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护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0877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看护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看护车,包括座椅和架体,座椅包括头靠、背靠、座板、脚靠及踏板,头靠安装于背靠,背靠与座板的一端枢接,座板的另一端与脚靠的一端枢接,脚靠的另一端枢接有踏板,架体包括下端设有前轮的前脚、下端设有后轮的后脚、第一连动杆、第二连动杆、第三连动杆及第四连动杆,座板转动地设置于前脚上,背靠转动地设置于后脚上,第一连动杆与背靠固定连接并枢接于第二连动杆一端,第二连动杆另一端枢接于脚靠,第三连动杆枢接于座板下端并枢接于第四连动杆一端,第四连动杆另一端枢接于踏板。本看护车的结构可以调整以形成不同模式,满足使用者的不用需要。
【专利说明】看护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看护车,尤其涉及一种可以调整使用模式的看护车。

【背景技术】
[0002]对于医院中的病人或需长期睡卧的受照顾者而言,因体力不佳或病痛在身而无法像正常人一般靠自身能力行动,而需要看护者提供协助。此时,就需要相关的辅助工具协助受照顾者与看护者。上述辅助工具中,较常见的有助行器,拐杖,轮椅等,其中,又以轮椅的功能性较强,适用于不同年龄及体力的受照顾者。但是,常见的轮椅多是只提供坐姿的使用模式,对于部分无法以乘坐方式使用轮椅的受照顾者,轮椅并无法提供必要的协助。另外,对于只提供躺姿使用模式的病床,若以病床协助将受照顾者移动位置时,又因为病床的长度通常超过1.5公尺,相对于许多环境而言,并不容易转移,即使由多人协助推移,也不方便。因此,提供受照顾者移动的辅助工具,必须兼具乘坐、躺卧模式外,还必须考虑到操作、转移的便利性,因此本发明主要提供了一种看护车,其可以通过变换车架结构而改变使用模式,以满足受照顾者的乘坐、躺卧需求,同时又兼具轮椅方便移动的特性。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崭新的看护车,使得受照顾者可以依照需求调整看护车座椅的角度而改变看护车的使用模式,兼具乘坐、躺卧功能及方便移动的特性。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看护车,包括座椅和架体,所述座椅包括头靠、背靠、座板、脚靠及踏板,所述头靠安装于所述背靠的一端,所述背靠的另一端与所述座板的一端枢接,所述座板的另一端与所述脚靠的一端枢接,所述脚靠的另一端枢接有所述踏板,所述架体包括两前脚、两后脚、第一连动杆、第二连动杆、第三连动杆及第四连动杆,所述前脚的下端设置有前轮,所述后脚的下端设置有后轮,所述座板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前脚上,所述背靠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后脚上,所述第一连动杆的一端与所述背靠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动杆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第二连动杆的一端,所述第二连动杆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脚靠使所述脚靠跟随所述背靠转动,所述第三连动杆的一端枢接于所述座板的下端,所述第三连动杆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第四连动杆的一端,所述第四连动杆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踏板。
[0005]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看护车中背靠与座板之间及座板与脚靠之间均为枢接关系,且所述座板与背靠分别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前脚与后脚,因此所述看护车可以从常规状态下的坐姿状态通过转动所述背靠及脚靠至与所述座板水平而切换为睡姿状态,且由于所述背靠与脚靠间设置有相互枢接的第一连动杆及第二连动杆,因此当所述背靠转动时,所述脚靠能够被牵引而自动转动,同时所述座板与所述踏板之间设置的所述第三连动杆及第四连动杆能够保证所述脚靠在展开的过程中,所述踏板被牵引至与所述脚靠水平的位置。在躺姿使用状态时,所述背靠及脚靠都受到向下的力而在几个连动杆之间的连动关系限制下维持该状态。综上,所述看护车具有坐姿和躺姿两种使用模式,两种模式之间切换操作简单,能够满足受照顾者乘坐及躺卧的使用需要,同时具有移动便利的特点。
[0006]较佳地,所述座板的下端固定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枢接于所述前脚的上端,所述背靠的侧边固定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枢接于所述后脚的上端。所述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的作用是分别实现所述座板在所述前脚上的转动及所述背靠在所述后脚上的转动。并且,由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均是上端连接所述座椅而下端连接所述架体,在所述看护车从坐姿使用模式切换至睡姿使用模式后,由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上端向上摆动,因此所述座板及脚靠能够被抬高,从而方便受照顾者从病床上转移到所述看护车中。切换回坐姿使用模式后,所述看护车高度与普通轮椅无异。
[0007]较佳地,所述看护车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座板下方的伸缩装置,所述伸缩装置具有滑动伸缩的输出端,且所述伸缩装置的两端分别枢接于所述座板的下端及所述脚靠。所述伸缩装置的作用是提供使所述座板与脚靠相对转动的动力,即在所述看护车从坐姿模式展开至睡姿模式的过程中伸出所述输出端而向两边分别顶推所述座板与脚靠,而在所述看护车从睡姿模式收合至坐姿模式的过程中回缩所述输出端而向中间拉扯所述座板与脚靠,从而降低看护者调整所述看护车的难度。另一方面,所述伸缩装置还可以作为所述看护车的支撑结构,并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以避免看护者在所述看护车调整的过程中由于调整速度过快或杆件断裂而产生危险。
[0008]较佳地,所述架体设有刹车机构,所述刹车机构包括刹车踏板、刹车连杆及止动件,所述刹车踏板设置于所述后脚的后方并位于两所述后轮之间,所述止动件贴近于所述后轮的外缘,所述刹车连杆连接于所述刹车踏板及所述止动件之间并驱使所述止动件接触且制动所述后轮。设置所述刹车机构能够在看护者移动受照顾者上下所述看护车时锁死所述后轮,从而定位所述看护车,防止由于所述看护车移位而危及受照顾者。
[0009]较佳地,所述架体设有刹车机构,所述刹车机构包括刹车手把、连接线及止动件,所述刹车手把设置于所述背靠,所述止动件贴近于所述后轮的外缘,所述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刹车手把连接,另一端弯折形成挂钩并钩挂住于所述止动件的前边缘,所述刹车手把藉由所述连接线驱使所述止动件接触且制动所述后轮。在看护者推动所述看护车的过程中,可以在遇到紧急状况时通过所述刹车手把对所述看护车进行减速或制动,确保了受照顾者的安全。
[0010]具体地,所述看护车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座板下方的伸缩装置,所述伸缩装置具有滑动伸缩的输出端,且所述伸缩装置的两端分别枢接于所述座板的下端及所述脚靠,所述刹车手把设置于所述背靠的一侧,所述背靠的另一侧设置有启闭手把,所述启闭手把通过控制连接线与所述伸缩装置连接并控制所述伸缩装置启闭。
[0011]较佳地,所述头靠与所述背靠之间设置有头靠调整机构,所述头靠可调整并拆卸地安装于所述背靠。头靠调整机构的设置使得所述头靠相对所述背靠的高度和位置可以得到调整,以适用于不同的受照顾者,提高乘坐及躺卧舒适度。并且所述头靠能够从所述背靠上拆卸进行清洗,确保清洁卫生。
[0012]较佳地,所述架体包括两侧架,每一所述侧架分别设有一所述前脚及一所述后脚,所述侧架呈向下的拱形结构,且所述侧架的后端延伸形成在所述看护车后倾时抵触底面的支撑脚。所述支撑脚在所述看护车发生意外后倾时支撑于底面,从而防止所述看护车完全倾倒。
[0013]具体地,两所述侧架之间固定有一横杆,所述横杆上设置有载物架。所述载物架可以被设置成不同结构而承载如氧气瓶、医疗检测设备等不同物体,以此丰富所述看护车的使用功能。
[0014]较佳地,所述背靠邻近所述头靠的一端设置有向后凸伸的把手,所述把手与所述背靠之间还设有用以调整所述把手角度的把手调整机构。所述把手的设置能够方便看护者对所述看护车进行推动、转向等操作,所述把手调整机构使得把手的角度能够随着不同看护者的高度而改变,从而始终保证看护者的操作便利。
[0015]较佳地,所述座板的两侧分别设有扶手,所述扶手与所述座板之间还设有使扶手相对所述座板立起或收折的扶手调整机构。扶手的设置使受照顾者在乘坐或躺卧状态下更加舒适、安全。通过所述扶手调整机构能够收折所述扶手至与所述座板水平的位置而方便受照顾者上下所述看护车。
[0016]较佳地,所述踏板的两侧设置有踏板调整机构以锁死或释放所述踏板相对所述脚靠的枢转。所述踏板调整机构使得所述踏板能够根据使用需求相对所述脚靠转动而处于使用状态或收起状态。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看护车处于坐姿状态的立体图。
[0018]图2是本实用新型看护车处于坐姿状态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0019]图3是本实用新型看护车处于坐姿状态的侧视图。
[0020]图4是本实用新型看护车处于躺姿状态的立体图。
[0021]图5是本实用新型看护车处于躺姿状态的侧视图。
[0022]图6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给出的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出描述。
[0024]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看护车1,包括座椅和架体,所述座椅包括头靠10、背靠11、座板12、脚靠13及踏板14,所述头靠10安装于所述背靠11的一端,所述背靠11的另一端与所述座板12的一端枢接,所述座板12的另一端与所述脚靠13的一端枢接,所述脚靠13的另一端枢接有所述踏板14,所述架体包括两前脚151、两后脚152、第一连动杆153、第二连动杆154、第三连动杆155及第四连动杆156,所述前脚151的下端设置有前轮151a,所述后脚152的下端设置有后轮152a,所述座板12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前脚151上,所述背靠11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后脚152上,所述第一连动杆153的一端与所述背靠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动杆153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第二连动杆154的一端,所述第二连动杆154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脚靠13使所述脚靠13跟随所述背靠11转动,所述第三连动杆155的一端枢接于所述座板12的下端,所述第三连动杆155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第四连动杆156的一端,所述第四连动杆156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踏板14。
[0025]所述头靠10、背靠11、座板12、脚靠13及踏板14的后端面或下端面均固定有起连接承载作用的杆件,所述头靠10、背靠11、座板12、脚靠13及踏板14之间的枢接实际都是其后侧面的杆件之间的枢接。并且部分枢接关系可以限制为单向枢接,如所述脚靠13与所述踏板14之间的枢接,可以设置为所述踏板14只能相对所述脚靠13向上转动而不能向下转动,这种限制可以通过在杆件的枢接处设置卡止位来实现。在坐姿使用模式下,所述座板12相对水平面向后下方倾斜一定角度以增加乘坐稳定度,而所述背靠11及脚靠13均呈大致与所述座板12垂直的状态,所述踏板14与所述座板12大致水平。另外,可以将所述背靠11与座板12之间的枢接关节设置得相对紧固,即在较小作用力下不易发生相对转动,因此在坐姿使用模式时背靠11不会在受照顾者的乘靠下相对座板12发生转动。
[0026]具体的,所述座板12及背靠11与所述前脚151及后脚152的转动连接关系是通过在所述座椅和架体之间设置第一连接件157及第二连接件158来实现的。所述第一连接件157的上端固定于所述座板12的下端,所述第一连接件157的下端枢接于所述前脚151的上端。所述第二连接件158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背靠11的侧边,所述第二连接件158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后脚152的上端,所述第一连动杆153的一端实际是固定于所述第二连接件158。所述第一连接件157及第二连接件158的作用是分别实现所述座板12在所述前脚151上的转动及所述背靠11在所述后脚152上的转动。并且,由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57及第二连接件158均是上端连接所述座椅而下端连接所述架体,在所述看护车I从坐姿使用模式切换至睡姿使用模式后,由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57的上端向上摆动,因此所述座板12及脚靠13能够被抬高,从而方便受照顾者从病床上转移到所述看护车I中。切换回坐姿使用模式后,所述看护车I高度与普通轮椅无异。
[0027]所述第一连接件157及第二连接件158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两所述第一连接件157及两所述第二连接件158均在所述看护车I的左右方向上呈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157的整体结构为呈L形的圆杆状结构,所述第一连接件157的一端沿所述座板12平面延伸,而所述第一连接件157的另一端则朝所述看护车I前方延伸并与所述前脚151枢接,具体枢接方式不限。所述第二连接件158为沿所述背靠11平面延伸的圆杆状结构,所述后脚152的上端形成一空心的圆筒结构152b,所述第二连接件158转动地穿设在所述圆筒结构152b内以形成与所述后脚152的枢接。
[0028]所述第一连动杆153、第二连动杆154、第三连动杆155及第四连动杆156的数量均为两个,并均在所述看护车I的左右方向上呈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连动杆153与第二连动杆154、脚靠13、座板12、背靠11形成一个连杆结构从而实现所述背靠11对所述脚靠13的驱动。所述第三连动杆155的上端可以是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57以实现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57的枢接,所述第三连动杆155与第四连动杆156、踏板14、脚靠13、座板12也形成一个连杆结构,从而实现所述看护车I展开过程中,对所述踏板14的牵引。
[0029]所述架体包括两侧架150,每一所述侧架分别设有一所述前脚151及一所述后脚152,所述侧架150呈向下的拱形结构,两所述侧架150之间固定连接有一空心的横杆150a,所述后轮152a实际是设置于所述侧架150上靠近所述后脚152的位置,且所述后轮152a的轮轴穿设于所述横杆150a中。同样的,两所述前脚151之间也可以连接横轴以加强固定。较佳地,所述侧架150的后端延伸形成在所述看护车I后倾时抵触底面的支撑脚150b。所述支撑脚150b在所述看护车I发生意外后倾时支撑于底面,从而防止所述看护车I完全倾倒。
[0030]结合图4及图5,当将所述看护车I由坐姿使用模式切换成睡姿使用模式后,所述背靠11下端的所述第二连接件158对所述背靠11起到承载作用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57一起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且在切换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连动杆153、第二连动杆154、第三连动杆155及第四连动杆156起到连动作用而将所述看护车I充分展开。在展开后,由于所述背靠11及脚靠13同样受到向下的力,而连杆结构的限制使得背靠11及脚靠13无法同时向下转动,因此,连杆结构同时还起到了稳定睡姿状态下的看护车I的作用。
[0031]回看图1及图2,在一个更优的实施例中,所述看护车I还包括头靠调整机构100、把手161、把手调整机构162、扶手171、扶手调整机构172、伸缩装置18、刹车机构19、载物架150c及踏板调整机构140。
[0032]所述头靠调整机构100设置于所述头靠10与所述背靠11之间,所述头靠10可调整并拆卸地安装于所述背靠11。所述头靠调整机构100的具体结构可以包括一固定于所述背靠11且具有空腔的固定条及一固定于所述头靠10的滑条,该固定条上设置有卡位,该滑条滑动设置于该固定条中并选择地卡合固定在多个卡位其中之一。当然,所述头靠调整机构100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其他能够对头靠10进行调整的机构,对此不作限定。所述头靠调整机构100的设置使得所述头靠10相对所述背靠11的高度和位置可以得到调整,以适用于不同的受照顾者,提高乘坐及躺卧舒适度。并且所述头靠10能够从所述背靠11上拆卸进行清洗,确保清洁卫生。
[0033]两所述把手161分别设置于所述背靠11邻近所述头靠10的一端的两侧并向所述看护车I的后面凸伸以方便看护者对所述看护车I进行推动、转向等操作。具体地,所述把手161是设置在所述背靠11后端面上固定的杆件上,并且该杆件上还设置有用以调整所述把手161角度的把手调整机构162,通过操作所述把手调整机构162,可以调整把手161的角度跟随不同看护者的高度而改变,从而始终保证看护者的操作便利。
[0034]两所述扶手171分别设置于所述座板12的两侧,所述扶手171实际是设置在固定于所述座板12下端面的杆件上。所述扶手171与该杆件之间还设有使扶手171相对所述座板12立起或收折的扶手调整机构172。具体地,所述扶手171包括一扶杆171a及两支杆171b,两所述支杆171b的下端分别枢接于所述座板12,而所述扶杆171a则枢接于两所述支杆171b的上端,所述扶杆171a与两所述支杆171b、座板12形成可以变形的平行四边形结构。所述扶手调整机构172设置在其中之一所述支杆171b与所述座板12的连接处以限制或释放所述支杆171b的转动。所述扶手171的设置使受照顾者在乘坐或躺卧状态下更加舒适、安全。通过所述扶手调整机构172能够收折所述扶手171至与所述座板12水平的位置而方便受照顾者上下所述看护车I。
[0035]所述伸缩装置18设置于所述座板12下方并具有滑动伸缩的输出端,且所述伸缩装置18的两端分别枢接于所述座板12的下端及所述脚靠13,本实施例中是将所述伸缩装置18的本体枢接于所述脚靠13,而将所述伸缩装置18的输出端枢接于所述座板12的下端,所述伸缩装置18反转设置亦可。并且,所述伸缩装置18可以为气缸等具有往复直线运动特性的动力装置,所述伸缩装置18的开关可以设置在所述把手161处以方便启闭操作。所述伸缩装置18的作用是提供使所述座板12与脚靠13相对转动的动力,即在所述看护车I从坐姿模式展开至睡姿模式的过程中伸出所述输出端而向两边分别顶推所述座板12与脚靠13,而在所述看护车I从睡姿模式收合至坐姿模式的过程中回缩所述输出端而向中间拉扯所述座板12与脚靠13,从而降低看护者调整所述看护车I的难度。另一方面,所述伸缩装置18还可以作为所述看护车I的支撑结构,并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以避免看护者在所述看护车I调整的过程中由于调整速度过快或杆件断裂而产生危险。
[0036]结合图6,所述刹车机构19包括刹车踏板190、两刹车连杆191、两刹车手把192、两连接线193及两止动件194。两所述刹车连杆191的后端分别设置在两所述侧架150上并位于所述横杆150a的后方,所述刹车连杆191的前端与所述止动件194的一端固定,所述止动件194为M形铁片结构,且所述止动件194的另一端具有一贴近于所述后轮152a的外缘的锯齿边,所述刹车踏板190为杆状并连接于两所述刹车连杆191的后端之间且驱使所述刹车连杆191带动所述止动件194接触且制动所述后轮152a。两所述刹车手把192分别设置于所述背靠11的两侧并可以设置在所述把手161上以方便操作,所述连接线193的一端与所述刹车手把192连接,另一端弯折形成挂钩并钩挂住于所述止动件194的前边缘,所述刹车手把192藉由所述连接线193拉动所述止动件194以制动所述后轮152a,所述刹车手把192及连接线193的结构与自行车刹车手把192类似。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两所述止动件194之间还可以通过一横轴固定连接以增加稳定性和两所述后轮152a刹车时的同步性,并以单一侧的所述刹车手把192进行操作,提供操作的便利性,此时,另一侧的所述把手161上则可不设置所述刹车手把192并转而设置一启闭手把(图中未示出),该启闭手把藉由一控制连接线与所述伸缩装置18相连接,作为操作所述伸缩装置18启闭的开关,以方便所述看护车I在坐姿模式与睡姿模式之间,进行任意位置的变换调整。
[0037]所述刹车连杆191的后端与所述刹车踏板190固定并枢接于所述侧架150,踩踏所述刹车踏板190,所述刹车踏板190枢转并带动所述刹车连杆191的前端向上转动,所述止动件194随动并紧贴所述后轮152a。而按压所述刹车手把192有同样的效果。为了避免忘记释放刹车而造成所述看护车I被损坏的情况,可以将所述刹车连杆191设置为具有向外的弹力的伸缩结构,故而在放开所述刹车踏板190或刹车手把192后,所述止动件194具有自动脱离所述后轮152a的趋势。
[0038]设置所述刹车机构19能够在看护者移动受照顾者上下所述看护车I时锁死所述后轮152a,从而定位所述看护车1,防止由于所述看护车I移位而危及受照顾者。在看护者推动所述看护车I的过程中,可以在遇到紧急状况时通过所述刹车手把192对所述看护车I进行减速或制动,确保了受照顾者的安全。
[0039]参照图2,所述载物架150c设置于两所述侧架150之间的所述横杆150a上,并且所述载物架150c可以被设置成不同结构而承载如氧气瓶、医疗检测设备等不同物体,以此丰富所述看护车I的使用功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载物架150c就包括两开口向上的弧形结构,这种弧形结构可以用以安放氧气瓶。
[0040]所述踏板调整机构140设置于所述踏板14的两侧以锁死或释放所述踏板14相对所述脚靠13的枢转。所述踏板调整机构140使得所述踏板14能够根据使用需求相对所述脚靠13转动而处于使用状态或收起状态。
[0041]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看护车I中背靠11与座板12之间及座板12与脚靠13之间均为枢接关系,且所述座板12与背靠11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157及第二连接件158枢接于所述前脚151与后脚152,因此所述看护车I可以从常规状态下的坐姿状态通过转动所述背靠11及脚靠13至与所述座板12水平而切换为睡姿状态,且由于所述背靠11与脚靠13间设置有相互枢接的第一连动杆153及第二连动杆154,因此当所述背靠11转动时,所述脚靠13能够被牵引而自动转动,同时所述座板12与所述踏板14之间设置的所述第三连动杆155及第四连动杆156能够保证所述脚靠13在展开的过程中,所述踏板14被牵引至与所述脚靠13水平的位置。在躺姿使用状态时,所述背靠11及脚靠13都受到向下的力而在几个连动杆之间的连动关系限制下维持该状态。综上,所述看护车I具有坐姿和躺姿两种使用模式,两种模式之间切换操作简单,能够满足受照顾者乘坐及躺卧的使用需要,同时具有移动便利的特点。
[0042]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其作用是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并据以实施,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看护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和架体,所述座椅包括头靠、背靠、座板、脚靠及踏板,所述头靠安装于所述背靠的一端,所述背靠的另一端与所述座板的一端枢接,所述座板的另一端与所述脚靠的一端枢接,所述脚靠的另一端枢接有所述踏板,所述架体包括两前脚、两后脚、第一连动杆、第二连动杆、第三连动杆及第四连动杆,所述前脚的下端设置有前轮,所述后脚的下端设置有后轮,所述座板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前脚上,所述背靠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后脚上,所述第一连动杆的一端与所述背靠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动杆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第二连动杆的一端,所述第二连动杆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脚靠使所述脚靠跟随所述背靠转动,所述第三连动杆的一端枢接于所述座板的下端,所述第三连动杆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第四连动杆的一端 ,所述第四连动杆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踏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看护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板的下端固定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枢接于所述前脚的上端,所述背靠的侧边固定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枢接于所述后脚的上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看护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看护车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座板下方的伸缩装置,所述伸缩装置具有滑动伸缩的输出端,且所述伸缩装置的两端分别枢接于所述座板的下端及所述脚靠。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看护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设有刹车机构,所述刹车机构包括刹车踏板、刹车连杆及止动件,所述刹车踏板设置于所述后脚的后方并位于两所述后轮之间,所述止动件贴近于所述后轮的外缘,所述刹车连杆连接于所述刹车踏板及所述止动件之间并驱使所述止动件接触且制动所述后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看护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设有刹车机构,所述刹车机构包括刹车手把、连接线及止动件,所述刹车手把设置于所述背靠,所述止动件贴近于所述后轮的外缘,所述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刹车手把连接,另一端弯折形成挂钩并钩挂住于所述止动件的前边缘,所述刹车手把藉由所述连接线驱使所述止动件接触且制动所述后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看护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看护车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座板下方的伸缩装置,所述伸缩装置具有滑动伸缩的输出端,且所述伸缩装置的两端分别枢接于所述座板的下端及所述脚靠,所述刹车手把设置于所述背靠的一侧,所述背靠的另一侧设置有启闭手把,所述启闭手把通过控制连接线与所述伸缩装置连接并控制所述伸缩装置启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看护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靠与所述背靠之间设置有头靠调整机构,所述头靠可调整并拆卸地安装于所述背靠。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看护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包括两侧架,每一所述侧架分别设有一所述前脚及一所述后脚,所述侧架呈向下的拱形结构,且所述侧架的后端延伸形成在所述看护车后倾时抵触底面的支撑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看护车,其特征在于:两所述侧架之间固定有一横杆,所述横杆上设置有载物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看护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靠邻近所述头靠的一端设置有向后凸伸的把手,所述把手与所述背靠之间还设有用以调整所述把手角度的把手调整机构。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看护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板的两侧分别设有扶手,所述扶手与所述座板之间还设有使扶手相对所述座板立起或收折的扶手调整机构。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看护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的两侧设置有踏板调整机构以锁死或释放所述踏板 相对所述脚靠的枢转。
【文档编号】A61G5/00GK203852499SQ201420128904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2日
【发明者】陈舜民, 郑凯文 申请人:明门(中国)幼童用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