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痒疹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295205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痒疹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痒疹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一种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特别是治疗痒疹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该药物主要是由下述重量份数比原料制成的药物:荆芥8-12、防风8-12、苦参14-17、牛蒡子9-12、地黄13-17、牡丹皮9-12、石膏14-17、白鲜皮13-17、白蒺藜28-32、龙骨28-34、栀子8-12、蝉蜕17-22、知母11-14、木通4-7、首乌藤28-34、当归9-12、菊花8-12、薄荷8-12。本发明有益效果是:采用中药组成的配方药物,原料易得,制备方法简单,疗效确切,而且相对价格便宜,本药物属纯中药制剂,治疗费用低,副作用小,治愈率达到90%。目前是治疗痒疹的一种新型药物。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痒疹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一种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治疗痒疹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痒疹是一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的总称,好发于四肢伸侧瘙痒性的皮肤病。皮肤损害多是孤立的丘疹或结节,愈后留以色素沉着,局部皮损处有剧烈瘙痒。病程慢性,有时数月或数年不愈,给病人造成很大的痛苦,目前,治疗痒疹的药物不少,市场上销售的一些药物成分多以激素为主,效果也不太肯定,有的治疗方法副作用明显。本发明的治疗痒疹的药物,属纯中药制剂,治疗费用低,副作用小,治愈率达到90%。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痒疹的中药制剂的药物,不但疗效确切,而且治疗费用低,副作用小;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该药物的制备方法。
[000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痒疹的药物,其特征是:由下述重量份数比的原料制成的药物:荆芥8-12、防风8-12、苦参14-17、牛蒡子9-12、地黄13-17、牡丹皮9-12、石膏14-17、白鲜皮13-17、白蒺藜28-32、龙骨28-34、桅子8-12、蝉蜕17-22、知母11-14、木通4-7、首乌藤28-34、当归9-12、菊花8-12、薄荷8-12。
[0005]优选的各种原料的重量份数比是:
[0006]荆芥10、防风10、苦参15、牛蒡子10、地黄15、牡丹皮10、石膏15、白鲜皮15、白蒺藜30、龙骨30、桅子10、蝉蜕 20、知母12、木通6、首乌藤30、当归10、菊花10、薄荷10。
[0007]一种治疗痒疹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下述步骤:
[0008]A、按照所述重量份分别称取荆芥、防风、苦参、牛蒡子、地黄、牡丹皮、石膏、白鲜皮、白蒺藜、龙骨、桅子、蝉蜕、知母、木通、首乌藤、当归、菊花、薄荷备用;
[0009]B、浸泡,将上述步骤A配好的中药放入砂锅或搪瓷器皿中,加干净的井水或自来水1000-1500毫升浸泡1-1.5小时;
[0010]C、煎药,将上述步骤B浸泡的中药及浸泡液用砂锅用文火煎药沸腾后30分钟,滤去药渣,将药液直接压入150ml专用中药袋,放冰箱O— 8°C冷藏保存。
[0011]本药物为直接口服使用,服用前需彻底加温后口服,一次一袋,一天二次,一般10天为一疗程,连服3-4个疗程。
[0012]由本发明取得的药液仅可用于16岁以上成年人。
[0013]由本发明取得的药液严禁孕妇患者使用。
[0014]发明人认为:荆芥味辛、微苦、性微湿,入肺、肝经,主治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用于祛风、解表、透疹、止血、痒疹透发不畅,荆芥配防风,加强祛风解表作用。防风性味辛甘,温,入膀胱、肺、脾经,功用主治发表,祛风,既能散风寒,又能发散风热,与荆芥作用相仿,故两药往往配合应用,祛风、止痛、止痒作用明显加强。白蒺藜性味辛、苦,微温,入肝、肺经,功效疏肝解郁,祛风明目可用于祛风疏肝,行气活血,祛风止痒,风疹瘙痒。桅子苦、寒、无毒,入肝、肺、胃、三焦经,功效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可用于治疗热病心烦,疮疡肿毒,肿痛。知母性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润燥,可用于外感热病,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荆芥、防风、白蒺藜、桅子、知母均具有清热、利湿、解毒、除湿,散风止痒,并有明显协同作用。
[0015]苦参味苦,性寒,归肝、肾、大肠、小肠经、膀胱、心经、膀胱经,功能主治清热燥湿,祛风,可用于水肿、阴痒、疥癣、麻风、皮肤瘙痒、湿毒疮疡。地黄味甘,苦,性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发斑发疹。牡丹皮性寒,味苦,凉,微寒,归心、肝、肾、肺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温热病热入血分,热病后期热伏阴分发热,阴虚骨蒸潮热、痈肿疮毒、风湿热痹,具有抗炎、抑菌、抗凝作用。白鲜皮性味苦,咸,寒,归脾、肺、小肠、胃、膀胱经,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解毒,可用于风热湿毒所致的风疹,湿疹,疥癣,湿热痹。当归味甘、辛、苦,性温,归肝、心、脾经,功效补血、活血、止痛;润燥,主治血虚诸证,痿痹,肌肤麻木,痈疽疮疡。薄荷性味辛,凉,入肺经、肝经功效疏散风热,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可疏风、散热、辟秽、解毒、外感风热、口疮、疮疥、瘾疹、温病初起、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胁痛,与荆芥、防风同用透疹、止痒作用加强。牛蒡子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透疹,用于瘙痒;疮疡肿毒,配薄荷,共奏疏风清热,用治外感风热。龙骨性味甘涩,平,入心、肝、肾、大肠经,功效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用于治怔忡健忘,自汗盗汗,溃疡久不收口,与石膏合用,增强疗效。蝉蜕性味甘,寒,归肺、肝经,功能散风除热,透疹,退翳,可用于风热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多与薄荷、牛蒡子配合,疏风热作用加强。首乌藤性味甘,平,归心、 肝经,功能养血,祛风通络,用于血虚身痛,风湿痹痛,治皮肤瘙痒,与蝉蜕合用,止痒作用加强。
[0016]石膏性味辛、甘,大寒,入肺、胃经,功效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清热解毒、泻火,治热病壮热不退,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煅敷生肌敛疮,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木通味苦,性寒,入心经、小肠经、膀胱经,功能清热、泻心火、活血通脉,用于胸中烦热,喉痹咽痛,水肿,周身挛痛,口舌生疮。菊花味甘苦,微寒,散风,清热解毒,有疏风、平肝之功,可治疔疮,肿毒。
[0017]本发明自应用以来,治疗痒疹病人60余人,一般服用一个疗程(10天)后,开始好转,再服用2-3个疗程,痒疹消失,跟踪随访半年,多未见复发。
[0018]实例如下:
[0019]1、席某,男,28岁。先一昆虫叮咬一豆大巴,很久没消掉,再后来四肢都有出现一小豆豆,特别痒,越来越严重,医院皮肤科诊断为痒疹。给于本发明药物治疗,一次一袋,一天二次,一个疗程(10天)后,皮痒减轻,又服3个疗程,小豆豆消失,为巩固疗效,又服一个疗程。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0020]2、黎某,女,36岁。一个月前,大腿内则及阴囊出现痒疹,如米粒样大小,近来胸前出现热疹,不痒,休息不减轻,近几天,脸上感觉肿,小便少,大便时清时干,诊断为痒疹。给于本发明药物治疗,一次一袋,一天二次,一个疗程(10天)后,面部感觉减轻,又服2个疗程,大腿内则及阴囊皮痒消失,为巩固疗效,又服一个疗程。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0021]3、季某,女,32岁。3个月前,出现多个孤立的圆形丘疹,绿豆大小,丘疹顶部有微小的水疱,但水疱常被抓破而不见,疱破后表面留有浆液性结痂,引起剧烈瘙痒,留有少量色素沉着,少数形成点状结疤。诊断为痒疹。给于本发明药物治疗,一次一袋,一天二次,一个疗程(10天)后,面部感觉减轻,又服2个疗程,大腿内则及阴囊皮痒消失,为巩固疗效,又服一个疗程。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0022]本发明有益效果是:采用中药组成的配方药物,原料易得,制备方法简单,疗效确切,而且相对价格便宜,本药物属纯中药制剂,治疗费用低,副作用小,治愈率达到90%。目前是治疗痒疹的一种新型药物。
【具体实施方式】
[0023]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是:
[0024]实施例1
[0025]A、按照所述重量份分别称取荆芥8克、防风8克、苦参14克、牛蒡子9克、地黄17克、牡丹皮12克、石膏15克、白鲜皮17克、白蒺藜28克、龙骨34克、桅子8克、蝉蜕21克、知母11克、木通5克、首乌藤29克、当归9克、菊花11克、薄荷11克备用;
[0026]B、浸泡,将上述步骤A配好的中药放入砂锅或搪瓷器皿中,加干净的井水或自来水1000-1500毫升浸泡1-1.5小时;
[0027]C、煎药,将上述步骤B浸泡的中药及浸泡液用砂锅用文火煎药沸腾后30分钟,滤去药渣,将药液直接压入150ml专用中药袋,放冰箱O— 8°C冷藏保存。
[0028]实施例2
[0029]A、称取荆芥10克、防风10克、苦参15克、牛蒡子10克、地黄15克、牡丹皮10克、石膏15克、白鲜皮15克、白蒺藜30克、龙骨30克、桅子10克、蝉蜕20克、知母12克、木通6克、首乌藤30克、当归10克、菊花10克、薄荷10克备用;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
[0030]实施例3A、称取称取荆芥11克、防风12克、苦参16克、牛蒡子12克、地黄13克、牡丹皮10克、石膏17克、白鲜皮13克、白蒺藜32克、龙骨28克、桅子12克、蝉蜕17克、知母14克、木通7克、首乌藤34克、当归12克、菊花8克、薄荷8克备用;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痒疹的药物,其特征是:由下述重量份数比的原料制成的药物:荆芥8-12、防风8-12、苦参14-17、牛蒡子9-12、地黄13-17、牡丹皮9-12、石膏14-17、白鲜皮13-17、白蒺藜28-32、龙骨28-34、桅子8-12、蝉蜕17-22、知母11-14、木通4_7、首乌藤28-34、当归9-12、菊花 8-12、薄荷 8-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痒疹的药物,其中各原料的重量份数比是: 荆芥10、防风10、苦参15、牛蒡子10、地黄15、牡丹皮10、石膏15、白鲜皮15、白蒺藜30、龙骨30、桅子10、蝉蜕20、知母12、木通6、首乌藤30、当归10、菊花10、薄荷10。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治疗痒疹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下述步骤: A、按照所述重量份分别称取荆芥、防风、苦参、牛蒡子、地黄、牡丹皮、石膏、白鲜皮、白蒺藜、龙骨、桅子、蝉蜕、知母、木通、首乌藤、当归、菊花、薄荷备用; B、浸泡,将上述步骤A配好的中药放入砂锅或搪瓷器皿中,加干净的井水或自来水1000-1500毫升浸泡1-1.5小时; C、煎药,将上述步骤B浸泡的中药及浸泡液用砂锅用文火煎药沸腾后30分钟,滤去药渣,将药液直接压入150ml专用中药袋`,放冰箱O— 8°C冷藏保存。
【文档编号】A61P17/04GK103735807SQ201410004820
【公开日】2014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6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6日
【发明者】董宜忠, 郭永红 申请人:董宜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