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寒性痛症的穴位贴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9801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寒性痛症的穴位贴剂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治疗寒性痛症的穴位贴剂,可有效解决寒性痛症的规范用药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该穴位贴剂是由下列重量比计的原料中药制成:元胡18-22g、肉桂18-22g、细辛18-22g、吴茱萸9-11g、白芥子9-11g、甘遂13-15g、生姜25-35g和氮酮0.6-1.0g,其中,将元胡、肉桂、细辛、吴茱萸、白芥子、甘遂磨成细粉,过100-120目筛混合均匀,成混合物,然后将生姜榨成汁,加入混合物中,再加入用于透皮渗透剂的氮酮,混合均匀,成药膏,将药膏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切片,切片上覆盖保护膜,即成,本发明原料丰富,方法简单,易生产,使用方便,效果好,有效用于治疗寒性痛症,是寒性痛症治疗药物上的创新。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寒性痛症的穴位贴剂【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医药,特别是一种治疗寒性痛症的穴位贴剂。
【背景技术】
[0002]痛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有虚实之分。实性疼痛大多因感受寒邪、湿邪或气滞、血瘀所致,所谓寒性疼痛,是在受冷的情况下而引起的病痛,如关节炎、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产后风湿、坐骨神经疼、老寒腿、强直性脊柱炎等引起的寒性痛症。虚性疼痛则多因阳气亏虚、精血不足,脏腑经脉失于温煦所致。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市场上虽有治疗寒性疼痛的多种药物,如现在市场上使用的外用止痛贴存在种类较多、质量控制不严格,鱼龙混杂现象。其使用和疗效不尽人意,一些中药外用贴也同样存在药味众多、不加辩证、适应症过于宽泛、靶向性不强的特点,而且使用不规范,痛症患者经常自行使用,使用不当反而会加重症状。因此,寒性痛症治疗上的药物的改进和创新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3]针对上述情况,为解决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治疗寒性痛症的穴位贴剂,可有效解决寒性痛症的规范用药问题。
[0004]本发明解决的技术方案是,该穴位贴剂是由下列重量比计的原料中药制成:元胡18-22g、肉桂 18-22g、细辛 18_22g、吴茱萸 9_llg、白芥子 9_llg、甘遂 13_15g、生姜 25_35g和氮酮0.6-1.0g,其中,将元胡、肉桂、细辛、吴茱萸、白芥子、甘遂磨成细粉,过100-120目筛混合均匀,成混合物,然后将生姜榨成汁,加入混合物中,再加入用于透皮渗透剂的氮酮,混合均匀,成药膏,将药膏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切片,切片上覆盖保护膜,即成。
[0005]本发明原料丰富,方法简单,易生产,使用方便,效果好,有效用于治疗寒性痛症,是寒性痛症治疗药物上的创新。
【具体实施方式】
[0006]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07]实施例1
该穴位贴剂是由下列重量比计的原料中药制成:元胡18g、肉桂18g、细辛18g、吴茱萸9g、白芥子9g、甘遂13g、生姜25g和氮酮0.6g,其中,将元胡、肉桂、细辛、吴茱萸、白芥子、甘遂磨成细粉,过100目筛混合均匀,成混合物,然后将生姜榨成汁,加入混合物中,再加入用于透皮渗透剂的氮酮,混合均匀,成药膏,将药膏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切片,每片大小5-7X5-7cm,每片含50g药膏,切片上覆盖保护膜,即成。
[0008]实施例2
该穴位贴剂是由下列重量比计的原料中药制成:元胡20g、肉桂20g、细辛20g、吴茱萸10g、白芥子10g、甘遂15g、生姜30g和氮酮0.8g,其中,将元胡、肉桂、细辛、吴茱萸、白芥子、甘遂磨成细粉,过110目筛混合均匀,成混合物,然后将生姜榨成汁,加入混合物中,再加入用于透皮渗透剂的氮酮,混合均匀,成药膏,将药膏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切片,每片大小5-7 X 5-7cm,每片含50g药膏,切片上覆盖保护膜,即成。
[0009]实施例3
该穴位贴剂是由下列重量比计的原料中药制成:元胡22g、肉桂22g、细辛22g、吴茱萸Hg、白芥子Hg、甘遂15g、生姜35g和氮酮1.0g,其中,将元胡、肉桂、细辛、吴茱萸、白芥子、甘遂磨成细粉,过120目筛混合均匀,成混合物,然后将生姜榨成汁,加入混合物中,再加入用于透皮渗透剂的氮酮,混合均匀,成药膏,将药膏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切片,每片大小5-7X5-7cm,每片含50g药膏,切片上覆盖保护膜,即成。
[0010]实施例4
该穴位贴剂是由下列重量比计的原料中药制成:元胡19g、肉桂19g、细辛19g、吴茱萸
9.5g、白芥子9.5g、甘遂13.5g、生姜29g和氮酮0.7g,其中,将元胡、肉桂、细辛、吴茱萸、白芥子、甘遂磨成细粉,过110目筛混合均匀,成混合物,然后将生姜榨成汁,加入混合物中,再加入用于透皮渗透剂的氮酮,混合均匀,成药膏,将药膏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切片,每片大小5-7X 5-7cm,每片含50g药膏,切片上覆盖保护膜,即成。
[0011]实施例5
该穴位贴剂是由下列重量比计的原料中药制成:元胡21g、肉桂21g、细辛21g、吴茱萸
10.5g、白芥子10.5g、甘遂14.5g、生姜32g和氮酮0.9g,其中,将元胡、肉桂、细辛、吴茱萸、白芥子、甘遂磨成细粉,过120目筛混合均匀,成混合物,然后将生姜榨成汁,加入混合物中,再加入用于透皮渗透剂的氮酮,混合均匀,成药膏,将药膏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切片,每片大小5-7X 5-7cm,每片含50g药膏,切片上覆盖保护膜,即成。
[0012]上述药物的有效组合,互相支持,具有扶正祛邪、活血化瘀、消炎止痛之功效,有效用于治疗寒性痛症,包括关节炎、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产后风湿、坐骨神经痛、老寒腿、强直性脊柱炎等引起的寒性痛症,并经临床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有益技术效果,相关试验资料如下:
1.选择病例标准
寒性痛症是因感受寒邪或素体阳虚而出现的症状。膝关节疼痛初期,当坐起立行时觉得膝部酸痛不适,走了一时症状消失。久之,出现活动不能缓解疼痛,且上下楼梯或下蹲、站起都有些困难,需手在膝盖上撑助才行。多走之后膝关节有些肿,或肿得厉害,还可以抽出一些淡黄色液体。由于滑膜与关节囊有病变而增厚,活动时会有响声,如果是关节内有游离体形成,可影响关节活动,并不时有“关节绞锁”现象,到最后出现膝关节畸形。肩部疼痛,起初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钝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流行病学资料显示,RA可发生于任何年龄,80%发病于35~50岁,女性患者约3倍于男性。RA的临床表现多样,从主要的关节症状到关节外多系统受累的表现。RA多以缓慢而隐匿的方式起病,在出现明显关节症状前可有数周的低热,少数患者或有高热、乏力、全身不适、体重下降等症状,以后逐渐出现典型关节症状。少数则有较急剧的起病,在数天内出现多个关节症状。[0013]凡具有上述症状的寒性痛症患者均作为受试对象,并给予本发明穴位贴治疗。
[0014]2.诊断标准
凡具有上述I所述症状并经X光透视(和)或血液化验确诊患有寒性痛症者。
[0015]3.治疗方案
本发明穴位贴主要用于因寒冷或阳虚引起的寒性痛症的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产后风湿、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老寒腿,强直性脊柱炎等引起的寒性痛症,于疼痛发作时在患处或相关穴位处进行贴敷,患者也可采用“冬病夏治”贴敷法,即每年夏季三伏天的初、中、末伏进行相关穴位贴敷治疗;遇寒加重类关节痛,选取颈根穴、肩前缝、腰眼穴及膝眼穴;风湿病患者,选肝俞(双)、脾俞(双)、肾俞(双)及命门穴,每穴一贴,每次贴敷时间为2~4小时,每天一次。对于耐受度低、出现不适感或贴敷处皮肤出现灼热、疼痛、红肿、起泡者,应立即取下。
[0016]4.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无疼痛现象。
[0017]好转:症状有明显改善或改善,仍稍有疼痛。
[0018]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而有加重趋势。
[0019]5.统计学处 理
经确诊对132例均为门诊病人,男性60例,女性81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1岁;病程最短4年,最长20年;按本发明治疗方案于三伏天进行治疗,其中,膝关节炎63例,治愈33例,好转27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5.2% ;肩周炎39例,治愈24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3% ;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治愈12例,好转18例;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经统计学分析,三种病症的治疗总有效率达95.5%。
[0020]另,经对产后风湿、坐骨神经痛、老寒腿,强直性脊柱炎等引起的寒性痛症患者在疼痛发作时进行贴敷,或按“冬病夏治”的原则于每年夏季三伏天的初、中、末伏进行贴敷治疗,也取得了和膝关节炎、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同和相近似的效果,不再一一详述。
[0021]6.结论
由上述试验资料表明,本发明是由纯中药制成,贴敷效果好,无毒副作用,通过直接贴敷途径,包括患处或相关穴位,具有操作方便,功效显著等特点,就临床试用的各类寒性痛症患者,有效率均在92%以上,平均总有效率高达95%以上,是外用贴剂上的创新,具有实际的临床意义,为寒性痛症的患者提供了有效地治疗药物,利于患者的康复,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寒性痛症的穴位贴剂,其特征在于,该穴位贴剂是由下列重量比计的原料中药制成:元胡18-22g、肉桂18-22g、细辛18_22g、吴茱萸9_llg、白芥子9_llg、甘遂13_15g、生姜25-35g和氮酮0.6-1.0g,其中,将元胡、肉桂、细辛、吴茱萸、白芥子、甘遂磨成细粉,过100-120目筛混合均匀,成混合物,然后将生姜榨成汁,加入混合物中,再加入用于透皮渗透剂的氮酮,混合均匀,成药膏,将药膏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切片,切片上覆盖保护膜,即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寒性痛症的穴位贴剂,其特征在于,该穴位贴剂是由下列重量比计的原料中药制成:元胡18g、肉桂18g、细辛18g、吴茱萸9g、白芥子9g、甘遂13g、生姜25g和氮酮0.6g,其中,将元胡、肉桂、细辛、吴茱萸、白芥子、甘遂磨成细粉,过100目筛混合均匀,成混合物,然后将生姜榨成汁,加入混合物中,再加入用于透皮渗透剂的氮酮,混合均匀,成药膏,将药膏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切片,每片含50g药膏,切片上覆盖保护膜,即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寒性痛症的穴位贴剂,其特征在于,该穴位贴剂是由下列重量比计的原料中药制成:元胡20g、肉桂20g、细辛20g、吴茱萸10g、白芥子10g、甘遂15g、生姜30g和氮酮0.Sg,其中,将元胡、肉桂、细辛、吴茱萸、白芥子、甘遂磨成细粉,过110目筛混合均匀,成混合物,然后将生姜榨成汁,加入混合物中,再加入用于透皮渗透剂的氮酮,混合均匀,成药膏,将药膏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切片,每片含50g药膏,切片上覆盖保护膜,即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寒性痛症的穴位贴剂,其特征在于,该穴位贴剂是由下列重量比计的原料中药制成:元胡22g、肉桂22g、细辛22g、吴茱萸llg、白芥子llg、甘遂15g、生姜35g和氮酮1.0g,其中,将元胡、肉桂、细辛、吴茱萸、白芥子、甘遂磨成细粉,过120目筛混合均匀,成混合物,然后将生姜榨成汁,加入混合物中,再加入用于透皮渗透剂的氮酮,混合均匀,成药膏,将药膏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切片,每片含50g药膏,切片上覆盖保护膜,即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寒性痛症的穴位贴剂,其特征在于,该穴位贴剂是由下列重量比计的原料中药制成:元胡19g、肉桂19g、细辛19g、吴茱萸9.5g、白芥子9.5g、甘遂13.5g、生姜29g和氮酮0.7g,其中,将元胡、肉桂、细辛、吴茱萸、白芥子、甘遂磨成细粉,过110目筛混合均匀,成混合物,然后将生姜榨成汁,加入混合物中,再加入用于透皮渗透剂的氮酮,混合均匀,成药膏,将药膏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切片,每片含50g药膏,切片上覆盖保护膜,即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寒性痛症的穴位贴剂,其特征在于,该穴位贴剂是由下列重量比计的原料中药制成:元胡21g、肉桂21g、细辛21g、吴茱萸10.5g、白芥子10.5g、甘遂14.5g、生姜32g和氮酮0.9g,其中,将元胡、肉桂、细辛、吴茱萸、白芥子、甘遂磨成细粉,过120目筛混合均匀,成混合物,然后将生姜榨成汁,加入混合物中,再加入用于透皮渗透剂的氮酮,混合均匀,成药膏,将药膏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切片,每片含50g药膏,切片上覆盖保护膜,即成。
【文档编号】A61K9/70GK103830703SQ201410082334
【公开日】2014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7日
【发明者】马巧琳, 胡斌, 马奔, 徐翠香 申请人:河南中医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