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胸壁穿刺针及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4215阅读:25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生儿胸壁穿刺针及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新生儿胸壁穿刺针及胸腔闭式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气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急重病症,现多采用注射器穿刺抽取胸腔内积气或留置静脉针引流胸腔内气体的方法进行救治。然而,新生儿体重小、胸壁薄、肋间窄,而注射器或静脉留置针的针头均很锐利,且针头较长,在穿刺胸壁过程中易伤及肋间动、静脉和神经,刺入胸腔后易刺破肺组织及胸腔内大血管等。因此,胸腔穿刺技术要求高,穿刺风险大,即使有经验的外科大夫仍可能在胸腔穿刺时发生血胸、肺损伤等并发症。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防止肋间动、静脉、神经及胸腔内肺组织、大血管被刺破的新生儿胸壁穿刺针及胸腔闭式引流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之一:一种新生儿胸壁穿刺针,包括针柄(1),在针柄(I)的头部设直有针头(2),该针头(2)的头纟而为尖形,针头(2)的长度为2-3mm,针头(2)的直径为 1.2-1.7_。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将针头设置在针柄的头部,操作时手持针柄部即可,这样把握起来方便, 呆作更灵活。而针头的头%5尖,且长度为2-3_,直径为1.2-1.7mm,那么针头细而短,在针头刺入新生儿胸壁时只能刺穿胸表皮及皮下组织,降低了针头刺伤肋间动、静脉和神经的概率,避免了针头刺破肺组织及胸腔内大血管,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手术的操作难度,有效降低了穿刺风险。所述针柄(I)为圆柱形,在针柄(I)的尾端一体形成有盘头,该盘头的直径大于针柄(I)的直径。这样,在手握针柄刺入过程中,其中一个手指可压在盘头上,借助手指的压力将针头刺入新生儿胸壁,既为穿刺提供了动力,也使穿刺操作起来更加的可控和精准。所述针头(2)的材质为不锈钢,针柄(I)材质为塑料,针头(2)的尾端嵌装在针柄(O的头端,针头(2)的轴心线与针柄(I)的轴心线在一条直线上。针头为不锈钢,这样既保证了针头的刚性,同时,针头也不易腐蚀,满足了卫生条件,提高了针头的使用安全和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之二:一种与上述新生儿胸壁穿刺针相配合的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包括软质的套管(3)和穿套在套管(3)内的管芯(4),管芯(4)的头端从套管(3)的头端伸出,管芯(4)的尾端由套管(3)的尾端面限位,所述套管(3)的外径与针头(2)的直径适应。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提供一种与新生儿胸壁穿刺针相配合的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并且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由软质的套管和穿套在 其中的硬质管芯构成,那么,当穿刺针在新生儿胸壁上刺出一个针孔后,可将管芯连同套在管芯上的套管头端一起插入到该针孔中,使之深入胸腔内,然后从套管中抽出管芯,那么套管头端将留在胸腔中,套管作为引流管将胸腔内的积气或积液弓I流出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在靠近套管(3)头端的管壁上开有侧孔(5)。当套管插入到胸腔后,套管头端的管口容易被人体组织堵住,造成无法引流,此时积气或积液可正常从侧孔中引流进入套管内并排出,提高了套管的适用性。在靠近所述套管(3 )尾端的管体上叉接有延长管(7 );在套管(3 )的尾端口配备有塞子(6),该塞子(6)绑定有细线(8),细线(8)的另一端系在套管(3)尾端处的管体上。延长管的叉接使套管的引流长度增长,可以大大方便套管外端排出积液的接收;而在套管的尾端配备塞子,那么当管芯拔出套管后,可将套管尾端的管口用塞子堵上,这样,引流出来的积气或积液就可以顺着延长管排出,起到引流的作用。而塞子本身较小,将塞子通过细线系在套管上,就可以避免塞子的乱丢,省去使用时寻找塞子的麻烦,提高了手术的效率。所述管芯(4)为硬质实心棒体,并且管芯(4)的头端为钝性头端,管芯(4)的尾部为尾端大的锥形结构。管芯为钝头的实心棒体,那么管芯的刚性好,并且管芯在插入针孔时,也不会刺破或刺伤人体组织,对人体组织起到保护的作用。而管芯的尾部为尾端大的锥形结构,那么在管芯的头端穿入套管后,可由套管尾端的管口对管芯尾部的锥形结构形成一个限位,既防止了管芯穿设在套管中后头端伸出的长度太长,也避免了管芯的尾端完全穿入到套管中,抽出来不便;并且管芯的尾部为尾端大的锥形结构也方便了对管芯的拿取及穿插、抽取操作。为了能够显示套管插入针孔的深度,在所述套管(3 )的头段管壁上设置有刻度标尺。所述套管(3)的材质为软胶,管芯(4)的材质为不锈钢。套管的材质为软胶就可以实现管体的弯曲方便引流,软质的套管也可以减少对人体组织的伤害。而管芯的材质为不锈钢,一方面可以为管芯提供足够的刚度,也可防止管芯发生腐蚀,提高安全性。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细短的穿刺针针头单独固定在针柄上,使用时,针头就不会刺破肺组织及胸腔内大血管,也减少了刺伤肋间动、静脉和神经的可能;同时,为穿刺针提供了相匹配的胸腔闭式引流装置,这样,穿刺与引流分开操作,大大减小了手术的操作难度。

图1为胸壁穿刺针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套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管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套管与管芯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由针柄1、针头2、套管3、管芯4、侧孔5、塞子6、延长管7和细线8组成。其中,针柄I为圆柱形,针柄I的材质为塑料,在针柄I的尾端一体形成有盘头,该盘头为圆盘形,并且盘头的直径大于针柄I的直径。在针柄I的头端设置有针头2,针头2为长度2-3_、直径为1.2-1.7mm的不锈钢圆柱形直针,并且针头2的头端为尖形,针头2的尾端嵌装在针柄I的头端上,针头2的轴心线与针柄I的轴心线在一条直线上。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套管3为软胶直管,并且套管3的外径与针头2的直径适应。在靠近套管3头端的管壁上开有侧孔5,该侧孔5为圆形孔。在套管3头段管壁上沿套管的轴向均匀设置有刻度标尺;在靠近所述套管3尾端的管体上叉接有延长管7,该延长管7的管径与套管3的管径相等,并且延长管7与套管3连为一体。在套管3的尾端口配备有塞子6,该塞子6的外径与套管3的内径相等,并且塞子6上绑有细线8,细线8的另一端系在套管3尾端处的管体上。在所述套管3内穿设有管芯4,管芯4为硬质实心直棒体,管芯4的头端为钝性头端,管芯4的尾部为尾端大的圆锥形结构。管芯4的头端从套管3的头端伸出一小段,管芯4尾端的锥形结构由套管3尾端的管口卡住限位。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在需要对新生儿进行胸腔引流手术操作时,先将管芯4穿设在套管3中,并使管芯4的头端伸出套管3头端的管口。接着,通过穿刺针的针头2在新生儿胸壁上刺出一个针孔,再将管芯4连同外面的套管3的头端一起穿入针孔中,并使套管3的头端深入到胸腔内,然后从套管3中抽出管芯4,使套管3头端留在胸腔中,最后将套管3尾端的管口用塞子8堵上,套管3的头段及延长管7将作为引流管将胸腔内的积气或积液引流出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新生儿胸壁穿刺针,其特征在于:包括针柄(1),在针柄(I)的头部设置有针头(2),该针头(2)的头纟而为尖形,针头(2)的长度为2_3mm,针头(2)的直径为1.2-1.7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生儿胸壁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柄(I)为圆柱形,在针柄(I)的尾端一体形成有盘头,该盘头的直径大于针柄(I)的直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生儿胸壁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头(2)的材质为不锈钢,针柄(I)材质为塑料,针头(2)的尾端嵌装在针柄(I)的头端,针头(2)的轴心线与针柄(I)的轴心线在一条直线上。
4.一种与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新生儿胸壁穿刺针相配合的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软质的套管(3)和穿套在套管(3)内的管芯(4),管芯(4)的头端从套管(3)的头端伸出,管芯(4)的尾端由套管(3)的尾端面限位,所述套管(3)的外径与针头(2)的直径适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靠近套管(3)头端的管壁上开有侧孔(5)。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靠近所述套管(3)尾端的管体上叉接有延长管(7);在套管(3)的尾端口配备有塞子(6),该塞子(6)绑定有细线(8),细线(8)的另一端系在套管(3)尾端处的管体上。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芯(4)为硬质实心棒体,并且管芯(4)的头端为钝性头端,管芯(4)的尾部为尾端大的锥形结构。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套管(3)的头段管壁上设置有刻度标尺。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3)的材质为软胶,管芯(4)的材质为不锈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生儿胸壁穿刺针及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包括针柄(1),在针柄(1)的头部设置有针头(2),该针头(2)的头端为尖形;还包括软质的套管(3)和穿套在套管(3)内的管芯(4),管芯(4)的头端从套管(3)的头端伸出,管芯(4)的尾端由套管(3)的尾端面限位,所述套管(3)的外径与针头(2)的直径适应。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细短的穿刺针针头单独固定在针柄上,使用时,针头就不会刺破肺组织及胸腔内大血管,也减少了刺伤肋间动、静脉和神经的可能;同时,为穿刺针提供了相匹配的胸腔闭式引流装置,这样,穿刺与引流分开操作,大大减小了手术的操作难度。
文档编号A61M25/06GK203029793SQ20132001548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1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11日
发明者赵亮, 赵亚鹏, 刘新凤, 李晓辉 申请人:赵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