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护理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3844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一种护理垫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护理垫,它自上而下包括依次叠加的透水性面层、吸收芯体和防滑防渗材料层,吸收芯体自上而下包括上部吸水层,竹炭颗粒层和下部吸水层,还包括包覆在吸收芯体外的纤维网,纤维网的孔隙小于竹炭颗粒层中竹炭颗粒的粒径;吸收芯体几何中心部具有向下的凹陷部,吸收芯体表面设有多圈以凹陷部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导流凹槽,相邻两圈导流凹槽的间距由凹陷部向外依次增加。多圈导流凹槽的设置使液体能快速向吸收芯体周边扩散,使整个吸收芯体都参与吸收液体,液体分散的更加均匀,延长使用周期、减少更换次数,而且能给使用者带来更舒服的感觉,竹炭颗粒层增加吸收芯体的储存容量并起到抗菌和除臭的效果。
【专利说明】一种护理塾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护理垫。
【背景技术】
[0002]护理垫广泛用于婴幼儿和无自理能力的卧床病人的护理。现有的护理垫,包括表面的透水性面层、中间的吸收体层和下表面的防滑防渗材料层。上述结构的护理垫吸液后呈液体圆形分布,也就是说吸液后液体分布在护理垫的一个圆形区域内,不能快速向周边四处扩散,导致护理垫出现局部积液过多,而其它区域根本没有吸液的现象出现,因此使得护理垫不能被充分利用,缩短了护理垫的使用周期;另外这种护理垫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仅仅起到存储排泄物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吸液较为均匀和使用周期相对较长的护理垫。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护理垫,自上而下包括依次叠加的透水性面层、吸收芯体和防滑防渗材料层所述吸收芯体自上而下包括上部吸水层,竹炭颗粒层和下部吸水层,所述上部吸水层,竹炭颗粒层和下部吸水层通过压合或胶粘的方式成一体结构,还包括包覆在吸收芯体外的纤维网,所述纤维网的孔隙小于竹炭颗粒层中竹炭颗粒的粒径;所述吸收芯体表面的几何中心具有向下的凹陷部,吸收芯体表面还设有多圈以凹陷部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导流凹槽,相邻两圈导流凹槽的间距由凹陷部向外依次增加。
[0005]作为优化,在所述透水性面层和吸收芯体之间还设有一层3D立体网眼布制成的隔水层。所述3D立体网眼布由两层网眼布,以及位于两层网眼布之间的支撑垫层复合而成。
[0006]作为优化,所述透水性面层由涤纶、棉或竹纤维经针织或梭织制成。
[0007]作为优化,在透水性面层和隔水层之间设有OPP材料制成的磁共振层。
[0008]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多圈导流凹槽的设置使液体能快速向吸收芯体周边扩散,从而使得整个吸收芯体都参与吸收液体,液体分散的更加均匀,而不会造成液体局部集中,不但可以延长使用周期、减少更换次数,而且能给使用者带来更舒服的感觉。竹炭颗粒层的设置不但起到了增加吸收芯体对液体的储存容量的效果,而且还起到了抗菌和除臭的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护理垫的横截面示意图。
[0010]图2为实用新型护理垫中吸收芯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1]图中,透水性面层1,吸收芯体2,纤维网21,上部吸水层22,竹炭颗粒层23,下部吸水层24,凹陷部25,导流凹槽26,防滑防渗材料层3,隔水层4,磁共振层5。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3]参见图1和图2,一种护理垫,自上而下包括依次叠加的透水性面层1、吸收芯体2和防滑防渗材料层3,吸收芯体2自上而下包括上部吸水层22,竹炭颗粒层23和下部吸水层24,所述上部吸水层22,竹炭颗粒层23和下部吸水层24通过压合或胶粘的方式成一体结构,上、下部吸水层22,24由致密吸水柔软面料制成,不仅增加了吸收芯体的吸收储存容量,而且可以防止竹炭颗粒直接接触人体皮肤,提高了使用的舒适性。还包括包覆在吸收芯体外的纤维网21,纤维网21的孔隙小于竹炭颗粒层23中竹炭颗粒的粒径;纤维网的设置进一步地保证了竹炭颗粒的均匀分布并防止其漏出,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性。竹炭颗粒的粒径在10-100目之间。吸收芯体2的厚度以2-8毫米为宜。
[0014]吸收芯体2表面的几何中心具有向下的凹陷部25,吸收芯体2表面还设有多圈以凹陷部25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导流凹槽26 (即吸收芯体表面以凹陷部为中心设有多圈导流凹槽,多圈导流凹槽的直径由凹陷部向外依次增加),相邻两圈导流凹槽26的间距由凹陷部25向外依次增加。由于护理垫所吸收的液体通常分布在一个圆形区域内,该圆形区域一般位于吸收芯体表面的几何中心,因此,在吸收芯体表面的几何中心设置凹陷部可使液体尽可能快速地导流至此,然后通过以该凹陷部为中心向外一圈一圈设置的导流凹槽导流使液体向吸收芯体周边扩散,从而使得整个吸收芯体都参与吸收液体,液体分散的更加均匀,而不会造成液体局部集中,不但可以延长使用周期、减少更换次数,而且能给使用者带来更舒服的感觉。吸收芯体越远离凹陷部参与吸收的效果就越弱,因此,越远离凹陷部相邻两圈导流凹槽的间距就越大。
[0015]在透水性面层I和吸收芯体2之间还设有一层3D立体网眼布制成的隔水层4(即该隔水层4设置在透水性面层I与吸收芯体2的上部吸水层22之间)。所述3D立体网眼布由两层网眼布,以及位于两层网眼布之间的支撑垫层复合而成。该隔水层的加入,将透水性面层和吸收芯体隔离开来,一方面能够有效防止吸收芯体内的水向透水性面层渗透,确保了透水性面层的干爽,另一方面使得护理垫的透气性得到有效的改善,从而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度,同时大大降低了褥疮和湿疹发生的几率。
[0016]透水性面层由涤纶、棉或竹纤维经针织或梭织制成。作为优化,还可以在透水性面层I和隔水层4之间设有OPP材料制成的磁共振层5。由于人体是由数百万的活细胞组成而且它们都会发射山虚弱的电磁信号,而每一组细胞都不一样。由细胞发射出的正常信号是谐和与有周期性的。这些信号的相互作用发出谐和一致的信号时表示机体的健康状况是良好的。如果有某些细胞组开始打破谐和时,疾病就会出现,这种现象称之为人体细胞电磁场共振规律。OPP材料制成的磁共振层具有平衡共振作用,所谓平衡共振作用就是根据上述人体细胞电磁场共振规律的基础,利用电磁辐射的完整拓扑结构图形及其运行轨迹,使用专有的环状绕射格作为转换器,产生新的电磁辐射,将干扰人体的辐射分解,改善及过滤身体上不良的电磁辐射,将已被扭曲的身体电磁率转化,从而渐续恢复人体正常的健康轨迹。基于上述原理,通过具有平衡共振作用的磁共振层作用,有利于防止或改善褥疮的产生。
[0017]为了防止吸收芯体的边缘外露而导致吸收的液体边缘外泄,透水性面层和防滑防渗材料层的边缘均位于吸收芯体边缘外侧,透水性面层和防滑防渗材料层分别通过其周边连接在一起,即吸收芯体被置于在透水性面层和防滑防渗材料层形成的内腔中。具体使用时还可以在防滑防渗材料层3的外侧面设置一层粘贴层,便于粘连使用。
[0018]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一种护理垫,自上而下包括依次叠加的透水性面层(I)、吸收芯体(2)和防滑防渗材料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芯体(2)自上而下包括上部吸水层(22),竹炭颗粒层(23)和下部吸水层(24),所述上部吸水层(22),竹炭颗粒层(23)和下部吸水层(24)通过压合或胶粘的方式成一体结构,还包括包覆在吸收芯体外的纤维网(21),所述纤维网(21)的孔隙小于竹炭颗粒层(23)中竹炭颗粒的粒径;所述吸收芯体(2)表面的几何中心具有向下的凹陷部(25),吸收芯体(2)表面还设有多圈以凹陷部(25)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导流凹槽(26),相邻两圈导流凹槽(26)的间距由凹陷部(25)向外依次增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理垫,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水性面层(I)和吸收芯体(2)之间还设有一层3D立体网眼布制成的隔水层(4)。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护理垫,其特征在于:所述3D立体网眼布由两层网眼布,以及位于两层网眼布之间的支撑垫层复合而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理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性面层(I)由涤纶、棉或竹纤维经针织或梭织制成。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护理垫,其特征在于:在透水性面层(I)和隔水层(4)之间设有OPP材料制成的磁共振层(5 )。
【文档编号】A61F13/536GK203777155SQ201420196722
【公开日】2014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22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22日
【发明者】魏军 申请人:重庆百亚卫生用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