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头痛的中药混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3460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头痛的中药混合物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头痛的中药混合物,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的中药原料制成:羌活10-20份,防风10-20份,薄荷3-10份,细辛3-8份,荆芥5-15份,独活10-20份,藁本8-18份,甘草5-15份,川芎10-20份,蔓荆子5-15份,半夏25-35份,生姜5-15份,白芷8-18份,山萸肉20-40份,杜仲15-25份。本发明的诸药配伍,相得益彰,各药效有协同作用,对于风湿寒邪所引起的各种头痛的治疗均具有疗效显著,标本兼治,无毒副作用等特点,且还具有治愈后复发率等优点。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头痛的中药混合物
[0001]【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治疗头痛的中药混合物。
[0002]【背景技术】:
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病症,由于其诱因很多再加之疼痛感不强或发作不频繁时常常对患者忽视。特别是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长时间在空调房间内生活、工作缺乏运动。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呈现亚健康状态,体质下降造成极易被外界的风寒侵入导致发热、头痛等病症。而患病后人们大多只是对发热、感冒进行治疗,大多忽略头痛,往往认为头痛是由发热、感冒引起,发热、感冒痊愈了头痛自然就会消失。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造成了头痛成为了我国的常见病症,其发病人数成逐年上升,发病人群也从以往的中老年向中青年人群快速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而目前市场上治疗头痛的药物,多是只能在头痛发作时起到缓解作用,不能将头痛根治。 [0003]
【发明内容】
:
本发明就是为可克服现有技术中对头痛治疗的不足,提供一种对于头痛的治疗具有标本兼治、治愈后复发率低,且无毒副作用的中药混合物。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治疗头痛的中药混合物,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的中药原料制成:羌活10-20份,防风10-20份,薄荷3-10份,细辛3-8份,荆芥5-15份,独活10-20份,藁本8-18份,甘草5-15份,川芎10-20份,蔓荆子5-15份,半夏25-35份,生姜5_15份,白芷8_18份,山萸肉20-40份,杜仲15-25份。
[0005]优选为:
宪活15份,防风15份,薄荷5份,细辛5份,荆芥10份,独活15份,藁本10份,甘草10份,川芎15份,蔓荆子10份,半夏30份,生姜10份,白芷12份,山萸肉30份,杜仲20份。
[0006]服用方法:
将所述各重量份数比的中药原料,使用传统中药煎煮方法,煎煮3次后去除药渣合并所得药液,将所得药液分为3份,早中晚饭后个服用一份,每日I剂,一周为一个疗程。
[0007]本发明所使用各种原料的药性说明如下:
羌活: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味苦,性温。入膀胱、肾经。
[0008]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味辛、甘,性微温。入膀胱、肺、脾、肝经。防风解表以祛风为长,既能散风寒,又能发散风热,常与荆芥配合应用。
[0009]薄荷: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味辛,性凉。归肺、肝经。现代研究表明:薄荷醇皮下给药,能剂量依赖性促进小鼠活动,其促进小鼠活动,可能与多巴胺有关。动物实验表明,薄荷醇对大脑有保护作用。薄荷油有中枢抑制作用,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薄荷醇对戊巴比妥的中枢抑制作用有一定量效关系,疏风,散热,辟秽,解毒。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
[0010]细辛: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窍。味辛,性温。虽有小毒但对风寒阻滞经脉所致的偏头痛有较好疗效。本品的挥发油、水及醇提物有镇痛、解热、抑菌、抗炎等功效。[0011] 荆芥:具《食性本草》中对本品的记载:“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本品味辛、微苦,性微湿。荆芥煎剂有解热镇痛作用。荆芥中的d-薄荷酮为镇痛的主要成分,3-甲基环己酮亦有镇痛作用。荆芥煎剂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次对炭疽杆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人型结核杆菌等均表现一定的抑制作用。
[0012]独活:祛风胜湿;散寒止痛。味辛、苦,性微温。归肝、肾、膀胱经。具《本草求真》中对本品的记载:“独活,辛苦微温,比之羌活,其性稍缓,凡因风干足少阴肾经,伏而不出,发为头痛,则能善搜而治矣,以故两足湿痹,不能动履,非此莫痊,风毒齿痛,头眩目晕,非此莫攻因其所胜而为制也。”本品煎剂有抗炎、镇痛、镇静、催眠、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等作用,而本品的醇提物有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0013]藁本:味辛,性温,归膀胱经。具有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的功效。本品对于治疗风寒头痛,头风偏痛,目昏鼻塞,齿痛牙宣,风湿痹痛等有较好的疗效。本品还具有降压、扩张冠脉状动脉,增加冠脉血量,解除血管痉挛和改善心肌缺血,增加组织耐缺氧能力等作用。
[0014]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0015]川芎:性温,归肝、胆、心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本草正》中对本品的记载:“川芎,其性善散,又走肝经,气中之血药也”。本品的提取物具有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0016]蔓荆子:味辛、苦,性微寒。归肺、膀胱、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除湿处关节的功效。主治外感头痛,偏正头风,昏晕目暗,赤眼多泪,目睛内痛,齿龈肿痛,湿痹拘挛。本品还具有降压、镇痛、抗炎等作用。
[0017]半夏: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动物实验表明:半夏浸膏对离体蛙心和兔心呈抑制作用。对犬、猫和兔有短暂降压作用,具有快速耐受性。煎剂时小鼠肾上腺皮质功能有轻度刺激作用。若持续给药,能引起功能抑制。
[0018]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本品的醇提物还具有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和心脏的作用,同时对多种病菌均有抑制作用。
[0019]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胃、大肠经。具有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除湿通窍,消肿排脓的功效。《本草纲目》中对本品的记载:“白[色白味辛,行手阳明;性温气厚,行足阳明;芳香上达,入手太阴肺经。如头、目、眉、齿诸病,三经之风热也;如漏、带、痈疽诸病,三经之湿热也;风热者辛以散之,湿热者温以除之。”
山萸肉:味酸,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的功效。本品还具有抗失血性休克、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增强心肌收缩性、提高心脏效率、扩张外周血管等作用。
[0020]杜仲:味甘,性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等功效。本品的煎剂具有扩张血管、增强免疫力、镇静、镇痛、抗应激、利尿以及延缓衰老等作用。
[0021]本发明的诸药配伍,相得益彰,具有祛风胜湿,散寒止痛,舒经通络,活血行气,补益肝肾,扩张血管,增强免疫力等功效,各药效有协同作用,对于风湿寒邪所引起的各种头痛的治疗均具有疗效显著,标本兼治,无毒副作用等特点,且还具有治愈后复发率等优点。[0022]【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以及一般性临床数据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3]实施例1:
一种治疗头痛的中药混合物,是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的中药原料制成:羌活15份,防风15份,薄荷5份,细辛5份,荆芥10份,独活15份,藁本10份,甘草10份,川芎15份,蔓荆子10份,半夏30份,生姜10份,白芷12份,山萸肉30份,杜仲20份。
[0024]本发明人删选了 130例使用权利要求2中的优先配方,治疗的头痛病人的一般性临床资料如下表: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头痛的中药混合物,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的中药原料制成:羌活10-20份,防风10-20份,薄荷3-10份,细辛3-8份,荆芥5_15份,独活10-20份,藁本8-18份,甘草5-15份,川芎10-20份,蔓荆子5-15份,半夏25-35份,生姜5_15份,白芷8-18份,山萸肉20-40份,杜仲15-2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治疗头痛的中药混合物,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的中药原料制成:羌活15份,防风15份,薄荷5份,细辛5份,荆芥10份,独活15份,藁本10份,甘草10份,川芎15份,蔓荆子10份,半夏30份,生姜10份,白芷12份,山萸肉30份,杜仲20份。
【文档编号】A61K36/9068GK103638507SQ201310678545
【公开日】2014年3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4日
【发明者】王纯治 申请人:王纯治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