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肝胆湿热型胁痛的中药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25489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肝胆湿热型胁痛的中药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制备方法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讲是一种治疗肝胆湿热型胁痛的中药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治疗肝胆湿热型胁痛,一般采用:1、盐酸吗啡:可引起眩晕、恶心、呕吐、心悸、便秘、出汗、排尿困难、呼吸抑制,连续用易成瘾,与成瘾戒断有直接联系的是兰斑核。吗啡中毒主要表现为昏迷、呼吸深度抑制,呼吸频率可减至每分钟数次;瞳孔针尖样,血压下降。肝功严重减退者、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患者、颅内高压病人、婴儿及哺乳期妇女禁用;2、奈福泮:严重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或惊厥患者禁用。肝、肾不良者慎用;3、丙烯吗啡:毒性小,大剂量引起发音困难、缩瞳、倦睡、发汗等;4、盐酸哌替啶:眩晕、出汗、口干、恶心、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反复用可成瘾,突然停药可产生戒断现象。短时反复大剂量可引起震颤、肌肉挛缩、反射亢进以至惊厥;5、乙酰水杨酸:①消化道反应:用量较大时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严重时可致消化道出血,并能诱发和加重消化性溃疡。胃溃疡患者禁用。②水杨酸反应:用量过大可产生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等,称为水杨酸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度呼吸、酸碱平衡失调,甚至精神错乱。③变态反应:如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诱发哮喘等。④凝血障碍: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增加出血倾向;6、双氯芬酸:可有胃肠道反应、头晕、头痛、皮疹等。肝肾功能不全、溃疡病史患者慎用。妊娠初3个月内忌用;7、吲哚美辛:常见有上腹部不适、恶心、腹泻、诱发或加重胃溃疡、胃肠道出血等。中枢症状也较多见,如头痛、眩晕、幻觉、精神抑郁、精神错乱等。较少见的反应有肝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和再生障硬性贫血,还可有角膜混浊、变态反应等,还可促使潜在性感染灶复发。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发明一种治疗肝胆湿热型胁痛的中药制备方法。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痛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本证早在《内经》已有记载,并明确指出胁痛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肝胆病变。如《灵枢 五邪》篇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 藏气法时论篇》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素问 缪刺论篇》也说:“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
病因病机:外湿内侵,或饮食所伤,脾失健运,痰湿中阻,气郁化热,肝胆失其疏泄条达,导致胁痛。如《张氏医通.胁痛》说:“饮食劳动之伤,皆足以致痰凝气聚,……然必因脾气衰而致。”
临床表现:胁痛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目赤或目黄、身黄、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它的技术方案为:取黄芩9重量份、黄连6重量份、黄柏6重量份、黄花母6重量份、救必应3重量份、银柴胡3重量份、酢浆草9重量份、鼠李3重量份、腹水草3重量份、辟汗草6重量份、九香虫6重量份、刀豆6重量份、土木香6重量份、川楝子I重量份、云实3重量份、乌药6重量份、甘松3重量份、龙涎香6重量份、郁金6重量份、蜘蛛香6重量份和甘草9重量份,将以上21味中药放入15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文火煎制30分钟,过滤去渣共煎药液360毫升,煎出的药液即为治疗肝胆湿热型胁痛的中药。该发明的优点是:本方21味中药,在药店均能买到,制作简单,制成的中药液毒副作用小,疗程短,治愈率高。君臣佐使,恰到好处。应用中药的同时,避免了西药磺胺药、抗菌素引起的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黄芩、黄连、黄柏、黄花母、救必应、银柴胡、酢浆草、鼠李、腹水草、辟汗草,以上10味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肿止痛、清热利湿、散瘀止痛之功效。在治疗肝胆湿热型胁痛的过程中,起主要治疗作用,故为君药。九香虫、刀豆、土木香、川楝子、云实、乌药、甘松、龙涎香、郁金,以上9味药具有疏肝破气、散积化滞、舒肝和胃、解烦止渴、行气止痛功效。在治疗肝胆湿热型胁痛的过程中,能辅助主药发挥治疗作用,故为臣药。蜘蛛香:辛、微苦,温。入肺、胃二经。理气止痛,化浊解表,活血调经,祛风散寒,宣肺利水。能率诸药直达病灶,故为佐药。甘草:甘,平。入十二经。补脾润肺,益气复脉,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既能纠诸药之偏性,又能缓解诸药之毒性,故为使药。黄芩、黄连、黄柏、黄花母、救必应、银柴胡、酢浆草、鼠李、腹水草、辟汗草、九香虫、刀豆、土木香、川楝子、云实、乌药、甘松、龙涎香、郁金、蜘蛛香、甘草,这21味药配伍应用,共同起到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退虚热、消肿止痛、清热利湿、散瘀止痛、、疏肝破气、散积化滞、舒肝和胃、解烦止渴、行气止痛之功效。君臣佐使,配伍得当,是治疗肝胆湿热型胁痛的最佳配方。黄芩:寒,苦,入心、肺、胆、大肠四经。清热燥湿、清泄少阳、降火、止血、安胎。黄连:苦、寒。入心、肝、胃、大肠四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柏:苦,寒。入肾、膀胱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退虚热、坚阴治痿。黄花母:甘、辛、酸、涩、凉、无毒。入心、肝、肺、大肠、小肠经。辛凉解表、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救必应:苦,寒。入肺、肝、大肠经。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消肿止痛。银柴胡:甘、苦,微寒。入肝、胃经。退虚热、虚劳,清疳热。酢浆草:酸、微潘,寒。入肺、胃经。清热利湿、消肿解毒、凉血止血。鼠李:甘、苦,凉。入肝、肾、脾三经。清热利湿、健脾化痰。腹水草:辛、苦,寒。入肝、肺、肾三经。清热解毒、利湿行水、散瘀止痛。辟汗草:辛、苦,凉,无毒。入肝、脾、胃经。清热解毒、清热燥湿、利尿通淋。九香虫:咸,甘,温,无毒。入肝、脾、肾经。行气止痛,温肾壮阳,温中止泻。刀豆:甘,平,无毒。入脾、胃、大肠、肾经。温中下气,益肾补元,祛痰平喘,行气止痛。土木香:辛、苦,温。入肺、肝、脾经。健脾和胃,行气止痛,驱邪治寒疟,安驱蛔虫。川楝子:苦,寒,有小毒。入肝、胃、小肠、膀胱经。燥湿杀虫,行气止痛,清热泄火。云实:辛,温。入肺、大肠经。行气止痛,截疟,止消渴。乌药:辛,温。入肺、脾、肾、膀胱经。行气止痛,温肾散寒。甘松:辛、甘,温。入脾、胃经。行气止痛,醒脾健胃,收湿拔毒。龙涎香:甘、酸,气腥,微温。入心、肺、肝、肾经。行气活血,利水通淋,止咳平喘,生津盈颊,辟秽解毒。郁金:辛、苦,寒。入心、肺、肝、胆经。行气祛瘀,清心解郁,凉血止血。蜘蛛香:辛、微苦,温。入肺、胃二经。理气止痛,化浊解表,活血调经,祛风散寒,宣肺利水。甘草:甘,平。入十二经。补脾润肺,益气复脉,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具体实施方式
:取黄岑9g、黄连6g、黄柏6g、黄花母6g、救必应3g、银柴胡3g、酢衆草9g、鼠李3g、腹水草3g、辟汗草6g、 九香虫6g、刀豆6g、土木香6g、川楝子lg、云实3g、乌药6g、甘松3g、龙涎香6g、郁金6g、蜘蛛香6g和甘草9g,以上21味药一起放入15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文火煎制30分钟,过滤去渣,煎出的药液即为治疗肝胆湿热型胁痛的中药。共煎药液360毫升,当肝胆湿热型胁痛的病人需要治疗时,使药液温度为36V,每次120毫升,口服,每日三次,二日为一疗程,若症状仍存,再服第二疗程,以至痊愈。318例肝胆湿热型胁痛患者中,男性153例,占48.11% ;女性165例,占51.89%。女性多于男性。表一、318例肝胆湿热型胁痛患者的年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肝胆湿热型胁痛的中药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取黄芩9克、黄连6克、黄柏6克、黄花母6克、救必应3克、银柴胡3克、酢浆草9克、鼠李3克、腹水草3克、辟汗草6克、九香虫6克、刀豆6克、土木香6克、川楝子I克、云实3克、乌药6克、甘松3克、龙涎香6克、郁金6克、蜘蛛香6克和甘草9克,将以上21味中药放入15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文火煎制30分钟,过滤去渣共煎药液360毫升,煎出的药液即为治疗肝胆湿热型胁痛的 中药。
全文摘要
一种治疗肝胆湿热型胁痛的中药制备方法,属于中药制备方法技术领域。目前治疗肝胆湿热型胁痛一般采用盐酸吗啡,可引起眩晕、恶心、呕吐、心悸、便秘、出汗、排尿困难、呼吸抑制,连续用易成瘾,与成瘾戒断有直接联系的是兰斑核。该发明的技术方案为取黄芩、黄连、黄柏、黄花母、救必应、银柴胡、酢浆草、鼠李、腹水草、辟汗草、九香虫、刀豆、土木香、川楝子、云实、乌药、甘松、龙涎香、郁金、蜘蛛香和甘草,将以上21味中药放入水中浸泡,然后文火煎制,煎出的药液即为治疗肝胆湿热型胁痛的中药。它的优点是疗程短,治愈率高。君臣佐使,恰到好处。应用中药的同时,避免了西药磺胺药、抗菌素引起的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
文档编号A61K35/64GK103100058SQ20131005047
公开日2013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14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14日
发明者任瑞, 宋琼 申请人:任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