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小儿外感疾病的穴位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9797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小儿外感疾病的穴位贴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治疗小儿外感疾病的穴位贴,可有效解决小儿感冒治疗的外用药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该穴位贴剂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白芥子9-11g、细辛4-6g、延胡索9-11g、甘遂4-6g、肉桂1.5-3.5g、生姜14-16g和氮酮0.2-0.4g,其中,将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肉桂磨成细粉,过110-130目筛,混合均匀成药粉;再将生姜榨成汁,加入药粉中,加入作为透皮渗透剂的氮酮,混合均匀成药膏,将药膏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切片,切片上覆盖保护膜,即成,本发明原料丰富,方法简单,易生产,使用方便,效果好,有效用于治疗小儿感冒,是小儿感冒治疗药物上的创新。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小儿外感疾病的穴位贴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医药,特别是一种治疗小儿外感疾病的穴位贴。
【背景技术】
[0002]小儿“肺常不足、肾常虚”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卫外功能不足,易为外邪所侵袭,最容易患外感疾病,如感冒、咳嗽等。所述的小儿为0-6岁的婴幼儿,一旦小儿患外感疾病,需要及时治疗,而目前治疗一是打针输液,二是服药治疗,而打针输液由于小儿血管隐蔽性强,不但给医生带来麻烦,而且还会给小儿带来痛苦,若采用服药,小儿很难服用,而且小儿内服用药一定要慎重,且喂药困难,大大影响了使用和疗效,那么能否研制一种内病外治的中药物,以用于小儿感冒的治疗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治疗小儿外感疾病的穴位贴,可有效解决小儿感冒治疗的外用药问题。
[0004]本发明解决的技术方案是,该穴位贴剂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白芥子9-llg、细辛 4-6g、延胡索 9-llg、甘遂 4-6g、肉桂 1.5-3.5g、生姜 14_16g 和氮酮 0.2-0.4g,其中,将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肉桂磨成细粉,过110-130目筛,混合均匀成药粉;再将生姜榨成汁,加入药粉中, 加入作为透皮渗透剂的氮酮,混合均匀成药膏,将药膏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切片,切片上覆盖保护膜,即成。
[0005]本发明原料丰富,方法简单,易生产,使用方便,效果好,有效用于治疗小儿感冒,是小儿感冒治疗药物上的创新。
【具体实施方式】
[0006]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07]实施例1
该穴位贴剂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白芥子9g、细辛4g、延胡索9g、甘遂4g、肉桂1.5g、生姜14g和氮酮0.2g,其中,将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肉桂磨成细粉,过110目筛,混合均匀成药粉;再将生姜榨成汁,加入药粉中,加入作为透皮渗透剂的氮酮,混合均匀成药膏,将药膏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切片,每片大小5-7X5-7cm,每片含药膏20_25g,切片上覆盖保护膜,即成。
[0008]实施例2
该穴位贴剂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白芥子log、细辛5g、延胡索10g、甘遂5g、肉桂2.5g、生姜15g和氮酮0.3g,其中,将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肉桂磨成细粉,过120目筛,混合均匀成药粉;再将生姜榨成汁,加入药粉中,加入作为透皮渗透剂的氮酮,混合均匀成药膏,将药膏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切片,每片大小5-7X5-7cm,每片含药膏20-25g,切片上覆盖保护膜,即成。[0009]实施例3
该穴位贴剂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白芥子Hg、细辛6g、延胡索Hg、甘遂6g、肉桂3.5g、生姜16g和氮酮0.4g,其中,将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肉桂磨成细粉,过110-130目筛,混合均匀成药粉;再将生姜榨成汁,加入药粉中,加入作为透皮渗透剂的氮酮,混合均匀成药膏,将药膏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切片,每片大小5-7 X 5-7cm,每片含药膏20-25g,切片上覆盖保护膜,即成。
[0010]实施例4
该穴位贴剂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白芥子9.5g、细辛4.5g、延胡索9.5g、甘遂4.5g、肉桂2g、生姜14.5g和氮酮0.25g,其中,将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肉桂磨成细粉,过110-130目筛,混合均匀成药粉;再将生姜榨成汁,加入药粉中,加入作为透皮渗透剂的氮酮,混合均匀成药膏,将药膏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切片,每片大小5-7 X 5-7cm,每片含药膏20-25g,切片上覆盖保护膜,即成。
[0011]实施例5
该穴位贴剂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白芥子10.5g、细辛5.5g、延胡索10.5g、甘遂5.5g、肉桂3g、生姜15.5g和氮酮0.35g,其中,将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肉桂磨成细粉,过110-130目筛,混合均匀成药粉;再将生姜榨成汁,加入药粉中,加入作为透皮渗透剂的氮酮,混合均匀成药膏,将药膏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切片,每片大小5-7 X 5-7cm,每片含药膏20-25g,切片上覆盖保护膜,即成。
[0012]上述药物的有效组合,互相支持,具有温中散寒、理气化痰之功效,有效用于治疗小儿感冒,并经临床 实验取得了满意的有益技术效果,相关试验资料如下:
1.选择病例标准
临床以鼻塞流涕,咳嗽、头痛、畏寒发热,或全身不适为主要症状,多有气候骤变、冷暖失宜或与感冒患者接触史。全年均可发病,尤以春季多见。婴幼儿全身症状较明显,多有高热,年长儿以局部症状较突出。
[0013]2.诊断标准
凡具有上述I所述症状,均确诊为小儿感冒患者。
[0014]3.治疗方案
凡对确诊患有小儿感冒者,均给予本发明穴位贴治疗,适用于外感风寒的患儿,出现鼻流清涕、咳嗽、痰饮喘咳者尤为适宜。使用时将膏贴分别贴于大椎、风门、肺俞穴处。若痰多者,可选配天突穴;若咳喘严重者,可选配定喘穴;若遇冷气咳嗽加重者,可选配肾俞穴。
[0015]将贴剂固定于所选穴上,一般1-2小时后取下,以敷贴处皮肤潮红为佳,贴敷后患儿哭闹不止的应立即取下,每穴一贴,每天一次,5-7天为一疗程。对于体质较弱的患儿可于夏季头伏、二伏、三伏各贴敷I次,用于提高免疫、预防感冒。
4.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0016]好转:症状有明显改善或改善。
[0017]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0018]5.统计学处理
按诊断标准,对确诊的165例小儿感冒患者进行穴位贴治疗,年龄0-6岁,其中,治疗一个疗程后,治愈81例,好转78例,未愈6例;经统计学分析总有效率达96%以上,并且在贴敷治疗过程中,未见任何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表明用药安全有效。
[0019] 6.结论
由上述试验资料表明,本发明是由纯中药制成,贴敷效果好,无毒副作用,通过直接贴敷途径,具有操作方便,功效显著等特点,就临床试用的小儿感冒患者,有效率达96%以上,是外用贴剂上的创新,具有实际的临床意义,为小儿感冒患者提供了有效地治疗药物,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小儿外感疾病的穴位贴,其特征在于,该穴位贴剂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白芥子9-llg、细辛4-6g、延胡索9-llg、甘遂4-6g、肉桂1.5-3.5g、生姜14_16g和氮酮0.2-0.4g,其中,将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肉桂磨成细粉,过110-130目筛,混合均匀成药粉;再将生姜榨成汁,加入药粉中,加入作为透皮渗透剂的氮酮,混合均匀成药膏,将药膏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切片,切片上覆盖保护膜,即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小儿外感疾病的穴位贴,其特征在于,该穴位贴剂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白芥子9g、细辛4g、延胡索9g、甘遂4g、肉桂1.5g、生姜14g和氮酮0.2g,其中,将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肉桂磨成细粉,过110目筛,混合均匀成药粉;再将生姜榨成汁,加入药粉中,加入作为透皮渗透剂的氮酮,混合均匀成药膏,将药膏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切片,每片大小5-7X5-7cm,每片含药膏20_25g,切片上覆盖保护膜,SP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小儿外感疾病的穴位贴,其特征在于,该穴位贴剂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白芥子10g、细辛5g、延胡索10g、甘遂5g、肉桂2.5g、生姜15g和氮酮0.3g,其中,将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肉桂磨成细粉,过120目筛,混合均匀成药粉;再将生姜榨成汁,加入药粉中,加入作为透皮渗透剂的氮酮,混合均匀成药膏,将药膏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切片,每片大小5-7X5-7cm,每片含药膏20_25g,切片上覆盖保护膜,即成。
4.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治疗小儿外感疾病的穴位贴,其特征在于,该穴位贴剂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白芥子llg、细辛6g、延胡索llg、甘遂6g、肉桂3.5g、生姜16g和氮酮0.4g,其中,将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肉桂磨成细粉,过110-130目筛,混合均匀成药粉;再将生姜榨成汁,加入药粉中,加入作为透皮渗透剂的氮酮,混合均匀成药膏,将药膏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切片,每片大小5-7X5-7cm,每片含药膏20_25g,切片上覆盖保护膜,即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小儿外感疾病的穴位贴,其特征在于,该穴位贴剂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白芥子9.5g、细辛4.5g、延胡索9.5g、甘遂4.5g、肉桂2g、生姜14.5g和氮酮0.25g,其中,将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肉桂磨成细粉,过110-130目筛,混合均匀成药粉;再将生姜榨成汁,加入药粉中,加入作为透皮渗透剂的氮酮,混合均匀成药膏,将药膏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切片,每片大小5-7X 5-7cm,每片含药膏20_25g,切片上覆盖保护膜,即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小儿外感疾病的穴位贴,其特征在于,该穴位贴剂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白芥子10.5g、细辛5.5g、延胡索10.5g、甘遂5.5g、肉桂3g、生姜15.5g和氮酮0.35g,其中,将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肉桂磨成细粉,过110-130目筛,混合均匀成药粉;再将生姜榨成汁,加入药粉中,加入作为透皮渗透剂的氮酮,混合均匀成药膏,将药膏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切片,每片大小5-7X 5-7cm,每片含药膏20_25g,切片上覆盖保护膜,即成。
【文档编号】A61K36/9068GK103830702SQ201410082267
【公开日】2014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7日
【发明者】马巧琳, 胡斌, 马奔, 徐翠香 申请人:河南中医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