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湿热蕴脾证型脾病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4639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湿热蕴脾证型脾病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湿热蕴脾证型脾病的中药,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药材制成的中药制剂:黄柏15—20份,蔓荆子12—15份,茵陈25—30份,白鲜10—12份,猪苓15—20份,金银花12—15份,砂仁12—15份,牵牛花10—12份,苍术20—25份,半夏15—20份,乌药12—15份。本发明将以上各种原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各成份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对湿热蕴脾证型脾病能够标本兼治,且对身体有良好的调理作用。多年来,通过对100例此类患者的跟踪调查统计,表明此药方有效率达到100%,显效率达到97%,治愈率达到92%。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湿热蕴脾证型脾病的中药
[0001]【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特别是一种治疗湿热蕴脾证型脾病的中药。
[0002]【背景技术】脾位居中焦,与胃相表里,其主要功能是主运化水谷、水湿,输布精微而藏营,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病变只要以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致使水谷、水湿不运,消化功能减退,水湿潴留,化源不足,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以腹胀或痛、纳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出血等为脾病的常见症状。脾病的证候包括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等多种类型。本发明主要研究的是临床常 见的湿热蕴脾证型脾病,该证型系因湿热内蕴中焦,脾胃纳运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有脘腹痞闷,纳呆呕恶,大便溏泄而不爽,肢体困重,渴不多饮,身热不扬,汗出不解,或见身目鲜黄,或皮肤发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等症状。中医理论认为,本证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因过食辛热肥甘,或嗜酒无度,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目前,西医治疗该病治标不治本,副作用极大,且容易形成依赖性。
[0003]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按照“清热化湿、健脾益气”治疗原则,提供一种能治疗湿热蕴脾证型脾病的中药,采用该中药不仅治愈速度快,愈后不再复发,而且无任何副作用,对身体健康还有良好的调理作用。
[0004]为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湿热蕴脾证型脾病的中药,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药材制成的中药制剂:黄柏15—20份,蔓荆子12—15份,茵陈25—30份,白鲜10—12份,猪茶15一20份,金银花12—15份,砂仁12—15份,牵牛花10—12份,苍术20—25份,半夏15—20份,乌药12—15份。本发明的加工工艺为:将各种药材粉磨成末,然后用常规方法“全成分”提取制成速溶中药颗粒,按照每小袋10克进行分装,密闭,于阴凉、干燥处保存。饭后用开水溶化服用,有部分不溶物为正常现象,混匀后全部服下,一日两次(早晚各一次),每次一袋,7天为一个疗程。服药期间,忌烟酒、腥、冷、辣、油腻食物,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学会合理减压,积极参加户外运动,放松心情,尽量避免熬夜。
[0005]本发明所采用的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采用的蔓荆子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的功效;采用的茵陈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采用的白鲜具有祛风、燥湿、清热、解毒的功效;采用的猪苓具有利水渗湿的功效;采用的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抗炎、补虚疗风的功效;采用的砂仁具有行气调味、和胃醒脾的功效;采用的牵牛花具有具有泻下、利尿、消肿的功效;采用的苍术具有燥脾胃、除湿气的功效;采用的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采用的乌药具有顺诸气、宜脾肺的功效。本发明将以上各种原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各成份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对湿热蕴脾证型脾病能够标本兼治,且对身体有良好的调理作用。多年来,通过对100例此类患者的跟踪调查统计,表明此药方有效率达到100%,显效率达到97%,治愈率达到92%。下面通过对有关数据的基本情况分析,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0006]表一:患者人员结构情况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湿热蕴脾证型脾病的中药,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药材制成的中药制剂:黄柏15—20份,蔓荆子12—15份,茵陈25—30份,白鲜10—12份,猪苓15—20份,金银花12—15份,砂仁12—15份,牵牛花10—12份,苍术20—25份,半夏15—20份,乌药12 —15 份。
【文档编号】A61P1/14GK103735984SQ201310708659
【公开日】2014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0日
【发明者】孙丽 申请人:孙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