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搏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6531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脉搏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脉搏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望,闻,问,切等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在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脉诊,并一直沿用至今。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的各种脉象只能定性描述,多比作为自然现象。例如将弦脉比作为“如张弓弦”,将浮脉比作“如水漂木”等。由于只能定性描述,而且不同医生对自然景观的理解有差异,切脉技巧复杂难以掌握,切脉的手法也有不同,也就造成了在脉搏分析上的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有一种客观、准确的诊脉方法用于临床诊断。因此,研制一种脉搏传感器显得十分必要。脉搏传感器可以采集人的脉搏波形,经过信号处理后输入到计算机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就能做到对脉搏信号的定量描述和分析,这样的分析准确、客观,能给医生的诊断带来很大的方便,能够大大降低误诊的可能性。另夕卜,脉搏传感器还可以用在运动、健身器材设备中的心率测试,心血管功能检测,妊高征检测等系统中,对使用者或病人进行相应地监测。现有的脉搏传感器一般采用PVDF压力传感器实现,由于PVDF需要极化,且极化设备价格昂贵,导致传感器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而且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脉搏监测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脉搏传感器制作工艺复杂的问题。 一种脉搏监测装置,包括:置于待测脉搏处的纳米摩擦传感器,与所述纳米摩擦传感器相连的信号处理器,以及与所述信号处理器相连的显示器,其中,所述纳米摩擦传感器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以及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为纳米摩擦传感器的脉搏信号输出电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纳米摩擦传感器来监测脉搏信号,在脉搏跳动时,由于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第二电极之间的摩擦,分别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上感应出异性的电荷,导致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产生电势差,从而产生电压或电流信号,通过监测该电压或电流信号即可了解脉搏的跳动情况。由于纳米摩擦传感器本身可以产生电能,因此无需外接电源给传感器进行供电,且降低了制作工艺的复杂度。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脉搏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a和图2b分别示出了纳米摩擦传感器的第一种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和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a和图3b分别示出了纳米摩擦传感器的第二种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和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a和图4b分别示出了纳米摩擦传感器的第三种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和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脉搏监测装置中的信号处理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充分了解本实用新型之目的、特征及功效,借由下述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脉搏监测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脉搏传感器制作工艺复杂的问题。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脉搏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脉搏监测装置包括:置于待测脉搏处的纳米摩擦传感器1,与所述纳米摩擦传感器I相连的信号处理器2,以及与所述信号处理器2相连的显示器3。其中,所述纳米摩擦传感器I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11,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12,以及第二电极13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3为纳米摩擦传感器I的脉搏信号输出电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纳米摩擦传感器来监测脉搏信号,在脉搏跳动时,由于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第二电极之间的摩擦,分别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上感应出异性的电荷,导致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产生电势差,从而产生电压或电流信号,通过监测该电压或电流信号即可了解脉搏的 跳动情况。由于纳米摩擦传感器本身可以产生电能,因此无需外接电源给传感器进行供电,且降低了制作工艺的复杂度。在上述的脉搏监测装置中,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一个柔性固定带,该柔性固定带例如可以是布带。通过柔性固定带将纳米摩擦传感器固定到待测脉搏处。其中,纳米摩擦传感器本质上是一个纳米摩擦发电机。当脉搏跳动时,该纳米摩擦传感器受到挤压并通过摩擦产生电压或电流,该电压或电流的强弱可以反映出脉搏的跳动情况。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介绍一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纳米摩擦传感器的几种可能的结构:图2a和图2b分别示出了纳米摩擦传感器的第一种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和剖面结构示意图。该纳米摩擦传感器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11,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12,以及第二电极13。具体地,所述第一电极11设置在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12的第一侧表面上;且所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12的第二侧表面与第二电极13的表面接触摩擦并在第二电极和第一电极处感应出电荷。因此,上述的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3为纳米摩擦传感器的电压和电流输出电极。为了提高脉搏跳动时对纳米摩擦传感器产生的摩擦力,在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12的第二侧表面(即相对第二电极13的面上)进一步设有微纳结构20。因此,当脉搏跳动时,所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12与第二电极13的相对表面能够更好地接触摩擦,并在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3处感应出较多的电荷。由于上述的第二电极主要用于与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摩擦,因此,第二电极也可以称之为摩擦电极。[0022]下面介绍一下上述的微纳结构的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种方式为,该微纳结构是微米级或纳米级的非常小的凹凸结构。该凹凸结构能够增加摩擦阻力,提高发电效率,从而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所述凹凸结构能够在薄膜制备时直接形成,也能够用打磨的方法使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的表面形成不规则的凹凸结构。具体地,该凹凸结构可以是半圆形、条纹状、立方体型、四棱锥型、或圆柱形等形状的凹凸结构。第二种方式为,该微纳结构是纳米级孔状结构,此时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所用材料优选为聚偏氟乙烯(PVDF),其厚度为0.5-1.2mm (优选1.0mm),且其相对第二电极的面上设有多个纳米孔。其中,每个纳米孔的尺寸,即宽度和深度,可以根据应用的需要进行选择,优选的纳米孔的尺寸为:宽度为IO-1OOnm以及深度为4_50 μ m。纳米孔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的输出电流值和电压值进行调整,优选的这些纳米孔是孔间距为2-30 μ m的均匀分布,更优选的平均孔间距为9μπι的均匀分布。下面具体介绍一下上述的纳米摩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当该纳米摩擦传感器的各层向下弯曲时,纳米摩擦传感器中的第二电极与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表面相互摩擦产生静电荷,静电荷的产生会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容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出现电势差。由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电势差的存在,自由电子将通过外电路由电势低的一侧流向电势高的一侧,从而在外电路中形成电流。当该纳米摩擦传感器的各层恢复到原来状态时,这时形成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内电势消失,此时已平衡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将再次产生反向的电势差,则自由电子通过外电路形成反向电流。通过反复摩擦和恢复,就可以在外电路中形成周期性的交流电信号。上述的第一电极所用材料可以是铟锡氧化物、石墨烯、银纳米线膜、金属或合金,其中金属可以是金、银、钼、钯、铝、镍、铜、钛、铬、硒、铁、锰、钥、钨或钒;合金可以是铝合金、钛合金、镁合金、铍合金、铜合金、锌合金、猛合金、镍合金、铅合金、锡合金、镉合金、秘合金、铟合金、镓合金、钨合金、钥合金、铌合金或钽合金。上述的第二电极所用材料是金属或合金,其中金属是金、银、钼、钯、铝、镍、铜、钛、铬、硒、铁、锰、钥、钨或钒;合金是铝合金、钛合金、镁合金、铍合金、铜合金、锌合金、猛合金、镍合金、铅合金、锡合金、镉合金、秘合金、铟合金、镓合金、鹤合金、钥合金、银合金或钽合金。上述的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所用材料可以选自聚酰亚胺薄膜、苯胺甲醛树脂薄膜、聚甲醛薄膜、乙基纤维素薄膜、聚酰胺薄膜、三聚氰胺甲醛薄膜、聚乙二醇丁二酸酯薄膜、纤维素薄膜、纤维素乙酸酯薄膜、聚己二酸乙二醇酯薄膜、聚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薄膜、纤维再生海绵薄膜、聚氨酯弹性体薄膜、苯乙烯丙烯共聚物薄膜、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薄膜、人造纤维薄膜、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薄膜、聚乙烯醇薄膜、聚异丁烯薄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甲醛苯酚缩聚物薄膜、氯丁橡胶薄膜、丁二烯丙烯共聚物薄膜、天然橡胶薄膜、聚丙烯腈薄膜、丙烯腈氯乙烯共聚物薄膜中的任意一种。根据发明人的研究发现,金属与高分子聚合物摩擦,金属更易失去电子,因此采用金属电极与高分子聚合物摩擦也能提高能量输出。因此,上述的纳米摩擦传感器主要通过金属(第二电极)与聚合物(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之间的摩擦来产生电信号,主要利用了金属容易失去电子的特性,使第二电极与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之间形成感应电场,从而产生电压或电流。
图3a和图3b分别示出了纳米摩擦传感器的第二种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和剖面结构示意图。该纳米摩擦传感器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11,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12,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14以及第二电极13。具体地,第一电极11设置在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12的第一侧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二电极13设置在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14的第一侧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12的第二侧表面与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14的第二侧表面接触摩擦并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处感应出电荷。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是所述纳米摩擦传感器的输出电极。为了提高脉搏跳动时对纳米摩擦传感器产生的摩擦力,所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12和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14相对设置的两个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设有微纳结构20。因此,当脉搏跳动时,所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12与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14的相对表面能够更好地接触摩擦,并在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3处感应出较多的电荷。下面介绍一下上述的微纳结构的两种实现方式。第一种方式为,该微纳结构是微米级或纳米级的非常小的凹凸结构。该凹凸结构能够增加摩擦阻力,提高发电效率,从而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所述凹凸结构能够在薄膜制备时直接形成,也能够用打磨的方法使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的表面形成不规则的凹凸结构。具体地,该凹凸结构可以是半圆形、条纹状、立方体型、四棱锥型、或圆柱形等形状的凹凸结构。第二种方式为,该微纳结构是纳米级孔状结构,此时,微纳结构通常仅设置在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上,且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所用材料优选为聚偏氟乙烯(PVDF),其厚度为0.5-1.2mm (优选1.0mm),且其相对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的面上设有多个纳米孔。其中,每个纳米孔的尺寸,即宽度和深度,可以根据应用的需要进行选择,优选的纳米孔的尺寸为:宽度为IO-1OOnm以及深度为4-50 μ m。纳米孔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的输出电流值和电压值进行调整,优选的这些多个纳米孔是孔间距为2-30 μ m的均匀分布,更优选的平均孔间距为9 μ m的均匀分布。下面具体介绍一下上述的纳米摩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当该纳米摩擦传感器的各层向下弯曲时,纳米摩擦传感器中的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表面相互摩擦产生静电荷,静电荷的产生会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容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出现电势差。由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电势差的存在,自由电子将通 过外电路由电势低的一侧流向电势高的一侧,从而在外电路中形成电流。当该纳米摩擦传感器的各层恢复到原来状态时,这时形成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内电势消失,此时已平衡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将再次产生反向的电势差,则自由电子通过外电路形成反向电流。通过反复摩擦和恢复,就可以在外电路中形成周期性的交流电信号。上述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用材料可以是铟锡氧化物、石墨烯、银纳米线膜、金属或合金,其中金属可以是金、银、钼、钯、铝、镍、铜、钛、铬、硒、铁、锰、钥、钨或钒;合金可以是招合金、钛合金、镁合金、铍合金、铜合金、锌合金、猛合金、镍合金、铅合金、锡合金、镉合金、秘合金、铟合金、镓合金、鹤合金、钥合金、银合金或钽合金。上述的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分别独立选自聚酰亚胺薄膜、苯胺甲醛树脂薄膜、聚甲醛薄膜、乙基纤维素薄膜、聚酰胺薄膜、三聚氰胺甲醛薄膜、聚乙二醇丁二酸酯薄膜、纤维素薄膜、纤维素乙酸酯薄膜、聚己二酸乙二醇酯薄膜、聚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薄膜、纤维(再生)海绵薄膜、聚氨酯弹性体薄膜、苯乙烯丙烯共聚物薄膜、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薄膜、人造纤维薄膜、聚甲基薄膜,甲基丙烯酸酯薄膜、聚乙烯醇薄膜、聚乙烯醇薄膜、聚酯薄膜、聚异丁烯薄膜、聚氨酯柔性海绵薄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甲醛苯酚薄膜、氯丁橡胶薄膜、丁二烯丙烯共聚物薄膜、天然橡胶薄膜、聚丙烯腈薄膜、丙烯腈氯乙烯薄膜以及聚乙烯丙二酚碳酸盐薄膜中的任意一种。为了提高摩擦效果,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通常选自不同的材质。上述的纳米摩擦传感器主要通过聚合物(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聚合物(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之间的摩擦来产生电信号。图4a和图4b分别示出了纳米摩擦传感器的第三种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和剖面结构示意图。该纳米摩擦传感器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11、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12、居间薄膜层10、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14以及第二电极13。具体地,所述第一电极11设置在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12的第一侧表面上;其中,所述居间薄膜层10的第一侧表面设置在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14的第二侧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二电极13设置在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14的第一侧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的第二侧表面与居间薄膜层的第二侧表面接触摩擦并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处感应出电荷;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是所述纳米摩擦传感器的输出电极;其中,所述居间薄膜层的第二侧表面上(即相对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的面上)设置有微纳结构20。居间薄膜层10的第一侧表面(即未设有微纳结构的一侧)固定在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14的第二侧表面上,固定的方法可以是用一层薄的未固化的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作为粘结层,经过固化后,居间薄膜层10将牢牢地固定于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14上。居间薄膜层10设有微纳结构的一侧与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12的第二侧表面接触,两者之间形成一个摩擦界面。上述的微纳结构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照前两种纳米摩擦传感器中的实现方式,此处不再赘述。下面具体介 绍一下上述的纳米摩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当该纳米摩擦传感器的各层向下弯曲时,纳米摩擦传感器中的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居间薄膜层相互摩擦产生静电荷,静电荷的产生会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容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出现电势差。由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电势差的存在,自由电子将通过外电路由电势低的一侧流向电势高的一侧,从而在外电路中形成电流。当该纳米摩擦传感器的各层恢复到原来状态时,这时形成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内电势消失,此时已平衡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将再次产生反向的电势差,则自由电子通过外电路形成反向电流。通过反复摩擦和恢复,就可以在外电路中形成周期性的交流电信号。上述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用材料可以是铟锡氧化物、石墨烯、银纳米线膜、金属或合金,其中金属可以是金、银、钼、钯、铝、镍、铜、钛、铬、硒、铁、锰、钥、钨或钒;合金可以是招合金、钛合金、镁合金、铍合金、铜合金、锌合金、猛合金、镍合金、铅合金、锡合金、镉合金、秘合金、铟合金、镓合金、鹤合金、钥合金、银合金或钽合金。上述的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居间薄膜层与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分别独立选自透明高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聚苯乙烯(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和液晶高分子聚合物(LCP)中的任意一种;其中,所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的材料优选透明高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其中,所述居间薄膜层的材料优选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了提高摩擦效果,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通常选自不同的材质;或者,居间薄膜层的材质不同于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和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上述的纳米摩擦传感器主要通过聚合物(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聚合物(居间薄膜层)之间的摩擦来产生电信号。其中,居间薄膜容易制备且性能稳定。另外,根据纳米摩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在传感器工作的过程中,两个摩擦面需要不断的接触摩擦和分离,而一直处于接触状态或者分离状态时,传感器则无法具有很好的输出性能。因此,为了能够制作出性能优异的传感器,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对传感器的结构进行改进,例如,将图2a至图4b的三种纳米摩擦传感器分别制作为拱形结构,使两个摩擦面在不受力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弹起。具体地,可以采用胶布粘接或热封方法来制作拱形结构,具体过程可以是:一边把两个接触面的横截面对齐后用胶布粘接或热封方法封接,然后使其拱起,让另一边的两个接触面的横截面也对齐后同样粘接。以图2a和图2b为例来说,需要将第二电极和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中的至少一个向外拱起形成凸面,使得第二电极与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之间形成间隙。由此提高摩擦效果,进而提高传感器的性能。通过上述的纳米摩擦传感器,就可以将脉搏跳动所产生的机械能转换为电信号。为了对该电信号进行监测,以便了解脉搏的跳动情况,本实用新型的脉搏监测装置还进一步包括与所述纳米摩擦传感器I相连的信号处理器2,以及与所述信号处理器2相连的显示器3。下面详细介绍一下信号处理器2以及显示器3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如图5所示,信号处理器2进一步包括:滤波电路21,与所述滤波电路21的输出端相连的放大电路22,与所述放大电路22的输出端相连的模数转换电路23,以及与所述模数转换电路23的输出端相连的中央处理器24。其中,滤波电路21用于将纳米摩擦传感器输出的电压信号中存在的干扰信号进行滤除;放大电路22用于将滤波电路21输出的电压信号进行放大;模数转换电路23用于将放大电路输出的交流的电压信号进行采样转化为数字电压信号,从而提供给中央处理器24 ;中央处理器24用于将模数转换电路输出的数字电压信号进行计算处理,并且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相关设置(例如:脉搏测量的时间等等),从而通过外围显示设备(例如显示器)将符合用户要求的信息显示出来。其中,中央处理器24进一步包括:脉搏计数器、脉搏计时器和/或脉搏波形产生器。其中,脉搏计数器用于对脉搏跳动的次数进行计数,脉搏计时器用于设定对脉搏计数的时间,脉搏波形产生器可以提取出脉搏信号的波形图。上述的脉搏计数器、脉搏计时器和脉搏波形产生器可以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各种硬件芯片、单片机或电路实现。另外,中央处理器24还可以进一步计算出相邻的两次脉搏跳动的时间间隔等信息。信号处理器2将处理后的电信号传输给显示器3,由显示器3进行显示。例如,显示器3可以根据需要显示脉搏跳动的次数、时间及波形等相关信息。其中,显示器3可以是计算机、IXD液晶显示屏等显示设备。上述的信号处理器2和显示器3可以通过额外的外接电源进行供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脉搏监测装置采用纳米摩擦传感器作为脉搏传感器进行诊脉,由于纳米摩擦传感器本身可以产生电能,所以不需外接电源给传感器进行供电。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纳米摩擦发电的灵敏度更高。并且本实用新型中传感器的制作工艺简单,而且消耗成本低。所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及脉搏监测装置测试的结果可以为中医诊脉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提高了中医切脉的可靠性。还可以用在运动、健身器材设备中的心率测试,心血管功能检测,妊高征检测等系统中,对使用者或病人进行相应监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虽然上述说明中,为便于理解,对方法的步骤采用了顺序性描述,但是应当指出,对于上述步骤的顺序并不作严格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如:R0M/RAM、磁碟、光盘等。还可以理解的是,附图或实施例中所示的装置结构仅仅是示意性的,表示逻辑结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显示的模块可能是或者可能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能是或者可能不是物理模块。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 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权利要求1.一种脉搏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置于待测脉搏处的纳米摩擦传感器,与所述纳米摩擦传感器相连的信号处理器,以及与所述信号处理器相连的显示器,其中, 所述纳米摩擦传感器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以及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为纳米摩擦传感器的脉搏信号输出电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搏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相对第二电极的面上设有微纳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搏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摩擦传感器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之间的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脉搏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和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相对设置的两个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设有微纳结构。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脉搏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摩擦传感器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和所述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之间的居间薄膜层,且所述居间薄膜层相对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的面上设有微纳结构。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个所述的脉搏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和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中的至少一个向外拱起形成凸面,使得第二电极与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之间形成间隙。
7.如权利要求2,4或5中任一个所述的脉搏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纳结构为微米级凹凸结构或纳米级凹凸结构。
8.如权利要求2,4或5中任一个所述的脉搏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纳结构为纳米级孔状结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搏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处理器进一步包括: 滤波电路,与所述滤波电路的输出端相连的放大电路,与所述放大电路的输出端相连的模数转换电路,以及与所述模数转换电路的输出端相连的中央处理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脉搏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处理器进一步包括:脉搏计数器、脉搏计时器和/或脉搏波形产生器。
11.如权 利要求1所述的脉搏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脉搏监测装置进一步包括:将所述纳米摩擦传感器固定到待测脉搏处的柔性固定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脉搏监测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脉搏传感器制作工艺复杂的问题。该脉搏监测装置包括置于待测脉搏处的纳米摩擦传感器,与所述纳米摩擦传感器相连的信号处理器,以及与所述信号处理器相连的显示器,其中,所述纳米摩擦传感器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以及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为纳米摩擦传感器的脉搏信号输出电极。脉搏跳动时,由于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第二电极之间的摩擦,分别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上感应出异性的电荷,导致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产生电势差,从而产生电信号,通过监测该电信号即可了解脉搏的跳动情况。
文档编号A61B5/0245GK203074687SQ20132005744
公开日2013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3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31日
发明者徐传毅 申请人:纳米新能源(唐山)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