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道插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4219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泪道插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具体地,涉及一种泪道插管。
背景技术
慢性泪道阻塞是眼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国内外眼科界大都应用插管技术治疗慢性泪道阻塞。该技术利用插管的管壁对阻塞部位实施机械压迫,实现恢复泪道的生理功能的效果。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插管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无法对病灶部位进行药物介入治疗;其二,插管通常采用的是硅胶管,质地较软,而插管的外管壁与阻塞部位形成机械压迫,使得插管在泪道内不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其形状,因此影响其对阻塞部位的机械压迫效果;其三,插管外管壁较光滑,会在泪道中产生滑动,不易定位;其四,插管的外管壁与阻塞部位之间的挤压接触造成无法实施适当的冲洗引流操作。因此,插管技术治疗慢性泪道阻塞的远期疗效不尽人意。随着年龄、种族、性别和致病机理的不同,插管去除后的一段时间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泪道内纤维膜样物增殖。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泪道插管,用以实现对泪道阻塞部位进行药物介入治疗,提高泪道插管的外管壁对泪道阻塞部位的机械压迫强度,改善泪道插管在泪道中的定位效果,并且实现对泪道的阻塞部位进行冲洗引流。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泪道插管,该泪道插管的管壁上开设有注药通孔。
优选地,注药通孔至泪道插管的一端的距离与注药通孔至泪道插管的另一端的距离的比值为3:2。优选地,在泪道插管的外管壁上与注药通孔相间隔的部位,设置有凸起。优选地,凸起沿着泪道插管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螺旋形。优选地,螺旋形的凸起包括旋转方向相同的第一螺旋段和第二螺旋段,该第一螺旋段和第二螺旋段分别设置在注药通孔的两侧。优选地,沿泪道插管的长度方向,第一螺旋段与注药通孔的间隔、以及第二螺旋段与注药通孔的间隔均不小于1mm。优选地,第一螺旋段和第二螺旋段的延伸长度为4.5mm至5.5mm。优选地,泪道插管的材料为用于硬模外麻醉的聚氨酯导管。优选地,泪道插管的总长度为140mm至160mm。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I)本实用新型在泪道插管上开设注药通孔,通过使该注药通孔对应于泪道的阻塞病灶部位,实现对泪道阻塞部位进行药物介入治疗,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2)本实用新型的泪道插管的外管壁上设置凸起,增大了外管壁的外径,因此提高了外管壁对泪道的阻塞部位的机械压迫强度,能够更好地实现泪道插管的机械扩张作用;[0016](3)本实用新型的凸起结构增大了泪道插管的外管壁与泪道的阻塞部位之间的滑动阻力,因此提高了泪道插管的定位效果,使得泪道插管的功能部位(即注药通孔)能够持续地对应于泪道的阻塞病灶部位,从而使得治疗效果更佳;(4)当药物从注药通孔介入病灶部位后,凸起部位和未凸起部位之间的凹凸部位可以形成一定的间隙,这些间隙可以使药物的储留时间延长、储留面积扩大,从而提高药效;(5)凸起部位和未凸起部位形成的凹凸间隙能够起到引流的作用,因此可以在患者带管治疗期间对病灶部位实施冲洗操作,强化治疗效果;(6)本实用新型采用用于硬模外麻醉的聚氨酯导管作为插管材料,通过在该聚氨酯导管上开设注药通孔并实施加热旋拧操作,在注药通孔的两侧形成螺旋形凸起。由于聚氨酯导管的管壁材料性状及管径符合泪道治疗需要,并且其质地较硅胶管硬,因此不仅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插管的形状,还能够更好地实现凸起部位的机械性能。另外,该种聚氨酯导管取材方便,开展硬膜麻醉的医院必备此管道,并且材料的生物毒性不必检测。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
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泪道插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所示的I部的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 I 泪道插管11第一端部12 第二端部10 钢丝2 注药通孔3 凸起31第一螺旋段32第二螺旋段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参考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泪道插管I。如图1和图2中所示,泪道插管I的管壁上开设有注药通孔2。当泪道插管I置入到泪道中时,使注药通孔2定位在泪道阻塞病灶部位。然后自预留在体外的泪道插管I的端部向泪道插管I中注入药物,药物会从注药通孔2介入到病灶部位。在患者带管治疗期间,可以反复进行药物介入治疗,以取得更佳的治疗效果。参考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注药通孔2的开设位置为,注药通孔2至泪道插管I的一端的距离与注药通孔2至泪道插管I的另一端的距离的比值为3: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泪道插管I的两个端部分别为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泪道插管I的总长度为140mm至160mm,优选为150mm。贝U,注药通孔2可以开设在距离第一端部90mm、距离第二端部60mm的位置。[0032]参考图1和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泪道插管I的外管壁上设置有凸起
3。该凸起3设置在注药通孔2的附件并且与注药通孔2间隔开。由于凸起3的外缘凸出于泪道插管I的外管壁,因此提高了外管壁对泪道的阻塞部位的机械压迫强度,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泪道插管I的机械扩张作用。凸起3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例如但不限于圆点形、交错排列的短线段等形状。当泪道插管I置入到泪道中时,凸起3增大了泪道插管的外管壁与泪道的阻塞部位之间的滑动阻力,因此提高了泪道插管I的定位效果,使得泪道插管I的功能部位(即注药通孔2)能够持续地对应于泪道的阻塞病灶部位。另外,凸起3与外管壁的未凸起的部位之间的凹凸部位可以形成一定的间隙。介入的药物可以储留在这些间隙中,从而提闻药效。继续参考图1和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凸起3沿着泪道插管I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螺旋形。螺旋形状有 利于泪道插管I置入泪道的操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螺旋形的凸起3包括旋转方向相同的第一螺旋段31和第二螺旋段32。其中,第一螺旋段31和第二螺旋段32分别与注药通孔2相间隔地设置,并且分别设置在注药通孔2的两侧。这样,当注药通孔2定位在泪道阻塞病灶部位时,注药通孔2的两侧的螺旋形凸起3能够对注药通孔2起到很好的定位作用。更详细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泪道插管I的长度方向上,第一螺旋段31与注药通孔2的中心的间隔不小于1_,同样,第二螺旋段32与注药通孔2的中心的间隔也不小于1_。当介入的药物从注药通孔2中溢出时,可以流动到注药通孔2下方的螺旋形凸起2的螺线之间的间隙中,以提高药效。并且,螺线之间的间隙能够起到引流的作用,可以在患者带管治疗期间对病灶部位实施冲洗操作,强化治疗效果。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泪道插管I的长度方向上,第一螺旋段31和第二螺旋段32的延伸长度可以设置成不同的长度,以满足不同的患者的使用需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螺旋段31和第二螺旋段32的延伸长度优选为4.5mm至5.5mm,进一步优选为5mm。仍然参考图1和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泪道插管I的材料选择用于硬模外麻醉的聚氨酯导管。该聚氨酯导管取材方便,并且材料的生物毒性不必检测。并且,该聚氨酯导管的质地比现有技术中常用的硅胶管的质地更硬,螺旋形的凸起3形成后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其外形,具有较好的机械支撑效果。因此还可以在泪道断裂修复术中作为支撑物应用,能够有效减少吻合部位的瘢痕形成。更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制作泪道插管1:取150mm聚氨酯导管作为胚料,在该导管中插入管道配用的钢丝10。在距离导管的第一端部90mm处灼烧形成注药通孔2。将导管置于酒精灯上方烤软,并且在注药通孔2的两侧、分别距离注药通孔2大约1_的部位顺时针旋转管壁,形成第一螺旋段31和第二螺旋段32。其中,第一螺旋段31和第二螺旋段32的长度可以为大约5mm。然后,将导管自然冷却成形,将钢丝10从导管中拔除,并将导管冲洗干净后消毒,即可形成泪道插管I。所制成的泪道插管I的使用方法包括:(I)准备好如下的器械:鼻镜,额镜,弯头止血钳,带芯泪道探针(8#上颌窦针磨制),泪小点扩张器,5ml和2ml注射器各一只。(2)使用地卡因进行表面麻醉,在鼻腔中填塞1%麻黄素混合地卡因棉片并持续10分钟。(3)扩张泪小点,注入1%地卡因对泪道实施麻醉,并冲洗泪道。(4)插入泪道探针,使用5ml生理盐水注入探针冲洗泪道。(5)鼻镜检查中下鼻甲探针出处,将300mm长的钢丝10插入探针,在鼻腔中见到钢丝10的端部后,用弯头止血钳将其拉出鼻腔外。将探针拔出,将钢丝10留在泪道内。(6)将泪小点一侧的钢丝10预留200mm,并将其插入泪道插管I的第一端部11。以钢丝10为轴心旋转泪道插管1,按照冲洗法诊断的阻塞病灶位置,根据泪道解剖学指导,使得注药通孔2与阻塞病灶部位相对应,从而将泪道插管I置入到泪道中。(7)除去钢丝10,从上方管口注入抗菌素液体冲洗管道。灼闭下方管口,从上方管口注入药物2ml,检查鼻腔泪小点液体溢出为置管成功。(8)整理泪道插管I的多余部分,使用胶条将管口部分固定在下睑和鼻腔外。(9)定期管内注药(每周2次)。注入药物及用量为妥布霉素4万单位,地塞米松0.5ml,糜蛋白酶400单位/Iml生理盐水。(10)拔管后半年内,泪道注药冲洗I次/月。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 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权利要求1.一种泪道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泪道插管(I)的管壁上开设有注药通孔(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泪道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注药通孔(2)至所述泪道插管(1)的一端的距离与所述注药通孔(2)至所述泪道插管(I)的另一端的距离的比值为3: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泪道插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泪道插管(I)的外管壁上与所述注药通孔(2 )相间隔的部位,设置有凸起(3 )。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泪道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3)沿着所述泪道插管(I)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螺旋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泪道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形的凸起(3)包括旋转方向相同的第一螺旋段(31)和第二螺旋段(32),该第一螺旋段(31)和第二螺旋段(32)分别设置在所述注药通孔(2)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泪道插管,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泪道插管(I)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螺旋段(31)与所述注药通孔(2)的间隔、以及所述第二螺旋段(32)与所述注药通孔(2)的间隔均不小于1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泪道插管,其特征在于,第一螺旋段(31)和第二螺旋段(32)的延伸长度为4.5mm至5.5m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泪道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泪道插管(I)的材料为用于硬模外麻醉的聚氨酯导管。
9.根据权利要 求8所述的泪道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泪道插管(I)的总长度为140mm至 160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泪道插管,该泪道插管(1)的管壁上开设有注药通孔(2)。另外,在泪道插管(1)的外管壁上与注药通孔(2)相间隔的部位,设置有凸起(3)。本实用新型的泪道插管能够实现对泪道阻塞部位进行药物介入治疗,提高泪道插管的外管壁对泪道阻塞部位的机械压迫强度,改善泪道插管在泪道中的定位效果,从而实现对泪道的阻塞部位进行更有效的治疗。
文档编号A61F9/007GK203138818SQ20132001557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1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11日
发明者张宗琪 申请人:攀枝花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职工总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