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5656阅读:682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的中药,可有效解决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的用药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该中药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党参12-18g、炙黄芪27-33g、茯苓12-18g、白术9-15g、补骨脂12-18g、五味子4-8g、肉豆蔻4-8g、吴朱萸2-4g、龙眼肉12-18g、山药27-33、白芨17-23g、马齿苋27-33g、砂仁6-12g、陈皮9-15g、干姜4-8g和炙甘草4-8g组成,本发明具有温补脾肾、固肠止泻、温中寓涩、调气导滞之功效,有效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疗效好,用药安全,是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药物上的创新。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的中药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医药,特别是一种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的中药。
【背景技术】
[0002]慢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本病治疗难度大,且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系,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0003]现代医学对其病因病理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相对滞后,导致临床治疗疗效缓慢且缺乏特异性,目前对结肠炎的治疗目的是诱导和维持缓解,治疗原则是对于活动期尽早控制症状;缓解期维持治疗,防治复发;防治并发症,必要时及时手术。
[0004]目前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手段多样,有药物口服(剂型有煎剂、丸剂、微丸剂、片剂等)、塞肛、灌肠、针灸及其他方法如水疗、腹袋、气流弥散、复合能、干细胞移植等。临床治疗尚缺乏满意的治疗方法 ,西药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皮质类固醇、免疫调节剂、抗生素等。基酸水杨酸类是治疗uc的一线药物,但少数病人可能出现头痛、恶心、腹痛、皮疹、头晕和关节痛,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肾上腺皮质激素仍是治疗UC活动期的经典药物,也是重症UC首选药物常与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合用,但这类药物有诱发或加重感染的危险以及反跳现象。中医药治疗报道较多,有清热解毒、清热燥湿、调气行湿、祛风胜湿、理气止痛、健脾益气、健脾平肝、补脾益肾、化腐生肌、活血化瘀、解毒祛瘀、收敛止血、凉血活血、温阳益气等,归纳起来多从脾、肝、肾论治,从湿、热、虚、淤论治,但临床疗效不等,治疗效果不佳。因此,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药物的改进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针对上述情况,为解决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的中药,可有效解决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的用药问题。
[0006]本发明解决的技术方案是,该中药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党参12-18g、炙黄芪27-33g、茯苓12-18g、白术9_15g、补骨脂12_18g、五味子4_8g、肉豆蘧4_8g、吴朱萸2_4g、龙眼肉12-18g、山药27-33、白芨17-23g、马齿苋27-33g、砂仁6-12g、陈皮9-15g、干姜4-8g和炙甘草4-8g组成。
[0007]本发明中药为颗粒剂或口服液,或按常规方法制成片剂、汤剂、散剂、丸剂、粉剂的一种。
[0008]本发明具有温补脾肾、固肠止泻、温中寓涩、调气导滞之功效,有效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疗效好,用药安全,是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药物上的创新。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0010]实施例1
该中药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党参12g、炙黄芪27g、茯苓12g、白术9g、补骨脂12g、五味子4g、肉豆蘧4g、吴朱萸2g、龙眼肉12g、山药27、白芨17g、马齿苋27g、砂仁6g、陈皮9g、干姜4g和炙甘草4g组成。
[0011]实施例2
该中药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党参15g、炙黄芪30g、茯苓15g、白术12g、补骨脂15g、五味子6g、肉豆蘧6g、吴朱萸3g、龙眼肉15g、山药30、白友20g、马齿觅30g、砂仁9g、陈皮12g、干姜6g和炎甘草6g组成。
[0012]实施例3
该中药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党参18g、炙黄芪33g、茯苓18g、白术15g、补骨脂18g、五味子8g、肉豆蘧8g、吴朱萸4g、龙眼肉18g、山药33、白芨23g、马齿苋33g、砂仁12g、陈皮15g、干姜8g和炎甘草8g组成。
[0013]实施例4
该中药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党参12-15g、炙黄芪27-30g、茯苓12-15g、白术9-12g、补骨脂12-15g、五味子4-6g、肉豆蘧4-6g、吴朱萸2_2.5g、龙眼肉12_15g、山药27-30、白芨17-20g、马齿苋27-30g、砂仁6-9g、陈皮9_12g、干姜4_6g和炙甘草4_6g组成。
[0014]实施例5
该中药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党参16_18g、炙黄芪31-33g、茯苓16-18g、白术13_15g、补骨脂16-18g、五味子7-8g、肉豆蘧7-8g、吴朱萸3_4g、龙眼肉16_18g、山药31-33、白芨21-23g、马齿苋31-33g、砂仁10_12g、陈皮13_15g、干姜7_8g和炙甘草7_8g组成。
[0015]慢性结肠炎脾肾阳虚型是临床中最为常见证型之一,多为病程较久,急性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临床主要以肠鸣腹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为特征。因其临床特征呈一派虚寒之象,治疗应以〃燥脾、温肾、酸收、固涩、升提〃五法为治。在脾胃虚弱尤其是脾肾阳虚阶段,疾病以正气内亏为主,往往少邪无滞,或无邪无滞,病势以本亏肠滑为主,在扶正的同时必须扭转病势,使之由通转涩,用药上宜涩不宜通,适度地应用涩肠止泻的药物。
[0016]本发明是结合临床治疗经验,根据泄泻(慢性结肠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特点所作出的,本发明由四君子汤合四神丸加减演化而成,侧重温补脾肾而止泻,温补脾肾,涩肠止泻,在本发明组分中,其中,本发明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蘧、五味子取四神丸之意,温肾暖脾,涩肠止泻;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补益脾胃之气,脾胃健旺,与温中暖肠胃的熟附子、干姜、吴茱萸配合,运脾土,振奋中阳,中阳振复,升发运转,可使清升浊降,肠胃功能恢复正常;陈皮、砂仁理气健脾开胃;炙黄芪补中,益元气,温三焦,状脾胃,实腠理,生肌排脓,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甚佳。龙眼肉味甘温,性和平,益心脾,补气血,健脾胃,润五脏,壮阳益气,善治气虚水肿,脾虚泄泻。白芨苦甘、凉、入肺经,具有补肺、止血、消肿、生肌、敛疮之功,主治痈肿恶疮败疽,溃疡疼痛,肠风血痢。外用具有吸收与排出分泌物,恢复和增强机体的防护机能,产生保护膜,控制及防止感染,清洁伤口,促进肉芽组织新生,加速溃疡愈合等作用。马齿苋(亦名长寿菜)清利湿热,散血消肿,治热痢脓血,痈肿恶疮。本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样物质,故能促进上皮细胞的生理功能趋于正常,并能促进溃疡的愈合。马齿苋对于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拟制作用,对血管有明显的收缩作用,并能增进肠蠕动功能。上药合用,具有补养气血,温肾暖脾,收敛溃疡,固肠止泻之功。脾肾两补,温中寓涩,调气导滞,兼能清化湿热毒邪,使肠胃功能协调,溃疡性结肠炎自可逐渐康复。[0017]上述组份科学、合理配伍,互相支持,具有温补脾肾、固肠止泻、温中寓涩、调气导滞之功效,有效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疗效好,用药安全,并经临床资料得到了充分证明,有关临床资料如下:
(一)、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的入选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按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诊断标准,选择典型的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患者120例,其中男64例,女56例,年龄为(60.1±11.5)岁。
[0018](二)、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
1、腹泻:粘液便及脓血便,轻者每天3— 4次,重者数十次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0019]2、腹痛:轻度病人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有轻度至中度腹痛,系左下腹或下腹阵痛,涉及全腹有痛一便意一便后缓解的规律。
[0020]3、便秘:大便秘结4一5日排便一次,粪便如羊屎样,甚则不吃泻药不能通便。
[0021]4、其他症状:腹胀、消瘦、乏力、肠鸣、失眠、多梦、怕冷等症。
[0022](三)、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检查恢复正常;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检查明显改变;
好转:临床症状减轻、检查稍有改善;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没有改善。
[0023](四)、治疗方案
将本发明中药制成颗粒剂,I包为10g,每次服I包,I日服3次;或制成口服液,每支20ml, I次服I支,I日服3次;15天为一个疗程。
[0024](五)、统计学处理:
按上述(四)治疗方案,口服本发明给出的中药,6个疗程后统计,临床使用该发明中药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疗效较好,通过对120例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观察,治愈90例,显效14例,好转10例,治愈率达75%,总有效率高达95%,疗效显著,经过长期临床验证,无不良反应。
[0025](六)、结论
本发明配伍合理,疗效显著,脾肾两补,温中寓涩,调气导滞,兼能清化湿热毒邪,使肠胃功能协调,是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的有效药物,有效率达95%,无毒副作用,疗效稳定,安全可靠,具有实际的临床意义。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党参12-18g、炙黄芪27-33g、茯苓12_18g、白术9_15g、补骨脂12_18g、五味子4_8g、肉豆蘧4_8g、吴朱萸2-4g、龙眼肉12-18g、山药27-33、白芨17_23g、马齿苋27_33g、砂仁6_12g、陈皮9-15g、干姜4-8g和炎甘草4-8g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党参12g、炙黄芪27g、茯苓12g、白术9g、补骨脂12g、五味子4g、肉豆蘧4g、吴朱萸2g、龙眼肉12g、山药27、白芨17g、马齿苋27g、砂仁6g、陈皮9g、干姜4g和炙甘草4g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党参15g、炙黄芪30g、茯苓15g、白术12g、补骨脂15g、五味子6g、肉豆蘧6g、吴朱萸3g、龙眼肉15g、山药30、白友20g、马齿觅30g、砂仁9g、陈皮12g、干姜6g和炎甘草6g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党参18g、炙黄芪33g、茯苓18g、白术15g、补骨脂18g、五味子Sg、肉豆蘧8g、吴朱萸4g、龙眼肉18g、山药33、白芨23g、马齿苋33g、砂仁12g、陈皮15g、干姜8g和炙甘草Sg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党参12-15g、炙黄芪27-30g、茯苓12-15g、白术9_12g、补骨脂12_15g、五味子4-6g、肉豆蘧4-6g、吴朱萸2-2.5g、龙眼肉12_15g、山药27-30、白芨17_20g、马齿苋27-30g、砂仁6-9g、陈皮9-12g、干姜4_6g和炙甘草4_6g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党参16-18g、炙黄芪31-33g、茯苓16-18g、白术13_15g、补骨脂16_18g、五味子7-8g、肉豆蘧7-8g、吴朱萸3-4g、龙眼肉16-18g、山药31-33、白芨21_23g、马齿苋31-33g、砂仁10-12g、陈皮13-15g、干姜7_8g和炙甘草7_8g组成。
7.权利要求1或2-6任一项所述的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为颗粒剂或口服液,或按常规方法制成片剂、汤齐?、散齐?、丸齐?、粉剂的一种。
【文档编号】A61K36/9068GK103520681SQ201310489948
【公开日】2014年1月2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18日
【发明者】刘世举, 刘佃温, 张慧俭, 卫向龙, 古春青 申请人:河南中医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