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器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700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吸引器头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引器头,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吸引器头,包括外管以及所述外管内的内管;所述外管具备第一外管端以及与所述第一外管端对应的第二外管端;第一外管端设置有若干侧孔;所述外管的第二外管端设置有至少一个外管减压孔,所述外管减压孔与外管的管腔相连通,外管的第二外管端设置能调节所述外管减压孔的外管减压孔调节装置。本实用新型外管和内管均可单独作为可调节吸力的吸引器头使用。外观和内管组合负压吸引使用时,通过打开外管减压孔能避免或减小内管对器官组织的吸附作用,避免因此而产生的损伤,并确保内管吸引器头的持续工作。
【专利说明】吸引器头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吸引装置,尤其是一种吸引器头,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外科手术中病人会有出血、冲洗、渗出液、脓血等积液情况,为了吸取这些积液以暴露出更好的手术视野,一般需要用吸引器把积液吸走。
[0003]临床上常用的吸引器由吸引器头以及负压连接管组成,外管的一端封闭,并在所述封闭的一端上设置若干网状孔,外管与内管间有间隙,可允许液体的自由流动。液体可从外管的网状孔进入内外管的间隙,在进入内管的管腔,通过负压连接管流向吸引器产生的负压端。现有的吸引器头在组合使用或内管单独吸引时,容易造成在积液局部吸引完毕后,邻近吸引器头的患者的器官组织被吸引,造成对器官组织的伤害,而患者的器官组织被吸附于吸引管上后,影响吸引管持续吸引。另外,外吸引管单独使用时,与负压连接管间连接操作困难,影响手术的效率。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吸引器头,其结构简单紧凑,使用方便,能够持续使用,避免对器官组织的损伤,适应范围广,安全可靠。
[0005]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吸引器头,包括外管以及所述外管内的内管;所述外管具备第一外管端以及与所述第一外管端对应的第二外管端;第一外管端设置有若干侧孔;所述外管的第二外管端设置有至少一个外管减压孔,所述外管减压孔与外管的管腔相连通。
[0006]外管的第二外管端设置能调节所述外管减压孔开口度的外管减压孔调节装置。
[0007]所述外管的第二外管端设置若干均匀分布的瓜爪。
[0008]所述外管的第二外管端设置用于限定减压孔调节装置运动的限位块。
[0009]所述内管具备第一内管端以及与所述第一内管端对应的第二内管端,内管的第二内管端上设有内管减压孔,所述内管减压孔与内管的管腔相连通。
[0010]所述内管的第二内管端设置能调节所述内管减压孔开口度的内管减压孔调节装置。
[0011]所述内管的第二内管端上设有手执部。
[0012]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外观内管组合使用时,内管减压孔关闭,外管的第二外管端设置外管减压孔能迅速减小内管内的吸引负压值,避免减小对器官组织的吸附作用,确保整个吸引器头的持续使用状态;外管或内管可作为负压吸引头单独使用,且通过各自减压孔调节吸引时的负压值;外管的端部设置若干瓜爪,能够方便与负压连接管的连接,并与内管连接更牢固,其结构简单紧凑,适应范围广,安全可靠。【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外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6]附图标记说明:1-外管、2-内管、3-侧孔、4-外管减压孔、5-外管减压孔调节装置、6-瓜爪、7-内管减压孔、8-手持部、9-限位块和10-内管减压孔调节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8]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为了能够方便连接吸引器头,避免在使用中对器官组织的损伤,本实用新型包括外管I以及所述外管I内的内管2 ;所述外管I具备第一外管端以及与所述第一外管端对应的第二外管端;第一外管端设置有若干侧孔3 ;所述外管I的第二外管端设置有至少一个外管减压孔4,所述外管减压孔4与外管I的管腔相连通,外管I的第二外管端设置能调节所述外管减压孔4开口度的外管减压孔调节装置5。
[0019]具体地,外管内管组合使用时,由于外管减压孔4与外管I的内腔相连通,在吸引积液时,内管2位于外管I内的端部有积液时内管直接吸引积液,内管2位于外管I内的端部局部无积液时,空气能通过外管减压孔4进入外管I与内管2的腔隙内,空气被大量吸入内管2,外管I内的负压迅速减小,避免器官组织被吸附在外管I管壁侧孔上,减小对器官组织的损伤,并保持吸引器头持续工作。
[0020]外管I上设置外管减压孔调节装置5,当正常使用时,可以用外管减压孔调节装置5调节外管I上的外管减压孔4的开口度,使得外管I与内管2配合,作为负压可调节的吸引器头使用。外管I的第二外管端设置至少一个外管减压孔4,也可以沿外管I的外管壁设置多个外管减压孔4,外管减压孔调节装置5可以采用环状结构,外管减压孔调节装置5可以在外管I的外壁上滑动,实现调节外管减压孔4的开闭状态或开放大小。当然,外管减压孔4与外管减压孔调节装置5还可以采用其他所需的配合形式。所述外管I的第二外管端设置限位块9。在具体实施时,外管I的第二外管端凹设有滑动槽,滑动槽的两端形成限位块9,外管减压孔调节装置5位于滑动槽内滑动。
[0021]所述外管I的第二外管端设置若干均匀分布的瓜爪6。现有的吸引器接头在与负压连接管连接时,外管I的第二外管端直接负压连接管嵌套连接,连接效率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管I的第二外管端设置若干瓜爪6,瓜爪6能实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瓜爪6的端部呈楔型,外管I通过瓜爪6能方便连接负压连接管,提高连接的效率。当外管I与内管2组合使用时,瓜爪6抓于内管连接部,增强连接效果。
[0022]所述外管I可以单独作为负压吸引连接头使用,外管I通过端部呈楔型的瓜爪6可以轻易连接于负压连接管,外管I的第二外管端设置的限位块9同时也是操作时手执部件,通过外管减压孔调节装置5的滑动调节负压吸引时外管减压孔4的开口度,外管I单独使用时调节负压吸引时的压力。
[0023]所述内管2具有第一内管端以及与所述第一内管端对应的第二内管端,第二内管端上设有手持部8。内管2的第一内管端伸入外管I内,内管2可以从外管I中取出并单独实现吸引,手持部8呈锥形,包围在内管2的第二内管端。所述手执部8同时也是连接部件,在内管2单独使用时可以将内管2连接在负压连接管上。
[0024]所述内管2的第二内管端上设有内管减压孔7,所述内管减压孔7与内管2的管腔相连通。内管减压孔7与内管2内腔连通,并贯通手持部8。在单独使用时,内管减压孔7可以与外部连通,以迅速减小在内管2内形成的负压,避免通过内管2吸引时产生的损伤。内管2的第二内管端上设置有调节内管减压孔7的内管减压孔调节装置10,通过内管减压孔调节装置10来调节内管减压孔7的状态,以保证内管2的正常使用状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管减压孔调节装置10可以采用封盖或密封塞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其他能调节内管减压孔7开口度的形式。
[0025]本实用新型外管I内设置内管2,外管I的第二外管端设置外管减压孔4以及能调节外管减压孔4的外观减压孔调节装置5,通过外管减压孔4能迅速减小外管I内的负压值,避免减小对器官组织的吸附作用,确保整个吸引器头的持续使用状态,外管I的端部设置若干瓜爪6,能够方便与负压连接管的连接,结构简单紧凑,适应范围广,安全可靠。
【权利要求】
1.一种吸引器头,包括外管(I)以及所述外管(I)内的内管(2);所述外管(I)具备第一外管端以及与所述第一外管端对应的第二外管端;第一外管端设置有若干侧孔(3);其特征是:所述外管(I)的第二外管端设置有至少一个外管减压孔(4),所述外管减压孔(4)与外管(I)的管腔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引器头,其特征是:外管(I)的第二外管端设置能调节所述外管减压孔(4)开口度的外管减压孔调节装置(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引器头,其特征是:所述外管(I)的第二外管端设置若干均匀分布的瓜爪(6)。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引器头,其特征是:所述外管(I)的第二外管端设置用于限定减压孔调节装置(5 )运动的限位块(9 )。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引器头,其特征是:所述内管(2)具备第一内管端以及与所述第一内管端对应的第二内管端,内管(2)的第二内管端上设有内管减压孔(7),所述内管减压孔(7)与内管(2)的管腔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引器头,其特征是:所述内管(2)的第二内管端设置能调节所述内管减压孔(7 )开口度的内管减压孔调节装置(10 )。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引器头,其特征是:所述内管(2)的第二内管端上设有手执部(8)。
【文档编号】A61M1/00GK203619958SQ201320690175
【公开日】2014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4日
【发明者】陆培华, 高宏 申请人:陆培华, 高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