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式通脉温阳灸治疗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279752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可调式通脉温阳灸治疗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针灸器械,具体涉及一种可调式通脉温阳灸治疗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铺灸治疗时操作不便、安全性差等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调式通脉温阳灸治疗器。可调式通脉温阳灸治疗器,主要由末端挡板、活动轴、刻度线、中间挡板几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末端挡板设置为“凵”形,位于可调式通脉温阳灸治疗器的两端,内设刻度线;活动轴设置在末端挡板1与中间挡板之间起连接与支撑作用;外螺母和内螺母设置在活动轴的两端,固定末端挡板与中间挡板的位置。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本实用新型的可调式通脉温阳灸治疗器艾热利用率高,安全性高;2.使用方便,可以适应不同脊柱外形的治疗。
【专利说明】可调式通脉温阳灸治疗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中医针灸器械,具体涉及一种可调式通脉温阳灸治疗器。
【背景技术】
[0002]艾灸既能用于治疗疾病,也可防病保健,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作用。通脉温阳灸,又称“督灸” “长蛇灸” “铺灸”,是在大椎穴至腰俞穴处的督脉循行线上施灸的一种方法。通脉温阳灸可用于治疗全身症状较重的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0003]传统的通脉温阳灸施灸方法,艾热利用率低,安全性差,并且不同人群脊柱外形差异较大,使用灸盒操作不能满足所有患者的需要。而人体在仰卧平躺时脊柱与床面接触面较紧密,因此从床面下设置艾条向上施灸成为可能。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传统的铺灸方法,艾热利用率低,安全性差,并且不同人群脊柱外形差异较大,使用灸盒操作不能满足所有患者的需要等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调式通脉温阳灸治疗器。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的:可调式通脉温阳灸治疗器,主要由末端挡板、活动轴、刻度线、中间挡板几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末端挡板设置为“U”形,位于可调式通脉温阳灸治疗器的两端,内设刻度线;活动轴设置在末端挡板I与中间挡板之间起连接与支撑作用;外螺母和内螺母设置在活动轴的两端,固定末端挡板与中间挡板的位置。
[0006]所述的末端挡板的侧面设置为长IOcm,宽7cm,高7cm,材质为耐燃材料。
[0007]所述的中间挡板设置为中间凸、两端凹的平板,长10cm,宽7cm,高7cm,材质为耐燃材料。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的可调式通脉温阳灸治疗器艾热利用率高,安全性高;2、使用方便,可以适应不同脊柱外形的治疗。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本发明侧面观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中,1、末端挡板2、活动轴3、刻度线4、中间挡板5、外螺母6、内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以下结合【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13]如图1、图2所示的可调式通脉温阳灸治疗器,主要由末端挡板1、活动轴2、刻度线
3、中间挡板4几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末端挡板I设置为“U”形,位于可调式通脉温阳灸治疗器的两端,内设刻度线3 ;活动轴2设置在末端挡板I与中间挡板4之间起连接与支撑作用;外螺母5和内螺母6设置在活动轴2的两端,固定末端挡板I与中间挡板4的位置。
[0014]所述的末端挡板I的侧面设置为长IOcm,宽7cm,高7cm,材质为耐燃材料。
[0015]所述的中间挡板4设置为中间凸、两端凹的平板,长IOcm,宽7cm,高7cm,材质为耐燃材料。
[001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于通脉温阳灸的可调式通脉温阳灸治疗器,解决了目前现有通脉温阳灸治疗中艾热利用率低,安全性差,并且不同人群脊柱外形差异较大,使用灸盒操作不能满足所有患者的需要等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调式通脉温阳灸治疗器。
【权利要求】
1.可调式通脉温阳灸治疗器,主要由末端挡板、活动轴、刻度线、中间挡板几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末端挡板设置为“U”形,位于可调式通脉温阳灸治疗器的两端,内设刻度线;活动轴设置在末端挡板I与中间挡板之间起连接与支撑作用;外螺母和内螺母设置在活动轴的两端,固定末端挡板与中间挡板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式通脉温阳灸治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末端挡板的侧面设置为长IOcm,宽7cm,高7cm,材质为耐燃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式通脉温阳灸治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间挡板设置为中间凸、两端凹的平板,长IOcm,宽7cm,高7cm,材质为耐燃材料。
【文档编号】A61H39/06GK203447501SQ201320484473
【公开日】2014年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日
【发明者】蔡圣朝 申请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