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活检穿刺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说是一种活检穿刺针。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肿瘤也越来越多的发生于人体。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当有些组织的肿物性质不明时,多应用活检穿刺取检技术,通过取得可疑组织而对其进行病理定性,进而给予进一步治疗,故活检穿刺成为某些组织肿瘤定性的最佳方法。穿刺取检是现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侵入性诊疗技术,虽然会给患者带来创伤,但取检对临床诊疗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故能最大程度减轻对病患者的伤害是一种必须要求。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对于可疑病变不能确定其病理性质时,常采用医学影像引导穿刺针(超声,X线或CT)穿刺可疑病变组织,切取少量病变组织,通过病理观察来确定病变性质。现在临床活检穿刺针纷类杂多,但大多都存在取检槽体积小,一次穿刺取检成功率低的缺点。穿刺针包括针芯、针套,同时还需配备专用穿刺枪。取检过程如下:1.将穿刺针芯、针套正确安装在穿刺枪并将穿刺枪设定在待激发状态。2.通过医用影像引导定位,确定穿刺针进入可疑病变组织靶区。3.穿刺目标确定后,激发穿刺枪。穿刺针芯首先进入病变组织,部分病变组织处于取检槽中,穿刺针套随后进入。在此过程中,针套将取检槽中的病变组织裁切并套存于取检槽中。4.退出穿刺针,并取出取检槽中的病变组织。目前临床常用的活检穿刺针,由于穿刺针取检槽取检体积较小,所取标本组织较小不理想,一次成功率较低,为能够使取检组织满足病理观察要求,只能以增加穿刺次数来提高标本取检合格率,从而无形中给患者增加痛苦,也给患者增加了身体创伤及经济负担;另外在穿刺次数增加的情况下,穿刺针芯容易出现“卡针”现象。即针套在切裁组织时与针芯吻合错位,而造成取检失败,并且穿刺针取检槽横截面呈半圆形,在遇到较硬组织时,由于应力较小,可能造成针芯折断的严重后果。
发明内容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活检穿刺针。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来实现的:一种活检穿刺针,是由针套与针芯组成,针芯头部设有取检槽,取检槽2底面为圆弧面,其截面呈月牙状。上述的取检槽底面与针芯头部之间有夹角,其夹角为60°。[0017]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将现有的活检穿刺针的取检槽的横截面由半圆形改造为“月牙形”,可增加取检槽截面积,以利于增加组织体积,从而提高取检成功率,还能增加了针芯的支撑应力(当横截面积相同时,弧形应力比规则形强)。2.本实用新型中取检槽底面与针芯头部之间存在夹角,将原来90°夹角改为60°夹角,此改造有利于针套对针芯取检槽内病变组织的裁切,还可以增加针芯头部反射面积,有利于医用影像对穿刺针头运动轨迹的实时影像监测。3、本实用新型在原有活检穿刺针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改进,进而增加取检组织标本成功率,提高穿刺成功率。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取检槽的截面示意图。图中:1-针芯2-取检槽3-针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2所示,一种活检穿刺针,是由针套3与针芯I组成,针芯头部设有取检槽2,取检槽2底面为圆弧面,其截面呈月牙状。取检槽2底面与针芯I头部之间有夹角,其夹角为60°。
实施例穿刺针由针套3与针芯I组成,使用时,将其安装在活检枪上,当激发穿刺枪时,针芯I先射出,然后针套2再射出,由于针芯I头部有取检槽2,病变组织与先射出的针芯I上的取检槽2接触,而后射出的针套3将其切割,并将所切割组织套于针芯I的取检槽2内,随后取出,从而得出可疑组织病理性质,为临床下一步治疗提供病理依据。
权利要求1.一种活检穿刺针,是由针套(3)与针芯(I)组成,针芯头部设有取检槽(2),其特征在于:取检槽(2)底面为圆弧面,其截面呈月牙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检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取检槽(2)底面与针芯(I)头部之间有夹角,其夹角为60°。
专利摘要一种活检穿刺针,是由针套与针芯组成,针芯头部设有取检槽,取检槽底面为圆弧面,其截面呈月牙状;取检槽底面与针芯头部之间有夹角,其夹角为60°。本实用新型将现有的活检穿刺针的取检槽的横截面由半圆形改造为“月牙形”,可增加取检槽截面积,以利于增加组织体积,从而提高取检成功率,还能增加了针芯的支撑应力,同时将取检槽底面与针芯头部之间的夹角由原来的90°夹角改造为60°夹角,此改造有利于针套对针芯取检槽内病变组织的裁切,还可以增加针芯头部反射面积,有利于医用影像对穿刺针头运动轨迹的实时影像监测,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增加了取检组织标本成功率。
文档编号A61B10/02GK203001002SQ201320001698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4日
发明者王存德 申请人:王存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