输入部35通过产生部33的旋转而旋转时,与输入部35的内周齿部35f啮合的齿轮41伴随该旋转而旋转。由此,具有齿轮41的轴部件45绕轴部件45的轴旋转。而且,配设在轴部件45的前端部45a的齿轮43旋转。通过齿轮43的旋转,螺旋旋转部件50旋转。轴部件45经由配设在基端部45b的齿轮41而从输入部35输入驱动力,通过所输入的驱动力而绕轴部件45的轴旋转,由此,经由配设在前端部45a的齿轮43将驱动力传递到螺旋旋转部件50。
[0071]另外,主体部31能够绕长度轴的轴旋转,但是,轴部件45仅绕轴部件45的轴旋转。因此,如图3A所示,为了使轴部件45能够绕轴部件45的轴旋转,例如,轴部件45的前端部45a由保持部件60支承,轴部件45的基端部45b由主体部31支承。这样,保持部件60和主体部31防止轴部件45与主体部31 —起绕长度轴的轴旋转。
[0072]如图3A所示,轴部件45贯穿插入覆盖轴部件45且具有挠性的管状部件47中。管状部件47例如是树脂制的管。管状部件47具有在轴部件45将驱动力传递到螺旋旋转部件50时抑制轴部件45扭转的硬度。管状部件47保护轴部件45不受到来自内壁的阻力。管状部件47的前端部粘接在保持部件60的基端面上,管状部件47的基端部粘接在主体部31的前端面上。管状部件47与轴部件45同样,在插入部101的径向上配设在比插入部101靠外侧,在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周向上配设在周向的一部分上。
[0073][螺旋旋转部件50]
[0074]如图1和图3A所示,螺旋旋转部件50配设在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最前端部IOa侦U。螺旋旋转部件50在长度轴方向上与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30分开配设。
[0075]如图1、图2、图3A所示,螺旋旋转部件50具有:圆筒形状的主体部51,其供插入部101贯穿插入,通过从驱动力传递机构40的齿轮43传递的驱动力而绕长度轴的轴旋转;以及翅片部53,其配设在主体部51的外周面上,并且绕长度轴的轴呈螺旋状配设。[0076]主体部51例如由能够清洗和灭菌的树脂形成。主体部51具有挠性。该树脂例如
是聚氨基甲酸酯等。
[0077]如图3A和图3C所示,主体部51具有:基端部51b,其贯穿插入到保持部件60的后述贯穿插入孔60c中;贯穿插入孔51c,其供插入部101贯穿插入;以及外周齿部51d,其在长度轴方向上配设在基端部51b与翅片部53的基端部之间,在主体部51的整周范围内配设在主体部51的外周面上,在基端部51b贯穿插入到贯穿插入孔60c中时与齿轮43啮合。
[0078]如图3A所示,在主体部51保持在保持部件60中时,贯穿插入孔51c与贯穿插入孔31c同轴配设。贯穿插入孔51c的直径具有与贯穿插入孔31c的直径大致相同的大小。
[0079]如图3A所示,外周齿部5Id在长度轴方向上配设在比翅片部53靠基端部51b侧。该外周齿部51d是供螺旋旋转部件50接受驱动力的驱动力接受部。这样,螺旋旋转部件50在螺旋旋转部件50的基端部侧接受驱动力。
[0080]如图3A所示,配设有外周齿部51d的部分由保持部件60保持,使得外周齿部51d与齿轮43啮合且配设在贯穿插入孔60c的内部。外周齿部51d没有贯穿插入到保持部件60的基端部IOb侧。
[0081]如图3A所示,通过在外周齿部51d与齿轮43啮合的状态下使齿轮43旋转,主体部51从齿轮43经由外周齿部51d传递驱动力。由此,主体部51通过驱动力而绕长度轴的轴旋转。
[0082]如图1、图2、图3A所示,翅片部53从保持部件60露出,配设在比保持部件60靠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前端部IOa侧。即,翅片部53未插入贯穿插入孔60c中。翅片部53例如由能够清洗和灭菌的橡胶等形成。翅片部53例如通过粘接、焊接等而固定在主体部51的外周面上。如图1所示,在从主体部51的基端部51b观察前端部的方向上,翅片部53例如配设成顺时针的螺旋状。
[0083]在插入部101被插入管腔中时,翅片部53与管腔的内壁抵接。在该状态下,当主体部51绕长度轴的轴旋转时,翅片部53与管腔的内壁卡合,推进力在长度轴方向上作用于插入部101。由此,插入部101在管腔内进退(插拔)。推进力朝向插入部101的插入方向作用于插入部101,表现出对插入部101的插入进行辅助的插入力,或者,朝向插入部101的拔出方向作用于插入部101,表现出对插入部101的拔出进行辅助的拔出力。
[0084]当主体部51顺时针旋转时,插入力作用于插入部101,插入部101的插入性提高。并且,当主体部51逆时针旋转时,拔出力作用于插入部101,插入部101的拔出性提高。
[0085][保持部件60]
[0086]如图3A所示,保持部件60具有筒形状。保持部件60具有供主体部51的基端部51b贯穿插入的贯穿插入孔60c。如图1、图2、图3A所示,保持部件60配设在比翅片部53靠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基端部IOb侧。如图3A所示,保持部件60保持主体部51,使得在主体部51的基端部51b贯穿插入到贯穿插入孔60c中的状态下,主体部51经由外周齿部51d与作为驱动力传递机构40的前端部的齿轮43连结,主体部51通过驱动力而绕长度轴的轴旋转。换言之,保持部件60保持螺旋旋转部件50,使得螺旋旋转部件50通过由驱动力传递机构40传递的驱动力而绕长度轴的轴旋转。
[0087]如图3A所示,保持部件60具有供螺旋旋转部件50的主体部51插入、且将主体部51的基端部51b贯穿插入活体内插入装置的基端部IOb侧的所述贯穿插入孔60c,使得保持部件60保持螺旋旋转部件50,螺旋旋转部件50能够通过驱动力而绕长度轴的轴旋转。
[0088]如图3A所示,在保持部件60经由驱动力传递机构40而与主体部31连结时,贯穿插入孔60c与贯穿插入孔31c同轴配设。贯穿插入孔60c的直径具有与贯穿插入孔31c的直径大致相同的大小。
[0089]并且,如图3A所示,保持部件60还具有:槽部60e,其与贯穿插入孔60c分开,在保持部件60的径向上配设在比贯穿插入孔60c靠外侧,在保持部件60的径向上与贯穿插入孔60c连通;以及贯通孔60f,其沿着长度轴方向配设,贯通保持部件60的基端部,使得在长度轴方向上与槽部60e和外部连通。
[0090]槽部60e配设成,驱动力传递机构40的齿轮43与螺旋旋转部件50的外周齿部51d啮合,通过使轴部件45旋转,齿轮43与轴部件45 —起在槽部60e中旋转,螺旋旋转部件50通过该旋转而在贯穿插入孔60c中经由齿轮43和外周齿部51d旋转。因此,槽部60e从保持部件60的内周面朝向外周面凹陷设置。
[0091]贯通孔60f与贯穿插入孔60c分开,在保持部件60的径向上配设在比贯穿插入孔60c靠外侧。在贯通孔60f中贯穿插入有轴部件45的前端部,使得将齿轮43配设在槽部60e中。贯通孔60f与贯通孔31f同轴配设,使得将驱动力传递机构40配设成直线状。
[0092][前端部侧定位机构70]
[0093]如图1所示,前端部侧定位机构70将活体内导入装置10、详细地讲为螺旋旋转部件50的基端部定位在插入部101的中间部101c。换言之,前端部侧定位机构70例如将活体内导入装置10装配在插入部101的中间部101c,将活体内导入装置10定位在插入部101的中间部101c。这样,前端部侧定位机构70是将活体内导入装置10装配和固定在插入部101的装配固定机构。
`[0094]如图1和图3A所示,前端部侧定位机构70配设在比翅片部53靠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基端部IOb侧。如图3A所示,例如,前端部侧定位机构70配设在翅片部53的基端部附近。详细地讲,如图1、图2、图3A所示,前端部侧定位机构70配设在比保持部件60靠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基端部IOb侧。如图3A所示,前端部侧定位机构70形成在贯穿插入旋转保持部的主体部51的基端部51b上。如图3A所示,该前端部侧定位机构70配设在作为驱动力接受部的外周齿部51d的附近、且比外周齿部51d靠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基端部IOb 侧。
[0095]如图3A和图3D所示,前端部侧定位机构70具有圆筒状的主体部71,该主体部71具有供插入部101贯穿插入的贯穿插入孔71c。
[0096]并且,如图3A和图3D所示,前端部侧定位机构70具有抵接部73,该抵接部73形成在贯穿插入到贯穿插入孔60c中之后插入到贯穿插入孔71c中的主体部51的基端部51b上,为了将活体内导入装置10定位在插入部101上,该抵接部73与贯穿插入主体部51的基端部51b的插入部101的外周面抵接。
[0097]并且,如图3A和图3D所示,前端部侧定位机构70具有缩径部75,该缩径部75配设在贯穿插入孔71c中,使主体部51的基端部51b的直径缩小,从而使得抵接部73与插入部101的外周面抵接。
[0098]如图3A所示,主体部71例如在径向上配设在比管状部件47和驱动力传递机构40靠插入部101侧。如图3A所示,在主体部51的基端部51b插入到贯穿插入孔51c中时,主体部71螺纹紧固在基端部51b的外周面上。
[0099]如图3A所示,贯穿插入孔71c由圆锥台形状的所述缩径部75和具有圆柱形状的圆柱部形成,该缩径部75从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前端部IOa朝向基端部IOb缩小直径,该圆柱部在长度轴方向上与缩径部75连通,配设在比缩径部75靠基端部IOb侦U。
[0100]如图3A所示,在缩径部75中,缩径部75的最大径比插入部101的外径大且与主体部51的外径大致相同,缩径部75的最小径比插入部101的外径大且与圆柱部的直径相同。
[0101]如图3D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部51的基端部51b贯穿插入到保持部件60的贯穿插入孔60c中时,贯穿插入的基端部51b与贯穿插入主体部51的插入部101的外周面抵接,由此,相对于螺旋旋转部件50对插入部101进行定位。因此,缩径部75使主体部51的基端部51b缩小直径,从而使得主体部51的基端部51b与插入部101的外周面抵接。详细地讲,在主体部51的基端部51b插入到贯穿插入孔71c中时,缩径部75使主体部51的基端部51b挠曲而缩小直径,从而使得抵接部73与插入部101的外周面抵接。
[0102]如图3A所示,抵接部73例如相当于基端部51b的缘部,具有环形状。抵接部73覆盖插入部101的外周面。而且,如图3D所示,在主体部51的基端部51b被插入到贯穿插入孔71c中并通过缩径部75缩小直径而挠曲时,抵接部73与插入部101的外周面抵接。
[0103]如图3A所示,基端部51b具有作为基端部51b的缘部发挥功能的所述抵接部73。由于主体部51具有挠性,所以,基端部51b在插入贯穿插入孔71c中时能够通过缩径部75而使直径缩小为尖细。此时,抵接部73能够与插入部101的外周面抵接。在基端部51b插入到贯穿插入孔71c中时,主体部71螺纹紧固在主体部51上。
[0104]抵接部73也可以具有与插入部101的外周面紧密贴合的树脂制的O环等紧密贴合部件。
[0105]这样,螺旋旋转部件50的前端部为自由端,螺旋旋转部件50的基端部为固定端。该固定端被定位在插入部101的中间部101c,接近螺旋旋转部件50的驱动力接受部。
[0106][装配和定位的一例]
[0107]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30与驱动力传递机构40连结,使得齿轮41与内周齿部35f啮合。此时,主体部31未装配在主体部21上。
[0108]接着,螺旋旋转部件50与驱动力传递机构40连结,进而由保持部件60保持,使得主体部51的基端部51b贯穿插入到保持部件60的贯穿插入孔60c中,在贯穿插入时,外周齿部51d与齿轮43啮合。此时,主体部51未装配在主体部71上。
[0109]由此,包含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30侧的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基端部IOb侧与包含保持部件60和螺旋旋转部件50的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前端部IOa侧通过驱动力传递机构40连结。此时,贯穿插入孔31c和贯穿插入孔51c彼此配设在同一直线上。并且,驱动力传递机构40在径向上配设在比贯穿插入孔31c靠外侧。并且,在长度轴方向上,在保持部件60与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30之间形成有空间部11。
[0110]接着,主体部21配设在比主体部31靠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基端部IOb侧,使得贯穿插入孔21c和贯穿插入孔31c彼此配设在同一直线上。并且,主体部71以在径向上配设在比管状部件47和驱动力传递机构40靠插入部101侧的方式配设在空间部11中,使得贯穿插入孔51c和贯穿插入孔71c配设在同一直线上。
[0111]接着,插入部101贯穿插入到贯穿插入孔51c、71c、31c、21c中,使得插入部101的基端部IOlb侧配设在主体部21侧,插入部101的前端部IOla侧配设在螺旋旋转部件50侧。
[0112]接着,主体部21螺纹紧固在主体部31的基端部31b的外周面上,使得基端部31b通过缩径部25而缩小直径,抵接部23与插入部101的基端部IOlb的外周面抵接。此时,由于抵接部23与插入部101的基端部IOlb的外周面抵接,所以,活体内导入装置10定位在插入部101的基端部101b。
[0113]接着,主体部71螺纹紧固在主体部51的基端部51b的外周面上,使得基端部51b通过缩径部75而缩小直径,抵接部73与插入部101的中间部IOlc的外周面抵接。此时,由于抵接部73与插入部101的中间部IOlc的外周面抵接,所以,活体内导入装置10定位在插入部101的中间部101c。
[0114]由此,活体内导入装置10在定位于插入部101的状态下装配在插入部101上。
[0115][作用I]
[0116]如上所述,在装配在插入部101上的活体内导入装置10中,主体部21被把持,插入部101的前端部IOla和螺旋旋转部件50被导入活体内。此时,翅片部53与管腔的内壁卡合。
[0117]产生部33由手指操作,绕长度轴的轴旋转。同时,输入部35通过产生部33的旋转而与产生部33 —起绕长度轴的轴旋转。由此,与内周齿部35f啮合的齿轮41旋转,轴部件45绕轴部件45的轴旋转。
[0118]这样,输入部35经由与内周齿部35f啮合的齿轮41而使轴部件45旋转。然后,输入部35将通过产生部33的旋转而产生的驱动力输入到轴部件45。
[0119]当轴部件45旋转时,齿轮43与轴部件45—起旋转,具有与齿轮43啮合的外周齿部51d的主体部51绕长度轴的轴旋转。
[0120]这样,轴部件45经由齿轮41而从输入部35输入驱动力,通过所输入的驱动力而绕轴部件45的轴旋转。轴部件45通过旋转而经由齿轮43将驱动力传递到螺旋旋转部件50,使螺旋旋转部件50旋转。
[0121]然后,翅片部53与管腔的内壁卡合,推进力例如朝向插入部101的插入方向作用于螺旋旋转部件50。由此,通过推进力来辅助螺旋旋转部件50的插入。
[0122][作用2]
[0123]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力传递机构40在插入部101的径向上配设在比插入部101靠外侧。驱动力传递机构40不是在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周向上配设在整个周向上,而是仅配设在周向的一部分上。因此,在活体内导入装置10被插入管腔中时,驱动力传递机构40不容易受到来自内壁的阻力,其结果,抑制了扭转。
[0124]由此,驱动力传递机构40可靠地将驱动力传递到螺旋旋转部件50。然后,螺旋旋转部件50可靠地旋转,翅片部53可靠地与内壁卡合。由此,防止推进力的降低。这样,即使驱动力传递机构40受到阻力,也能够防止推进力的降低。
[0125]并且,管状部件47保护轴部件45不受阻力。因此,驱动力传递机构40可靠地将驱动力传递到螺旋旋转部件50。[0126]并且,由于轴部件45具有挠性,所以,即使扭转或受到阻力,也能够可靠地将驱动力传递到螺旋旋转部件50。
[0127][作用3]
[0128]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旋旋转部件50通过作为驱动力接受部的外周齿部51d,在螺旋旋转部件50的基端部侧接受驱动力。
[0129]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端侧定位机构70配设在比翅片部53靠基端部IOb侦牝配设在主体部51的基端部51b上。由此,表示螺旋旋转部件50的基端部的主体部51的基端部51b通过前端侧定位机构70定位在插入部101的中间部101c。
[0130]此时,前端部侧定位机构70在长度轴方向上配设在比翅片部53靠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基端部IOb侧。详细地讲,前端部侧定位机构70配设在作为驱动力接受部的外周齿部51d的附近、且配设在比外周齿部51d靠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基端部IOb侦U。
[0131]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旋旋转部件50的驱动力接受部的配设位置与主体部51的定位位置彼此接近。而且,主体部51具有挠性。
[0132]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在活体内导入装置10被插入管腔中、翅片部53从内壁受到阻力时,翅片部53屈曲。然后,螺旋旋转部件50的主体部51经由翅片部53而受到阻力。该阻力将要对主体部51进行压缩,使得主体部51的长度比自然长时短。因此,在长度轴方向上,翅片部53彼此的间隔变窄,翅片部53很难与内壁卡合,推进力可能降低。
[0133]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51的基端部51b被定位在插入部101的中间部101c,主体部51具有挠性。由此,主体部51越是受到阻力,主体部51越是通过反作用力而朝向前端部IOa伸长。由此,防止翅片部53彼此的间隔变窄,翅片部53可靠地与内壁卡合。由此,防止推进力的降低。
`[0134]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螺旋旋转部件50的驱动力接受部(外周齿部51d)的配设位置与主体部51的定位位置彼此接近,所以,在主体部51受到阻力时,反作用力增大,主体部51进一步伸长。因此,防止翅片部53彼此的间隔变窄,翅片部53可靠地与内壁卡合。由此,防止推进力的降低。
[0135]这里,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对主体部51未定位的情况进行说明。该情况下,由于主体部51受到阻力,主体部51朝向基端部IOb在插入部101上滑动。因此,仅插入部101被插入,活体内导入装置10未导入,推进力降低。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内容防止这种状态。
[0136]并且,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对主体部51定位在前端部IOa侧的情况进行说明。该情况下,与上述同样,主体部51经由翅片部53而受到阻力。该阻力将要使主体部51伸长,使得主体部51的长度比自然长时长。但是,由于主体部51具有挠性,所以,主体部51越是受到阻力,主体部51越是通过反作用力而朝向前端部IOa压缩。由此,翅片部53彼此的间隔变窄,翅片部53很难与内壁卡合。由此,推进力可能降低。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内容防止这种状态。
[0137][效果]
[0138]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力传递机构40在插入部101的径向上配设在比插入部101靠外侧。驱动力传递机构40不是在活体内导入装置10的周向上配设在整个周向上,而是仅配设在周向的一部分上。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力传递机构40不容易受到来自内壁的阻力,其结果,能够抑制驱动力传递机构40的扭转。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可靠地将驱动力传递到螺旋旋转部件50,能够可靠地使螺旋旋转部件50旋转,能够可靠地使翅片部53与内壁卡合,能够防止推进力的降低。
[0139]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管状部件47覆盖轴部件45,保护轴部件45不受阻力。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轴部件45由于阻力而扭转,能够可靠地将驱动力传递到螺旋旋转部件50。
[0140]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端部侧定位机构70配设在比翅片部53靠基端部IOb侦牝配设在主体部51的基端部51b上。并且,螺旋旋转部件50的驱动力接受部(外周齿部51d)的配设位置与主体部51的定位位置彼此接近。而且,主体部51具有挠性。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翅片部53彼此的间隔变窄,能够可靠地使翅片部53与内壁卡合,能够防止推进力的降低。
[0141]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缩径部75而容易地使抵接部73与插入部101的外周面抵接,能够容易地对插入部101进行定位。
[0142]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入部101贯穿插入到活体内导入装置10后,抵接部73与插入部101的外周面抵接。因此,在插入部101贯穿插入到活体内导入装置10时,能够防止插入部101的外周面由于滑动等而磨损,能够容易地进行定位。
[0143]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主体部51的内周面不是与插入部101的外周面进行面抵接,而是仅相当于基端部51b的缘部的环状的抵接部73与插入部101的外周面抵接。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简易地进行定位。
[0144]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2个定位机构可靠地进行定位。
[0145][变形例I]
[0146]轴部件45由管状部件47覆盖,但是不限于此。如图4A、图4B、图4C所示,轴部件45也可以贯穿插入配设在外套管80的壁厚部的通道81中。该情况下,外套管80在长度轴方向上配设在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30与保持部件60之间。通道81沿着长度轴方向配设。
[0147]外套管80具有配设有主体部71的贯穿插入孔83,该贯穿插入孔83与贯穿插入孔31c和贯穿插入孔60c连通,供插入部101贯穿插入。
[0148]并且,外套管80具有开口部85,该开口部85配设在外套管80的周面上,朝向外部开口以便对主体部71进行操作。经由开口部85对主体部71进行操作,使得基端部51b通过缩径部75而缩小直径,抵接部73与插入部101的外周面抵接。
[0149][变形例2]
[0150]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30也可以具有产生驱动力的例如马达等未图示的驱动源。该情况下,驱动源可以与输入部35连结,也可以直接与轴部件45连结。
[0151]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实施阶段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对结构要素进行变形而具体化。并且,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多个结构要素的适当组合,能够形成各种发明。
【权利要求】
1.一种活体内导入装置,其在贯穿插入了具有长度轴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状态下被导入活体内,具有前端部和基端部,其中,该活体内导入装置具有: 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其配设在所述基端部侧,具有供所述插入部贯穿插入的贯穿插入孔,通过绕所述长度轴的轴旋转而产生驱动力,并输入驱动力; 驱动力传递机构,其配设在比所述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靠所述前端部侧,在所述插入部的径向上配设在比贯穿插入所述贯穿插入孔中的所述插入部靠外侧,传递由所述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输入的驱动力; 螺旋旋转部件,其配设在所述前端部侧,具有圆筒状的主体部和配设在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的翅片部,所述主体部具有挠性,供所述插入部贯穿插入,通过由所述驱动力传递机构传递的驱动力而绕所述长度轴的轴旋转,所述翅片部绕所述长度轴的轴呈螺旋状配设;保持部件,其具有供所述主体部的基端部贯穿插入的贯穿插入孔,在所述长度轴方向上配设在比所述翅片部靠所述活体内导入装置的所述基端部侧,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基端部贯穿插入到所述贯穿插入孔中的状态下,该保持部件保持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基端部侧,使得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基端部侧与所述驱动力传递机构的前端部连结,使所述主体部通过驱动力而绕所述长度轴的轴旋转;以及 定位机构,其将所述螺旋旋转部件定位在所述插入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体内导入装置,其中, 所述定位机构在所述长度轴方向上配设在比所述翅片部靠所述活体内导入装置的所述基端部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活体内导入装置,其中, 所述定位机构形成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基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活体内导入装置,其中, 所述定位机构配设在比所述保持部件靠所述活体内导入装置的基端部侧。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活体内导入装置,其中, 所述定位机构将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基端部定位在中间部,该中间部配设在所述插入部的前端部与所述插入部的基端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活体内导入装置,其中, 所述定位机构将所述活体内导入装置的基端部定位在所述插入部的基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活体内导入装置,其中, 为了使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基端部与贯穿插入所述主体部的所述插入部的外周面抵接,从而使所述插入部相对于所述螺旋旋转部件而定位,所述定位机构具有缩径部,该缩径部使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基端部的直径缩小,使得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基端部与所述插入部的外周面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活体内导入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设置在所述插入部的基端部侧。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活体内导入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具有: 圆筒状的主体部,其供所述插入部贯穿插入; 驱动力产生部,其以能够绕所述长度轴的轴旋转的方式配设在所述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的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通过旋转而产生驱动力;以及 驱动力输入部,其与所述驱动力产生部的前端部配设为一体,将由所述驱动力产生部产生的所述驱动力输入到所述驱动力传递机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活体内导入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力传递机构具有长条的轴部件,该轴部件具有挠性,并且具有前端部和基端部,在所述基端部通过所述驱动力输入部输入所述驱动力,通过所输入的所述驱动力而绕轴旋转,从而将所述驱动力从所述前端部传递到所述螺旋旋转部件的所述主体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活体内导入装置,其中, 所述轴部件贯穿插入覆盖所述轴部件且具有挠性的管状部件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活体内导入装置,其中, 所述管状部件具有在所述轴部件将所述驱动力传递到所述螺旋旋转部件的所述主体部时抑制所述轴部件扭转的硬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活体内导入装置,其中, 所述活体内导入装置还具备具有挠性的外套管,该外套管在所述长度轴方向上配设在所述驱动力产生输入机构与所述保持部件之间,以覆盖所述轴部件和所述插入部的方式供所述轴部件和所述插入部插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活体内导入装置,其中, 所述外套管具有供所述轴部件插入的通道。`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活体内导入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力传递机构在所述活体内导入装置的周向上配设在周向的一部分上。
16.—种内窥镜,其具有权利要求1~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活体内导入装置。
【文档编号】A61B1/00GK103517663SQ201280022446
【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9日
【发明者】内藤公彦 申请人: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