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喘证的外用药物背心及药物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304296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喘证的外用药物背心及药物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喘证的外用药物背心及药物制备方法,该背心包括前片和后片,前片和后片中间分别设置药袋,装填100g左右药物的主药芯,在主药芯两侧分别装填药物的副药芯;其中,所述主药芯组成有:葶苈子、白芥子、苏子、莱菔子、地龙、杏仁、细辛、甘遂、干姜、瓜蒌、丹参、桔梗、薤白、怀牛膝,辅料有天然树脂、远红外陶瓷粉和氮酮。本发明的背心是对喘证患者及各脏腑全面调节,通过益气泻肺平喘使人体各呼吸器官趋于正常的过程,特别是对肺、脾、肾功能改善更加明显。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喘证的外用药物背心及药物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药物制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喘证的外用药物背心。
【背景技术】
[0002]喘证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症。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甚则发为喘脱。一是治疗时间长花费多,二是反复发作、秋冬季易发病症状重。喘证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情志不调、劳欲久病为多见。其主要病变在肺和肾;主要机理是因外感、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0003]喘证关键要“早治”,喘证是喘脱的重要发病原因。喘证患者普遍存着每天都要吃药,每天都要输1-2次液体,常年住院治疗,而效果不理想,得不到根治,主要是没从根本上加以施治。
[0004]鉴于上述缺陷,本发明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创作。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喘证的外用药物背心及药物制备方法,用以克服上述技术缺陷。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喘证的外用药物背心,该背心包括前片和后片,前片和后片中间分别设置药袋,装填IOOg左右药物的主药芯,在主药芯两侧分别装填药物的副药芯;
[0007]其中,所述主药芯组成有:葶苈子、白芥子、苏子、莱菔子、地龙、杏仁、细辛、甘遂、干姜、瓜萎、丹参、桔梗、薤白、怀牛膝,辅料有天然树脂、远红外陶瓷粉和氮酮。
[0008]进一步,上述主药芯中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葶苈子50-150份、苏子50-150份、白芥子50-150份、地龙100-200份、莱菔子60-180份、细辛10-90份、甘遂10-90份、干姜30-90份、瓜萎30-90份、丹参30-90份、桔梗30-90份、薤白30-90份、怀牛膝30-90份;辅料的重量配比是:树脂5000份、陶瓷粉600份、氮酮50份。
[0009]进一步,所述背心的中间为圆孔,以圆孔中心为界分为前片和后片;背心由两侧莫代尔料缝制而成,两层布料之间形成大小不同的空腔,开口向上。
[0010]进一步,背心前片的药袋的两侧部分别装填50-100g的药物的副药芯,背心后片的药袋的两侧部分别装填50-100g的药物的副药芯。
[0011]进一步,所述药物的副药芯组成有:泽兰、三七粉、桑白皮、黄芩、川贝母、射干、制半夏、陈皮、茯苓、紫菀、旋覆花、沉香、木香、川朴、枳壳、代赭石、太子参、黄芪、附子、肉桂、紫河车、熟地、蛤蚧、冬虫夏草、五味子、龙骨、牡蛎。
[0012]进一步,上述副药芯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泽兰30-90份、三七粉30-90份、桑白皮90-150份、黄芩60-100份、川贝母50-90份、射干30-90份、制半夏30-90份、陈皮30-90份、茯苓60-90份、紫菀60-90份、旋覆花60-90份、沉香30-90份、木香30-90份、川朴30-90份、枳壳30-90份、代赭石30-90份、太子参30-90份、黄芪30-90份、附子30-90份、肉桂60-90份、紫河车30-90份、熟地30-90份、蛤蚧30-90份、冬虫夏草30-90份、五味子30-90份、龙骨30-90份、牡蛎30-90份。
[0013]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治疗喘证的外用药物的制备方法,,该药物的配置过程为:
[0014]步骤a,将主药芯和副药芯分别混合后研磨成粉末状;
[0015]步骤b,将天然树脂放入不锈钢锅内,加温至60到80度,待其软化,保温10分钟,再升温至100度左右,不断搅拌,使树脂成为稀薄液体,并不断搅拌到完全溶解;
[0016]步骤C,将远红外陶瓷粉过筛后,逐渐加入锅内,不断搅拌,待基质充分混合后,力口入均匀的药粉,搅拌均匀;
[0017]步骤d,最后加入渗透剂氮酮,完全搅拌均匀后进行摊膏成椭圆形或三角形,可加工成主药芯每个重200克,副药芯每个重50-100克;
[0018]步骤e,做好的膏药装袋密封,即可。
[0019]进一步,配置过程中基质的比例:树脂500克、陶瓷粉60克、氮酮5毫升、中药粉200 克。
[0020]进一步,所述主药芯组成有:葶苈子、白芥子、苏子、莱菔子、地龙、杏仁、细辛、甘遂、干姜、瓜萎、丹参、桔梗、薤白、怀牛膝,辅料有天然树脂、远红外陶瓷粉和氮酮。
[0021]进一步,副药芯组成有:泽兰、三七粉、桑白皮、黄芩、川贝母、射干、制半夏、陈皮、茯苓、紫菀、旋覆花、沉香、木香、川朴、枳壳、代赭石、太子参、黄芪、附子、肉桂、紫河车、熟地、蛤蚧、冬虫夏草、五味子、龙骨、牡蛎。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背心是对喘证患者及各脏腑全面调节,通过益气泻肺平喘使人体各呼吸器官趋于正常的过程,特别是对肺、脾、肾功能改善更加明显。
[0023]喘证患者外用自制定喘膏背心2-3个疗程后(I个疗程为3个月),药物中的有效活性分子进入胸背部穴位,通过药物的渗透挥发直达病变部位,在治疗喘证过程中,以泻肺平喘行水消肿为主,逐步控制喘证的发病机制,调节人体呼吸系统,促进肺、脾、肾的运化,在平喘中起到协调与综合治疗作用,从根本上彻底逆转喘证发病机制,使身体达到康复的目的。自制定喘膏背心是从喘证的发病根源入手,起到平喘与扶正祛邪恢复人体呼吸机能正常化和整体调治并发症等多重功效。本发明背心具有以下六大特点:
[0024]1、标本兼治。它突破传统的治疗局限,该药在治疗喘证的同时,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呼吸道,整体调整心肺功能。
[0025]2、内病外治结合冬病夏治法打破传统的为单纯口服药物治疗法,它能调整各脏腑的失调,气阴两虚所致的实喘及虚喘。
[0026]3、众药综治打破常规战术,随证加减,它是用多种药物,制作不同的药芯,全面出击,改善呼吸功能,调控心肺循环,纠正阴阳平衡,解除气道高反应状态,从而益气泻肺平喘。
[0027]4、温肺散寒、止咳平喘、化痰散结、开窍通络,具免疫抑制作用,可使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减少抗原抗体反应,降低过敏发作机率,也减轻过敏症状。[0028]5.益气泻肺平喘当药用到一定程度时,药性慢慢缓释,人体平稳吸收,心肺开始功能逐步正常化,直到根本康复并持久稳定。
[0029]6、彻底根治。不需长期服药,当药物中的活性分子进入人体后,激活并调节紊乱的呼吸系统,使其趋于正常;外用3-4个疗程,机体心肺功能康复,呼吸恢复到正常,并加以巩固、脱离药物且不反弹,处于健康状态。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发明治疗喘证的外用药物背心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31]图2为本发明治疗喘证的外用药物背心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0033]请参阅图1和2所示,其分别为本发明治疗喘证的外用药物背心的正面和反面结构示意图,本发明的背心由两侧莫代尔料缝制而成,有弹性,可以紧贴皮肤,两层布料之间形成大小不同的空腔,开口向上。
[0034]所述背心的中间为圆孔,以圆孔中心为界分为前片I和后片2,前片I和后片2的中间分别设置椭圆形药袋3,装填IOOg左右药物的主药芯,并用丝线封口 ;背心前片I的药袋3的两侧部11分别装填50-100g的药物的副药芯,背心后片2的药袋3的两侧部12分别装填50-100g的药物的副药芯。
[0035]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副药芯使用,主药芯30天更换一次,副药芯15天更换一次,3个月为一疗程,3个疗程以后评定疗效。
[0036]在本发明中,所用药物包括主药芯和副药芯,其中,
[0037]所述主药芯组成有:葶苈子、白芥子、苏子、莱菔子、地龙、杏仁、细辛、甘遂、干姜、瓜萎、丹参、桔梗、薤白、怀牛膝,辅料有天然树脂、远红外陶瓷粉和氮酮;
[0038]上述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葶苈子50-150份、苏子50-150份、白芥子50-150份、地龙100-200份、莱菔子60-180份、细辛10-90份、甘遂10-90份、干姜30-90份、瓜萎30-90份、丹参30-90份、桔梗30-90份、薤白30-90份、怀牛膝30-90份;辅料的重量配比是:树脂5000份、陶瓷粉600份、氮酮50份。
[0039]副药芯组成有:泽兰、三七粉、桑白皮、黄芩、川贝母、射干、制半夏、陈皮、茯苓、紫菀、旋覆花、沉香、木香、川朴、枳壳、代赭石、太子参、黄芪、附子、肉桂、紫河车、熟地、蛤蚧、冬虫夏草、五味子、龙骨、牡蛎。
[0040]上述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泽兰30-90份、三七粉30-90份、桑白皮90-150份、黄芩60-100份、川贝母50-90份、射干30-90份、制半夏30-90份、陈皮30-90份、茯苓60-90份、紫菀60-90份、旋覆花60-90份、沉香30-90份、木香30-90份、川朴30-90份、枳壳30-90份、代赭石30-90份、太子参30-90份、黄芪30-90份、附子30-90份、肉桂60-90份、紫河车30-90份、熟地30-90份、蛤蚧30-90份、冬虫夏草30-90份、五味子30-90份、龙骨30-90份、牡贩30-90份。
[0041]该药物的配置过程为:
[0042]步骤a,将主药芯和副药芯分别混合后研磨成粉末状;[0043]步骤b,将天然树脂放入不锈钢锅内,加温至60到80度,待其软化,保温10分钟,再升温至100度左右,不断搅拌,使树脂成为稀薄液体,并不断搅拌到完全溶解;
[0044]步骤c,将远红外陶瓷粉过筛后,逐渐加入锅内,不断搅拌,待基质充分混合后,力口入均匀的药粉,搅拌均匀;
[0045]步骤d,最后加入渗透剂氮酮,完全搅拌均匀后进行摊膏成椭圆形或三角形,可加工成主药芯每个重200克,副药芯每个重50-100克;
[0046]步骤e,做好的膏药装袋密封,三天后即可应用。
[0047]其中,基质的比例:树脂500克、陶瓷粉60克、氮酮5毫升、中药粉200克。
[0048]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发明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喘证的外用药物背心,其特征在于,该背心包括前片和后片,前片和后片中间分别设置药袋,装填100g左右药物的主药芯,在主药芯两侧分别装填药物的副药芯; 其中,所述主药芯组成有:葶苈子、白芥子、苏子、莱菔子、地龙、杏仁、细辛、甘遂、干姜、瓜萎、丹参、桔梗、薤白、怀牛膝,辅料有天然树脂、远红外陶瓷粉和氮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喘证的外用药物背心,其特征在于,上述主药芯中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葶苈子50-150份、苏子50-150份、白芥子50-150份、地龙100-200份、莱菔子60-180份、细辛10-90份、甘遂10-90份、干姜30-90份、瓜萎30-90份、丹参30-90份、桔梗30-90份、薤白30-90份、怀牛膝30-90份;辅料的重量配比是:树脂5000份、陶瓷粉600份、氮酮50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喘证的外用药物背心,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心的中间为圆孔,以圆孔中心为界分为前片和后片;背心由两侧莫代尔料缝制而成,两层布料之间形成大小不同的空腔,开口向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喘证的外用药物背心,其特征在于,背心前片的药袋的两侧部分别装填50-100g的药物的副药芯,背心后片的药袋的两侧部分别装填50-100g的药物的副药芯。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喘证的外用药物背心,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副药芯组成有:泽兰、三七粉、桑白皮、黄芩、川贝母、射干、制半夏、陈皮、茯苓、紫菀、旋覆花、沉香、木香、川朴、枳壳、代赭石、太子参、黄芪、附子、肉桂、紫河车、熟地、蛤蚧、冬虫夏草、五味子、龙骨、牡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治疗喘证的外用药物背心,其特征在于,上述副药芯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泽兰30-90份、三七粉30-90份、桑白皮90-150份、黄芩60-100份、川贝母50-90份、射干30-90份、制半夏30-90份、陈皮30-90份、茯苓60-90份、紫菀60-90份、旋覆花60-90份、沉香30-90份、木香30-90份、川朴30-90份、枳壳30-90份、代赭石30-90份、太子参30-90份、黄芪30-90份、附子30-90份、肉桂60-90份、紫河车30-90份、熟地30-90份、蛤蚧30-90份、冬虫夏草30-90份、五味子30-90份、龙骨30-90份、牡蛎30-90份。
7.一种治疗喘证的外用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药物的配置过程为: 步骤a,将主药芯和副药芯分别混合后研磨成粉末状; 步骤b,将天然树脂放入不锈钢锅内,加温至60到80度,待其软化,保温10分钟,再升温至100度左右,不断搅拌,使树脂成为稀薄液体,并不断搅拌到完全溶解; 步骤C,将远红外陶瓷粉过筛后,逐渐加入锅内,不断搅拌,待基质充分混合后,加入均匀的药粉,搅拌均匀; 步骤d,最后加入渗透剂氮酮,完全搅拌均匀后进行摊膏成椭圆形或三角形,可加工成主药芯每个重200克,副药芯每个重50-100克; 步骤e,做好的膏药装袋密封,即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治疗喘证的外用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配置过程中基质的比例:树脂500克、陶瓷粉60克、氮酮5毫升、中药粉200克。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治疗喘证的外用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药芯组成有:葶苈子、白芥子、苏子、莱菔子、地龙、杏仁、细辛、甘遂、干姜、瓜萎、丹参、桔梗、薤白、怀牛膝,辅料有天然树脂、远红外陶瓷粉和氮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治疗喘证的外用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副药芯组成有:泽兰、三七粉、桑白皮、黄芩、川贝母、射干、制半夏、陈皮、茯苓、紫菀、旋覆花、沉香、木香、川朴、枳壳、代赭石、 太子参、黄芪、附子、肉桂、紫河车、熟地、蛤蚧、冬虫夏草、五味子、龙骨、牡蛎。
【文档编号】A61K36/9068GK103932408SQ201410163813
【公开日】2014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18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18日
【发明者】乔志宏, 张捷 申请人:乔志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