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胃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770695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胃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胃痛的中药制剂,它是由菊花、炒白芍、酸枣仁、丹参、紫苏梗、玫瑰花、香附、延胡索、川芎、吴茱萸、枳壳、附子、厚朴、炒苍术、干姜、肉桂、高良姜、黄芪、饴糖、乌药、砂仁、五灵脂、生蒲黄、炙甘草按照一定的重量配比制成,具有强肝养胃、温胃散寒、理气宽中、祛瘀止痛的功效,治疗效果显著。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胃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制剂,具体涉及一种治疗胃痛的中药制剂,本发明还涉及该 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胃痛是临床上常见 的一个症状,多见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宫能症。也见于胃粘膜脱垂、胃 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 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黄帝内经》曾指出: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胃痛发 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弱等。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 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 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 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若劳倦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 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 致胃痛发作总之,胃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 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
[0003] 目前许多治疗胃痛的药物,多是化学合成的,有一定的副作用,临床效果并不理 想,治标不治本,并且药物本身还具有对胃部的刺激作用,患者服药后很容易对药物产生依 赖,停药后容易反复,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胃痛的中药制剂,该中药制剂对于胃痛具有疗效 确切,价格低廉,安全方便,副作用小、标本兼治,养胃消痛的特点。
[0005]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该治疗胃痛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
[0006] 发明人在多年的临床医疗实践中,观察到胃痛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根据该病症的 发展规律,以及中药的配伍原则,并通过大量的临床验证,反复探索总结出一种治疗胃痛 的中药制剂的新配方,本发明选择菊花、炒白芍、酸枣仁、丹参、紫苏梗、玫瑰花、香附、延胡 索、川芎、吴茱萸、枳壳、附子、厚朴、炒苍术、干姜、肉桂、高良姜、黄芪、饴糖、乌药、砂仁、五 灵脂、生蒲黄、炙甘草进行组合,将这些药物组合使得各药物功效产生协同作用,使之具有 强肝养胃、温胃散寒、理气宽中、祛瘀止痛的功效,从而能够有效治疗胃痛。
[0007] 本发明中药物的作用: 其中: 菊花: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性味:甘、 苦,微寒。归肺、肝经。功效: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目艮 目昏花。因本品既能清肝火,又能散风热,可以治疗因肝气失调所引起的胃部不适。
[0008] 炒白芍:为双子叶植物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i.的干燥根。性 味:凉,苦酸,微寒。功效:补血柔肝、平肝止痛,敛阴收汗。炒白芍较之白芍药性稍缓,以养 血敛阴为主。炒后长于养血和肝,多用于肝旺脾虚痛泻者,本品能养肝血、敛肝阴、抑肝阳、 疏肝气,又能缓挛急、止疼痛,为治疗肝经各种疼痛之良药。《滇南本草》:"泻脾热,止腹疼, 止水泻,收肝气逆疼,调养心肝脾经血,舒经降气,止肝气疼痛。〃《本经》芍药,虽未分别赤 白,二者各有所主。然寻绎其主治诸病,一为补血养肝脾真阴,而收摄脾气之散乱,肝气之恣 横,则白芍。
[0009] 酸麥仁:为鼠李科植物酸麥Ziziphus jujuba Mill. var. spinosa (Bunge)Hu ex H. F. Chou的干燥成熟种子。性味平,甘、酸。归心、脾、肝、胆经。功效:养肝,宁心,安神,敛 汗。《本草经疏》:酸枣仁,实酸平,仁则兼甘。专补肝胆,亦复醒脾。熟则芳香,香气入脾,故 能归脾。能补胆气,故可温胆。母子之气相通,故亦主虚烦、烦心不得眠。其主心腹寒热,邪 结气聚,及四肢酸疼湿痹者,皆脾虚受邪之病,脾主四肢故也。胆为诸脏之首,十一脏皆取决 于胆,五脏之精气,皆禀于脾,故久服之,功能安五脏。
[0010] 丹参:为双子叶植物唇形科Labiatae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 / miltiorrhizaBge的干燥根及根莖。性味:苦,微寒。归经:入心、肝经。功效:活血调经, 祛瘀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养血安神。用于胸肋胁痛,风湿痹痛,症瘕结块。《日华子本 草》: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 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 毒;头痛,赤眼,热温狂闷。
[0011] 紫苏梗: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 ) Britt.的干燥莖。性味: 辛,温。归肺、脾经。功效:理气宽中,止痛,安胎。《药品化义》:苏梗,能使郁滞上下宣行,凡 顺气诸品惟此纯良。其性微温,比枳壳尤缓。病之虚者,宽胸利膈,疏气而不迅下。入安胎 饮,顺气养阴;入消胀汤,散虚肿满。
[0012] 玫瑰花:为蔷薇科植物玫瑰Rosa rugosa Thunb.的干燥花蕾。性味:温、甘、微 苦。归肝、脾、胃经。功效:行气解郁,和血,止痛,强肝养胃,活血调经,润肠通便,解郁安神。 主治:胸膈满闷,胃脘、胁肋、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泄泻痢疾,跌打损伤,风痹,痈 肿。《本草正义》中记载:玫瑰花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气活血,宣通壅 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推断气分药之中,最有捷效而最为驯良者,芳香诸品,殆无其匹。
[0013] 香附: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干燥根莖。性味:辛、微苦、微 甘,平。归肝、脾、三焦经。功效:行气解郁,调经止痛,安胎,理气舒郁,调和肝胃。本品辛散 苦泄,为疏肝理气之要药,可用于肝气郁滞所致诸痛证。《滇南本草》:调血中之气,开郁,宽 中,消食。
[0014] 延胡索:为S粟科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 T. Wang的干燥块莖。性 味:辛、苦、温。归肝、脾经。功效:活血,利气,止痛。用于胸胁、脘腹疼痛,经闭痛经,产后瘀 阻,跌扑肿痛。本品辛散温通,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活血行气止痛,善治血瘀气滞所致 的多种疼痛,其止痛作用优良。《本草求真》中记载:延胡索,不论是血是气,积而不散者,月艮 此力能通达,以其性温,则于气血能行能畅,味辛则于气血能润能散,所以理一身上下诸痛, 往往独行功多。
[0015] 川弯:为伞形科植物川弯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莖。性味:辛, 温。归肝、胆、心经。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本品辛散温通,能上行巅顶,下达血海,夕卜 彻皮毛,旁通四肢,既能活血又能行气,昔人谓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殆言其寓辛散、解郁、通 达、止痛等功能。
[0016]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 Evodia rutaecarpa (Juss. ) Benth.、石虎 Evodia rutaecarpa (Juss. ) 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 Huang 或疏毛吴茱萸 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bodinieri (Dode)Huang 的干燥近成熟果实。性味:辛、 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 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常配生姜、补骨脂等。
[0017] 积壳: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性味:苦、辛、酸,温。归脾、胃经。功效: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 积不化,痰饮内停;胃下垂,脱肛,子官脱垂。《本草经疏》:枳壳形大,其气散,其性缓,故其 行稍迟,是以能人胸膈肺胃之分及入大肠也。其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止风痛者,盖肺主皮 毛,胃主肌肉,风寒湿入于二经,则皮肤瘙痒,或作痛,或麻木,此药有苦泄辛散之功,兼能引 诸风药入于二脏,故为治风所需,风邪既散,则节自然通利矣。
[0018]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性味 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虚脱, 肢冷脉微,阳萎,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本品大热,祛寒 力强,故能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泄泻,以及寒湿阻络之痹痛。
[0019] 厚朴:为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或凹叶厚朴 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var. biloba Rehd. et Wils.的干燥干皮、根皮及 枝皮。性味: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功效: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滞伤中, 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对气滞胸腹胀痛,可配木香、枳壳同用。常与苍 朮、陈皮等配合用于湿困脾胃、脘腹致胀满等症。
[0020] 炒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 DC.或北苍术 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z.的干燥根莖。性味:辛、苦,温;归脾、胃、肝经;功 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本品苦辛性温,芳烈燥散,可升可降,走而不守,能是湿邪除 而恢复脾的运化功能。
[0021] 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e.的干燥根茎。性味:辛、热。归脾、 胃、心、肺经。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 冷脉微,痰饮喘咳。干姜外用治疗外伤化脓性感染。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经,长于温暖中 焦脾阳而散寒,故凡中焦寒证,无论外寒内侵之实寒证,还是阳气不足之虚寒证,均为要药, 常配高良姜治疗脘腹冷痛、泄泻。
[0022]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树皮。性味大热,辛、甘。归 肾、脾、心、肝经。功效: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通血脉。本品甘热,入脾 肾经,善于补阳气而温暖脾肾,散寒止痛,中医讲脾通经脉于胃,脾健则胃部不适自消。
[0023] 高良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干燥根莖。性味:辛, 热。归脾、胃经。功效:温胃散寒,消食止痛。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本草汇 言》中记载:"高良姜,祛寒湿、温脾胃之药也。若老人脾肾虚寒,泄泻自利,妇人心胃暴痛, 因气怒,因寒痰者,此药辛热纯阳,除-切沉寒窟冷,功与桂、附同等。苟非客寒犯胃,胃冷呕 逆,及伤生冷饮食,致成霍乱吐泻者,不可轻用。〃本品作用温和,适合老幼孕以及身体虚弱 的病人。
[0024] 黄苗: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苗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 Hsiao 或膜荚黄苗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 Bge.的干 燥根。性味:甘,微温。归肺、脾、肝、肾经。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敛汗、利水消肿、托疮排 脓、通调水道。在《本草汇言》中有记载:黄芪,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故阳 虚之人,自汗频来,乃表虚而腠理不密也,黄芪可以实卫而敛汗;伤寒之证,行发表而邪汗不 出,乃里虚而正气内乏也,黄芪可以济津以助汗;贼风之疴,偏中血脉而手足不随者,黄芪可 以荣筋骨;痈疡之证,脓血内溃,阳气虚而不敛者,黄芪可以生肌肉,又阴疮不能起发,阳气 虚而不愈者,黄芪可以生肌肉。
[0025] 饴糖:将米或其他淀粉物质,经过浸渍蒸熟后,加入麦芽,使其发酵,再加水煎熬, 溶出所有糖分,滤除渣质,浓缩,即成饴糖。性味:甘,温。归脾、胃、肺经。功效:缓中,补虚, 生津,润燥。治劳倦伤脾,里急腹痛,肺燥咳嗽,吐血,口渴,咽痛,便秘。《本草经疏》:饴糖,甘 入脾,而米麦皆养脾胃之物,故主补虚乏,仲景建中汤用之是也。肺胃有火则发渴,火上炎, 迫血妄行则吐血,甘能缓火之际,则火下降而渴自止,血自去也。
[0026] 乌药:为樟科植物乌药Lindera aggregata (Sims)Kosterm.的干燥块根。性味: 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功效:顺气止痛,温肾散寒。用于胸腹胀痛,气逆喘急,膀胱虚 冷,遗尿尿频,疝气,痛经。
[0027] 砂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 Amomum villosum Lour.、绿壳砂 Amomum viIlosum Lour. var. xanthioides T. L. Wu et Senjen 或海南砂 Amomum longiligulare T. L. Wu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辛、温。归脾、胃、肾经。功效: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对于湿阻脾胃引起的 食欲不振及呕吐泄泻等症,常配合白朮、陈皮等同用。
[0028] 五灵脂:为I吾鼠科动物橙足I吾鼠 Trogopterus Xanthipes Milne-Edwards或飞鼠 科动物小飞鼠 Pteromys volans L.的干燥粪便。性味:甘,温。入肝、脾经。功效:活血散 瘀,炒炭止血。用于心腹淤血作痛,痛经,血瘀经闭,产后淤血腹痛;炒炭治崩漏下血;外用 治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0029] 生蒲黄: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东方香蒲T. orientalis Presl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生蒲黄是将其揉碎过筛。性味:甘、平、涩。归肝、心包经。 功效:行血消瘀,止血。本品性平,既能止血又能化痰,对出血证无论寒热,有无淤血,均可随 证配伍应用,但以属实夹淤尤宜。配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常用于产后腹痛、痛经及 胃腹瘀痛。
[0030] 炎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莖。炎甘草 为甘草的蜜烘制加工品。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功效:补脾和胃,益气复脉。《日 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 气,壮筋骨,解冷热。
[0031] 本发明的方解是:方中菊花清风散热,炒白芍补血柔肝、平肝止痛,酸枣仁养肝宁 心,丹参祛瘀止痛,紫苏梗理气宽中,玫瑰花强肝养胃、行气解郁,以上六味共为君药,中医 上讲肝气犯胃,是指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 亦可发生胃痛,君药以补血柔肝、养肝宁心为主,从疾病的根本上控制疾病的生成,阻止胃 痛症状不断反复的发生,并且安抚五脏,使胃有所养,从而达到治疗胃痛的目的。香附行气 解郁、调和肝胃,延胡索理气止痛,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吴茱萸、附子散寒止痛,枳壳理 气宽中,厚朴、苍术燥湿健脾,散寒止痛,以上七味共为臣药,一方面脾不健运也会引起胃部 不适,脾不健运则劳倦内伤,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 虚寒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发作。因此臣药从 健脾理气,散寒止痛的方面治疗胃痛,同时臣药也增加了君药调和肝胃的做用,君臣协助, 从多方面调理身体,减轻胃部不适。干姜、肉桂、高良姜温胃散寒、消食止痛,黄芪补气升阳、 调通水道,饴糖缓中补虚、生津润燥,乌药顺气止痛,砂仁化湿开胃,五灵脂配生蒲黄祛瘀止 痛,以上几味共为佐药,一方面多有温中散寒的作用,驱散中焦湿寒,温暖胃部,缓解胃部疼 痛,另一方面补气升阳、补虚生津,使胃部得以儒养,患者逐渐恢复,炙甘草补脾和胃,调和 诸药,引药归经,为使药。此方诸药合用,君臣协力,佐使共辅,具有强肝养胃、温胃散寒、理 气宽中、祛瘀止痛的功效,能够有效治疗胃痛。
[0032] 本发明药物原料用量是经发明人进行大量摸索总结得出的,各原料用量为在下述 重量份范围都具有较好的疗效:菊花4-14份、炒白芍10-20份、酸枣仁13-23份、丹参13-23 份、紫苏梗10-20份、玫瑰花4-14份、香附7-17份、延胡索13-23份、川芎7-17份、吴茱萸 3-9份、枳壳7-17份、附子7-17份、厚朴7-17份、炒苍术10-20份、干姜13-23份、肉桂3-9 份、高良姜3-9份、黄芪19-29份、饴糖15-25份、乌药3-9份、砂仁3-9份、五灵脂4-14份、 生蒲黄7-17份、炙甘草3-9份。
[0033] 其中优选为:菊花9份、炒白芍15份、酸枣仁18份、丹参18份、紫苏梗15份、玫瑰 花9份、香附12份、延胡索18份、川芎12份、吴茱萸6份、枳壳12份、附子12份、厚朴12 份、炒苍术15份、干姜18份、肉桂6份、高良姜6份、黄芪24份、饴糖20份、乌药6份、砂仁 6份、五灵脂9份、生蒲黄12份、炎甘草6份。
[0034] 本发明药物可以采用中药制剂的常规方法制备成任何常规内服制剂,如丸剂、散 齐IJ、片剂、口服液等。例如可以将这些原料药研成粉末混合均匀制成散剂冲服;可以用水煎, 经过滤得滤液,加入防腐剂制成口服液;必要时也可以直接服用汤剂。
[0035] 本发明优选的制备方法是丸剂,其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一:按本发明重量配比,先将酸枣仁、吴茱萸、枳壳、砂仁、五灵脂,用纱布包成药 包,放于水中浸泡约45分钟,过滤,备用; 步骤二:按本发明重量配比,将炒白芍、丹参、香附、川;、附子、厚朴、炒苍术、干姜、肉 桂、高良姜、黄芪、乌药、放入砂锅中加步骤一中浸泡后剩余冷水,超过药面3?4厘米,用武 火煎沸后,再用文火煎20?30分钟,过滤,得滤液,在剩余药渣中加入3厘米左右的水,然 后加入紫苏梗、延胡索、炙甘草以及步骤一中的药包煎煮约30分钟,之后加入菊花、玫瑰花 煎煮10分钟过滤,得滤液,合并两次滤液,过滤,弃渣,合并两次滤液,趁热将饴糖放于热汤 药中烊化,然后浓缩加乙醇,放置沉淀,过滤,弃沉淀,滤液回收乙醇,备用; 步骤三:将步骤二中所得药液浓缩为75°C环境下相对密度1. 15?1. 20的稠膏,将稠 膏风干粉碎,加入蜂蜜、防腐剂、润湿剂等,进行捶打、搓条、成丸,晾干,分装入袋,既得本发 明所述治疗胃痛的蜜丸。
[0036] 本发明药物具有强肝养胃、温胃散寒、理气宽中、祛瘀止痛的功效,且疗效确切,价 格低廉,安全方便,副作用小、标本兼治,养胃消痛。据对临床180例患者观察统计,使用本 发明药物一个疗程总有效率85%,两个疗程总有效率97. 2%。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实施例一、菊花4份、炒白芍10份、酸枣仁13份、丹参13份、紫苏梗10份、玫瑰花 4份、香附7份、延胡索13份、川芎7份、吴茱萸3份、枳壳7份、附子7份、厚朴7份、炒苍术 10份、干姜13份、肉桂3份、高良姜3份、黄芪19份、饴糖15份、乌药3份、砂仁3份、五灵 月旨4份、生蒲黄7份、炎甘草3份。
[0038] 实施例二、菊花9份、炒白芍15份、酸枣仁18份、丹参18份、紫苏梗15份、玫瑰 花9份、香附12份、延胡索18份、川芎12份、吴茱萸6份、枳壳12份、附子12份、厚朴12 份、炒苍术15份、干姜18份、肉桂6份、高良姜6份、黄芪24份、饴糖20份、乌药6份、砂仁 6份、五灵脂9份、生蒲黄12份、炎甘草6份。
[0039] 实施例三、菊花14份、炒白芍20份、酸枣仁23份、丹参23份、紫苏梗20份、玫瑰 花14份、香附17份、延胡索23份、川弯17份、吴茱萸9份、枳壳17份、附子17份、厚朴17 份、炒苍术20份、干姜23份、肉桂9份、高良姜9份、黄芪29份、饴糖25份、乌药9份、砂仁 9份、五灵脂14份、生蒲黄17份、炎甘草9份。
[0040] 下面是患者使用本发明药物的临床统计资料: 一、一般资料 收治门诊患者180例,其中男性93例,女性87例,平均年龄37岁,病程几天年到几年 年不等。
[0041] 二、中医诊断标准 1、 胃胺痞满,食后加重,喜温喜按; 2、 纳少便溏、身疲力乏、面色无华或萎黄、舌质淡有齿印; 3、 胃痛夜甚,痛久不愈、胃脘灼烧胀痛; 4、 口干、口苦、口臭,小便赤黄、大便干结。
[0042] 三、治疗方法: 按照本发明药物实施例二,以及优选的制备方法制成的丸剂,温水送服,每天3次,每 次3-5粒,10天为一个疗程。
[0043] 四、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胃胀、胃痛、口苦口干现象完全消失。
[0044] 2、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胃部疼痛发作次数减少,疼痛缓解,面色逐渐改善。
[0045] 3、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0046] 五、治疗结果统计

【权利要求】
1. 一种治疗胃痛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该中药制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药物制成: 菊花4-14份、炒白芍10-20份、酸枣仁13-23份、丹参13-23份、紫苏梗10-20份、玫瑰花 4-14份、香附7-17份、延胡索13-23份、川芎7-17份、吴茱萸3-9份、枳壳7-17份、附子7-17 份、厚朴7-17份、炒苍术10-20份、干姜13-23份、肉桂3-9份、高良姜3-9份、黄芪19-29 份、饴糖15-25份、乌药3-9份、砂仁3-9份、五灵脂4-14份、生蒲黄7-17份、炎甘草3-9份。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胃痛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药物制 成:菊花9份、炒白芍15份、酸枣仁18份、丹参18份、紫苏梗15份、玫瑰花9份、香附12份、 延胡索18份、川弯12份、吴茱萸6份、枳壳12份、附子12份、厚朴12份、炒苍术15份、干 姜18份、肉桂6份、高良姜6份、黄芪24份、饴糖20份、乌药6份、砂仁6份、五灵脂9份、 生蒲黄12份、炙甘草6份。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胃痛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为丸 剂。
4. 一种治疗胃痛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方法如下:步骤一:按本 发明重量配比,先将酸枣仁、吴茱萸、枳壳、砂仁、五灵脂,用纱布包成药包,放于水中浸泡约 45分钟,过滤,备用;步骤二:按本发明重量配比,将炒白芍、丹参、香附、川芎、附子、厚朴、 炒苍术、干姜、肉桂、高良姜、黄芪、乌药、放入砂锅中加步骤一中浸泡后剩余冷水,超过药面 3?4厘米,用武火煎沸后,再用文火煎20?30分钟,过滤,得滤液,在剩余药渣中加入3厘 米左右的水,然后加入紫苏梗、延胡索、炙甘草以及步骤一中的药包煎煮约30分钟,之后加 入菊花、玫瑰花煎煮10分钟过滤,得滤液,合并两次滤液,过滤,弃渣,趁热将饴糖放于热汤 药中烊化,然后浓缩加乙醇,放置沉淀,过滤,弃沉淀,滤液回收乙醇,备用;步骤三:将步骤 二中所得药液浓缩为75°C环境下相对密度1. 15?1. 20的稠膏,将稠膏风干粉碎,加入蜂 蜜、防腐剂、润湿剂等,进行捶打、搓条、成丸,晾干,分装入袋,既得本发明所述治疗胃痛的 蜜丸。
【文档编号】A61P1/04GK104353051SQ201410689914
【公开日】2015年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27日
【发明者】金妍 申请人:金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