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液体温度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4559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输入液体温度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将介质输入人体的器械的辅助设备,特别是一种输入液体温度控制器,它可固定于输液架或置于床、台上,将输液管夹于控温室对输入患者的药液温度进行控制。
背景技术
在寒冷的地域或季节,当输入患者体内的药液低于患者体温时,患者会感觉寒冷、哆嗦甚至会产生疼痛、痉挛等严重反应,过去,人们常用热水瓶等方法加热药液,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温度前高后低或不稳定,且不易控制,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输液恒温器是在形如书夹的夹口内装入自动恒温元件,输液时,夹于输液管,接于市电,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但其隔热性能不佳,常发生烫手、烫人现象,另外,由于热量无功迅速散发,使有效功率降低且不利于温度稳定,因此,为了提高输入药液温度的稳定性和使用的安全,提高电热效率,真正做到高效节能,研制了本输入液体温度控制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目前输入液体温度控制器所存在的隔热差、散热快、能效低、温度稳定度差的问题,设计并公开了本输入液体温度控制器,其技术方案包括有:设置于输液管周围,内装加热元件及温度传感器的控温室;安装于外壳内,输入连接于温度传感器的输出,输出连于加热元件的温度控制电路,其特征是:该输入液体温度控制器的外壳为具备三个隔间的长方体外壳,外壳的一端隔间以扭簧合页安装夹盖作为控温室,控温室内衬隔热材料,内装加热元件及温度传感器,中间形成输液管通道;另端隔间以扭簧合页及锯齿卡板安装夹盖,内部衬装橡胶层作为输入液体温度控制器的固定夹;中央隔间内以电路板安装温度控制电路后螺接盖板。上述控温室的输 液管通道直径以能贴紧于输液管壁,边沿封闭形成保温控温室环境为佳。上述固定夹的夹孔内径以能夹持于输液架立管,不致下滑或脱落为宜。上述温度控制电路的第一实施方案包括有:代替温度传感器的硅二极管VDl、VD2和电阻R1、R3、R4、电位器RP1、RP2组成的测温电桥;连接于电源及测温电桥间的缓冲隔离放大器Al,二输入端通过电阻R2连接于放大器Al输出及调节桥臂的比较放大器A2,由开关S、电阻R10、整流二极管VD3、滤波电容C3、稳压二极管VS,三端集成稳压器IC2、滤波电容Cl组成的直流稳压电源,由电阻1 6、1 7、1 8、1 9、运算放大器A3、电容C2组成的三角波发生器;二输入端连接于电阻R5及比较放大器A2输出及三角波发生器输出,由运算放大器A4、电阻R11、Rl2、发光二极管VL、可控硅VT、电热元件组成的加热电路。上述温度控制电路的第二实施方案由:跨接于直流电源的集成温度传感器LM35 ;用电阻Rl、R2、电位器RP串连于直流电源两极形成的温度设定电路;输入连接于传感器输出电阻R3及设定电路输出,由电阻R4、R5、运算放大器Al即LM393、LED管组成的比较和显示电路;接于比较电路输出,由电阻R6、三极管VT1、二极管VD1、VD2、电阻R7、R8、三极管VT2、二极管VD3、加热丝RH组成的加热电路及直流稳压源构成。上述温度控制电路的第三实施方案是采用市售恒温片。优点及积极效果A.本实用新型利用三隔间及扭簧合页夹盖壳体,内衬隔热材料形成不易散热的加热环境控温室,使能效提高、且减少了温度波动、经济节能。B.本实用新型利用分离或集成温度传感器,设定、比较放大电路,硅可控或半导体控制加热电路使体积减小,温度控制更加精确、稳定。C.本实用新型的外壳,一端隔间以扭簧合页安装夹盖作为控温室,控温室内衬隔热材料,内装加热元件及温度传感器,中间形成输液管通道;另端隔间以扭簧合页及锯齿卡板安装夹盖,内部衬装橡胶层作为输入液体温度控制器的固定夹;中央隔间以电路板安装温度控制电路,输入液体控温时,可安装于输液架立管或置于床、台,使用方便。D.本实用新型加热环境控温室内衬装隔热材料,热量不会外传,输入液体控温时不会烫手、烫人使用安全。

图1为本输入液体温度控制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输入液体温度控制器在输液架安装使用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温度控制电路第一实施方案电路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温度控制电路第二实施方案电路图。各图中标号的说明:1-右端隔间0-固定夹的夹孔3-中央隔间2-外壳5-控温室4-左端隔间7-夹盖6-隔热材料9-锯齿卡板8-扭簧合页11-输液架10-夹盖13-输液管12-输液袋14-立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技术特点,再举以下实例并结合附图说明如下: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包括有:设置于输液管13周围,内装加热元件及温度传感器的控温室;安装于外壳内,输入连接于温度传感器的输出,输出连于加热兀件的温度控制电路,其特征是:该输入液体温度控制器的外壳为具备三个隔间的长方体外壳2,左端隔间4以扭簧合页安装夹盖7作为控温室5,控温室内衬隔热材料6,内装加热元件及温度传感器,中间形成输液管通道;右端隔间I以扭簧合页8及锯齿卡板9安装夹盖10,内部衬装橡胶层作为输入液体温度控制器的固定夹;中央隔间3以电路板安装温度控制电路后螺接盖板。上述控温室5的输液管通道直径以能贴紧于输液管13管壁,边沿封闭形成保温控温室环境为佳。上述固定夹的夹孔0的内径以能夹持于输液架11的立管14,不致下滑或脱落为宜;在输液袋12挂接于室顶轨道链时本输入液体温度控制器设置于床、台上。如图3所示,上述温度控制电路的第一实施方案包括有:代替温度传感器的硅二极管VD1、VD2和电阻R1、R3、R4、电位器RP1、RP2组成的测温电桥;连接于电源及测温电桥间的缓冲隔离放大器Al,二输入端通过电阻R2连接于放大器Al输出及调节桥臂的比较放大器A2,由开关S、电阻RlO、整流二极管VD3、滤波电容C3、稳压二极管VS,三端集成稳压器IC2、滤波电容Cl组成的直流稳压电源,由电阻R6、R7、R8、R9、运算放大器A3、电容C2组成的三角波发生器;二输入端连接于电阻R5及比较放大器A2输出及三角波发生器输出,由运算放大器A4、电阻R11、Rl2、发光二极管VL、可控硅VT、电热元件组成的加热电路。如图4所示,上述温度控制电路的第二实施方案由:跨接于直流电源的集成温度传感器LM35 ;用电阻Rl、R2、电位器RP串连于直流电源两极形成的温度设定电路;输入连接于传感器输出电阻R3及设定电路输出,由电阻R4、R5、运算放大器Al即LM393、LED管组成的比较和显示电路;接于比较电路输出,由电阻R6、三极管VT1、二极管VD1、VD2、电阻R7、R8、三极管VT2、二极管VD3、加热丝RH组成的加热电路及+12V、+24V直流稳压源构成。上述温度 控制电路的第三实施方案是采用市售恒温片。
权利要求1.一种输入液体温度控制器,包括有:设置于输液管周围,内装加热元件及温度传感器的控温室;安装于外壳内,输入连接于温度传感器的输出,输出连于加热兀件的温度控制电路,其特征是:该输入液体温度控制器的外壳为具备三个隔间的长方体外壳,外壳的一端隔间以扭簧合页安装夹盖作为控温室,控温室内衬隔热材料,内装加热元件及温度传感器,中间形成输液管通道;另端隔间以扭簧合页及锯齿卡板安装夹盖,内部衬装橡胶层作为输入液体温度控制器的固定夹;中央隔间内以电路板安装温度控制电路后螺接盖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液体温度控制器,其特征是:上述控温室的输液管通道直径以能贴紧于输液管壁,边沿封闭形成保温控温室环境为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液体温度控制器,其特征是:上述固定夹的夹孔内径以能夹持于输液架立管,不致下滑或脱落为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液体温度控制器,其特征是:上述温度控制电路的第一实施方案包括有:代替温度传感器的硅二极管VD1、VD2和电阻Rl、R3、R4、电位器RP1、RP2组成的测温电桥;连接于电源及测温电桥间的缓冲隔离放大器Al,二输入端通过电阻R2连接于放大器Al输出及调节桥臂的比较放大器A2,由开关S、电阻R10、整流二极管VD3、滤波电容C3、稳压二极管VS,三端集成稳压器IC2、滤波电容Cl组成的直流稳压电源,由电阻R6、R7、R8、R9、运算放大器A3、电容C2组成的三角波发生器;二输入端连接于电阻R5及比较放大器A2输出和三角波发生器输出,由运算放大器A4、电阻R11、R12、发光二极管VL、可控硅VT、电热元件组成的加热电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液体温度控制器,其特征是:上述温度控制电路的第二实施方案由:跨接于直流电源的集成温度传感器LM35 ;用电阻Rl、R2、电位器RP串连于直流电源两极形成的温度设定电路;输入连接于传感器输出电阻R3及设定电路输出,由电阻R4、R5、运算放大器Al即LM393、LED管组成的比较和显示电路;接于比较电路输出,由电阻R6、三极管VTl、二极管VD1、VD2、电阻R7、R8、三极管VT2、二极管VD3、加热丝RH组成的加热电路及直流稳压源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液体温度控制器,其特征是:上述温度控制电路的第三实施方案是采用市售恒温片。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将介质输入人体的辅助器械,特别是一种输入液体温度控制器。解决输入人体药液低于体温时的控温、恒温问题。其包括设置于输液管周围,内装加热元件及温度传感器的控温室;安装于外壳内,输入连接于温度传感器的输出,输出连于加热元件输入的温度控制电路,本实用新型的外壳具有三个隔间,外壳的一端隔间以扭簧合页安装夹盖作为控温室,控温室内衬隔热材料,内装加热元件及温度传感器,中间形成输液管通道;另端隔间以扭簧合页及锯齿卡板安装夹盖,内部衬装橡胶层作为输入液体温度控制器的固定夹;中央隔间以电路板安装温度控制电路后螺接盖板,本输入液体温度控制器用于人体输入液体温度控制,热效率高、节能、安全、使用方便。
文档编号A61M5/44GK203123213SQ20132002094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16日
发明者隋颖, 李智慧, 冯文岚, 周玉琴 申请人:隋颖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