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3539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一种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一种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包括显示图像信息的第一光路通道,跟踪视网膜信息的第二光路通道,外界自然光通道形成的第三光路通道,探测瞳孔的第四光路通道;所述系统结合了光波导显示技术与迈克尔逊干涉技术,改善原有的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系统的不足,使其不仅能探测视网膜结构,同时能通过改变显示图像来研究瞳孔的移动、放缩和视网膜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同时兼具视透显示功能。可用于医学研究、病理分析、测谎等方向。
【专利说明】-种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 测-显示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视网膜相干层析技术是利用红外弱相干光照射待测视网膜组织,依据光的相干性 产生干涉,对相干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后形成视网膜组织表层成像,具有无辐射、非侵入、轴 向分辨率高、实时成像的优点。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仪就是利用该技术进行视网膜结构分 析、视网膜病灶检测的光学仪器。而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系统和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 是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红外激光源发出相干 光束,分束后形成信号光和参考光,信号光进入人眼被视网膜散射调制后返回,与参考光发 生干涉并被探测器记录,经过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后得到视网膜表层图像。但是现有的视 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系统功能单一、系统庞大,仅实现了视网膜信息的探测,不能实现对 眼睛移动及瞳孔放缩的探测,也不能实现视透显示功能。


【发明内容】

[0003]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如何解决现有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系统功能 单一、系统庞大的问题。
[0005] (二)技术方案
[0006]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 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光路通道、第二光路通道、第三光路通道、第四光路通道;
[0007] 其中,第一光路通道包括:
[0008] 微显示器;
[0009] 准直透镜组,微显示器发出的光经过准直透镜准直;
[0010] 第一输入衍射光学兀件,位于光波导输入端表面,准直后的光进入第一输入衍射 光学元件被耦合;
[0011] 光波导,被稱合后的光进入光波导中,进行全反射传播;
[0012] 第一输出衍射光学元件,位于光波导输出端表面,全反射传播的光经过第一输出 衍射光学元件耦合输出被人眼接收;
[0013] 第二光路通道包括:
[0014] 红外激光源,发射相干红外光束;
[0015] 分光棱镜,相干红外光束经过分光棱镜后分为参考光和信号光两束;
[0016] 平面镜,参考光经过平面镜后被反射回到分光棱镜处;
[0017] 第二输入衍射光学元件,位于光波导表面,信号光进入第二输入衍射光学元件被 耦合进入光波导,进行全反射传播;
[0018] 第二输出衍射光学元件,位于光波导输出端表面,全反射传播的相干红外光束经 过第二输出衍射光学元件耦合出光波导,进入人眼;
[0019] 探测器,进入人眼的相干红外光束被眼底视网膜散射后根据光路可逆原理,信号 光将按上述路径返回,在分光棱镜处与被平面镜反射的参考光干涉,并被探测器接收;
[0020] 第三光路通道包括:
[0021] 光波导、第一输出衍射光学元件、第二输出衍射光学元件;
[0022] 外界光线透过光波导、第一输出衍射光学元件、第二输出衍射光学元件进入人眼。
[0023] 第四光路通道包括:
[0024] 红外发光二级管,发出的光照射在人眼表面,散射后被红外相机接收;
[0025] 红外相机,接收散射后的光获得瞳孔及人眼图像。
[0026] 优选地,所述第一输入衍射光学兀件、第一输出衍射光学兀件为体全息光栅,其布 拉格波长与微显不器的光源的中心波长相匹配,位于光波导表面;
[0027] 所述平面镜为红外选择反射镜,反射波长与红外激光源发射的波长匹配,与红外 激光源、探测器位于光波导外的同一侧;
[0028] 第二输入衍射光学兀件、第二输出衍射光学兀件为体全息光栅,其布拉格波长与 红外激光源的波长相同,位于光波导表面;
[0029] 所述探测器为红外信号探测器,其敏感波长与红外激光源发射的波长匹配;
[0030] 红外发光二极管置于光波导外侧,微型红外相机置于红外发光二极管对侧,二者 都朝向人眼方向放置,且波长与红外激光源发射的波长相匹配。
[0031] 优选地,所述第二光路通道中,各光学元件之间的布置满足:
[0032] d = 2D+dl+d2+(n+1) *D/cos (a)+D/cos (d2)+ER+Δ (η = 0, 1,2…)
[0033] 其中,分光棱镜为正方体棱镜,分光棱镜包括平面镜一侧的棱镜面01,光波导一侧 的棱镜面02 ;d为平面镜到分光棱镜01的距离;dl为棱镜面02到光波导的距离;D为光波 导的厚度;a为第二输入衍射光学元件的布拉格角;d2为第二输出衍射光学元件到光波导 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输出衍射光学元件的厚度;ER为垂直出射光线与光波导下边缘交点 到系统光瞳的位置;Λ为人眼光瞳到眼底视网膜的距离,η为通道二中光线在光波导中全 反射的次数。
[0034] 优选地,所述微显不器的光源为中心波长532nm±20nm的绿光波段。
[0035] 优选地,所述红外激光源发射的相干红外光束,波长范围是800nm -1400nm。
[0036] 优选地,所述相干红外光束的波长为850nm、980nm或1310nm。
[0037] 优选地,所述第一输入衍射光学元件、第一输出衍射光学元件厚度相等,且其厚度 均在3μπι以上30μπι以下。
[0038] 优选地,所述第二输入衍射光学元件、第二输出衍射光学元件厚度相等,且其厚度 均在3μπι以上30μπι以下。
[0039] 优选地,所诉光波导用透明的光学玻璃或光学塑料,厚度大于等于2mm小于等于 10mm 〇
[0040]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将上述准视网膜光学相 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中的直透镜组和第一输入衍射光学元件,替换为包括透射光线的一 个自由曲面和反射光线的一个自由曲面的输入f禹合器,所述输入f禹合器位于光波导输入端 表面。
[0041] 优选地,所述自由曲面为球面,或二次曲面,或变形非球面,或泽尼克多项式面型, 或XY多项式面型。
[0042](三)有益效果
[0043] 本发明的一种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结合了光波导显示技术与迈 克尔逊干涉技术,改善原有的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系统的不足,使其不仅能探测视网 膜结构,同时能通过改变显示图像来研究瞳孔的移动、放缩和视网膜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 同时兼具视透显示功能。可用于医学研究、病理分析、测谎等方向。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4]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 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5] 图1 :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视透型光波导显示系统;
[0046] 图2 :对应实施例1的一种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的俯视示意图;
[0047] 图3 :对应实施例1的一种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的正视示意图;
[0048] 图4 :对应实施例1的一种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的侧视示意图;
[0049] 图5 :对应实施例1的一种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中第二光路通道 的不意图;
[0050] 图6 :对应实施例2的一种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的侧视示意图;
[0051] 图7 :对应实施例3的一种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的侧视示意图;
[0052] 图8 :对应实施例4的一种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的侧视示意图;
[0053] 图9 :对应实施例4的一种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中第二光路通道 的不意图;
[0054] 图中:1、微显不器;2、准直透镜组;3、第一输入衍射光学兀件;4、光波导;5、第一 输出衍射光学兀件;6、红外激光源;7、分光棱镜;8、平面镜;9、第二输入衍射光学兀件;10、 第二输出衍射光学兀件;11、探测器;12、红外发光二级管;13、红外相机;14、系统光瞳。

【具体实施方式】
[0055]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 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56] 本发明提供一种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包括:第一光路通道、第二 光路通道、第三光路通道、第四光路通道;
[0057] 其中,第一光路通道包括:
[0058] 微显示器1 ;
[0059] 准直透镜组2,微显示器1发出的光经过准直透镜准直;
[0060] 第一输入衍射光学兀件3,位于光波导4输入端表面,准直后的光进入第一输入衍 射光学元件3被耦合;
[0061] 光波导4,被耦合后的光进入光波导4中,进行全反射传播;
[0062] 第一输出衍射光学元件5,位于光波导4输出端表面,全反射传播的光经过第一输 出衍射光学兀件5 f禹合输出被人眼接收;
[0063] 第二光路通道包括:
[0064] 红外激光源6,发射相干红外光束;
[0065] 分光棱镜7,相干红外光束经过分光棱镜7后分为参考光和信号光两束;
[0066] 平面镜8,参考光经过平面镜8后被反射回到分光棱镜7处;
[0067] 第二输入衍射光学兀件9,位于光波导4表面,信号光进入第二输入衍射光学兀件 9被耦合进入光波导4,进行全反射传播;
[0068] 第二输出衍射光学元件10,位于光波导4输出端表面,全反射传播的相干红外光 束经过第二输出衍射光学元件10耦合出光波导4,进入人眼;
[0069] 探测器11,进入人眼的相干红外光束被眼底视网膜散射后根据光路可逆原理,信 号光将按上述路径返回,在分光棱镜7处与被平面镜8反射的参考光干涉,并被探测器11 接收;
[0070] 第三光路通道包括:
[0071] 第四光路通道包括:
[0072] 红外发光二级管12,发出的光照射在人眼表面,散射后被红外相机13接收;
[0073] 红外相机13,接收散射后的光获得瞳孔及人眼图像。
[0074] 下述实施例中第一输入衍射光学元件3、第一输出衍射光学元件5为体全息光栅, 其布拉格波长与微显示器1的光源的中心波长相匹配,位于光波导4的前侧面或者后侧 面;
[0075] 所述平面镜8为红外选择反射镜,反射波长与红外激光源6发射的波长匹配,与红 外激光源、探测器11位于光波导的后侧;
[0076] 第二输入衍射光学兀件9、第二输出衍射光学兀件10为体全息光栅,其布拉格波 长与红外激光源6的波长相同,位于光波导4的前侧或者后侧;
[0077] 所述探测器11为红外信号探测器11,其敏感波长与红外激光源6发射的波长匹 配;
[0078] 红外发光二极管置于光波导上侧,微型红外相机13置于光波导下侧,二者都朝向 人眼方向放置,且波长与红外激光源6发射的波长相匹配。
[0079] 所述微显示器1的光源为中心波长532nm±20nm的绿光波段,当然其他的单色波 也同样能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此处不--例举。
[0080] 所述红外激光源6发射的相干红外光束,波长范围是800nm-1400nm。
[0081] 所述第一输入衍射光学元件3、第一输出衍射光学元件5厚度相等,且其厚度均在 3μηι以上30μηι以下。
[0082] 所述第二输入衍射光学元件9、第二输出衍射光学元件10厚度相等,且其厚度均 在3μπι以上30μπι以下。
[0083] 所诉光波导4采用透明的光学玻璃或光学塑料,厚度大于等于2mm小于等于10mm。
[0084]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第一光路通道、第二光路通道、第三光路通道、第四光路通道之 间互不干涉,所以在三维空间中,第一光路通道、第二光路通道、第三光路通道、第四光路通 道之间没有固定的相互位置关系,但是为了方便描述,以下实施例仅就第一光路通道、第二 光路通道、第三光路通道布置在水平面上,第四光路通道布置在坚直平面上的情况进行描 述。
[0085] 实施例1,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的俯视 图,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的正视图,图4为本实 施例提供的一种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的侧视图;
[0086] 其中第一输入衍射光学兀件3位于光波导4输入端后侧面,第一输出衍射光学兀 件5位于光波导4输出端后侧面,第二输入衍射光学兀件9,位于光波导4前侧面,第二输出 衍射光学元件10,位于光波导4输出端后侧面,且位于第一输出衍射光学元件5上;当然第 二输出衍射光学元件10与第一输出衍射光学元件5的相对位置并非绝对的,第二输出衍射 光学元件10位于光波导4表面,第一输出衍射光学元件5位于第二输出衍射光学元件10 表面上也是可以的。
[0087] 对应的本实施例中所有衍射光学元件都为反射型衍射光学元件。本实施例中包 括四个光路通道,其中第一光路通道、第三光路通道的光路中传输的为可见光;第二光路通 道、第四光路通道的光路中传输的为红外光;
[0088] 第一光路通道中,待显示图像由微显示器1发出,经过准直透镜组2准直后,由光 波导左端前侧的第一输入端衍射光学元件3将其耦合进入光波导4,经过全反射再由光波 导4右端上侧的第一输出端衍射光学元件将其耦合出光波导4,进而进入人眼,被人眼观 测,人眼即可看到一幅虚像;
[0089] 第二光路通道中,一束相干红外光束由红外激光源6发出,经过分光棱镜7后分为 参考光和信号光两束,其中参考光被平面镜8反射,信号光被位于光波导4中部下侧的第二 输入端衍射光学元件9耦合进入光波导4,经全反射后由光波导4右端上侧的第二输出端衍 射光学元件10将其耦合出光波导4,进而进入人眼,被眼底视网膜散射后根据光路可逆原 理,信号光将按上述路径返回,在分光棱镜7处与被平面镜8反射的参考光干涉,并被探测 器11接收,该信号被后续处理后即可得到人眼视网膜图像;
[0090] 第三光路通道为外界自然光通道,即外界光线透过第一输出衍射光学元件5、第二 输出端衍射光学元件10以及光波导4后直接被人眼观察;
[0091] 第四光路通道为瞳孔探测通道,红外发光二级管发出的光照射在人眼表面,散射 后被红外相机接收,即可获得瞳孔及人眼图像。
[0092] 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光路通道中,各光学元件之间的布置满足:
[0093] d = 2D+dl+d2+(n+1) *D/cos (a)+D/cos (d2)+ER+Δ (η = 0, 1,2…)
[0094] 其中,分光棱镜7为正方体棱镜,分光棱镜7包括平面镜8 -侧的棱镜面01,光波 导4 一侧的棱镜面02,分光束交点0到棱镜两边缘交点01、02的距离相等;d为平面镜8 到分光棱镜701的距离;dl为棱镜面02到光波导4的距离;D为光波导4的厚度;a为第二 输入衍射光学元件9的布拉格角;d2为第二输出衍射光学元件10到光波导4之间的距离, 此时d2等于第一输出衍射光学元件5的厚度;ER为垂直出射光线与光波导下边缘交点到 系统光瞳14的位置;Λ为人眼光瞳到眼底视网膜的距离,η为通道二中光线在光波导中全 反射的次数。
[0095] 实施例2,如图6所示,第一输入衍射光学元件3为透射型衍射光学元件,位于光波 导4输入端前侧面,其他衍射光学元件的布置与类型都和实施例1中相同,因此传输原理也 是一样的。
[0096] 实施例3,如图7所示,第二输出衍射光学元件10为透射型衍射光学元件,位于光 波导4输出端前侧面,其他衍射光学元件的布置与类型都和实施例1中相同,因此传输原理 也是一样的。
[0097] 实施例4,如图8所示,第一输出衍射光学元件5为透射型衍射光学元件,位于光波 导4输出端前侧面,其他衍射光学元件的布置与类型都和实施例1中相同,因此传输原理也 是一样的;
[0098] 如图9所示,此时第二光路通道中,各光学元件之间的布置满足:
[0099] d = 2D+dl+d2+(n+1) *D/cos (a)+D/cos (d2)+ER+Δ (η = 0, 1,2…)
[0100] 其中,分光棱镜7为正方体棱镜,分光棱镜7包括平面镜8 -侧的棱镜面01,光波 导4 一侧的棱镜面02,分光束交点0到棱镜两边缘交点01、02的距离相等;d为平面镜8 到分光棱镜701的距离;dl为棱镜面02到光波导4的距离;D为光波导4的厚度;a为第二 输入衍射光学元件9的布拉格角;d2为第二输出衍射光学元件10到光波导4之间的距离, 此时d2也是等于第一输出衍射光学元件5的厚度;ER为垂直出射光线与光波导下边缘交 点到系统光瞳14的位置;Λ为人眼光瞳到眼底视网膜的距离,η为通道二中光线在光波导 中全反射的次数。
[0101] 实施例2、实施例3中也满足
[0102] d = 2D+dl+d2+ (n+1) *D/cos (a) +D/cos (d2) +ER+ Δ (n = 0, 1, 2···);
[0103] 其中,各个字符代表的含义与实施例1与实施例4中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0104] 第一输入衍射光学元件3为透射型衍射光学元件,位于光波导4输入端前侧面,其 他衍射光学兀件的布置与类型都和实施例1中相同,因此传输原理也是一样的。
[0105] 本发明中提到的相匹配的含义都是相等或者包含允许范围的差值。
[0106] 本发明的光波导可以是平板波导,但是不局限于平板波导。
[0107] 本发明中输入耦合器和输出耦合器并不局限于衍射光学元件或者自由曲面组成 的输入耦合器,实施例中例举的仅仅为质地轻薄、结构简单的光学元件,从而进一步克服传 统的探测系统结构庞大的问题,同理其他的输入耦合器和输出耦合器,但凡能起到本发明 的目的,或者和本发明中技术方案的思路相同的,都应当包含在本发明当中。
[0108]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 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 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 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 一种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光路通道、第二 光路通道、第三光路通道、第四光路通道; 其中,第一光路通道包括: 微显示器(1); 准直透镜组(2),微显示器(1)发出的光经过准直透镜准直; 第一输入衍射光学兀件(3),位于光波导(4)输入端表面,准直后的光进入第一输入衍 射光学元件(3)被耦合; 光波导(4),被耦合后的光进入光波导(4)中,进行全反射传播; 第一输出衍射光学元件(5),位于光波导(4)输出端表面,全反射传播的光经过第一输 出衍射光学兀件(5) f禹合输出被人眼接收; 第二光路通道包括: 红外激光源(6),发射相干红外光束; 分光棱镜(7),相干红外光束经过分光棱镜(7)后分为参考光和信号光两束; 平面镜(8),参考光经过平面镜(8)后被反射回到分光棱镜(7)处; 第二输入衍射光学元件(9),位于光波导(4)表面,信号光进入第二输入衍射光学元件 (9)被耦合进入光波导(4),进行全反射传播; 第二输出衍射光学元件(10),位于光波导(4)输出端表面,全反射传播的相干红外光 束经过第二输出衍射光学元件(10)耦合出光波导(4),进入人眼; 探测器(11),进入人眼的相干红外光束被眼底视网膜散射后根据光路可逆原理,信号 光将按上述路径返回,在分光棱镜(7)处与被平面镜(8)反射的参考光干涉,并被探测器 (11)接收; 第三光路通道包括: 光波导(4)、第一输出衍射光学兀件(5)、第二输出衍射光学兀件(10); 外界光线透过光波导、第一输出衍射光学元件(5)、第二输出衍射光学元件(10)进入 人眼。 第四光路通道包括: 红外发光二级管(12),发出的光照射在人眼表面,散射后被红外相机(13)接收; 红外相机(13),接收散射后的光获得瞳孔及人眼图像。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输入衍射光学兀件(3)、第一输出衍射光学兀件(5)为体全息光栅,其布拉格波长与微显不 器(1)的光源的中心波长相匹配,位于光波导(4)表面; 所述平面镜(8)为红外选择反射镜,反射波长与红外激光源(6)发射的波长匹配,与红 外激光源、探测器(11)位于光波导(4)外的同一侧; 第二输入衍射光学兀件(9)、第二输出衍射光学兀件(10)为体全息光栅,其布拉格波 长与红外激光源¢)的波长相同,位于光波导(4)表面; 所述探测器(11)为红外信号探测器(11),其敏感波长与红外激光源(6)发射的波长匹 配; 红外发光二极管置于光波导外侧,微型红外相机(13)置于红外发光二极管对侧,二者 都朝向人眼方向放置,且波长与红外激光源(6)发射的波长相匹配。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 光路通道中,各光学元件之间的布置满足: d = 2D+dl+d2+(n+l)*D/cos(a)+D/cos(d2)+ER+A (η = 0, 1,2…) 其中,分光棱镜(7)为正方体棱镜,分光棱镜(7)包括平面镜(8) -侧的棱镜面01,光 波导⑷一侧的棱镜面02 ;d为平面镜⑶到分光棱镜(7)01的距离;dl为棱镜面02到光 波导(4)的距离;D为光波导(4)的厚度;a为第二输入衍射光学元件(9)的布拉格角;d2 为第二输出衍射光学元件(10)到光波导(4)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输出衍射光学元件(5) 的厚度;ER为垂直出射光线与光波导下边缘交点到系统光瞳(14)的位置;Λ为人眼光瞳 到眼底视网膜的距离,η为通道二中光线在光波导中全反射的次数。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其特 征在于,所述微显示器(1)的光源为中心波长532nm±20nm的绿光波段; 所述红外激光源(6)发射的相干红外光束,波长范围是800nm-1400nm。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干 红外光束的波长为850nm、980nm或1310nm。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其特 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衍射光学元件(3)、第一输出衍射光学元件(5)厚度相等,且其厚度 均在3μπι以上30μπι以下。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其特 征在于,所述第二输入衍射光学元件(9)、第二输出衍射光学元件(10)厚度相等,且其厚度 均在3μπ?以上30μπ?以下。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其 特征在于,所诉光波导(4)采用透明的光学玻璃或光学塑料,厚度大于等于2mm小于等于 10mm 〇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其特 征在于,将准直透镜组(2)和第一输入衍射光学元件(3),替换为包括透射光线的一个自由 曲面和反射光线的一个自由曲面的输入f禹合器,所述输入f禹合器位于光波导(4)输入端表 面。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 由曲面为球面,或二次曲面,或变形非球面,或泽尼克多项式面型,或XY多项式面型。
【文档编号】A61B3/14GK104116495SQ201410331231
【公开日】2014年10月29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11日
【发明者】刘娟, 韩剑, 姚新程, 王涌天 申请人:北京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