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青霍药对组合药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379阅读:599来源:国知局
一种青霍药对组合药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青霍药对组合药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鲜活大青叶为原料制备靛玉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粉碎鲜活大青叶菘蓝原料中添加吲哚醌;本发明体利用吲哚酚自由基的生成由原浸泡液中的溶解氧供氧即可,因此,通过体系pH的控制与酶解时控氧使反应向靛玉红方向发展;方法简便,可控;本发明直接利用大青叶的原料作为反应原料,有效的降低了生产成本;本发明在但是进吲哚酚自由基一步氧化生成时进行了控制,避免生成吲哚醌,而是直接在反应原料中添加吲哚醌,是反应向正向平衡。
【专利说明】一种青霍药对组合药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材药对组合,更具体的说一种青霍药对组合药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0002]青蒿为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的功效,挥发油为其主要有效部位之一,具有抗菌消炎、解热止咳、平喘等药理作用。藿香为唇形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主要成分含藿香挥发油,有抑菌防腐作用,对浅表层皮肤真菌感染也有治疗作用。据报道,青蒿与藿香配伍临床应用可以增强清热解暑和抗疟功效。
[0003]青蒿中的药用成分可分为挥发性和非挥发性2个部分,非挥发性成分主要是青蒿素,它是一种含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与已知抗疟药化学结构完全不同;其多种衍生物如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蒿乙醚,均是治疗疟疾的有效单体。随着对青蒿素类药物药理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已证实其具有抗疟、抗孕、抗纤维化、抗血吸虫、抗弓形虫、抗心律失常和肿瘤细胞毒性等作用;虽然该类药物作用广泛,但其作用机制、特点和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挥发性成分主要为挥发油,包括篙酮、异篙酮、按油精、左旋樟脑、丁香烯、旅烯、龙脑、石竹烯氧化物、倍半褚醇等成分;其中樟脑、龙脑、丁香烯、篙酮、异篙酮等含量较高;挥发油具有解热镇痛、抗菌消炎、止咳平喘等功效。藿香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是甲基胡椒酚,占80%以上。并含茴香醚、茴香醛、d-柠檬烯、对-甲氧基桂皮醛、α-菔烯、β-菔烯、3-辛酮、3-辛醇、对-聚伞花烯等。藿香还包括槐黄素、椴素、蒙花苷、藿香苷、异藿香苷、藿香素。此外,尚含少量鞣质、苦味质等成分。
[0004]对于青蒿和藿香的组合物的研究,熊运海等采用实验分析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别测定藿香、青蒿挥发油及其复合物的抑菌圈直径与挥发油成分,并利用化学计量学解析法对重叠的色谱峰进行解析,得到各组分的纯色谱曲线和质谱,再通过质谱库对解析的纯组分进行定性,用总体积积分法进行定量。结果表明,藿香与青蒿挥发油复合后综合抑菌能力增强,产生了新的活性化合物。藿香与青蒿挥发油复合物在质与量上与单味药相比均发生显著变化。复合物主要化学组分基本为两个单味药物的加和,单味药物组分的相对含量都发生了变化,其中藿香组分在复合物中的相对含量较高。

【发明内容】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在考察青蒿、藿香良种药材的不同提取部位、不同提取方法,及上述方法取得的浸膏的药理活性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藿香和青蒿的药对提取物组
口 ο
[0006]一种青霍药对组合药物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为将青蒿和藿香两种药材混合提取,得到挥发油部位成分和乙醇提取部位成分,混合挥发油部位成分和乙醇提取部位成分得到青霍药对组合药物。
[0007]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0008]I)将青蒿、藿香两种药材等比例混合,根据《药典》(2010)方法提取挥发油部位;
[0009]2)将步骤I)中的残渣,用70%的乙醇回流提取,合并回收乙醇提取液;
[0010]3)回收乙醇提取液中的乙醇,收膏至25°C密度1.3,得到乙醇提取部位;
[0011]4)合并挥发油部位和乙醇提取部位,得到青霍药对组合药物。
[00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青霍药对组合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青蒿和藿香药材为采收后24内的鲜品,提取前的保藏温度低于25°C。
[0013]一种青霍药对组合药物,所述青霍药对组合药物为采用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的制备得到青霍药对组合药物。
[0014]上述所述的青霍药对组合药物在制备治疗湿疹药物中的应用。
[0015]上述所述的青霍药对组合药物在制备止咳化痰药物中的应用。
[0016]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青霍药对组合药物利用了混合药材的提取的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起到药对的有益技术效果,相比较两种药材的的挥发油单体,以及两种药物提取的组合;青霍药对组合药物作为外用药治疗湿疹和作为内用药物止咳化痰发面的活性均具有明显的优势;具体为:
[0017]I)与青蒿和藿香分别单独提取的提物组合相比,在治疗湿疹方面具有显著进步;
[0018]2)在与青蒿和藿香挥发油及其混合物相比,在止咳和化痰方面具有显著进步;
[0019]3)采用藿香和青蒿的鲜品提取挥发油和醇提物的组合在治疗湿疹和止咳化痰方面的活性更好。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实施例1青霍提取物的制备
[0021]分别对藿香、黄蒿花干品原料粉碎,过40目筛后各称取200g,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挥发油提取法分别提取藿香挥发油和青蒿挥发油;分别将上述两份药材残渣挥干水分,用药材重量5倍70%乙醇回流提取3次,分别合并提取液,收干,制备浸膏,得到藿香挥醇提取物和青蒿醇提取物。按藿香和黄蒿花1:1的比例称取一定量的藿香挥醇提取物、青蒿醇提取物、藿香挥发油和青蒿挥发油混合得到青藿提取物混合组I ;将上述藿香挥发油和青蒿挥发油按原药材1:1的比例混合,得到青藿挥发油混合组A。
[0022]分别对藿香、黄蒿花干品原料粉碎,过40目筛后各称取200g,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挥发油提取法分别提取藿香挥发油和青蒿挥发油;分别将上述两份药材残渣挥干水分,用药材重量5倍70%乙醇回流提取3次,分别合并提取液,收干,制备浸膏,得到藿香挥醇提取物和青蒿醇提取物。按藿香、黄蒿花1:1的比例称取一定量的藿香挥醇提取物、青蒿醇提取物、藿香挥发油和青蒿挥发油混合得到青藿提取物混合组II ;将上述藿香挥发油和青蒿挥发油按原药材1:1的比例混合,得到青藿挥发油混合组B。
[0023]分别对藿香、黄蒿花干品原料粉碎,过40目筛后各称取200g,混合,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挥发油提取法分别提取藿香和青蒿挥发油的混合物;得到药对青藿挥发油混合组C ;将提取的药材残渣挥干水分,用药材重量5倍70%乙醇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收干,制备浸膏,得到得到药对青藿提取物混合组III。
[0024]分别对藿香、黄蒿花鲜品(采收24h内)原料粉碎,各称取200g,混合,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挥发油提取法分别提取藿香和青蒿挥发油的混合物;得到药对青藿挥发油混合组D ;将提取的药材残渣挥干水分,用药材重量5倍70%乙醇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收干,制备浸膏,得到得到药对青藿提取物混合组IV。
[0025]分别对藿香、黄蒿花鲜品(采收24h内)原料粉碎,各称取200g,混合,用药材重量5倍70%乙醇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收干,制备浸膏,得到得到药对青藿提取物混合组V。
[0026]分别对藿香、黄蒿花干品原料粉碎,各称取200g,混合,用药材重量5倍70%乙醇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收干,制备浸膏,得到得到青藿提取物混合组VI。
[0027]实施例2药对青霍挥发油成分的比较
[0028]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离检测实施例1中的青藿挥发油混合组A、青藿挥发油混合组B、药对青藿挥发油混合组C和药对青藿挥发油混合组D的挥发油成分,并采用化学计量学解析法(chemometric resolution method, crave)对二维GC-MC数据进行处理。色谱条件为:色谱柱:DB-1 (30mX0.2mm);升温程序:起始温度60°C,维持4min。以4°C /min升至220°C,维持2min ;载气(He)流速1.0mL/min ;进口温度280°C;分流比100:1 ;进样量10 μ L。质谱条件为:电子轰击(EI)离子源;电子能量70eV,离子源温度200°C,界面温度250。。。倍增电压:0.80kV,扫描范围m/z35-500 ;扫描速率:5.0次/s,溶剂延迟2.5min。挥发油中各成分的百分比变化,如表1所示。
[0029]表1药对青藿挥发油的主要成分
【权利要求】
1.一种青霍药对组合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为将青蒿和藿香两种药材混合提取,得到挥发油部位成分和乙醇提取部位成分,混合挥发油部位成分和乙醇提取部位成分得到青霍药对组合药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青霍药对组合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青蒿、藿香两种药材等比例混合,提取挥发油部位; 2)将步骤I)中的残渣,用70%的乙醇回流提取,合并回收乙醇提取液; 3)回收乙醇提取液中的乙醇,收膏至25°C密度1.3,得到乙醇提取部位; 4)合并挥发油部位和乙醇提取部位,得到青霍药对组合药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青霍药对组合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青蒿和藿香药材为采收后24内的鲜品,提取前的保藏温度低于25°C。
4.一种青霍药对组合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青霍药对组合药物为采用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的制备得到青霍药对组合药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青霍药对组合药物在制备治疗湿疹药物中的应用。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青霍药对组合药物在制备止咳化痰药物中的应用。
【文档编号】A61P17/00GK103463185SQ201310451392
【公开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9日
【发明者】杨大坚, 陈新滋, 卞兆祥, 吕爱平, 陈士林, 徐宏喜, 陈国庆, 张毅 申请人:重庆市中药研究院, 香港浸会大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上海中医药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