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线合一的穴位埋线微针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针线合一的穴位埋线微针,设有:圆筒状针柄和中空针管,中空针管前端设有斜形刀刃;其创新之处:埋线微针的中空针管外侧藉由泡沫套圈贴紧安装有一根人体可吸收的弯曲线体的直线部分,该弯曲线体前端向后方侧弯、并呈有一小弧度的弯曲部分伸入中空针管内部,使得针线两者合为一体。中空针管为5、7或9号注射针或埋线针,其长度范围为2~8厘米。弯曲线体的线径为0.8~3毫米,总长度不小于3.5厘米,采用具有生物相容性,降解性和对人体无组织反应的人体可吸收材料制成。该装置解决了现在埋线疗法使用的埋线针必须由人工穿线、既麻烦,又操作困难,还容易污染、增加细菌感染概率的缺陷。再者,针线合一,携带便利,使得穴位埋线操作简单、快捷、安全。
【专利说明】针线合一的穴位埋线微针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确切地说,涉及一种用于中医穴位埋线的医用工具:针线合一的穴位埋线微针,属于中医针灸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在中医的临床医疗中,经常采用埋线疗法:将线体埋入人体穴位进行物理治疗,也就是藉助埋入线体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来替代传统的针灸治疗。数十年来的医疗实践证明:埋线疗法是一种疗效良好的医疗手段,并在许多治疗、保健领域得到应用。但是,由于传统的埋线疗法具有一定的创伤,故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而发展,现在临床上已经很少应用。然而近年来,由于新型针具的出现,使得现在的埋线疗法已进入了微创或无创治疗的医学领域,同时使这种无创埋线得到众多医患双方的重视和欢迎,已经成为针灸医学发展的新方向。
[0003] 申请人:从事多年的穴位埋线的除皱美容医疗实践和研究,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还对穴位埋线的医疗器械和药品做出多项改进,取得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的专利,在医疗实践中获得推广应用。例如:《药物羊肠线的制备方法》(ZL01129449.3)、《纳米银丝线》(ZL200420088111.4)、《胶原除皱线》(ZL200520000187.1)和《纳米银线的制备方法》(ZL200810112191.5)等等,都是 申请人:在医疗实践中获得启发与灵感,不断摸索、改进而获取的技术成果。
[0004]近来研制的一次性现代穴位埋线针,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针灸穴位埋线技术的弊端,使得传统的穴位埋线疗法进入到采用现代技术的针灸穴位埋线疗法的崭新阶段。但是,该工具在使用时,需要人工穿线,比较麻烦、对于老年人不仅有眼花、视力不好造成穿线困难的问题,穿线过程还容易增加污染、或细菌侵入的概率;再者,针线分离包装,工具繁琐,携带不便。
[0005]所以,人们在其基础上又发明了现代埋线针,该埋线针具有携带方便,洁针安全、进针无痛、操作简单、无交叉感染几率等优点。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又发现存在下述问题与缺陷:
[0006]第一:在使用过程中,必须通过设置在针管上端的豁口与针芯柄上的相应凸块之间的配合,才能推动针芯进行穴位埋线,该结构要求在操作时必须定位准确,直接影响针芯的推进速度,因此,无法保证将埋线快速植入体内,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创伤,有时会伴随明显的疼痛感。
[0007]第二:由于上述埋线针的针管下端弯曲,且设有斜卡线口,当埋线结束抽回针芯时,容易造成卡线,同样也会增加疼痛感,影响穴位埋线效果。
[0008]第三:上述埋线针的针芯部分相对较长,而且与植入部位直接接触的针管下端未设置任何卫生防护措施,容易将医生握持时造成的外部污溃或病菌带入穴位埋植部位。
实用新型内容[0009]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针线合一的穴位埋线微针,用于解决现有的人体穴位埋线疗法使用的埋线针必须经由人工穿线、比较麻烦和操作困难,同时,也解决了穿线过程容易污染、增加细菌感染概率的缺陷;再者,针线合一,携带便利,还使得穴位埋线操作简单、快捷、安全。
[0010]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线合一的穴位埋线微针,设有:圆筒状的针柄和位于针柄前端的中空针管,该中空针管的前端设有斜形刀刃;其特征在于:该埋线微针的中空针管外侧藉由泡沫套圈贴紧安装有一根人体可吸收的弯曲线体的直线部分,该弯曲线体前端向后方侧弯、并呈有一小弧度的弯曲部分伸入中空针管内部,使得针线两者合为一体。
[0011]本实用新型针线合一的穴位埋线微针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
[0012]第一,由于本实用新型针线合一的穴位埋线微针的中空针管呈直线状,并且其中空针管里的弯曲线体已经插入针管内部,操作时,只需直接将埋线微针插入相应穴位内,即可完成埋线操作,起到穴位埋藏线体的持久刺激,代替针刺穴位,不需要通过定位结构的配合进行对准。因此,操作方便迅捷,方便,特别是对人体造成的创伤小、快,可显著减轻针刺皮肤的疼痛感。
[0013]第二,本实用新型针线合一的穴位埋线微针的针管下端具有斜形刃口,弯曲线体传入中空针管内,合成一体。且中空针管的斜形刀刃末端略突出于该刀刃的前端。这样,当埋线结束抽回中空针管时,线体就自动埋留在穴位里,不会造成带出线体的现象。由此减少外部病菌的侵入,因此,使操作更加卫生。
[0014]第三,在本实用新型针线合一的穴位埋线微针的优选方案中,空针管外侧配设护套,可保证在未使用时,保持针管外部的洁净、卫生、安全,能够有效阻止外部病菌通过中空针管带入埋植部位,因此更加卫生、安全。
[0015]第四,本实用新型针线合一的穴位埋线微针的总体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针柄、中空针管和弯曲线体皆融为一体,针柄外部的圆筒形状适宜医疗人员稳妥、便利地握持操作,可进一步提高埋线操作的快捷性和安全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针线合一的穴位埋线微针结构组成示意图。
[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穴位埋线微针中的针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穴位埋线微针中的中空针管示意图。。
[0019]图4是本实用新型穴位埋线微针中的弯曲线体示意图。。
[0020]图5是本实用新型穴位埋线微针中的泡沫套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22]参见图1?图5,介绍本实用新型针线合一的穴位埋线微针的结构组成:
[0023]针线合一的穴位埋线微针设有:圆筒状的针柄I和位于针柄I前端的中空针管2,该中空针管2是采用其长度在2?8厘米之间的5、7或9号注射针或埋线针制成,中空针管2的前端设有斜形刀刃(参见图3);在中空针管2的外侧藉由泡沫套圈5 (用普通医用泡沫塑料制成)贴紧安装有一根人体可吸收的弯曲线体4的直线部分,该弯曲线体4的前端向后方侧弯、并呈有一小弧度的弯曲部分伸入中空针管内部(参见图1和图4),使得针线两者合为一体。其中,针柄2的圆筒形状及其长度应适宜与便利于医疗人员握持操作,例如,其外形可以呈枇杷形,但具体形状不作限定,其长度为该针柄与针管的总长度的三分之一。
[0024]本实用新型的弯曲线体4要被埋入人体穴位,故采用人体可吸收的材料(包括:胶原蛋白线、经铬化物溶液浸制处理后制成的羊肠线、纳米银线、聚对二氧环已酮(PDO)纤维线、聚乙醇酸[-C2H202_]nPGLA纤维线或聚已内脂poly (glycolide?co?caprolatone)PGCL水晶线等等)制成,且具有生物相容性,降解性和对人体无组织反应等特性,弯曲线体4的线径为0.8?3毫米,总长度不小于3.5厘米,其直线部分的尾部通过泡沫套圈贴紧安装在中空针管外侧。
[0025]穴位埋线微针还设有针管护套(图中未示),该针管护套用于在未使用该穴位埋线微针进行埋线操作或携带外出时,套在针管下侧裸露部分的外部;故该针管护套的长度应不小于针管下侧裸露部分长度。
[0026]本实用新型已经进行了实施试验,多次的试验证明,使用本实用新型穴位埋线微针时,操作者用一只手握住中空针管尾部的针柄,用另一只手握持中空针管借助泡沫套圈直接将空针管与弯曲线体刺插进入穴位,能够快速完成将线体埋入穴位、实现穴位刺激的全部过程。整个操作顺畅、简便、一气呵成;解决了原来穿线困难、工具繁琐、易增加污染和感染可能。总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试验是成功的,实现了发明目的。
【权利要求】
1.一种针线合一的穴位埋线微针,设有:圆筒状的针柄和位于针柄前端的中空针管,该中空针管的前端设有斜形刀刃;其特征在于:该埋线微针的中空针管外侧藉由泡沫套圈贴紧安装有一根人体可吸收的弯曲线体的直线部分,该弯曲线体前端向后方侧弯、并呈有一小弧度的弯曲部分伸入中空针管内部,使得针线两者合为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线合一的穴位埋线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柄的圆筒形状及其长度应适宜与便利于医疗人员握持操作,具体形状不作限定,其长度为该针柄与针管的总长度的三分之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线合一的穴位埋线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针管为5、7或9号注射针或埋线针,其长度范围为2?8厘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线合一的穴位埋线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人体可吸收的弯曲线的线径为0.8?3毫米,总长度不小于3.5厘米,其直线部分的尾部通过泡沫套圈贴紧安装在中空针管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线合一的穴位埋线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人体可吸收的弯曲线体材料是具有生物相容性,降解性和对人体无组织反应的胶原蛋白线、经铬化物溶液浸制处理后制成的羊肠线、纳米银线、聚对二氧环己酮(PDO)纤维线、聚乙醇酸[-C2H202_]nPGLA纤维线或聚己内脂poly (glycolide ?co ?caprolatone)PGCL水晶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线合一的穴位埋线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穴位埋线微针还设有针管护套,该针管护套用于在未使用该穴位埋线微针进行埋线操作或携带外出时,套在针管下侧裸露部分的外部;故该针管护套的长度应不小于针管下侧裸露部分长度。
【文档编号】A61H39/08GK203576920SQ201320725414
【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5日
【发明者】任晓艳, 王守东 申请人:任晓艳, 王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