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可调节双层置换颈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3193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向可调节双层置换颈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一种多向可调节双层置换颈托。
背景技术
各种颈椎手术术后应强制固定头部,防止过度伸张以及屈曲,避免骨骼以及肌肉再度损伤,传统石膏以及普通对称性颈托固定由于操作不方便,又不方便于观察伤口受到极大局限。石膏固定舒适性欠佳,同时无法调节,穿戴极不方便,长时间固定还容易出现湿疹,压迫性溃疡,增加患者痛苦。另外普通对称性颈托价格变化少,仅为大中小等型号,同时少量所谓可调性托仅仅是局部的微调,无法完全适合人体生理结构,固定效果欠佳,患者佩戴不舒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舒适的多向可调节双层置换颈托。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前颈肩托、后颈肩托、下颌托、后脑托、颈肩托连接件、下颌托调节件,后脑托调节件;所述的前颈肩托、后颈肩托对抱形成与颈部相仿的柱形,其中前颈肩托的下缘向外延伸形成同胸部、肩部前半部接触的下仿形支撑边沿,后颈肩托的下缘向外延伸形成同背部、肩部后半部接触的下仿形支撑边沿,下颌托的外侧壁轮廓与前颈肩托的内轮廓相仿,下颌托的上缘向外延伸且与下颌轮廓相仿;后脑托的外侧壁轮廓与后颈肩托的内轮廓相仿,后脑托的上缘向外延伸且与后脑轮廓相仿;所述的颈肩托连接件设置与前颈肩托、后颈肩托的两侧壁;所述的下颌托调节件包括第一调节杆锁定件、第一调节杆、第一调节杆导向装置,第一调节杆导向装置固定在前颈肩托外侧壁的前端,第一调节杆设置在调节杆导向装置并能够沿第一调节杆导向装置上下滑动,第一调节杆锁定件设置在第一调节杆导向装置并与第一调节杆接触,第一调节杆的上端头固定于下颌托外侧壁的前端;所述的后脑托调节件包括第二调节杆锁定件、第二调节杆、第二调节杆导向装置,第二调节杆导向装置,第二调节杆导向装置固定在前颈肩托外侧壁的前端,第二调节杆设置在第二调节杆导向装置并能够沿第二调节杆导向装置上下滑动,第二调节杆锁定件设置在第二调节杆导向装置并与第二调节杆接触,第二调节杆的上端头固定于后脑托外侧壁的前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1材料经济易取,制作容易,患者家属容易掌握,成本低,2使用石膏固定需要等伤口愈合后方可实施,而此颈托因其可拆卸性对伤口换药与拆线无妨碍,术后即可使用,起到了早期固定,适当加压,减轻伤口渗血的作用,便于术后观察伤口,利于伤口愈合。3可使患者术后头颈固定于合适体位,更快改善术后颈部的不适,明显优于石膏以及普通对称性颈托的固定,4可调试颈托使用方便,四向可调节,安全性高,患者玩耍、进食、睡眠、上学、工作、更衣、洗澡等日常生活不受影响。颈部可自由活动,因其透气性好,尤其适合气候炎热的地方,只需两部分从颈部前后对合连接,根据患者颈部的粗细程度不同,调至适当松紧程度。5患者的舒适度明显优于石膏以及普通颈托,使患者感受到柔软舒适,轻便美观大方。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I前颈肩托、2后颈肩托、3下颌托、4后脑托、5颈肩托连接件、6下颌托调节件,7后脑托调节件、61第一调节杆锁定件、62第一调节杆、63第一调节杆导向装置、71第二调节杆锁定件、72第二调节杆、73第二调节杆导向装置、8吸痰通道;
具体实施例方式它包括前颈肩托1、后颈肩托2、下颌托3、后脑托4、颈肩托连接件5、下颌托调节件6,后脑托调节件7;所述的前颈肩托1、后颈肩托2对抱形成与颈部轮廓相仿的柱形,这样可以在前颈肩托1、后颈肩托2对抱的时候,前颈肩托1、后颈肩托2套设在患者颈部外周,而又减少对患者的影响;其中前颈肩托I的下缘向外延伸形成同胸部、肩部前半部接触的下仿形支撑边沿,后颈肩托2的下缘向外延伸形成同背部、肩部后半部接触的下仿形支撑边沿,这样,可以通过患者的肩膀以及胸、背对本发明整体结构起到支撑作用,下颌托3的外侧壁轮廓与前颈肩托I的内轮廓相仿且设置于前颈肩托I的内侧,下颌托3的上缘向外延伸且与下颌轮廓相仿;后脑托4的外侧壁轮廓与后颈肩托2的内轮廓相仿且设置于后颈肩托2的内侦牝后脑托4的上缘向外延伸且与后脑轮廓相仿;所述的颈肩托连接件5设置于前颈肩托1、后颈肩托2的两侧壁;下颌托3的外侧壁轮廓与前颈肩托I的内轮廓相仿且设置于前颈肩托I的内侧这样可以保证下颌托3能够沿前颈肩托I内侧上下滑动,而下颌托3不设置在前颈肩托I外侧,是因为一般来说,颈托上边沿的内侧,已经贴近人体脖子的部分,下颌托设置在前颈肩托外侧,那么就意味着前颈肩托的直径更小,可能前颈肩托更加贴近或直接贴到人体颈部,造成患者呼吸不顺。同理,后脑托4的外侧壁轮廓与后颈肩托2的内轮廓相仿且设置于后颈肩托2的内侧。所述的下颌托调节件6包括第一调节杆锁定件61、第一调节杆62,第一调节杆导向装置63,第一调节杆导向装置63固定在前颈肩托I外侧壁的前端,第一调节杆62设置在调节杆导向装置并能够沿第一调节杆导向装置上下滑动,第一调节杆锁定件61设置在第一调节杆导向装置并与第一调节杆62接触,第一调节杆62的上端头固定于下颌托3外侧壁的前端;所述的后脑托调节件7包括第二调节杆锁定件71、第二调节杆72、第二调节杆导向装置73,第二调节杆导向装置73,第二调节杆导向装置73固定在前颈肩托I外侧壁的前端,第二调节杆62设置在第二调节杆导向装置并能够沿第二调节杆导向装置上下滑动,第二调节杆锁定件71设置在第二调节杆导向装置并与第二调节杆72接触,第二调节杆72的上端头固定于后脑托4外侧壁的前端。下颌托调节件6选用的硬质的第一调节杆 锁定件61、第一调节杆62,第一调节杆导向装置63,这里的第一调节杆62起到了连接以及调节下颌托上升高度的功能,第一调节杆导向装置起到了引导第一调节杆并对其限位的功能,为了保证第一调节杆的固定,而外在增加了第一调节杆锁定件,确保第一调节杆对应的下颌托固定牢固,同样,后脑托调节件的结构与下颌托调节件相对应。所述的前颈肩托11、后颈肩托22、下颌托33、后脑托44的结构为内部采用硬质材料,外层包裹有软性材料的结构。这样可以在保证前颈肩托11、后颈肩托22、下颌托33、后脑托44的强度的同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在前颈肩托上还设有吸痰通道8。方便吸痰使用。所述的颈肩托连接件为分别设于前颈肩托1、后颈肩托2的能够相互连接的带魔术贴的调节带,通过调节带调节前颈肩托1、后颈肩托2之间的松紧。在选用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方便调节松紧的装置。具体使用方式如下:将前颈肩托、后颈肩托对抱固设在患者颈部,之后通过颈肩托连接件两前颈肩托、后颈肩托连接,通过调整下颌托调节件6调节下颌托的高度,通过调整后脑托调节件调节后脑托的高度。实施案例实施例1
患者,王某:性别:男,年龄:10岁,症状:“高处坠落后颈椎骨折”治疗方案:手术治疗后需颈托固定,实施困难:由于患者系儿童,目前市面上颈托型号单一,可调节性差,对患儿来说不匹配,原计划采用石膏进行固定。使用本发明的效果:使用本发明自制颈托后穿戴方便,固定确切,使术后锻炼恢复可顺利有效的进行;预计出院时间:24天;实际出院时间:15天;实施例2患者:姜某;性别:男;年龄:35岁;诊断:“外伤后寰椎及枢椎骨折脱位”治疗方案:手术治疗后因颈椎内固定治疗后需要长期颈部固定;实施难度:由于患者自身颈部细长,目前市面上传统颈托型号少,无法找到一款适合与患者使用的颈托,原计划采用石膏进行固定。使用本发明的效果,使用本发明自制颈托后,对患者颈部肤贴性好,可稳定固定,利于患者术后恢复。预计出院时间:21天;实际出院时间:14天;
实施例3患者:康某;性别:女;年龄:45岁;诊断:“寰枕关节畸形”治疗方案:手术行枕颈融合内固定治疗后需要长期颈部纵向支撑固定实施难度:市面上传统颈托型号少,无法上下调节无法使用,计划采用石膏固定,但是由于需要长时间固定,石膏固定,透气性差,长期使用不方便;使用本发明的效果,使用本发明自制颈托后,对患者颈部肤贴性好,可稳定纵向固定,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及日常生活。预计恢复时间:60天;实际恢复时间:45天;实施例4患者:李某;性别:女, 年龄:30岁,诊断:“车祸后颅脑及颈椎复合伤”治疗方案:手术治疗后有气管切开并配合颈部固定,实施难度:但因患者昏迷需长期吸痰护理,传统的颈托需摘下后才可吸痰,同时传统颈托无法调节可造成患者压疮形成;使用本发明的效果,而使用我科自制颈托有预留气管切开处吸痰通道,使用方便,同时调节性好,不易形成皮肤损伤。实施例5患者:王某;性别:男;年龄:45岁,诊断:“车祸后颈椎脱位”治疗方案:手术治疗后并需要配合长期通过颈托固定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实施难度:因患者身材肥胖,颈部较粗,而传统颈托型号大小不适合该患者,且透气性差,容易造成皮肤慢性皮损,使用本发明的效果:但使用我科自制颈托可调范围大,穿戴肤贴,与皮肤接触面广,不易卡压,几无损伤。
权利要求
1.一种多向可调节双层置换颈托,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前颈肩托(I)、后颈肩托(2)、下颌托(3)、后脑托(4)、颈肩托连接件(5)、下颌托调节件(6),后脑托调节件(7); 所述的前颈肩托(I)、后颈肩托(2)对抱形成与颈部轮廓相仿的柱形,其中前颈肩托(O的下缘向外延伸形成同胸部、肩部前半部接触的下仿形支撑边沿,后颈肩托(2)的下缘向外延伸形成同背部、肩部后半部接触的下仿形支撑边沿,下颌托(3)的外侧壁轮廓与前颈肩托(I)的内轮廓相仿且设置于前颈肩托(I)的内侧,下颌托(3)的上缘向外延伸且与下颌轮廓相仿;后脑托(4)的外侧壁轮廓与后颈肩托(2)的内轮廓相仿且设置于后颈肩托(2)的内侧,后脑托(4)的上缘向外延伸且与后脑轮廓相仿;所述的颈肩托连接件(5)设置于前颈肩托(I)、后颈肩托(2)的两侧壁; 所述的下颌托调节件(6)包括第一调节杆锁定件(61)、第一调节杆(62)、第一调节杆导向装置(63),第一调节杆导向装置(63)固定在前颈肩托(I)外侧壁的前端,第一调节杆(62)设置在调节杆导向装置并能够沿第一调节杆导向装置上下滑动,第一调节杆锁定件(61)设置在第一调节杆导向装置并与第一调节杆(62)接触,第一调节杆(62)的上端头固定于下颌托(3)外侧壁的前端; 所述的后脑托调节件7包括第二调节杆锁定件(71)、第二调节杆(72)、第二调节杆导向装置(73),第二调节杆导向装置(73),第二调节杆导向装置(73)固定在前颈肩托(I)外侧壁的前端,第二调节杆(62)设置在第二调节杆导向装置并能够沿第二调节杆导向装置上下滑动,第二调节杆锁定件(71)设置在第二调节杆导向装置并与第二调节杆(72)接触,第二调节杆(72)的上端头固定于后脑托(4)外侧壁的前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多向可调节双层置换颈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颈肩托(I)、后颈肩托(2)、下颌托(3)、后脑托(4)的结构为内部采用硬质材料,外层包裹有软性材料的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可调节双层置换颈托,其特征在于:在前颈肩托上还设有吸痰通道(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可调节双层置换颈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颈肩托连接件为分别设于前颈肩托(I)、后颈肩托(2)的能够相互连接的魔术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向可调节双层置换颈托。它包括前颈肩托、后颈肩托、下颌托、后脑托、颈肩托连接件、下颌托调节件,后脑托调节件;所述的前颈肩托、后颈肩托对抱形成与颈部相仿的柱形,其中前颈肩托的下缘向外延伸形成同胸部、肩部前半部接触的下仿形支撑边沿,后颈肩托的下缘向外延伸形成同背部、肩部后半部接触的下仿形支撑边沿,下颌托的外侧壁轮廓与前颈肩托的内轮廓相仿,下颌托的上缘向外延伸且与下颌轮廓相仿;后脑托的外侧壁轮廓与后颈肩托的内轮廓相仿,后脑托的上缘向外延伸且与后脑轮廓相仿;所述的颈肩托连接件设置与前颈肩托、后颈肩托的两侧壁。本发明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使用效果好等优点。
文档编号A61F5/055GK103239316SQ20131018733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20日
发明者陈春美, 陈权, 王春华, 杨意堃, 王锐, 韦浩, 石松生, 杨卫忠 申请人:陈春美, 陈权, 王春华, 杨意堃, 王锐, 韦浩, 石松生, 杨卫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